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准战争年代
所谓"毛泽东时代",是指从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到毛泽东逝世的1976年这27年。
这27年是个"准战争年代"--从头至尾不是打仗就是准备打仗。主要包括:
(一).不流血的大战--
1.冷战(1945-1990)--贯穿整个毛泽东时代(1949--1976)。
2.反封锁、禁运、颠覆、包围的"超限战"--贯穿整个毛泽东时代(1949--1976)。
(二).流血的小战(局部战争)--
1.反台湾国民党军队对大陆沿海的封锁破坏(1949-),其高峰时段为1949-1955,比较著名的有:
--舟山群岛之战(1949.8-1950.5):打掉台湾国民党军队封锁长江口、上海、江浙沿海的基地
--万山群岛之战(1950.5-1950.8):打掉台湾国民党军队封锁珠江口、广州、广东沿海的基地--上海保卫战(1950) :制止台湾国民党空军轰炸上?
--海南岛之战(1950):制止海南岛变成第二个台湾,奠定中国收复南海诸岛基础。
--东山岛之战(1953):反击台湾国民党军队进攻东山岛
--东海海战(1954):争夺东海制海权
--一江山岛之战(1955):占领一江山岛和大陈岛,打掉台湾国民党军队在浙江沿海的最后一个基地--大陆沿海地区制空权争夺战(1949-)
--炮击金门(1958)
--挫败台湾国民党军队大规模反攻大陆的图谋(1962)
--反台湾国民党军队特工登陆骚扰(1962-1963)
--"八.六"海战与崇武以东海战(1965)
2.抗美援朝(1950-1953)
3.国内剿匪(1949-1962)
4.西藏平叛(1959)
5.中印边界保卫战(1959,1962)
6.中缅边界堪界作战(1960)
7.援越抗美(1960-1975)
8.中苏边界冲突(1969)
9.西沙之战(1974)
10.对美国和台湾国民党空军的反侦察、反袭扰作战(1949-1972)
整个毛泽东时代就是在这样"流血的大战不打、不流血的大战不断、流血的小战(局部战争)接二连三、一切按最坏的情况做准备"的准战争气氛、准战争环境中过来的。评论毛泽东时代,就不能脱离"准战争年代"这个历史实际。
二.用民族利益衡量一切
评价历史,看的是结果。评价历史人物,看的是对民族利益的贡献。只有坚持"民族利益超越意识形态、超越个人恩怨,超越个人好恶,超越个人私利"的原则,才能做到如实公正客观,达到全民族的最大共识。否则一切评论只不过是少数人谋求私利的鼓噪喧嚣和广告表演而已。
评价毛泽东时代,关键是看毛泽东时代开始时中国是什么状况,毛泽东逝世时中国又是什么状况。评价毛泽东,关键是看毛泽东时代开始时中华民族最根本的根本利益是什么,毛泽东逝世时这些根本利益实现得如何。
毛泽东时代发生了那么多流血的和不流血的战争,发生过那么多那么天翻地覆的变革,所有这一切是对是错,是功是过,同样只能用中华民族最根本的民族利益为标准来衡量才能弄清。
三.冷战时期中华民族最根本的民族利益
整个毛泽东时代都处在"冷战"期间。要评论毛泽东时代决不能脱离"冷战"这个大前提,一切都必须从"冷战"这个基本现实出发。
" 冷战"导致世界分为"两大阵营"。现实迫使世界各主要国家必须作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二者必择其一。《大国的兴衰》作者保罗 肯尼迪说:"一个国家不站在美国领导的阵营内,便站在苏联领导的阵营内,不存在中间道路。在斯大林和齐麦卡锡时代,那种走中间道路的想法是很不明智的。"
