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灵:人造丛林与自由市场——评BBC《中式学校》纪录片
原文
近来,BBC的一部关于中国老师执教英国中学的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Are Our Kids Tough Enough? Chinese School”)引爆激烈讨论。这部纪录片讲的是五名优秀的中国中学教师,在为期一个月的教学实验中,完全以中国应试教育的方法来改造英国的孩子。迥异的文化和教学方式让影片跌宕起伏,充满了冲突和戏剧性,也让中英教育的比较成为了跨国热点。
就我所见,大多数讨论都集中于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的臧否褒贬,但窃以为,这并不是重点,重点是教育方式所折射出的社会模型。手段服务于目的,而目的又取决于观念,取决于怎样看待社会。
中国老师反复强调的是“社会的竞争非常激烈”,必须努力取得好成绩,不然就是死路一条。他们认为,英国学生调皮捣蛋,不肯好好学习的原因不在老师,不在课堂,而在于英国的福利制度,学生不用努力,以后也有饭吃。
这些老师眼中的社会是一种丛林社会,严格地遵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法则,survive or die。这样的社会不可能改变,个人只能适应社会,花再大的代价也必须适应。你死我活,是一场零和或者负和游戏,从来没有合作共赢的概念。他们不断地向学生强化灌输这种观念:世界是如此冷酷无情,唯一的出路就是考高分、上好大学以出人头地,如果失败,证明你没用,不值得同情,不值得被爱,甚至不值得活下去。
丛林社会还不是最糟糕,丛林虽然残酷,还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虾有虾路,蟹有蟹路,可以当狮子老虎,也可以当兔子松鼠,成功的标准是多元的,不至于在一棵树上吊死。但在中国老师这里,成功的标准却当然唯一。
中国老师自豪地宣称,在中国的学校里,不管学生的水平如何,都是采用统一的大纲,统一的教学,不会因人而异。这不是真实的丛林,而是人造的丛林,人造的竞争。学生所要适应的,并不是社会,而是老师或教育权威机构制定的统一标准。这种标准没有什么道理好讲,看似天经地义,实则武断颟顸。体育课的达标测试尤为明显,长跑慢了几秒,掷实心球少了几厘米,当真就那么罪不可赦,值得被剥夺上一所好中学或好大学的资格么?这种不讲理的唯一标准,虽然只是模拟,也足以让英国玻璃心的体育老师潸然泪下。
不难看出,人造的丛林社会投射的是统治者掌握一切资源、掌握生杀予夺的等级社会。在这种社会中,要生存或成功,前提是适应统治者所制定的标准,无论什么样的标准都必须适应。考试排名也好、集体主义精神也好、孔夫子也好,都是为了强化这样的适应性。所以中国老师会教育学生“孔夫子说,父母永远是对的。”其实她未必不知道,父母不可能永远是对的,但这种教育的关键不是追究对错,而是训练服从。所以老师一个人在台上讲,学生记笔记就好,质疑是不被鼓励的。并且,等级社会必然存在数量控制,要搏上位必然面临残酷无情不择手段的竞争,胜者为王,而败者为寇。
考试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隐含在考试之后的那种成功或成仁的威胁,那种足以让你否定整个人生的压力。所以,因高考工厂而著称的那些学校里,高考前时有学生自杀,也就不难理解了。
这便是中式教育代代相传的主旋律。纵已年少不再,但影片中的每一幕仍让我有昨日重现之感。不能不说,即使在中国,在市场化改革已进行了三十多年的今天,教育的理念也已落后于时代要求,但仍一直忠心耿耿地服务于体制。
不谈中国,现代的英国已远不是某个人或某一部分人为所欲为的等级社会,因此这帮十三、四的英国熊孩子们当然很难理解中国老师的逻辑。
