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之前写相关话题的时候有位网友指出过“精英中学”这个称谓的不恰当,我也是同意的。但由于在探讨这个问题的时候普遍把Selective School叫做精英中学,所以在这儿我也会这么叫。*
放假快放完了,HSC学生每天学习之余刷一下脸书发现小伙伴们又在义愤填膺地转发评论着Sydney Morning Herald(SMH)教育板块的文章。说来也奇怪,新洲教育系统中的问题远不止“精英中学的利与弊”这么一个,可SMH教育板块的作者们却偏偏对此锲而不舍。一天下来网站上恨不得多出五篇相关专题,教育板块的文章列表放眼望去十篇倒有八篇是把这一个议题掰开了揉锁了讨论。这种现象也许是新洲教育部某种“带节奏”的方式,也许是SMH贪图那十倍于其他题材的评论数...无论为什么,近些天精英中学学生们的社交网络主页上充斥着相关讨论。像我这样比较喜欢把这些文章都看一遍的人,现在对那几个三天两头写讨伐檄文的记者学者与作者都如数家珍,甚至在学校的回廊中也时常能够听到Christina Ho, Jordan Baker, Pallavi Singhal这几位的大名。
我个人关于这个问题的一点见解在我之前的文章中已经颇为详尽的表述过了,一年下来也没什么特别大的变化。SMH的作者常常强调“富裕家庭”(实际ICSEA衡量的更像是重视学习的家庭,具体可以看这篇文章)将孩子们都送往一处,让普通的学校中没有了这些宝贵的“头脑资源”是一种不公。实际上作为家长与孩子一起为更好的教育水平努力的华人(亚洲人、其他精英中学中常见的种族)家庭,我们做好自己已是不易,并没有义务冒着牺牲自己得到好的学习环境的机会去将低于标准线的学生“托起来”。况且,并没有证据表明100%还原社会阶级构成的学堂就一定会为所有人带来更好的学习环境与更多参与课外活动的机会。恰恰相反,将精英中学解散的后果很有可能会是学区房房价疯涨的同时老牌私立学校的报名处更加门庭若市。媒体与其着盯着这些本就拿着比普通公校要少的拨款,靠着重视教育的家庭捐出来的钱来维系比普通公校要丰富的课外活动的学校不放,不如探讨如何提升普通公校的普遍教育水平,或是如何将更多资质好的高材生吸引到教育行业中。
抛开这些道理,为什么学生们会在看到这些把精英中学描述成近乎一钱不值的文章时感到愤怒呢?这其中当然有对母校的依恋与自豪,或许还有一丝作为“好学生”的优越感,但我想更多的也许是没有话语权的不甘心吧。凭什么记者大笔一挥就否认了我们用六年时间切身体会的好处呢?凭什么“研究”里一句“离间种族之间的关系”就能抹杀金头发的小女孩无数次靠着黑头发的小女孩开怀大笑时的快乐呢?凭什么我们的父母漂洋过海甚至历尽艰辛才为我们争取到的教育资源被媒体盖章为“不公平的特权(unfair privilege)”呢?
我一个去年刚从中学毕业的朋友在看到SMH把他的母校说成“正在经历身份危机”并抨击学校收取太多“捐款”时是这么说的:
是啊,这些记者口口声声的说想要帮助没有“特权 (privilege)”的普通孩子们,却对被精英中学系统帮助过的“寒门学子”们的经历充耳不闻,做起了“小聋瞎”。这又是为什么呢?
脸书上过万关注的“大V”知名段子手在被SMH三天五篇文章轰炸后破天荒的写了一个不太好笑,甚至让人有些心酸的“段子”。
这段子也许夸张,也许矫情,可足足三百条或是把这个段子给身边的朋友看或是自己家里就有相似经历的评论让我顿时明白对于我的许多朋友、同学来说这不止是个段子。
其实啊,在教育这件大事上各个立场的人们都有自己的道理,区别只是有没有机会表达。
段子手在这个段子的评论里说:
“他们有媒体有新闻有专家,我们有什么?我们tmd只有段子!”
写了那么多,这回的中心思想就一个:希望这是一场堂堂正正的,聆听不同声音的辩论,而不是享受了百年特权的一群人对于“后起之秀”的全方位压制。我心中的澳洲社会不该有谁动了谁的奶酪,是自己该争取的权益就别怂。
最后给大家分享一个同为精英中学学生的朋友们写的教育专题报道采访→NSBHS Visions July,值得一看。
评论
精英中学的孩子有投稿的渠道吗?应该让你们的声音被听到
评论
媒体的话语权。
这玩意儿有政治因素在里面。
华人精英学生出来从政的没几个吧。 这个话语权靠你们夺回来。
评论
很高兴看到奇思的这篇帖子
评论
非常赞同你的观点!现在华人在澳洲的比例也不低,大家应该联合起来积极参与政治,最好是有个这样的民间组织,有名望有能力的人牵头成立,哪个党的议员替我们发声我们选举的时候就选哪个党。
评论
投是一回事发是一回事啦
评论
现在这些优秀的华人孩子们应该架起一座桥梁,让英文世界知道华人的呼声,让华人听到英文世界的声音。
评论
过去九天接连7篇anti-selective 的文章让人觉得SMH标榜的independent 是在啪啪地打脸。
难道NSW教育的唯一问题就是selective school 的存在?