中国尤其如此。中国的地理位置及其1945年的虚弱状况使中国对冷战既无法逃避又无法免受其害。
冷战甚至还没有正式开始,中国就已经成了冷战的牺牲品。1945年雅尔塔会议上,中国的主权被美国作为交易的筹码让给了苏联。而苏联坚持要得到这些权益(确保外蒙古从中国分裂出去、占有旅大基地和中长铁路)归根到底是出于冷战的需要。1945年冷战开始时的中国,是百年积弱又饱受八年战火蹂躏的中国,是满目疮痍、遍体鳞伤、国弱民贫的中国,是对美苏两强中的任何一个均毫无抵抗能力、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任其宰割的中国。作为弱者,夹在美苏冷战夹缝中的中国无论怎样都要倒霉:你向美国"一边倒",苏联要收拾你。你向苏联"一边倒",美国要收拾你。你谁也不向,两家一块收拾你:一家扯住你的一部分使劲往自己那边拽,直到把你扯成两半,一家分一半,分裂中国--我得不到的,你也休想得到,至少得不到个全的(设想一下两只狼撕抢一只羊的情景)。显然,这对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最大的威胁。冷战期间中华民族最根本最头号的民族利益就是避免这种命运。这就必须彻底改变中国民族利益遭受美苏冷战主宰的命运,不当美苏冷战的牺牲品。
但只要冷战还没有结束,只要中国还不够强大,中国就无法抵御美苏的主宰,就无法避免成为冷战牺牲品的命运。这就发生了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难题:中国不强大,就不能摆脱当冷战牺牲品的命运;不摆脱当冷战牺牲品的命运,中国就不能强大。
由此可见,衡量冷战期间一切中国领导人历史功过的唯一标准,就是看其是否解开了这个死结,是否粉碎了美苏为自己的冷战需要而牺牲中国民族利益的一切举措,是否让中国从美苏两大阵营的左右夹击中突出了重围。一句话,是否使中国摆脱了冷战。做到了这条的就是捍卫了中华民族最根本民族利益的英雄,就应该肯定。否则就是中华民族的罪人,就应该否定。其他一切都是废话。
四.毛泽东时代的序幕--中国避免了第二个、第三个"外蒙古"
蒋介石选择了向美国"一边倒"。在他看来只要傍上美国,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美国强,美国富,美国反共。世界上没人敢惹美国。傍上美国金票大大的,实惠多多的,有美国撑腰苏联就不敢乱说乱动,自己就可以放手消灭共产党,就不用担心东北、西北出问题。
实际呢?
据《蒋经国自述》,斯大林当面明确告诉蒋经国苏联为什么一定要把外蒙古从中国分裂出去:"倘使有一个军事力量,从外蒙古向苏联进攻,西伯利亚铁路一被切断,俄国就完了。""日本和中国都没有力量占领外蒙古来打俄国;但是,不能说就没有第三个力量出来这样做。"
蒋经国问这"第三个力量"是不是美国,斯大林回答说:"当然!"
斯大林更特别警告蒋经国:"不能让美国有一个兵到中国来。只要美国有一个兵到中国来,东北问题就很难解决了。"
斯大林的这番话充分说明苏联的战略图谋和夹在美苏两大国之间的中国在冷战中的处境。
