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房市熄火恰逢HSC发榜,教育版接棒房版热火朝天。前几天的HSC排名时再次提出了私校和精英,补习不补习的对比,现在大家都在对中文/中国文化发表感想。这些问题,包括之前刚热过一段的性向问题,单一性别学校问题,谈恋爱问题等等,在我看来都是一类问题——澳洲华人(特别是现在正值青春期的1.5代/2代)的自我认知和归属感的问题。
因为之前在上学,年底又比较忙所以即便一直很想参与讨论最终都只留了没两次言。现在乘着假期,同时也是年底,在此发表几段碎碎念来和各位家长交流沟通。我今天是想到哪儿写到哪儿,会包括我对上述这些问题的看法,还会随时插入我们学校的广告,也许还会有些我自己和我的朋友的例子...总之就是一篇杂记吧!
如果各位找到了错别字或是逻辑漏洞请一定要指出,我会马上改正。
【1】移民的自我认知
我发现教育版经常会谈到的一个问题:我们的孩子到底是澳洲人还是中国人?有些人会说是澳洲公民享受澳洲福利,我们就是澳洲人。其他人会说,祖祖辈辈在中国千年的根基无法动摇 。
每当我看到这些讨论我的第一反应总是会问自己这个问题,我到底是澳洲人还是中国人?比起ABC,1.5代移民可能更纠结这个问题。第一手体验过中国的生活,接受自己是“澳洲人”可能会更难一些。事实上我问了无数次才发现每次问过以后都是没想出个所以然来就把心思转向了其他事。后来我开始思考为什么我从来没有好好地想出一个答案来,再后来我发现,那是因为我不需要那个答案。我的自我认知里不需要非黑即白的标签,不需要澳洲人中国人的标签就好像我不需要聪明不聪明的标签,漂亮不漂亮的标签,同性恋异性恋的标签一样。其实这个问题就好像我们小时候被问 “喜欢爸爸还是喜欢妈妈?” 一样不需要答案。我们可能爸爸妈妈一样喜欢,也可能有时候喜欢爸爸有时候喜欢妈妈,也可能从来不觉得这是个有意义的问题。我是一个出生于中国,成长于中国以及澳洲的人,我会用中文和英文思考,我爱背长恨歌,也爱背埃涅阿斯纪,这都不矛盾。
那么问题就来了,不给自己贴上种种标签,何来自我认知?每个人看自己的方法都不同,我喜欢把对自己的认识分成两个部分,我喜欢什么以及我擅长什么。我会衡量我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东西,和我擅长和不擅长的东西,试图找到平衡。作为一个学生,自我认知的很大一部分是平衡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自己的正业——学习,进步。我认为自我认知的很大一部分是自信,不是自大,而是相信自己可以做到自己想做的事。不过这种乐观的态度有些时候很难保持。以我自己为例,我可能花几分钟看一看笔记就能考出英文,历史,地理的满分,可熬红了眼做题也只能考到数学70分甚至更低。这时候成长性思维模式能够帮助我重拾自信,它让人相信”只要科学的对待问题,没有什么是永远的弱项”。正如人会成长会进步,自我认知也不是静止不动的概念,它无时无刻不在被改变。这时候自省就很关键,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弱点(性格上,学习上,甚至是自己的兴趣爱好上),努力改正才是进步的途径。其实经过失败的成功不会让人挫败,反倒会让人更加满足。清楚的自我认识不需要标签,需要的是平衡,自信的同时自省。认识到自己是独一无二的,有数不完的方方面面,所以自我认知需要仔细思考才能达到。
有很多人觉得只要是华人,无论多么优秀多么刻苦多么有归属感,在澳洲还是四处竹屋顶且注定不能进入洋人的圈子。社会上是怎么样的我不知道,但至少在一个70%以上是华人的学校里我看见的景象是虽然洋人扎堆,可依然有“打入洋圈”的华人。其实每个种族都是青睐同类的,无论什么年龄什么地方都是。然而这一点并不是毫无例外。那些与洋人作伴的华人,通常都很幽默,很开朗,很自信,也可以说比较“像”洋人。这说明很多时候其实并不是肤色发色的问题,而是有无共同语言共同兴趣的问题。洋人不和华人做朋友的根本原因并不是“啊!那是个中国人,ching chong china, 我们快跑!”而是“那个人真无趣,你看她老补习,也不踢球,也不来参加派对...”。这是从小家庭环境的不同,教育的不同,种种的不同夹杂在一起形成的的代沟。在我看来华人不需要以“融入”为目标,不如找到自己的朋友,努力打拼自己的事业。当我们一个个冲出竹屋顶,和顶层的人交往时,也许那里的华人就能和洋人平分秋色。其实华人的奋斗和女权主义异常相似——争取消除制度的不平等,剩下的成功就要靠个人努力。
