菜鸟一只,刚来猫本一个多月,工作中英语遇到很大问题,开会听不懂,心急如焚,于是每天回家拼命看ABC新闻,但还是只能听懂30%,不知道这样方法是否有效,也不知能否坚持下来。只有决心不行,还要有正确的方法,所以询问一下过来人,你们是怎么过语言关的,这已经成了我最大的心病,真希望有一天耳朵大开。
评论
多听广播,3aw, 774melbourne等等。要听啊听啊的,听到恶心了才行。
评论
听不懂一般是两方面原因。一个是平时听的少,所以听到反应不过来。还有一个是压根就不知道那些单词,即使听出来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解决第一个的方法就是多听,但解决第二个的方法只能是多学,背单词。如果只能听懂30%,那显然不光只是听的少的问题。
就像外语口语也是一样。经常一问“口语不好怎么办?”,回帖就都是“多说就好了”。其实多练是一个方面,还有一个方面是要多学,否则不会的词光听一百遍也不一定知道意思,说错了的话说一百遍也不会变成对的。
评论
转载我一个朋友写的听力心得
先问问自己:
~什么是外语学习的任督二脉?
~你真的练过听力吗?
~考试之后你是否发出过这样的感慨?类似 “我明明听懂了就是没反应上来,本来听的很懂可没来得及听下句,还没来得及看选项什么光想着听了题还没选完,下道题又开始了”云云?其实这些都是自欺欺人的浮云!
~倒是想好好练练听力却很不得法?
~练到了一定程度,却遭遇了进步的瓶颈?
假如你被这些问题困扰,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写的:
在管管的大学生涯中和后来用其他渠道参加的各类外语考试当中,听力这个项目是从来不扣分的,也包括英语的专业八级,因为真的是没办法答错啊,答案不就明摆着呢么,唯一的挑战就是有的考试听力尤其像四级这种语速慢的太夸张,反而造成短时记忆的压力了。这么说明显有穷显摆的嫌疑。其实不是,我是想告诉你,所谓听的差不多懂了就是答不对这种说法根本就是荒谬的,真都能听懂就该是满分,只要不是满分就是有没懂的地方,一定要坦然面对,不能找借口。无论什么方法,没有最初自己的自我洗脑,自我激励,自我督促的过程,都是白搭,所以我要首先说说听力的重要性。我们知道语言的基本功能就是表达与沟通(我就不拿语言学里术语说事儿了),这就使得我们学习语言必须注意“输入”和“输出”这两条线。阅读—写作,听力—口语,是两根特别明显的线索,互为“出入”,乃是外语学习的“任督二脉”。可惜的是,大部分中国学生这两组关系里四个头往往只重一个,阅读往往是大家的强项,剩下的三个头都不是很行或者很不行。另外三个头中写作听力口语,无论从实践和考试方面,大部分人都是写作的得分率更高一些(初级考试未必),那其实就是因为,写作的“输入端”,也就是阅读的积累的积极作用。换言之,练好听力对于口语,练好口语对于听力,都有着极其强大的促进作用,而只有这条线被激活了,你的语言才能活,你才听得懂,说得出,才摆脱了“聋哑”这个可悲可叹可哀可怜的标签。有的人可能觉得,考试里我的听力和阅读扣分率差不多呀,你想过吗,在中国因为教育的原因,出题人出卷的时候,听力的素材难度和阅读的素材难度要差多少个等级啊!在这种情况下扣分差不多已经是差很多了,如果不是差不多,问题就更严峻了。补充一句,刚才我说的是两条输出输入的线,其实到了高级阶段,这两条线的界限会模糊直至消失,到那时,可真的是,听如同读一样,可以起到等同了获取信息和提高语言内在的作用,但大部分同学,此时应该还是泾渭分明的两条线。
你的外语能力一条腿长,一条腿短?那是你让自己的学习方法给忽悠了!