中国与苏联有世界上最漫长的边境线。苏联面对中国的部分正是苏联最地广人稀、力量最薄弱、最无险可守的"柔软的腹部"。如果有"军事强国"从这个方向进攻苏联,就可能把苏联横着切开,"大卸八块"。斯大林对蒋经国说的"西伯利亚铁路一被切断,俄国就完了"并非杞人忧天。"军事强国"即便不进攻,只要沿着中苏边界驻军与苏联对峙,就足以产生足够的威慑,让苏联日夜精神紧张,防不胜防,不知道要部署多少兵力才敢放心。苏联向来把来自这个战略方向的军事威胁视为心腹之患,从不敢掉以轻心。1941年夏秋苏联在苏德战场那么吃紧,明斯克战役损兵41万,斯摩棱斯克战役损兵76万,基辅战役损兵70万,维亚兹马战役损兵66万,一线部队几乎打光了,预备队供不上了,莫斯科都快门户洞开了,苏联仍然不敢动用西伯利亚的驻军。直到获得佐尔格的确切情报、得知日本将"南进" 而不"北进"、不会威胁西伯利亚时,斯大林才敢把西伯利亚驻军西调,在"最后一分钟"赶到前线守住了莫斯科。要知道,苏联早在1939年的哈勒欣河战役中就已经把日本最精锐的关东军打了个落花流水,已经知道日军的综合战斗力比苏军差得不是一星半点,对苏联的威胁跟德军没法比。即便如此,苏联对这个战略方向仍不敢掉以轻心,仍千方百计保持重兵。可见确保中苏边界的安全在苏联的战略思想中占有何等重要的地位。既然苏联视这个方向为战略要害,视这个方向上的军事威胁为心腹之患,那么苏联为对付这种威胁自然会不惜一切,决不会有任何顾忌,受任何束缚。
蒋介石显然没听出斯大林的弦外之音:如果中国向美国"一边倒",苏联就要把中国的东北、西北变成第二个、第三个"外蒙古"--"不能让美国有一个兵到中国来。只要美国有一个兵到中国来,东北问题就很难解决了。"
其实仔细推敲一下斯大林的话的内在逻辑就不难看出苏联的战略意图:"西伯利亚铁路一被切断,俄国就完了"--如果要靠"缓冲国"这种办法来确保西伯利亚铁路不被切断,光一个外蒙古够用吗?从中国的东北、西北不照样可以"切断西伯利亚铁路"吗?既然确保西伯利亚铁路不被切断对苏联那么重要,那对苏联而言合乎逻辑的结论就是把中国的东北和西北变成第二个、第三个"外蒙古"--对此苏联毫无顾忌:战略利益的考量永远超越意识形态,超越个人恩怨,超越个人好恶,超越个人利益。
苏联的这种战略意图自沙俄时代就已经形成了。1902年10月,沙皇尼古拉二世在他主持召开的御前会议上说:满洲将来必须并入俄国,至少要成为完全依附俄国的属国。这就是史称"黄俄罗斯计划"的核心内容。由此又产生了"中国边界不过在长城"之类论调。虽然日俄战争妨碍了沙俄实现这个战略,但从沙俄到苏联都一直没有放弃把中国的东北、正北和西北这"三北"都变成"缓冲国"的战略设想--所以有了外蒙古独立,所以有了苏联在抗日战争期间对"满洲国"的承认,以换取日本对外蒙古的承认(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反法西斯大国里只有苏联承认了"满洲国")。新疆也曾差一点 "独立"出去。也就是说,正当中国为民族生存跟日本浴血奋战的时候,苏联几乎实现了把中国的"三北"全部从中国分裂出去的战略意图。所有这一切都出于苏联极端重视确保西伯利亚安全、防范来自中国方面的任何可能的军事威胁这一战略总目标的需要。雅尔塔协议使苏联有权在中国的旅大驻军,控制了连通中苏边界和旅顺的铁路。凭这两条,加上苏联二战后巨大的国际政治威望,苏联有能力在东北培植亲苏分裂势力,制造第二个"外蒙古独立"。1945年苏联在新疆的影响势力同样不可小视,要制造第三个"外蒙古独立"也并非不可能。
如果苏联真这么干,以中国1945年的国力无论如何也阻止不了。那么向美国"一边倒"能阻止得了吗?
