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绝大多数家长都深爱自己的孩子,把孩子放在生活中的首要地位,倾尽感情,时间,金钱,精力等等,为了孩子而放弃事业而移民的也不在少数,在这条爱的道路上,我们或许好运碰上了天使可以越爱越勇了?或许碰上普通孩子于是处在爱恨交加之中?或许碰上个小冤家爱得疲惫不堪伤横累累?或许你是无论怎样的孩子都可以做到沉浸在陪伴成长的快乐中?
或许,我们在不同阶段不同的日子里经历过所有的感觉,个人境况的不同,各种感受的比例也因此有差异。
什么样的亲子关系是以真爱为主导,能培养出有活力,有爱心,有自信的孩子呢?
这是比 rocket science 还难说清的事情,我在这里抛砖引玉,大家一起讨论吧。
前一段读了“爱的艺术”,我家孩子已经长大,此时再学什么爱的艺术,为时太晚,全凭兴致,翻看着这本小书,一方面敬佩西方学者对情感发展演变的研究观察非常细致,另一方面对自己过往的无知与过失满怀失落。
作者弗洛姆是心理学家和哲学家,他给爱情的定义是“一种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情绪,是人内心生长的东西,而不是被俘虏的情绪”简单来说,是给而不是得。给的最重要范畴不是物质方面的,而是把内心有生命力的东西给予别人,如欢乐,兴趣,理解力,知识,幽默和悲伤。
这种爱情的定义,既适用于成年男女之间,也适用于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作为父母,我们是给予者,我们除了提供给孩子物质需要之外,还能给他们哪些有生命力的东西? 审视一下自己,自己拥有“欢乐,兴趣,理解力,知识,幽默和悲伤” 当中的哪些项目,心一下就虚了。如果我们自己不曾拥有过的时候,又如何能够给他人呢?
当然,还可以通过努力来提高其中的某一二样吧 。但是,在行动之前,观念需要更新一下,我们对这些虚而不实的东西在乎吗?我们真的想要拥有吗?
每当说要给孩子一个快乐童年,很多家长就开始担心孩子会变野了,痴迷玩耍荒废学业,直接联想到孩子长大会成为一个被人鄙视的失败者(屌丝,loser)。其实我们冷静一下,不难发现,积极学习与快乐成长是可以兼而有之的,关键在于,掌握爱的艺术。
“兴趣”在华人世界里,这些年被演变为参加才艺班,意志力的训练班,孩子天然的好奇心,纯真的向往与兴致,可能在父母的压力下荡然无存。过分注重结果,而忽略过程是否愉悦的,最后的结果,很难称心如意的。
“理解力,知识” 想必是我们华人家长比较自信的方面,我们华人移民群的智商是高的,知识面有多广,见人见智因人而异了。说到理解力,就难免涉及价值取向,文化背景,于是,我们自然而然地以自己最熟悉的中国文化的价值观念来要求生活在西方文化中的孩子,如在家要听父母的话,要顺从父母的意见,无论在选专业方向还是学习的科目,在社交方面对外界的排斥与担忧,更是有不少人阻止孩子参加社交活动。
可与此同时,我们也期待着孩子在学校在职场有自信有魄力甚至有霸气更好了。或许我们的这些要求都存在于潜意识之中,自己都意识不到那诸多的自相矛盾。
我们经常看见家长抱怨做父母难,孩子不理解父母。但是,我们理解孩子吗?了解孩子的需要吗?了解孩子的苦闷吗?我们有没有想过孩子为什么会沉迷于游戏网络而难以自拔?
如果要与孩子建立亲密的关系,必须真正了解他们的内心,他们的喜怒哀乐,快乐比较容易分享,因为容易取悦于父母。 但是孩子内心真正的担忧,焦虑,恐惧,作为家长的我们知道多少呢?