【2】家庭教育
说到家庭教育这个最近讨论的热火朝天的问题,就不得不说亲子关系。家,首先是一个让人感到安全温暖的避风港,其次才是学习的场所。我无权声称只要所有家庭都照抄一个模板就能幸福融洽,但我觉得幸福的家庭有几个关键点。第一个关键点是爱,这就不用细讲了,血浓于水的亲情是一切家庭关系的基础。第二个关键点是理解。怎么理解?理解需要交流。这里就是分歧所在。有些家长认为只要“教导”孩子做人的道理,让孩子孝,顺,恭,从孩子以后就能理解良药苦口,知道感恩。有些家长觉得只有平等的关系和深刻的交流才可能有真正的理解,真正的和谐。我没有体验过第一种教育方法,但我能作证第二种教育方法绝对可能成功营造很好的环境。作为一个没有很多法律上的权益的未成年人,我相当庆幸在家的时候我能够被尊重,被当成一个人,而不是一个“小孩”。这不是十几岁才开始的待遇,从我有记忆起我就能记得妈妈不厌其烦地和我讲道理。有了爱,又有了理解,亲子之间的交流会变得非常通畅,父母也能够把自己的人生哲理“教”给自己的孩子。教,并不是灌输,而是共同探讨,一起进步。
可这种“理论”和“民主”的方式难道不是只适用于大孩子么?邯郸学步的小儿怎能分辨是非?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家长纠结于是否让孩子学中文这件事情。到了五六岁学着学着,也许家长就会发现孩子一点都不“喜爱”学中文,这可怎么办?我不是专家,但我觉得“喜爱”和“自信”是密切相关的。世界上每一门手艺,每一种文化,所有的语言都有它的美好,不能全都学的原因就是全都学太难了。华人移民家庭学习中文其实是有得天独厚的环境,如果从小培养双语能力,引导双语思考,探索两个世界,那么大了以后会喜爱学中文的可能性就会大很多。现在是信息时代,语境不需要通过住在一个地方来创造。网络上的论坛,豆瓣,知乎,微博,qq群,本站不支持任何群,都可以是交流的平台。如果从小就有中文的基础,一直自由的探索中文的方方面面,相信到了十几岁的时候上通天文下知地理,中间还能卖个萌绝对不是问题。如果从小没有基础,已经来不及在脑子发展语言能力的时候培养根基了,也不用太着急。中文不是必须的,当做第二语言学也是可以学会的,而且家里有环境学的也会比洋人要好。很多英语国家的人中学学了法语,后来和法国人交流不是问题,上海从前的襄阳路市场里也有许多还价杠杠的的老外。大了也还是可以尝试,虽然肯定会比小时候学难上许多,但试过了会爱上也说不定呢!
无论如何移民的孩子即使不说中文,学中文,也是被中国文化影响的孩子。从家里的饮食,到春节,到“天冷了多穿衣服”,甚至是补习...这些都是中国文化。所以我认为刻意去学习“中国文化"大可不必,但父母可以给孩子一些建议。无论是会中文还是不会中文,中国那么大的地方那么长的历史,肯定有东西是孩子感兴趣的。喜欢英文政治,辩论和嘲笑艾伯特的可以看看中国近代史,看看马列主义,再看看1984。喜欢娱乐的可以看看中国好笑的网络剧,甚至是表情,或是同人,cosplay。喜欢美食的可以看看中国食谱(也可以去这里看看我的食谱...做个广告 ),了解四大菜系,看看美食节目。文化不只是先人教化,不只是哲学禅意,不只是诗词歌赋,更是生活里的点点滴滴。至于古诗古文,历史著作,这些肯定不如轻娱乐那么好接受。不会中文但很喜欢历史和世界文学的人,或是会中文希望学到更多的人,看看这些还是很好的。我看古诗古文的时候结合了西方的批判性思维,会看到它和我价值观不合的地方。但我会尝试不要一味否认,而是尝试理解,思考,内化。把那些道理和我现有的观点结合让我受益良多。
【3】学校
讲了那么多比较严肃的,现在是植入广告时间了! 最近要考精英中学的各位女孩纸听好了!你们知道吗,离市中心很近的,位于Surry Hills的ANZ足球场和福克斯影视基地对面的Sydney Girls High School是全悉尼最棒的学校哦!我们有美好的旧砖房【什么鬼!】,技艺精湛的老师,出售很多美味的小卖部,和谐共处的同学,还有萌萌哒学姐哦!最最最最最重要的是!我们和隔壁和尚庙之间是没...有...栅...栏...的哦!诶嘿嘿嘿嘿...