白日做梦。当日本制造"满洲国"的时候,美国向日本宣战了吗?美国能在雅尔塔会议上把中国的外蒙古当筹码送给苏联,同意苏军占领旅大,本身就说明美国对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当回事,更不用说为此牺牲自己的士兵跟苏联开战了。
1945年10月20日,外蒙古当局一手操办了"公民投票"。国民党政府派内政部常务次长雷法章前往"观察"(不折不扣"叫人卖了,还帮着数票子")。
"公民投票"结果:外蒙古独立。
评论
1946年1月5日,中国的国民党政府正式承认外蒙古的独立。
显然,蒋介石做这笔交易时最优先的考量不是民族利益,而是意识形态--反共,是个人私利,是个人好恶,是个人恩怨,是有形的、眼前的好处--不折不扣"浙江奸商"兼股票交易所"上海小开"的投机本色:聪明不英明,精明不高明,见小利忘大义,顾眼前不顾长远,只知算小帐,不知算大帐。
蒋介石只顾打自己的如意算盘,却把历史的教训、苏联的战略意图和斯大林的弦外之音等等一股脑扔到了九霄云外。人家早有言在先:"只要美国有一个兵到中国来,东北问题就很难解决了。"--你既然坚持向美国"一边倒",还能指望苏联信守承诺?何况条约规定的是苏联"不援助中共",并没有规定苏联有义务帮蒋介石"取缔中共"、"禁止中共进入东北",更没有规定苏联不得另起炉灶、就地取材培当地亲苏势力。蒋介石在国内一贯翻云覆雨,纵横摆阖,把别人都玩弄于股掌之上,而跟超级大国打起交道来却如此无能。说他"外战外行、内战内行"真是一点不假。看来他的聪明劲只用在"保政权"上,不用在"保主权"上。
今天的中国人很难想象1945年冷战刚开始时中国的处境是何等险恶危急:蒋介石向美国"一边倒",立刻将古老孱弱的中国置于美苏两大超级大国冷战的"交叉火力"之下:美国将不费吹灰之力在中国取得最能威慑苏联要害的战略要地,苏联将不惜一切凶狠反击,利用苏联二次世界大战后如日中天的威望,利用苏联在东北驻军的优势,培植、支持亲苏势力,把中国东北变成第二个"外蒙古";在新疆如法炮制,制造出第三个"外蒙古";美苏为避免直接军事冲突,将再来一次"雅尔塔协议 ",划分出各自在中国的"势力范围",让中国变成第二个朝鲜、第二个德国。中国的"三北"(东北、正北、西北)俱失,民族利益将遭到毁灭性伤害,从此被分割肢解,绑在美苏冷战的战车上永世不得翻身......更有甚者,千里长堤一旦决了口,崩溃就难避免了;外来势力操纵下的国土分裂一旦开了头,尔后的进展就殊难预料了。在那种情况下,谁敢担保中国不会被分裂分裂再分裂,变成又一个奥匈帝国,又一个阿拉伯世界,又一个南斯拉夫,又一次"春秋战国",又一次" 五胡十六国"?谁敢说届时中国老百姓的日子会比今日贝鲁特、伊拉克、阿富汗的老百姓的日子更好过?
中国之所以避免了这种不堪设想的命运,原因只有一个:毛泽东。是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在1945年的历史关键时刻眼明手快地抓住了稍纵即逝的历史机遇,扭转了历史进程。
不仅蒋介石和美国的如意算盘里没有中国共产党人的位置,苏联也一样。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等"百分之百"听从苏联指挥的 "百分之百的布尔什维克"的瞎指挥。此后苏联与中共的关系便冷淡而微妙。1944年6月,斯大林在与美国驻苏大使哈里曼的谈话中公开说中共不是真正的共产党,而是"人造黄油"式的共产党(意即"代用品"、"冒牌货")。抗日战争时苏联给中国的一切援助都只给蒋介石,不给中共。苏联在与蒋介石签定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中明确承诺不支援中共,同意将中国东北交国民党人接收。这一切事先跟中共连个招呼都不打,倒是打电报要毛泽东去重庆谈判,甚至还提出要中共学法国共产党,交出武装去做官。
如果当时中共一切乖乖听苏联的,那中国的命运可想而知:毛泽东被缠在重庆没完没了地扯皮,整个中共的中心都放在等待与国民党讨价还价的结果上而无所作为。蒋介石在美国支持下从容不迫调兵遣将对付中共。苏联趁美蒋与中共斗得不可开交之际从容不迫在东北扶植"百分之百"听命于苏联的亲苏势力。(前苏联将军、1945-1946年奉天[沈阳]警备司令А И科夫通-斯坦克维奇将军在回忆录中说: "1946年3月9日,我们接到撤出奉天的命令,要把所有权力在3月11日前移交给中国人。这个命令使我们有些感到意外。要知道,在3月5日,抵达奉天的 РЯ马利诺夫斯基元帅在与我的谈话中,叫我好好安排一下,因为我将在奉天长期驻守。而3月9日,我们就突然接到紧急撤离奉天的命令,警备司令部全体人员撤往哈尔滨。"--注意这句话:"我将在奉天长期驻守"--可见苏军原来的确打算要在东北长期呆下去。)如果当真如此,那等美蒋把中共收拾得差不多了,苏联在东北制造第二个"外蒙古"的条件也成熟得差不多了:苏联并没有违约支援中共,只是乘美蒋忙着对付中共的时候做了一点"群众工作"而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国家的政权不都有类似的经历吗?