首先要搞清楚两个概念,而且这个概念不能流于知道,必须理解。那就是“精听”和“泛听”。二者各有各的功效,互相不可替代,应当互相补充。练听力的误区之一,就是以为练了“泛听”就是练了听力,如果你以为插着耳机到处横晃,拎着广播园中遛鸟,对着屏幕一顿傻笑就是练了听力了,那么我告诉你,你的听力没有特别实质的进展是有原因的。我要说,泛听很重要,且形式不拘一格。泛听的意义在于压力小,好承受,范围广,不干涩,同事散步吃饭慢跑啥也不耽误,这都是真的,是它的积极意义。也就是说,插着耳机漫无目的地听,就是泛听,没有要求自己将听出来的内容以要点的方式,用脑或笔记等介质存储整理,就是泛听。泛听有许多积极意义,不可磨灭。首先,就是对语音语调的潜移默化作用,这一点,对口语的语音语调会有一定帮助,在以前写【口语篇】的时候我也说过,虽然对口语的影响是慢性的、隐形的,总之还是有一点点作用的;对于耳朵(其实应该是习惯了汉语的听觉神经、习惯了汉语的大脑处理听觉信息的部分)对外语的敏感度和和大脑的耐劳性都有很大帮助。你不觉得听同样时间的汉语要比听同样时间的外语轻松的多吗,一方面是因为全听得懂所以不累,另一方面,更是因为你的脑已经习惯了汉语的方式,运作起来驾轻就熟,但外语的语法逻辑,信息排列顺序,强调的重点都会和汉语有很大区别,大脑要适应这些,许多人忽略了这也是需要锻炼的。就好像练惯了长跑的人给他换一个同等强度的其他锻炼形式(注意同等强度甚至略低),最初一定会觉得新的方式更累且在疲劳点时有看不到尽头的绝望,道理上是类似的。所以你会发现,即使有些时候你能听懂,但大脑“跟不上流(四声)”,等你把这句话“听懂了”的信息处理完了,下一句都说一半了,于是.......听力部分别出现了许多所谓遗憾的结果,像什么“我明明听懂了就是没反应上来,没来得及听下句,没来得及看选项什么的”,这些都不是意外,都不是巧合,都不是偶然,是没有练到家的必然结果。而这些,正是通过泛听可以解决的问题。
但是,泛听并不是万能的,在没有充分和必要的精听为主导的前提下,甚至往往是近乎徒劳的。这就好比给你一盘鸟叫的磁带,让你听一年你也翻译不出来鸟语的道理一样。精听是真实的,踏实的,扎实的,务实的。泛听的材料可以不拘一格,但精听开练之前,却必须要选择适合自己水准的,否则边没有了意义。假如你是准高手,新闻听力乃至影片台词,都可以作为听写的素材,只有听出来写出来,才叫真正意义上的精听,所以精听很少有人能坚持连续作业四十分钟以上的,中间必须间隔和休息。其实精听也分等级和方式,常用的至少可以分为“严格听写”,顾名思义,最好有现成的文稿,听写后应对照检查再复听;“要点听写”,将所听内容的每句话的核心内容听写(这也是口译的基础练习);“要点复述”,最好不记笔记,在听完某段录音后,迅速暂停听力,并复述之前1-3分钟的录音的大概内容(一,复述内容时间可以逐渐加长,充分锻炼外语信息存储和提取的能力和速度,这一点对考试和口语实用以及口译都是很重要的联系;二,可以采用外语和母语两种方式的复述,各有各的用途,恕不赘述)。假如你是中级和初级选手,在语料的选择上可以在难度、长度等方面适当降低,但操做方法却是一致的。怎么样,按照这个标准,你真的练过听力吗?