开个玩笑。不过呢我是真心诚意的给我们学校打广告的,它真的是一个很好的学校。每次我带着新学生家长参观,而她们却惴惴不安地问我我们学校有没有母狗情节(...),我都真心感到痛心。我在国内上过一线城市挺好的学校,又在悉尼乡下上过一个很小很小,很普通(排名很差...)的公立学校,可我从来没有像在我们学校这样快乐过。现在我觉得我的生活很充实,同学们都很友好,我和她们很有共同语言,简直好得不能再好!有人觉得精英中学一定是大家偷偷补习,不肯分享笔记,生活无趣,全是学习,这真的不能更偏离真相了!代表学校去国外参加知识竞赛时我们会霸占Top Shop的试衣间,参加辩论比赛前我们会在城里的咖啡馆谈天说地,我们有几十个课外活动和社团,甚至有桥牌俱乐部和毛线俱乐部(不过最好的课外活动还是乐队!来我们学校之前先去练打鼓,我包你乐队全包!)。我们会很开放直接的谈论种族问题,补习问题,文化的问题,没有人藏着掖着。有时候全班作业没做我会群发邮件让大家应付老师的提问...(咦!什么奇怪的东西混进来了)说了那么多我就是想要表达一个观点,我爱我的学校,从破旧的教学楼爱到身上恶心的咖啡色。我相信NSGH的妹纸们也爱她们的学校,JR的莘莘学子也爱他们身上的一抹绿,离我们很近的SCEGGS也有很多可爱的女孩深爱着她们的小(非常小)窝。其实中学把孩子送到哪里去不是最重要,重要的是在那个地方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潜力,找到自己的位子。无论是精英还是私校,家长和孩子深入交流,共同决定。决定了,就不要后悔。
说到我们学校我就不得不谈一伙新奇物种——穿着女权主义T恤,参加Mardi Gras,支持难民,痛恨自由党的纯素主义者。是的,我们学校绝大多数人都是左派愤青。不过谁年轻的时候不是左派愤青呢?家长们也无需担心孩子和自己的政治观点会有很大的出入,看到洒猪血的言论会眼睛里盈满泪水(其实我看到这些的时候也差点哭出来,是挺傻的),这些都是必然的。即使是私校,大部分学生也都是左派的。这时候家长其实可以和孩子多讨论这类问题,保持理性和逻辑,辩论一番。我就要感谢我妈妈把我从近似无逻辑极左的状态拉回来,让我体会到世界不是非黑即白。诚然,我还是个理想主义者。可这世界需要年轻人的理想主义。没有我们冲在前面破坏规则,世界又怎能演化呢?无论如何,有一个“聪明才是新性感“的环境还是很不错的,澳洲社会鼓励自由思想,而学校就是一个安全的地方,给我们提供头脑风暴的温床。
谈到了左派思想和Mardi Gras,自然就联想到了华人家长很关心的“风气”问题。其实有些事情,华人家长可能会觉得是”不良风气“,但孩子们(特别是洋人)会觉得这是释放年轻的灵魂。我要说一个可能大部分家长会觉得很可怕的真相——我知道的每一所学校,从顶级精英到顶级私校,从低年级开始都有毒品,都有酒精,都有性。(其实中国现在又何尝不是这个状态呢?有时候其实还比这里过分呢...)但好消息是,因为前面提到的家庭教育和中国文化,这些事情和你们的女儿/儿子,大部分时候是八竿子打不着的。虽然这种”不良风气“可能离华人的圈子比较遥远,另外一种”不良风气“(在我看来是社会进步)就不是这样了。这里我主要指两点,性和爱。性,包括对性的理解,包括性别,性向。爱,主要是指自由恋爱。左派的新思想普遍认同一个概念:性别和性向都是一种光谱,这头是同性恋,那头是异性恋,这头是性别认同,那头是跨性别,这头是是性活跃,那头是性冷淡等等。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都在学校里普及这一概念,试图消除歧视,希望大家都能找到自我认同。父母在这时候先别忙着否定,可以多读一读相关的研究和讨论,也多和孩子讨论,增进理解。至于恋爱,青春期嘛,荷尔蒙这个玩意儿大家都有。不过父母们不用太担心,据我所知恋爱毁学业的少之又少。我妈妈就常说,什么时候谈恋爱不重要,重要的是和谁谈。只可惜我让她老人家失望了,还没有找到一个能刺激我共同冲击99.95的人 。
----
一不留神写了这许多...流水账似的不知是否有人能熬完。中间画风改变了不止一次,我也太懒了不想去统一了。看不完的话就随便扫扫,任何一段有问题,或是关于我们学校的,都一定来问哦!