在以契约而非等级为特征的社会中,也就是在以自由市场为特征的社会中,个人生活和职业有广泛的选择。人们通过市场进行交换,以所有换取所无,交换的双方都因此而获益。在市场中,整齐划一的标准不但是不可取的,甚至是不可行的。如果没有差异,没有多元化,每个人都具有相似的才能,生产相似的东西,交换就难以发生。差异越大,越多元化,人们就越能得到更大的满足,千差万别的个体构成丰富多彩的世界。因此,自由市场中成功的标准绝非唯一,更不由统治者随心所欲而定。
竞争确实也是市场的特征,但必须注意,“适者生存”的原则在生物学层面上事关动物个体的生存和繁衍,比如,跑得太慢而被猫吃掉的兔子就不会留下后代。跑得最快的那些兔子得到繁衍的机会。但在社会演化中,“适者生存”的含义并不是指人类个体的生存,而是指人类互动形式的生存,例如风俗、制度、公司等,演化过程将对这些互动形式作出选择。一家商业公司倒闭了,它“死了”,意味着这种特定的社会合作形式“死了”,但当然不表明组成这家公司的人——投资者、老板、经理、雇员等等——同样死了。一种低效的合作方式被一种更有效率的方式所取代。市场的竞争与丛林的竞争迥然不同。丛林中,动物竞相以对方为食,或者相互取代。市场中,企业家和公司相互竞争,以争取与消费者及其他企业家和公司合作的权利。市场竞争不是竞争生存机会,而是竞争合作的机会。[i]
正如亚当·斯密所说,人类社会之不同于动物,就在于人与人之间能够“交相为用”,利用他人的产品和服务,也就是利用的他人的知识与思想。这种合作,让人类社会以惊人的速度积累了巨大的财富,也为个人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前景。
这种竞争与合作的概念,在中式教育中踪影全无。
然而,另一方面,我也不想为纪录片中的英式教育唱赞歌。公立制度下的教育自由是一种伪自由。表面上,英国学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教学大纲,学生有较多的课外时间,但是,学生仍然必须按时在校内分班学习,学习指定科目,参加指定考试,甚至也要以考试论英雄。影片中的教导主任希望的是以英国式的“自由”教育,在分数上打败中式教育。希望鱼和熊掌二者得兼,却陷入了自我矛盾之中。
真正的自由教育必须打破公立教育的藩篱,摆脱权力的控制,自由办学,自由竞争,自由选择。自由或许不能保证每个人都能获得成功,但唯有自由,能提供最多的机会,最大的可能性。
走出丛林,拥抱自由。
[i] Tom.G.Palmer, Twenty Myths about Markets.
评论
这篇文章写的好
评论
看完全文。。。
真正的自由。。。就是孩子想读书就读书。。。不想读书就去玩。。。想玩什么就玩什么
如果不想读书的孩子。。可以玩到18岁
以后工作?
这不是教育学家管的。。。。
家里没钱?福利?
管教育学家什么事。。。。政府发钱发福利啊
评论
评论
很认同相当一部分观点
评论
教育只是整个社会、甚至整体文化的一个缩影
中、英教育的不同,折射出中国人和英国人,其实只是长得相似的两种动物。斑马和马,完全不是一个物种啊。
评论
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产生精英,尽量上高等教育
西式教育的目的是在学校就进行社会分化,该当医生律师的准备好钱上私校,该当电工管工的去当电工管工,该领福利的准备好领福利,该吸毒的尽管去吸,这就是自由
评论
我记得那几位老师说过并不认为这是最好的办法,他们也说了需要从英国教育中学习好的方面。
“中国老师自豪地宣称,在中国的学校里,不管学生的水平如何,都是采用统一的大纲,统一的教学,不会因人而异”
评论
的确每个人有不同的天赋,可是不同的天赋有不同的市场价。学数学的天赋和砌砖的天赋哪个应该价格更高?
把家里收拾的整齐漂亮也是天赋,为什么这天赋在市场上一钱不值?
成功的标准不只一个,问题是人是社会性动物,成功与否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社会是否认可你的成功。
你可以自由选择,自由发展,但真能毫不考虑社会的回报和认可吗?