到达一定程度需要精进之时,就可以通过去听原版小说的朗读版(这里指的是未经删减简化的原版小说,而且是读给本国人听的,不是中国出版社找人念的)来贯通。比如暮光之城的第一册我是读的原版书,但后三册我是听的mp3,可以保证除了个别人名外无任何问题,在听一些名著朗读版mp3时,跟听单田芳的评书差不多。要做到这一点,除了能听懂,还要能理解透,除了能理解透,还有能跟得上才行,这就需要之前提到的两条线(阅读—写作,听力—口语)的存取语言信息的能力相当,这些成果都是在拥有大量的阅读量和阅读理解力的基础上再通过听力逐渐精进才实现的,缺一不可。我不唱高调,这些都是做过的事情,是经验,不是遐想。所以我行你当然就行。只要你肯坚持做,你就也能做到。
精听与泛听的比例问题。原则上以外语为专业为主业者,泛听是每日必做之事,没什么好商量的,初练时最少最少30分钟,进入高级阶段只要保持每天听听新闻等好习惯就可以了。至于精听,其实一周三次即可,如果强度比较大,建议通过降低强度保持频度,而不是牺牲了频度去维持强度,明白我的意思吧?一天被5个单词天天背的效果,要比一下背50个单词然后两个礼拜不看的效果要好不知道多少倍。学习的每个方面都是如此,听力也不例外。在临近大考时,就可以把真题作为精听素材,那个时候,好成绩只是副产品,而不再是你的追求了。再补充一句看似废话的言语,贵在持之以恒,而不是一时热血。不管什么时候,到你脑子里浮现出“这几天老子拼了云云”,要注意,这并不是豪气干云,而是软弱和没有出息的表现,你大脑里的潜台词其实是,辛苦这几天之后再说吧。有本事你就说,老子这个学期要怎样怎样,这一学年要如何如何,让后请他人监督(当然许多人最后和那个见证人一起同流合污了)。真要立志,远大理想少不了但太遥远;短期目标很实际单台短浅;制定合理可行的中期目标,每天做一点,你会发现,短期的目标没设就实现了,长期目标也离你越来越近了。
练听力的同时,口语的磨练绝不可忽视。如果你的一些连读啦吞音啦重读弱读啦做的比较到位,听起来的障碍也就越少,反之则反。所以连听力最好结合我写过口语篇,让听力—口语这条“输入—输出”的线真正联通贯穿起来,那就是你在大学阶段,能送给自己的学业,最好的礼物之一了。
终极目标,现在许多同学是拄着柺的,为什么,因为他一条腿长,一条腿短。走路都困难,还谈什么跋山涉水,谈什么飞檐走壁呢?听力—口语这条线真正打通,就好像你有两条等长的腿一样,你才能跑得快,才会走得远。如果任由一条腿越来越长,一条腿越来越短,这种畸形的外语能力,从长远来看,不是不健康,而是残缺的。随着日复一日的练习,当你的听和你的读具有了相同的语言信息存取能力,你会发现,你外语水平的各个方面,都精进了一大块,而这种融会贯通的精进,却是其他训练无法企及的效果,到了那一天,你可以自信地给自己贴上一张“高手”的标签。
评论
实在太感谢了,英语虽然学了多年,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在乎过它,因为它已经成了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仔细看看你写的东西,确实是那么回事,感谢你的分享。
需求是最大的动力,我想我能坚持下来,直到过了这道坎。
评论
求口语篇。。。
评论
水到渠成
评论
如果你为了学习英语而学习英语,基本上最后英语学不好的。
评论
写在前面的话
在外语学习的小成绩方面,管管是有那么一点的。管管是外研社举办的英语口语和演讲比赛中唯一一个以俄语专业这个怪异身份闯进决赛的特殊选手,特殊到辽宁省在向外研社和CCTV的英语演讲比赛组委会介绍这个“来自俄语专业”的选手时,着实为难了一番。从辽宁省的冠军,到如今成为大大小小不少演讲、口语、辩论比赛的评委,管管有些心得,要分享。顺便验证一下lena所说的,为“并不是不出国就练不出一流口语”做一个佐证。正文开始之前,管管之所以要自吹自擂几句,不是不谦虚,是因为很多人比较“势利”,觉得不是“高手”的建议,就不值得一听,为了增加本文可信度,使管管狂敲了一个小时键盘的文章能起到它应有的作用,不得不耐着性子小吹几句(其实那只是管管经历中的冰山一角,但是比较切题)
