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山越岭考G路
序言
我是一个户外运动的爱好者,很多生活中的事物都喜欢拿爬山来比较。就 GMAT 而言,决定走上考 G 不归路以后很多人都要回答自己一些问题:我为什么要考 G ,考 G 的痛苦如何应付,实力占得高分因素中的比重是多少,如何享受考 G 的胜利…这些经常让我们很迷茫的问题登山界很多名言都给出了经典的回答:
被问及为什么要登山,马洛里又一句名言:因为山在那儿!
被问及如何克服登山中的痛苦与困难,陈俊池说:如果你始终认为你能爬上去你才可能爬上去;如果自己认为爬不上去,那就肯定爬不上去。
被问及装备和实力的关系,上海一位山友回答:如果一个人背着 bigpack 的包爬不上一座山的话,换成 osprey 他也照样爬不上。
被问及登山的过程什么时刻最快乐,一个著名的登山家回答:克服万重困难登临绝顶,饱览单调苍凉的冰川雪山后看到山脚下的一片绿色的田野时最快乐。
通过 2 次考试我深刻体会到:实力是高分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Gmat 考试就像一层窗户纸,你实力不到的时候就好像离窗户很远怎么够都够不到。当必要的时间和精力投入进去后,你就会离窗户越来越近。不过有的人离窗户很近的时候也捅不破,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这时候只要略微坚持,一定能很快见到光明。
就实力而言我第二次考比第一次没有,也不可能有,太大的提高。第一次刚考完时甚至开始全面怀疑自己的实力,这时候小安给了我很大的精神支持。接下来就开始找原因,后来仔细想想发现自己前一阶段复习犯了两个大忌:阅读和逻辑光练不总结,语法光总结不练。
这两个大忌都会导致错误估计自己的实力。其一,光练不总结的话,即使错误率不高并不能代表你的水平已经不错了。因为每种类型的题目都会有很多不同的考点,如果你每道题目错的考点都各不相同的话说明你没有一类题型是真正掌握的,哪怕总体错误率不高。举我自己的例子,我 2 月份开始复习时杨继的阅读每篇错误一般都不超过 2 个,第一次考前做新文章也就每篇错 1 题或不错。但事实上我的弱点很多,所以还不足以应付机考。其二,光总结不练的话,会自以为得道,但事实上手变得生疏难以应付新题,尤其是语法。就像 brave 兄在 Gmat 七宗罪中说的——看几遍 OG 绝对不是你语法水平高低的标志。真正的提高都是在练 - 总结 - 再练 - 再总结这个周而复始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发生的。
一定要牢记孔老夫子一句名言:学而不思则妄,思而不学则殆!
语法篇
有人把语法称为“ the King of GMAT ”,可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有些人对语法的重要性有一种理解:语法是最容易拿分的,所以语法最为重要。不过我觉得语法是最难达到最高境界的部分。一些简单的规则的确可以在短期内得以掌握,但疑难选项一直会困扰到杀鸡结束。小安等大牛都觉得现场中很多语法题目都没有十足的把握,我也有这种感觉。说的玄一点这只能靠慢慢体会疑难语法点以及培养潜移默化的语感来解决了。我觉得平时参与 bbs 的语法讨论对这种疑难选项中的语法点的掌握很有帮助, gemj 兄所倡导的讨论模式十分有助于搞清似是而非的语法点。我在参与语法讨论过程中,发现很多题干和答案都几乎背出来的题目中都隐含着我所没有掌握的语法点。
还有如我上文所提对于语法,手熟十分重要。考前一定要留一部分题目用来练手,否则即使对语法总结倒背如流也会对新题的解题有一种强烈的陌生感觉——这感觉就像遇见多年不见的熟人,眼睛看着很熟就是想不起是谁。
网上有一种说法机考题比 OG 的题目难很多。我觉得这个说法没有太确实的依据。首先, OG 题目并不简单;其次,正如很多牛人所说, GMAT 那么多考点 OG 基本上都囊括了,如果吃透了笔试题机考也不会觉得特别难。有一点比较容易让大家明白这个关系:在 OG 官方解释出来之前,国内很多机构给出的题目的解释都似是而非,甚至答案没有定论。而我们现在做完机考真题差不多还是这个感觉。
逻辑篇
我认为逻辑是 GMAT 中最容易抓分的部分,所以一定要搞定。我周围所有拿高分的朋友无一例外对考试中的逻辑题都很有把握。在 GRE 考试中整个逻辑部分都属于拿分部分, GREer 能搞定, GMATer 为什么搞不定呢?