评论
爱的四个关键要素:关心,责任心,尊重和认识。
华人家长对于孩子的关心和责任心是最强烈的,关心孩子的安全方面,接近于过分保护的地步,甚至于剥夺了孩子尝试风险探险的机会,也因此失去了在风雨中成长的机遇。
在学业成绩方面,对未来的未雨绸缪也是倾注心力。有一种倾向是把成绩等同于好职业,再等同于成功的人生,孩子如若偏离这条道路,好像就是家长的失责,导致了父母承担了超负荷的重担与压力。
关于“尊重”, 我们的直观感觉,只有孩子尊重父母,不存在父母尊重孩子一说。 毕竟我们成长于长幼有序尊卑森严的训导中,信不信是一回事,反正从小都是这么教的。
但是 作者说,如果没有尊重,“那责任心很容易变成控制别人和奴役别人的工具。尊重就是要努力地使对方能成长和发展自己。。。。爱情是自由之子,永远不会是控制的产物”这个概念对我是有些震撼的。纵观许许多多的家庭悲剧,都是因为不懂得尊重而引发的,但是,我们却在互相指责中越演越烈,恶性循环到早把根源抛在脑后而被各种表象迷惑得失去方向。
人们只有认识对方,了解对方,才能做到尊重对方,没有了解,那些关心和责任心也是盲目的。
“譬如,一个人在生气,如果他是出于害怕和不安,他感到孤独和受良心的谴责,这时,我眼中的他不再是一个发怒的人,而是一个处在恐惧和惶恐不安之中的受苦的人。”
想想我们与孩子有争执的时候,孩子看起来是蛮不讲理,让我们觉得非常可恶而对他们横加训斥的时候,我们可曾想过可是他们内心是不是也充满恐慌和畏惧呢?
当孩子沉迷游戏的时候,除了贪玩的因素,是没是他们处于某些压力而导致他们想要逃避呢?而他们自己也因无法自制而懊恼呢?
如果家长能心平气和地以谅解的态度去了解,或许能让孩子把内心的难言之隐向你敞开,让你更快地找到问题的根源。
父爱与母爱是各有分工
充分的无条件的母爱让孩子学会解脱孤独,体验关心他人。很多离开母亲由亲戚抚养的孩子,很多长大后,明显缺乏成熟的爱的能力。
同时,父爱与母爱在孩子的成长中担负有着不同的作用,培养着不同的品质,“母亲的作用是给予孩子一种生活上的安全感,而父亲的任务是指导孩子正视他将来会遇到的种种困难。。。。 父爱应该受一定原则支配并提出一定的要求,应该是宽容的,耐心的,不应该是咄咄逼人和专横的。”
从这点来看,父亲如果因为忙于事业或其他原因在孩子成长中缺席,在培养责任心,有担当,有原则的品质上有可能欠缺。
如今流行的虎妈现象,让母亲担当了父亲的角色,会导致儿童失去安全感,长大后变得严厉和缺少人性 。
评论
很好的话题。。
爱孩子就是希望她/他能做他/她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不是做我们想让她做的事情
当然孩子小时候还是要大人引导和鼓励,但是一定要少批评。。
批评这东西除了让人不快乐之外,发泄愤怒之外,没啥用处。。。
评论
有没有孩子不听话气人的时候?怎样保持不生气?
评论
喜欢冬版的文字
评论
有啊,谁先生气谁就输了,不过憋着又有损健康,该气就气吧
评论
我们一说兴趣,就是参加各种兴趣班,有时候真是怀疑我们这些有着高等教育背景的父母到底是否真的有文化。中国人经过近现代各种革命,基因里满是不安全感,没有西方同样教育背景的父母心里那么对生活那么有信心,估计这种焦虑基因得等个2/3代才能改变
评论
冬斑好文。其实,我真的觉得自己不太会做家长,爱的尺寸,罚的尺寸真是很难掌握。
评论
我觉得尊重孩子的天性和感受, 对于我来说是第一位的.
我不觉得我比他年长, 就一定比他懂得更多. 我和孩子的关系, 就是以后手拉着手彼此学习, 共同成长.