有的人可能会想,你的建议不会只针对特别有语言天赋的人吧,放心,不是,也结合了管管这些年的教学经验,本文服务的群体,应该是国内的,且语言水平尤其口语一般的,包括已经小有所成但是接近瓶颈的中国学生。
学外语者,最关键的标签,就是口语。外语水平如何,张嘴可知,也是最重要的显性评价标准。有人可能说,“我听过北外某大师张嘴说外语,也不过如此嘛”,第一,人家已经是大师了,有著作和地位证明自己的“内涵”,你没有;第二,那也是特殊历史时期造成的,那时候,没有互联网和多种交流方式,就连录音机都很罕见,他们那时的口语,大多是采用课堂口耳相传,由更加“古代”的老师传授的;第三,他们那时候,口语使用远没有文案功底重要,也是历史原因,人家当年找工作的时候谁也不看口语,而你面对的,可是全球化的时代,很多单位招人时,不管暂时能不能用上,也当然会优选口语好的;第四也是最重要的,管别人干什么,学了这么多年外语,说不出话来,自己会心甘吗?所以,这个暂且可以不论,我想对于学外语的人,口语如何重要,我也不必继续赘述,直接切入主题吧。
基本心法:口语不是学出来的,口语是练出来的。
说是秘籍,其实也没什么秘密,万事若要有所成,无非就是勤奋二字,只是希望大家少走些弯路,努力,也要把力使在该使的地方;原来走对了路,但又有点怀疑自己的,可以借本文,巩固下自己的信仰
言之有形
请注意两个角度的提高,缺一不可。即,语音语调,和内容。对于口语初级水平的朋友来说,要想在短期内让自己的语音有所长进,就必须要采取“模仿”。很多人“练口语”最大的误区就是错误地强调了晨读的重要性,因为大多数人所谓的晨读,竟然就是对这一本书一顿狂念,曾有学生问管管,怎么提高口语,我问他,你怎么练,他说,每天早上对着书晨读两个小时超级用功吧,我说,“你就是以每天两个小时的速度,不断地巩固着自己的错误读音方式,直至无法逆转为止”,这种方式对语音语调是没有帮助的,只是看起来很用功,对自己语音不自信者,必须模仿,要“放下成见”地模仿,要把听到的每一个音当成一个音去模仿,不要把它想成你脑子里已经有的那个词,否则会受到制约,行话叫“纠音”。你就把MP3里传出来的声音当成鸟叫,猫叫,马叫去学就好了。看影视作品起到的是“潜移默化”的作用,你别指望“潜移默化”会产生短期效果。音不纠,就是永远的毛病;就像有些中国人自己平翘舌部分的,你想让他通过看电视学普通话,对不起,十年八年的恐怕也没有太明显的作用,必须苦练,方能成功;由于大家的外语没有母语那么根深蒂固,所以要纠音,也远没有母语来得困难,反而要容易些。
对于口语中档水平的哥们来说,纠音也很重要,但你就应该注意了,语音和语调也是两码事;比如练英语口语,有些人把BBC作为素材,就很不合适,你想,如果一个人一张嘴跟你说话,虽然语音能听出来明显是外国人,但语调缺根赵忠祥似的,是不是很可笑呢?练习语调,也要通过模仿,开始的时候,可以用铅笔在材料上标注升降调,开始学练歌一样,记住调调,而对于语调来说,影视作品会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其作用大于对于语音。
经验证明,语音语调无法在外教课上直接获得,也无法在外语角自己悟出,要想达到标准,需下一番功夫才行;当然如果你能和老外朝夕相对,比如娶个外国媳妇嫁个外国老公什么的,那要另当别论,但绝大部分人,应该不在此列。
言之有物
语音语调是重要的,但不是最重要的。泰戈尔的英语口语必然会有浓烈的口音,这并不阻止他成为大师,因为,他言之有物。那要怎样才能言之有物呢?
对于菜鸟来说,背诵是一个迅速搭建自己语料库的必由之路。属于你自己的语料库,就是你可以随时在脑中读取构建并脱口而出的素材集合。建议大家利用好两种材料:
对于打算在国内发展的同志们来说,“坚决不读外语国内刊物”是个误区!