评论
这是SGH学生写的?
评论
是呀!看广告就知道...
评论
楼主思维成熟 人才
评论
很好
评论
好文。对我们理解这一代很有帮助。楼主写的真不错。
评论
我很认真的看完了,如果一个中学生有这样的思考,虽然有些方面并不全面,文章也是随笔杂谈,但有这样的思维理念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说,还是非常让我觉得震惊的,很多成年人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四、五十岁的人也没有超越这个思维,楼主前途无量这个是我非常看好的!
评论
谢谢!作为文章来讲实在是流水账,而且没什么框架。很多方面确实是半夜写的时候一笔带过了,如果有具体问题的话请一定指出来,比起自己写我还是比较喜欢讨论!
评论
谢谢版主!
评论
我是火星人
评论
想问一下SGH每年有几个99.95?
评论
要看,今年不知道,去年没有,2012年四个...
评论
转向其他的“事物”这里把物这个字删掉,外延更广一些;另一处,成长与中国以及澳洲的人这里的与是否应该是“于”。
评论
谢谢!改了。无论中文和英文,错别字都是我最大的问题...总是看了很多遍还会漏。
评论
寫得很棒啊~
评论
楼主在中国学过中文吗?华文水平相当不错,再组织一下会更好,但已经在本地中学生里凤毛麟角
评论
楼主非常非常幸运和令人羡慕的是有一个如此出色的妈妈!
评论
今年4个
评论
自己看有一个思维惯性的问题在里面,这就是很多文章和著作需要找校对的原因,有些著着再版几次后还会有修改的地方的,追求完美但不苟求完美,楼主小小年纪就能广纳博收,实在难能可贵!
评论
帮你回答了。
是chatchat的女儿吧,好棒。
评论
是这个年纪的文笔, 深深的爱自己的学校。
和隔壁和尚庙之间没有栏杆。
那个你们私下怎么讨论那群和尚的?
评论
要看人吧。对于大家来说接触的最多的男生基本都在隔壁,对于个别人来说这个“接触”就不那么单纯啦!
评论
是的。
谢谢夸奖,谢谢回答~
我一直想知道今年有多少个呢,只知道今年我们表现好,肯定会很多的。真为她们高兴!
虽然有猜想但好想知道是谁...不过开学了就知道了也不急。
评论
嗯,上过一年级。
有感想就漫无边际的写起来了,没有像平常一样打草稿搭架子,确实挺乱的...谢谢鼓励哦!
评论
我也觉得很幸运!不过老夸她,自我感觉太良好啦 !
评论
要看和谁恋爱,在什么学校,是怎么样的学生吧...
至少我看到的十二年级学姐们很少很少有谈恋爱导致学业下滑的。
至于本来就不那么紧张的低年级,就更没关系了。
评论
也有学霸双栖双飞的,还是看个人的目的和成熟度,正如楼主所说她的那个99.95的那个他还没出现
评论
最后一句亮了
澳洲中文论坛热点
- 悉尼部份城铁将封闭一年,华人区受影响!只能乘巴士(组图)
- 据《逐日电讯报》报导,从明年年中开始,因为从Bankstown和Sydenham的城铁将因Metro South West革新名目而
- 联邦政客们具有多少房产?
- 据本月早些时分报导,绿党副首领、参议员Mehreen Faruqi已获准在Port Macquarie联系其房产并建造三栋投资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