评论
爱孩子就希望他成为更好的他自己
其实我觉得上兴趣班,只是接触不同东西的渠道。而且不止是华人在上,很多不同背景的其他国家移民,local的孩子也在上。 关键是怎么能保持孩子的兴趣,内心真心喜欢才是源动力。
评论
十几岁和几岁差距惊人,当你还以为一切都是以前,没想到已经是将来
评论
是,憋也是憋不久的
怎样做到既不憋也不生气呢?
评论
确实很难,才有达到“艺术” 之境界。
关于父爱,母爱的分工的描述,值得借鉴
评论
如果我们意识到问题的根源,还是可以通过努力来改善的。
评论
不简单哦!
可以问一下你孩子多大吗?有没有发生冲突的时候?怎么协调
评论
坦白地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孩子行不行呢?至少对方知道你感受。然后邀请他也说说自己感受。实在不行,各自呆一会缓缓
评论
放低期望值,当别人家孩子养。。。
评论
才3岁而已.
我们冲突矛盾并不多, 我觉得很大原因也是我们对孩子的期望值不像其他华人家长那么高. 孩子小的时候, 就希望他健康快乐,想要粘我们就粘我们, 内向外向, 我们都爱.
即使是有我们的期望值和孩子的表现起冲突的时候, 我们会第一时间思考我们的期望值是否合理, 是不是有改变和折中的可能性. 其实生活中, 很多时候家长对孩子不满, 一直对孩子说不, 其初衷是为了家长自己的方便和益处, 并不真的是为了孩子的好处. 在这点上我们就会比较自省一点.
现在孩子还小,我们照顾包容他的地方比较多. 等他大一些, 更懂事了, 我们对他的教育原则就是"爱人如己"
这其实也是我们对待孩子的原则. 就是把自己放回到自己做孩子的时候, 我们从内心里最希望父母如何对待我们, 我们就要用那样的方式来对待我们的孩子. 不是说爱另外一个人要像爱自己那么多(这在我看来永远不可能), 而是要学习把自己放在对方的角度和立场, 来照顾别人的感受.
其实家长怎么教育孩子, 完全都是自己价值观和信仰的体现. 我们这么做的出发点, 是因为我们相信有健康良好的人际关系, 是幸福生活的关键.
评论
我觉得爱有几个层次
一个是确认他的感受
一个是给予他表达的自由
一个是允许他做喜欢做的事情
一个是帮助他成为更好的人
最后一条很难
评论
遇到原则问题呢?如何处理?这条才是最难
评论
这句话颇有哲学意味, 让俺琢磨了好久
评论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我觉得生活里其实没有那么多原则性问题.
要不你举举例子?
评论
评论
没法保证不生气,只能自己躲一边先发泄一下。
评论
‘父爱’和‘母爱’的意思没问题,很对,全面你,多面性的爱确实是每个人的健康发展呢都需要的。
但个人觉得非要以性别来区分谁来给予孩子这两种爱就有些不必要了。
家长的性别不是一男一女的时候也可以付出这两种爱。
评论
生气是因为想控制,当不再需要控制,只是客观的看待这件事,那么就不气了。
评论
我觉得爱是一种流动的能量,不只是给予,还有得到。
评论
我觉得根本不需要想这么多,自己做自己想做的就可以了。按书教就能保证怎样吗,这些书上教的本来也没有什么理论依据。
评论
比如孩子一定要看电视,而且一看就不愿意关机。或者一看到难做的题目就放弃,不愿意自己努力。
我觉得小时候确实比较容易处理,因为没多大原则问题。孩子越大,事情就不容易说清楚想清楚了。
评论
有很多时候,生气是因为彼此不能互相理解。
澳洲中文论坛热点
- 悉尼部份城铁将封闭一年,华人区受影响!只能乘巴士(组图)
- 据《逐日电讯报》报导,从明年年中开始,因为从Bankstown和Sydenham的城铁将因Metro South West革新名目而
- 联邦政客们具有多少房产?
- 据本月早些时分报导,绿党副首领、参议员Mehreen Faruqi已获准在Port Macquarie联系其房产并建造三栋投资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