记忆国内外语报刊和网站文章的目的应该是:以俄语为载体,存储信息
记忆国外外语报刊和网站文章的目的应该是:以信息为载体,强化语言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国外材料的语言更地道,但是话题往往离你比较远,所以信息不是目的,而是在了解国外信息的同时,提高对于地道语言的体会能力;而阅读和记忆国内报刊绝不是“没有意义”或“不地道的垃圾”。因为你还在国内或者打算归国发展(打算长期在国外当然另当别论),所以对于大量的“由中国特色的”事物,应该了解用外语如何表达,这个过程的操作很危险,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语言本身上,因为这些文章的语言本身并不算地道,不值称道,但是,他却在语法基本正确逻辑基本顺畅的前提之下,探讨了很多正在发生在中国的事,要知道老外来到中国遇到你,并不是想知道在他们的祖国发生了什么,那些人家比你熟,他是希望你能用地道的外语告诉他,在中国,发生过什么,发生着什么。。。
而当你用外语存储的信息在脑子里达到一定数量时,你就可以比较好的编排运用这些以外语作为介质存储的信息,自然就可以做到起码的言之有物了,不至于在外语角寒暄几句以后,就开始问对方的家乡了。。。
言之有道
没有速度和质量,口语是无法达到高级的。这个速度,不是指语速,听过太多中国学生以飞一般的速度胡扯了,而是指反应速度,一是把所思所想转化为外语素材的速度,二是指形成外语逻辑和结构并脱口而出的速度,这是高端追求。
不能满足于大约想到外语怎么说,也不管对不对就说出来,就好了。要对自己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没有前面言之有物的铺垫,是不可能做到的。
前面说到外语角,很多人认为没有用,因为面对的都是中国人,“听他们说还不如看电影呢”,这是另外的一个误区。难道你的对面不是外国人,你就一辈子不打算练口语了?管管在自己大学的外语角,一站就是三年半,做到了虽然我已毕业近四年,据说那的外语角,还在以我为话题。。。不再吹嘘了,直接谈
管管是把外语角,看成是一个把自己脑子里的想法,以外语为载体表述出来的转化练习,无论是速度还是准确度,都是练出来的,因为绝大部分中国学生没有长期的外语语言环境,所以必须要自己有机会就练,不能偷懒。当然了,如果你在前面很好地做了管管前面介绍的“存储”过程,那么你的准确率会好一些,至于别人说了些什么,你听个大概就得了,知道他要说些什么就可以了,可别把他当做听力练习,以前有站在管管面前不支声的,我问为啥,他说就想听我说,我说那你还不如听磁带呢那个比我标准,他说想听现场版的。。。晕,大家也要注意了,外语角,就是给你练这些“转化”的;管管还曾经尝试过“自言自语”式,据说酷似精神病,所以就改成拿着本书做挡箭牌,自己和自己讨论问题,效果相当好的说,但这个要求对自己的口语有一定自信,就像自己和自己对弈,棋艺有一定水准的这么做才有意义
这样,管管就对于语言面貌,语言存储,和语言转化这三个方面分享了一些自己的经验,就像lena分享经验时一样,写这么一大堆也很容易忘掉一些最初想表达的东西,随着大家的讨论,再补充!