复习到后期我觉得用什么解题方法本身并不是重要的,因为它们都殊途同归。关键在于读题过程中就要敏锐清晰的了解推理过程,以及每一句话在推理过程中的作用。还有一点就是培养自己的思维也是至关重要的,别人的方法和思路永远无法代替自己的思考,所以完全没有必要生搬硬套牛人的方法,否则只是邯郸学步。关于读题和解题过程, mindfree 的帖子写得十分透彻,我也受益无穷。
总体而言,逻辑复习一定要求质不求量,题目做的再多,不理出自己的思路还是白做,而且还浪费题目。
如果能掌握逻辑的思路,逻辑机考难度并不高于 OG 。当然,如果你只是凭感觉做 OG 的题目错误率不算很高的话,机考完全可能给你沉重的打击!
阅读篇
我觉得阅读的确没有太多的诀窍。阅读取决于 2 点:其一,如何快速读懂并理解文章;其二,如何适应 ETS 的思路找到答案。
对于如何读懂文章一般会有 2 个障碍:根本连句子都读不懂以及每句句子都能读懂但读完后对全文一片茫然。对于前者我觉得可以练练杨鹏的难句或 GRE 阅读( GRE 阅读尤其适合看到大堆术语就头晕的朋友,如果习惯了首字母提炼,术语多的文章反而有助于快速阅读)。对于后者,我觉得 mindfree 提倡的 active reading 和 chipmunk 提倡的慢读法比较有实战价值。具体的说就是文章不用看得太快,不过每读完一句话或一段话都要想想其作用,是结论还是论据,是正态度还是负态度等等。平时练习时,可以练练看完几篇文章然后把自己当作机井作者回忆文章的结构以及关键细节。这样不但有助于提高阅读记忆,而且有助于日后从别人写的机井中汲取有用的成分。
对于如何适应 ETS 思路解题,我觉得小安的方法挺有效果的(其实质和杨鹏说的集中突破法是一样的)。集中一段不长的时间把相当量的阅读题目做完,每篇文章划出题目的出题点,搞清楚如何出题(比如原文改写,取非等)。然后把一类题目一起看,这个工作做完后往往会对做错的题目或原先稀里糊涂选对的题目有一个比较深的认识。另外,做题总结后会对 ETS 出题思路有一定的了解,这又反过来帮助你有效的阅读文章,甚至阅读过程中就可以预测某些明显的出题点。比如说看到 on the other hand 就要想到可能要出取非题,看到 it is surprise to say 之类刺眼的单词就要想到可能出态度题或作用题。千万要注意的一点是:小安的总结方法本身只是一种手段,并不是目的。如果花了很大的力气做完题目接着划出文中出题点后就万事大吉,效果是十分有限的。也就是说,这些体力活干完后一定要动脑经想想为什么。
有些朋友对我说平时总结的时候感觉有那么回事,但真的到做题时总结的东西又忘光了。你觉得总结与做题脱离是因为在方法还没有熟练掌握时做题就过于追求速度。所以,为了保持总结的感觉我认为刚总结完做题时适当降低一些速度,追求每一题的把握性。等思路成熟时,速度自然会上去的。
阅读机考和笔试题相比,阅读难度基本持平,不过选项的混淆程度的确超过笔试。笔试题中 5 个选项一般只有正确选项是文中出现过的。而机考中可能有的题目有 2 个选项都是文中出现的,但只有答案才最有效回答题目。(因为水平问题,我无法确认自己的感觉是否正确,希望大牛们帮忙指正)
机考策略篇
我最深刻的体会是:前 20 题的重要性无论如何强调都不过分。第一次考试时我为了节省时间,前 20 题中有不少题目看着差不多就选了,到后来并未省出太多的时间,后面的题目也做的很糟糕。第二次考试我给自己定下的策略是不惜代价保住前 20 题:逻辑题目完全有把握,阅读尽量回原文定位,语法每个被排除的选项都有我自己的理由。虽然做到后面的题目时间偏紧,选答案也比较随意,不过前面题目正确性打下的基础已经决定了最后分数不会太差。
结束语
我坚信:考 G 得高分的人并不一定是聪明的,但一定是某方面优秀的。 GMAT 的确很困难,但一定可以克服。千万牢记:天道酬勤!能否考高分取决于两个因素:投入的精力和时间以及适当的方法。少数聪明的人可以少走些弯路,早些悟出一些规律。大多数像我一样的普通人只要下决心投入进去也一定能达到同样的目的取得满意的结果。
愿从本文中受益的朋友们都能给你带来祝福!
[ 本帖最后由 floraz 于 2012-3-11 19:55 编辑 ]
评论
如果是转帖请注明转帖
不确定文章的相关性不过编辑了一部分不必要的内容
评论
澳洲中文论坛热点
- 悉尼部份城铁将封闭一年,华人区受影响!只能乘巴士(组图)
- 据《逐日电讯报》报导,从明年年中开始,因为从Bankstown和Sydenham的城铁将因Metro South West革新名目而
- 联邦政客们具有多少房产?
- 据本月早些时分报导,绿党副首领、参议员Mehreen Faruqi已获准在Port Macquarie联系其房产并建造三栋投资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