说到底,这种自由只是一种预设的理想状态,不是社会现实。
评论
当然不可能,人的需求层次里本身就有追求认同、认可,甚至牺牲自己造福群体,无私的一面。各行各业的神级人物,哪个纯粹是为了自己挣点小钱而取得了巨大成就的?而且,还真的有职业收纳、家政的行当,可以挣钱。
自由确实一直是个理想。世上没有绝对的自由,没有绝对的公平,没有绝对的平等,就不代表我们就对现实无动于衷。
所以西方一直在各种运动,平权,左派右派轮番上来,从黑奴童工,到黑奴当了总统,最低工资,8小时工作制,最低工资,福利,资本主义没有死还活的越来越好,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决定你的世界会是什么样的
因为社会现实就这样,所以你还是认命吧适应吧搞点实际的,要么就被淘汰,这是一个思路
因为社会现实就这样,所以我们要不懈的改变它,这是另一个思路
评论
你拿这幅图出来有迷惑性。实际上不是这样的。
中式的教育是,三个够不着篱笆的小孩,只有一块垫脚石,让谁站上头看球? 老师说考试决定。
澳式的教育是,三个够不着篱笆的小孩,一个有钱的买到了梯子(私校),一个先抢到了垫脚石(精英校),老师假装没看见。
评论
图代表一种理想,并没有迷惑谁
实际情况当然不是这样,中国不是,外国也不是。
但不能因为现实和理想有差距,就放弃理想 - 这是图的中心思想
评论
作者希望没有指定科目,没有指定的考试。 作者想要的是完全没有任何压力、没有任何评价的学习生活。
这不可行,因为用人单位怎么能知道毕业生不是滥竽充数的呢?总还得有某种考评来挑选合适的人。
乌托邦色彩很强,通常,这样理想化的人只是惧怕压力、幻想逃避而已。
评论
说它有迷惑性,是因为它用动人的图景显示了正义——但具有迷惑性的是,这种实现正义的方式并非适合所有的不平等的情况。
有的情况需要截长补短,损有余而奉不足,像对残疾人的照顾,对贫困家庭的补助和入学标准的降低。
有的情况是不平等,但不适宜以“结果公平”来要求,人的能力本来就有强有弱,让有能力的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研究条件,这是结果的不平等,却是对社会有益的不平等。
“结果平等”=/= 正义
评论
you have to fight unless you have good daddy
评论
大多成年人不喝鸡汤了,就比如妹妹你,不是看得挺明白的
我们都放弃了对虚幻理想的追求
评论
自由教育改变的不是教育,而是改变价值取向。
因为你认为白领值钱,所以白领值钱,假设一下,如果小孩子从小教育,自我是很重要的,我是最有价值的,如果我当个水电工,也是最有价值的,如果所有的水电工都这么想,那么水电工真的值钱了.
公校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平民子女的自信,精英本来不值钱,是因为精英掌握了价值取向,平民崇拜他们,他们才值钱,摧毁平民的自信,才是第一步。
英式教育的最终结果,就是精英形成了一个圈子,平民形成了一个圈子,我看英式学校的学生都很团结,互相掩护,哪怕老师无情的摧毁他们的自信,他们也互相鼓励,不当那个所谓的精英。
相反,他们中的那个胖子学霸,是被孤立的,哪怕他是最有可能成为精英中的一员。
评论
其实精英教育是座金字塔,精英高高在上,是因为有无数他们眼中的LOSER做塔基。
如果LOSER们认为自己不LOSER了,不愿做塔基了,那么精英就不那么出众。
学校就是社会的缩影,竞争的表面是取优,实际上是堆塔,只不过推塔的人,从没有意识到,成功者的闪光其实是站在自己肩膀上。
向上看是屁股,向下看是笑脸,只有往上爬,没有人意识到,游戏规则也可以改变。
你若端着,我便无感。 教育只是改变规则的第一步,学习只是自我价值的实际方式,不爱读书并不等于拿福利。
文凭也不等于金饭碗,如果有一天,老板们都没有文凭,文凭自然不值钱了。
评论
对呀 能制订价值取向的那才是真正掌握社会权力的人
像49年以后,我党居然把价值取向整个颠倒过来了,知识越多越反动,有钱、有学历、有教养,全都变成了可鄙的烙印,大老粗是值得骄傲的勋章。这个价值观的变化是怎么做到的?是通过权力、暴力。用暴力取得话语权。 并不是“每个人都这样想”变成这样的,而是主政者独占了话语权,才变成社会上“每个人都这样想”的了,即使不这样想也不敢说出来啊
价值观很大程度上就是能社会上横行的话语权。
为啥nerd 在中国的学校里是牛逼闪闪的学霸,而在英式学校里是被边缘化的nerd? 因为中式学校里老师会力捧学习好的学生,而英式公立学校没有班主任这种权威角色,老师的青睐没那么大威力,学生是否popular 全凭自己的魅力。学习好而不擅社交的孩子就被边缘化了。(需要说明的是,社交好的孩子并不会因为学习好而被排斥。) 这就是公校自由教育的一种结果,自由选择不一定是明智的、公平的。孩子不应像在中国学校一样因学习好而自动获得一切特权和宠爱,但也不应该因学习好而被鄙视吧。
我觉得私校在这方面是比较公平的,学校有较多的教师的干预,使价值观相对更公平些。
评论
也现代化的结果吧,社交能力其实就是组织能力,单人再牛,也抵不过组织的力量,三个臭皮匠可以干掉一个猪哥亮。
就象现代社会的LEADER或老板,并不一定是学霸,但一定是最有组织能力和个人魅力的,TEAM WORK本身也排拆那种不会共享的NERD.