评论
阅读篇
看到了一个网友发的我感觉读俄语小说比读俄语新闻要难多了有些感触,本来想回复的,后来写着写着写多了,心想干脆发个贴吧
作为一个老师,谈谈教学生和自己学习的一点关于课外阅读的经验吧,呵呵今天先简单谈谈课外读物的选择问题
经常有些学生,学的不太靠谱的时候就学人家去读小说,造成的唯一结果就是把信心读没了,因为刚学会甚至还没学会颠球就想去踢意甲,刚学会拍球就想打NBA一样,不现实,可以先做做操场上的足球或篮球游戏,也就是找点适合自己水平的东西去读,强烈推荐儿童读物哦!其实我们得承认大部分中国高校的俄语专业学生大二甚至很多大三大四甚至一些毕业生的俄语阅读水平其实是不如很多俄罗斯小学生的,所以一些儿童读物是很适合的阅读材料,不像英语,有像书虫那种名著改编的简易读物1000词-8000词标准的都分好了,自己选择就行了,俄语在国内没有现成的,选择就变得单一了一些,但是网络是个相当了不起的东西,通过它你可以得到几乎所有材料
针对优秀一些的本科生,其实可以先试试现代小说,现代小说由于生活背景类似,不用猜一些灯具,哪种马车到底长什么样,这个器具到底做什么用的问题,大家的生活背景和思维方式的类似,会使阅读容易一些,因为全球化是一个现代概念啊,而在现代全世界的年轻人有着相同起码相似的思维方式。例如lena发的 【俄罗斯青春少女流行小说】【异域王子】就可以试试。
小说也有很多种啦,哈利波特虽然有许多乱七八糟的词,却特别容易读,因为语言本身其实没什么深度
但读名家名作一般要困难一些,因为你读到的不见得是作者想说的,这跟新闻有着本质的区别,新闻里哪怕有再生再难的词,查了就好了,要说的都是现代正在发生的事,而却所云即所想,所以当然比较容易,因为不存在深度,逻辑,思维方式和表达手段等问题
而且新闻语言相对规范,大家看看新闻联播,读读报纸就知道了,现实中其实没有人是那么说话的,而小说,尤其意识流小说,作者相当于拽拽地挥洒着自己的所思所想,情节本身反而变得不重要了。。。。建议楼主可以淘点现代的比较俗的言情小说读读,不要看不起那种东西,因为作者大多30岁一左一右,语言不刻板,生动活泼,所言所想,易于理解
有了基础再读一些难的,才不是空中楼阁
许多人喜欢大量地读新闻,新闻适量阅读就好了,读新闻的目的应该是“以俄语为载体,存储信息”,换言之,就是增加你脑子中用俄语存储的信息量,对于阅读本身有促进作用,但相对有限,新闻其实是前篇一律同一个逻辑,虽然世事千千万,但新闻却总是以那么几句方式去演绎,所以很多学生阅读越顺,越读越爽,越读越觉得自己的俄语不可一世,后来一读小说马上就碰了一鼻子灰。。。。。。
大学时,我的英语阅读就是从为很多人不齿的《哈利波特》起步的,在有些英语专业的同学在假装能“读懂”名著的时候,管管就在读哈利波特,一个半学期连读了三本(第三本出的时候第二本刚好读完),紧接着就读了一些现代小说,有讲总统竞选阴谋的,也有知名电影改编的小说,可到了这个时候,我的阅读速度已经相当快了,虽不如汉语,但速度已经起来了,再去图书馆读名著的时候,突然发现竟然津津有味,很奇妙的感觉,跟我的那同学聊一聊,发现那个一直读名著的,还是当年的半懂不懂的状态,依然一副我是“读名著的”的嘴脸。。。。无语了
认清自己,是非常重要的,做任何事时,对自己要有一个合理的评估
作为外语学习者,我们阅读时使用的并非自己的母语,不到家的时候就慢慢练,急不得的;超越自己水平很多的东西,是无法给你带来帮助的;踏实,才是最重要的,不要在意别人的眼光,说,哎,你看那个俄语专业的,好像在看儿童读物哎,如果咱暂时是这个水平,咱就读这个,但要把别人的目光变成动力,更要证明给自己看看,其实你能行
原本是想回复的,所以说的比较乱,相信个别的“点”,还是能给一些正在读书的朋友一点点的信息刺激吧,那就够了,这个帖子也值了
评论
上面这几篇都不是我写的。是3年前我一个朋友写的。我只是他文中的那个"lena"。有兴趣可以关注他的新浪微博 @管鑫sam
评论
好东西MARK
澳洲中文论坛热点
- 悉尼部份城铁将封闭一年,华人区受影响!只能乘巴士(组图)
- 据《逐日电讯报》报导,从明年年中开始,因为从Bankstown和Sydenham的城铁将因Metro South West革新名目而
- 联邦政客们具有多少房产?
- 据本月早些时分报导,绿党副首领、参议员Mehreen Faruqi已获准在Port Macquarie联系其房产并建造三栋投资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