然而美蒋苏三家的如意算盘全被毛泽东打了个稀烂。毛泽东来了个"针锋相对":"打的只管打,谈的只管谈","人民的武装,一枝枪、一粒子弹,都要保存,不能交出去"。不管苏联态度如何,毛泽东自有主张:争分夺秒,见缝插针,大举进军东北,战略上抢到了先机--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 8月11日朱德即下令进军东北;8月28日毛泽东赴重庆谈判,8月30日第一支中共武装即抵达东北,抓住了苏联最高层对中共如此迅速进入东北毫无思想准备、来不及下达明确指示而导致苏军中下层官兵自行其是的机会,于8月31日占领山海关,9月5日进驻沈阳-- 这一下就使美蒋苏三方把中共排除在东北之外"就地解决"的战略计划完全破产,各方马上全乱了套,各种猜忌、矛盾立刻激化,形势顿时改观:蒋介石认定苏联违约支持中共抢占东北,于是不顾一切请美军直接出动。美军也什么都顾不得了,于中共军队进驻沈阳后不到两周的1945年9月13日在青岛登陆,紧接着于9月 30日在天津登陆,10月1日在秦皇岛登陆。美军同时大规模为国民党军队运送军队,亲自出马打通、抢修通往东北的交通线。美国大兵步步紧逼,美苏间"苏军不入关,美国不登陆"的默契随之破灭。苏联立刻直接感受到了蒋介石向美国"一边倒"带来的威胁,迫不及待急于反击。但"远水不解近渴",于是苏联不得不放弃原先"利用中共拖住美蒋、在东北‘就地取材'培植亲苏势力、把东北变成第二个外蒙古"的念头,对"不请自来"的中共从排斥转为默认--苏联最高层对中共的态度在美军登陆前后大不相同,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评论
好文——顶起来!
评论
外战打了那么多,版图扩大了,有真金白银进帐了?
用农产品还朝鲜战争的军火帐,60年代的大饥荒,饿死多少人。
被过去的朋友加兄弟越南,背后捅一刀,疯狂迫害华侨,拿着中国造的炮,炮击中国居民,吃着中国大米,叫嚣把洞庭湖变为他们的内湖。
中印边界被向中国一侧推进了很多。
连某个国家的教科书上“美帝国主义被伟大的金日成领的人民军导打败了”?
李白出生地附近的湖叫成“贝加尔湖”。黑瞎子岛,也成俄国的了。
[ 本帖最后由 mileswei2006 于 2008-1-8 12:40 编辑 ]
澳洲中文论坛热点
- 悉尼部份城铁将封闭一年,华人区受影响!只能乘巴士(组图)
- 据《逐日电讯报》报导,从明年年中开始,因为从Bankstown和Sydenham的城铁将因Metro South West革新名目而
- 联邦政客们具有多少房产?
- 据本月早些时分报导,绿党副首领、参议员Mehreen Faruqi已获准在Port Macquarie联系其房产并建造三栋投资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