评论
精英的本质是掌握更多的权力、资源、影响力。
这个时代,原先金字塔的社会正在变得更平,中心变得更多更分散。价值取向越来越多元,一元的绝对价值观所影响的范围会越来越小的。这可以看成是平民化的趋势。
但精英仍然存在,只不过不一定在传统的领域了,也不一定表现为文凭了。
人总是想要获得更多、想要超群、想要获得别人认可的人性没变,加上能力的不同,阶层还是会存在的。
评论
那其实就是英式教育的本质了,多元化教育,喜欢学习的学习,喜欢体育的搞体育,喜欢艺术的搞艺术,喜欢水电工的做水电,不必大家一起考一样的试,读一样的书。
评论
那个一直在说英国有福利,所以不好好读书的那个老师, 我觉得挺固执的,想法非常的LOW ,英国并不是因为福利不好好读书,而是因为不好好读书,也有别的好职业。
而中国唯有读书才有好职业 。
评论
英国,普通蓝领和普通白领收入差不多,人家孩子干嘛非要上大学做个白领啊
做个生意也不需要有官员的关系保护,那有street smart的孩子出路宽着呢
评论
中西文化差异不是在自由了
评论
我个人觉得,是现代商业化造成的,自由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学历就不是必须的。
平时个性张杨,比较合群的同学,经商能力一般都很强,我家乡的民营经济发达,重视学习,但不过份,一般大学毕业是个人需要,但不是找工作用的,毕业后开公司的比较多,附近一个市经济不发达,以考试去当公务员或其他稳定职业为第一选择。
评论
有点意思。
评论
大部分庸人还是不愿改革制度,宁愿去配合制度,跟着规矩走。因为配合制度,适应规矩,是自己利益最大的路径。都说精英精英,精英不是什么有钱人,不是什么成功人士,只是愿意改革制度的人,创造规矩的人。要说什么现实,现实就是社会是多数只愿意不动脑子适应规矩的懒人,和少数要起来推动改变的精英构成。庸人要说了,精英你控制了规则,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但我要问庸人,需要你站出来为推动规则的改革而出把力的时候,你在那里唉声叹气,哎呀 没用的,现实就是这样,还是面对现实吧,等人家出头把规矩修改了,你又说,哎呀,社会都是哪些精英在弄了,我们怎么折腾没用的。。。。就像华人对政治的观点,让你投票吧,哎呀我自己一票也改变不了什么,关心政治不如埋头挣钱,之后又说,哎呀都是精英在投票在把持政治话语……无语。东方教育也好,西方教育也好,都在不断改良,变得更好,现在中国的教育再烂,也比秦始皇的教育好,西方的教育,现在和100年前也大不一样,批评的目的是要看到不足,着手改变,不是坐在那里骂一通,最后得出个结论,没用的,洗洗睡吧。
评论
你只是指出了现象,你的结论是什么?solution是什么?
澳洲中文论坛热点
- 悉尼部份城铁将封闭一年,华人区受影响!只能乘巴士(组图)
- 据《逐日电讯报》报导,从明年年中开始,因为从Bankstown和Sydenham的城铁将因Metro South West革新名目而
- 联邦政客们具有多少房产?
- 据本月早些时分报导,绿党副首领、参议员Mehreen Faruqi已获准在Port Macquarie联系其房产并建造三栋投资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