评论
不知道该说什么?
评论
评论
评论
我觉得的是给新州改革精英中学制度造势。这些文章也可能是政府的媒体顾问写好,报纸编辑稍微编辑一下就发表了。
其他州没有那么多的精英中学,不也活得好好的。精英中学遭到某些人的反对是偏离了设立的初衷,当有人game the system的时候,自然会有人反对。如果基于这种原因反对,可以接受。但有人借此来搞种族主义,那又是另一种情况。外面的表象一样,但后面的动机可能有很大差异。
如果说教育资源不平等,私立学校拿到联邦政府的拨款可比公立学校多。
观点和政策没有绝对的对错,看的是代表哪些人。
评论
评论
这个段子让我想起本地人欺负外地人,其实跟什么种族歧视关系不大。还有老移民也会欺负新移民。上了岸的就开始说这个东东怎么怎么不公平了,以前他们也得到过好处呢。有趣的是新移民变成老移民以后会叛变,然后他们又会开始欺负更新的移民,所以这个争论永远不会停止,这是人性。
评论
说句比较直白的话,离开自己家门口到别人家门口讨饭吃,总是要看别人脸色的,如果理直气壮,怕是没人给饭吃。。
评论
几个关键:有一技之长,不妄自菲薄,学习新规则,懂当地语言,团结互助
评论
楼主,我觉得你可以组织学校以前的学生和现在的,一起组织一次活动,邀请教育局人士参加,来体会你们作为这些学校出来的孩子的内心感受。
评论
這是一篇有內容,有深度的好文章。沒有謾駡,沒有攻詰,有礼(貌),有分(寸),有節(制)。
可以看出父母家教成功,通達人情世故。
评论
这个道理是华人的本性吧,君子日三省其身,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也没什么不对的。但其实既然人家说了要给饭了但等吃饱了还让吐出来,完了还不觉得自己不厚道,那我觉得也该维护自己的权益。谁也不比谁高贵,有些人欺软怕硬,不如硬一回给他们看。
评论
同意的。所以看清部分人又当又立的本质,然后自己努力变强、发声、维护自己的权益就很重要啦。
评论
真正解决问题的是这次的 Gonski 2.0。按照学习进度而不是年龄来划分年级。
其它的不论如何安排,都无法提高整体学习水平。
但 Gonski 2.0 对传统文化冲击很大,只怕难以实施。
评论
我同意,观点甚至出发点都没有高下之分,不服的只是媒体一言堂。其实即使不争论精英中学制度对社会有没有什么特别大的益处,不争论补习是不是钻空子,就凭系统让一些学生受益并对其他学生没有伤害这一点这个辩论也不该是anti-Selective一方压倒性胜利的。就算只在乎自己的权益是自私的表现,公开辩论时也不该把这些受益者的权益摘出去谈。
评论
嗯,gonski 2.0很多精髓部分都遭到了很大的反对。
评论
我觉得 gonski 2.0 是人类历史上,近几百年来最大的改革。它会完全改变人类的教育制度。
评论
媒体,经常会充当搅屎棍的角色,当它做不到香喷喷招蜂引蝶时,就得搞出个臭烘烘,招来苍蝇蚊子刷存在。
评论
倒不是说要自省。而是这个世界本来就弱肉强食,主流不是华人,在制定规则方面,我们能发出的声音还是很小的。所以要自强。
而且如我一样的华人,也是反对过度补习去精英中学的。
评论
这些只要勤奋,一般华人问题不大。
评论
写的真好!希望有人可以发声,更大的声音
评论
这些报道,动了谁的奶酪?
那些补习学校最紧张了
10多年前没啥太多补习的说法,现在看看听听,周围太多想踏入或者已经踏入这个赚钱的行业。
精英学校被迫改革的结局,有这些补习学校的功劳
评论
感觉这个事已经不单单是教育问题了,好像上升到政治问题了,所以,没啥可讨论的了。
澳洲中文论坛热点
- 悉尼部份城铁将封闭一年,华人区受影响!只能乘巴士(组图)
- 据《逐日电讯报》报导,从明年年中开始,因为从Bankstown和Sydenham的城铁将因Metro South West革新名目而
- 联邦政客们具有多少房产?
- 据本月早些时分报导,绿党副首领、参议员Mehreen Faruqi已获准在Port Macquarie联系其房产并建造三栋投资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