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澳洲二十年了,当年也在澳洲的高考系统中混迹过,当年对这算法系统也做过一些了解,我就说说自己对这个分数的了解,这么多年了可能有些变化,但是总的指导方针应该是不错的,如果各位发现有什么错误也请指正。
学校对分数的影响理论上不存在,所以铮铮有词说学校排名对分数有多大多大的多半对新省的UAI记分方式的误解。影响有,但不是直接体现在分数计算上。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高考分数和大学入学分数是什么。高考分数是指的学生在每门每科上的具体分数,比如,
数学二单元:90
英文三单元:80
音乐:80
等等
家长们关心的是大学入学指数,这个分数是一个通过各个单科分数进行的一系列系数加成减成得出来的一个分数。
比如,学生A的单科成绩为:
数学三单元:80
数学四单元:90
数学二单元(由于四单元数学免试)
音乐: 80
化学: 80
宗教: 90
最后每门课程会得到一个权重,
英文:80->80
数学三单元:80 -> 95
数学四单元:90 -> 100
数学二单元(由于四单元数学免试):90
音乐: 80 -> 70
化学: 80 -> 90
宗教: 90 -> 80
由于只取最好的10单元,音乐将不被列入最后计算
最后综合得分 87.5. 这是一个例子,具体算法会复杂很多,大体是这个意思。
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选课对分数的影响巨大。而这个科目的加分减分是怎么产生的呢?这又是一个统计学问题,笼统来讲,就是该门学科的学生的相对综合成绩越好,该门学科的加成就越大。
接下来讲讲学校在这个计算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先让我们看看这个单科成绩是怎么出来的,以英文为例,这个80分怎么得到的呢?
这个分数是会考成绩 和 平时成绩各占一半。
而平时成绩就是学校提供给你的一个分数。
以下一个例子,
A学生会考成绩90,平时成绩60
B学生会考成绩90,平时成绩80
最后总分谁高呢?
恭喜你,答错了,答案是 ... 不知道。
A 学生虽然平时成绩才60,也许他所在的学校给分比较吝啬,也许平时考试试卷难度较大,我们怎么才能让这个分数和B进行公正的比较呢?
这个时候,我们必须引入学校的概念,
假设A和B所在学校都有5个学生,A和B的四位同学们分别为A1 ... A4 , B1 ... B4
A校对会考成绩如下:
A1: 100
A2: 90
A: 80
A3: 70
A4: 60
平时成绩如下
A1: 70
A: 60
A2: 55
A3: 50
A4: 50
B校对会考成绩如下:
B: 90
B1: 80
B2: 70
B3: 60
B4: 50
平时成绩如下
B1: 90
B2: 86
B: 80
B3: 60
B4: 50
A的平时分数会是多少呢?
大约在 90分左右,因为他的平时分数排在全校第二,所以把他们学习会考分数的第二名分数给他做平时成绩,所以他的最终分数为 (90+90)/2 = 90
B的平时分数为70,因为他的平时分数排在第三,所以把他们学习会考分数的第三名分数给他做平时成绩,所以他的最终分数为 (90+70)/2 = 80
瞅瞅,这个由于学校产生的10分差距出现了,传说中的学校排名加成。
让我们看看这个差距是怎么产生的呢?看着A和B似乎在会考中实力相当,是学校拉了后腿,但实际情况是他在学校的成绩只能排到第三,而他在会考中人品爆发才达到了90分之高,他的真正实力还是弱于A的。
让我们假设B也在A校,其他条件不变,他如果平时成绩仍然为第三名,那么该校第三名的会考成绩将会赋予给他,70分变成了八十分,看起来似乎转校到A会使得他最后分数高出5分,但这个假设成立吗?他在这所明显学生水平较高的学校还能排上第三名吗?显然希望不大,最后的结果也许差不了多少。
再让我们看看学生C,一个牛娃进了一所烂校,会有什么情况
平时成绩:
C: 90
C1: 50
C2: 50
C3:50
C4: 50
会考成绩:
C: 90
C1: 50
C2: 50
C3:50
C4: 50
牛娃C仍然能拿到90分。
这么说,学校排名就没用了吗?有,但是很小,起码第一名和第二百名的差距不会很大,主要因素还是看学生自己。
学校的真正作用还是阴性的,我看主要三个好处
1. 师资力量可能会强些
2. 学习氛围可能会强些
3. 最终成绩比差校稳定些,比如例子里的C同学,他在烂校称王称霸,所以他自己的会考分数对自己的最终分数影响很大,如果考砸了最终成绩会有较大影响。当然这个影响是双向的,如果例子里的B同学到了烂校,最终的一次爆发会让他的分数直接冲上90。
以上的计算方式是简化了很多,但是中心思想应该差不多,真正的算法考虑的因素跟多,比如标准偏差等等指标。
评论
好复杂 看晕了
评论
中心思想是,牛蛙在烂校读比在好学校读占便宜,但是有个前提就是牛蛙一定得去上补习,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评论
想知道vi c是不是也这样评分的
评论
谢谢解释!让我这个娃在普通公校的家长心安了!
