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悉尼,学习钢琴的华人学生人数众多。(Yu Kuai摄影)原创内容,文/Yu Kuai书中自有黄金屋,音乐里自有大乾坤。华人父母可能是对孩子学习乐器最有执念的群体之一。悉尼华人社区里有众多学习一种或者一种以上乐器的孩童们。他们数年如一日,勤奋地、不忘初心地在音乐之路上前行。 所谓“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人们说,每种乐器都有它独特的音色和魅力,都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产物,承载着自身的音乐文化特质。但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乐器的地方,就难免就会有比较。关于乐器界,并不乏调侃式、自嘲式的鄙视链。 以下是悉尼一位华人母亲对于孩子学习乐器7年的一些感悟,当中有苦有乐,有坚持也有退缩。而让她感受最深之一莫过于是女儿在这7年学琴的过程中所感受到的“乐器界的鄙视链”。 这位妈妈说:“这种比较即便从不诉诸于文字,从不形于色,但它是真实的现实和存在,大家心照不宣。” 天赋型、真爱型、随缘型和功利性的琴童们 说到钢琴,大家会想到什么?流水般美妙的声音、优雅的旋律、宽广的音域、变化丰富的音色和力度,被誉为乐器之王。 作为80后生人,在钢琴王子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曲于上世纪90年代初在中国形成的一股“钢琴热潮”那时,我正好10岁,因此迷恋上了钢琴和轻音乐。作为备受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曲所影响的一代人中的一员,在我还没恋爱结婚生娃之时,就希望孩子将来学习的乐器就是钢琴,绝对不二之选。这一希望在孩子学习钢琴之后的7年的我看来,当时真是用热血而不是理智来为未来定基调,没有真正了解悉尼的音乐土壤。 在我看来,学琴的孩子分几种:天赋难弃型,这些就是老天爷赏饭吃的那种,手被上苍深深亲吻过,不专这一行都对不起自己的天赋。 真爱型,这些孩子是真心喜欢,是否有天赋或者能否达到一定的成就另说,他们就是喜欢音乐,在音乐中感受世界。这些孩子,有的年纪虽小志高存远,立志在音乐里修行,做苦行僧;是否得道不重要,关键是学习的过程给予了他莫大的快乐。 随缘型,这些孩子当初在选择乐器上就没有太多的个人喜好,学啥皆可,在家长的督促下会进行练习,家长也同样随缘,不强求考级,不扎堆比赛,图的就是养成一种习惯,感受艺术熏陶。打开一扇窗,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功利型,这里的功利没有任何贬义。在这种学习当中,乐器是一种敲门砖,就像我们学习某一个专业一样。俗话说无利不起早。学会一种乐器,有机会参加表演,有机会参加群体活动,达到内心的成就感,进一步趋动自己向更好的技艺进军。这也是一种动力。孩子或者家长看到了的种种机会。他们为这些机会去努力。 但我认为这些类型之间并非彼此孤立,它们其实是互相融合和彼此转换的,比如一开始随缘的,练下去发现有一点天赋,接着是觉得找到了自己的真爱,还达到了一定的成就。
澳洲中文论坛热点
- 悉尼部份城铁将封闭一年,华人区受影响!只能乘巴士(组图)
- 据《逐日电讯报》报导,从明年年中开始,因为从Bankstown和Sydenham的城铁将因Metro South West革新名目而
- 联邦政客们具有多少房产?
- 据本月早些时分报导,绿党副首领、参议员Mehreen Faruqi已获准在Port Macquarie联系其房产并建造三栋投资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