评论
我记得当年HSC一科考试失常80分,还好被学校的92分,拉到了86。 不过另一个科考试发挥不错89分, 最后被学校的71分给拉成79 各有得失
评论
晕,中心思想是主要靠孩子本身,学校加分什么的都是浮云
评论
同意
评论
中心思想是无论是平时还是会考,都要尽力取得高分
评论
好学校加分是误解而已
评论
是的,好的学校和差点的学校相比,如果假设学生在学校的排名相同,那么在好的学校确实占优,可是一般这个假设不成立,好的学校竞争激烈,排名理论上会比在差的学校低。所以一上一下其实差不多
评论
所以说,某种程度,拼精英没多大意思那我安心了,门口有很不错的普通中学 刚才才和老公讨论这个高考制度问题呢,结论和楼主的差不多呢
评论
对学校分数的误解就是大家猜测加上以讹传讹。我女儿OC班的最高分就是一个普通的小学校来的
评论
我觉得拼精英的意义在于师资可能强点(这真没法确定),还有就是学生的学习氛围,竞争意识强点
评论
把甲的考分給乙,就這一條就讓人很氣!
评论
终于好像明白了!好复杂
评论
我的经验是UAI的换算应该要比这个复杂多了,学校排名是有影响的,因为hsc和uai本来就是ranking的分数,跟学校同学的整体水平都是有关系的,这也就是说跟师资水平都是有关系的,注重教育的家庭还是要上好学校
评论
为啥很气,甲自己还是最大的得益人
评论
是有关系,好的学校整体水平高,但是相较在差的学校,同样一个学生在好的学校ranking 会低
评论
好学校,成绩拔尖的学生多,对于想拿好成绩的学生还是有助力的,平时努力点,努力提高学校排名,在正式高考前就能保证50%的高分拿,相当于以前国内的保送,考前心就定了,如果换成差校即使排名第一心也不能定啊,还得全靠自己。
评论
这么复杂,没看懂。。。有一句话版本的不
评论
这是为了减少一次定输赢的情况。
评论
一句话版本是,传说中的名校加分并没有想象中的明显。学生为主,学校为辅。
评论
人家自己考的分,高了低了都是人家本人的,在大考當日人品大爆發,說明人是為大場面而生的。最後分數還被巨頭夺了去,心酸
评论
读小溪中学足够了! 够简洁了吧
评论
如果学有余力的,去精英肯定不错。如果是要“拼”的,中学那六年会不会很辛苦?这样辛苦,最后可能得不偿失,倒不如去个好一些的普通学校,除了读书,再享受各种文体运动和朋友交际。最后去大学,除了几个特别热门的专业,其实是不是真的需要那么高分呢?这是我很想了解的
评论
平常總覺得,我乾多少活,就拿多少獎金。可最後分數不全由自己決定,覺得挺委屈。
评论
我覺得對於普通孩子而言,中學生就干中學生的事兒,大學生就干大學生的事兒,不必往前搶,十幾歲,好好發育,對感興趣的事兒多參與一下,業餘愛好多投入一些。畢竟是人生中最無憂無慮而且對世界充滿愛與好奇的年紀。到了大學再拼學術,畢業再拼工作、成家立業、生兒育女…
评论
“最后去大学,除了几个特别热门的专业,其实是不是真的需要那么高分呢?”
这个答案肯定是No. 以此为目标的家长实在不需要那么焦虑,一个学期来逛一次教育版就足够了。
但是对于那几个“特别热门的专业”,考上的学生只可能是精英里的前30名,或者普通中学的dux. 哪个容易,见仁见智。进入大学以后的人脉,当然是精英的更广。当然,只要性格好,总是能在大学再重新开始累积社交圈的。
评论
昨天和老公探讨这个话题。老公这样推理:oc,精英的学生提前学习,但最后高考都是一个卷子。也就是说,精英的学生到了高二高三只能不断重复学过的东西,以求精益求精,考个状元啥的。然后到了大学,大家的起跑线差不多,再出来社会,基本拼爹拼情商。这样分析,如果不是牛蛙,其实去不去精英,意义不是非常大,为了几分搞到那么辛苦未必值得。如果孩子资质不算差,通过补习也能达到差不多效果。我们区非精英公立中学上年就出了个状元,好几个99以上的。
听完老公的话,我又觉得很有道理 霎时间对oc,精英的执着少了很多……
澳洲中文论坛热点
- 悉尼部份城铁将封闭一年,华人区受影响!只能乘巴士(组图)
- 据《逐日电讯报》报导,从明年年中开始,因为从Bankstown和Sydenham的城铁将因Metro South West革新名目而
- 联邦政客们具有多少房产?
- 据本月早些时分报导,绿党副首领、参议员Mehreen Faruqi已获准在Port Macquarie联系其房产并建造三栋投资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