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好电影。不是从教育角度,而是从人性角度。没有从小在这个环境里的人,是不能感受的。搞乐器搞艺术的,没有压力是绝对成不了人物的。这里一个德国教音乐的老师曾经跟我说过,他最喜欢教中国和德国孩子,因为能push,能承受压力,而澳洲本地的孩子,他直接就是摇头,玩贝。
我儿子的同学妈妈们,经常向我抱怨,怎么老师又布置这么多作业,一周一次作业,她们都认为太多了。我真心不知道,是真抱怨多,还是就在我面前抱怨,回家继续小灶伺候。
教育,在我个人认为,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引导过程。让孩子自己明白道理的效果,比任何强压都有效果。当孩子不能明白道理的时候,适当的强压,比放任自流,要有效果,在强压过后,是继续沟通。
思想的沟通,是时时的,是点滴的,是无形的。思想的沟通,是让孩子自己明白道理,了解这样的行为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去学校上学?为什么要做作业?为什么要弹琴?为什么人要有目标?等等等等
我个人不赞成单纯的鼓励教育方式。的确鼓励可以激发孩子的潜能,让她们有自信心。但是一味的只鼓励,会让孩子听不进去一丝的批评和反对意见。她们对挫折的承受力不强,不习惯接受失败感。我一直认为,一个真的能够成功有作为的人,一定是一个有相当承受力,承受压力的人。失败不是坏事,批评也不是可怕的毁灭孩子自信心的坏事,能够从批评中接受教训,从失败中找到方向的孩子,才是真的坚强有担当的孩子。
还是回到电影中,能经受住魔鬼神经病教授的强大内心的学生,才能真的走向世界舞台。
当然,做父母的不应该逼迫孩子一定成名成功。做为父母,只要孩子心理生理都健康正常,积极向上,能承受压力,同时能理解他在做的是什么,那就已经是非常好的孩子了,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还是回到,我一贯强调的平衡。凡事都是一种平衡的技巧,过犹不及,而不作为,放任,是不负责任的行为。每个家长都是自己孩子的榜样,和引路人,想要有什么样的孩子,必须从有什么样的父母开始。
评论
让版主带的,开篇跟影评一样
评论
凡事要平衡,这点很同意。
不过,华人家长基本都是给压力的,除了完全不闻不问的
评论
平衡,中庸之道,融合中西,在教育下一代的问题上,取长补短!
感谢分享!
澳洲中文论坛热点
- 悉尼部份城铁将封闭一年,华人区受影响!只能乘巴士(组图)
- 据《逐日电讯报》报导,从明年年中开始,因为从Bankstown和Sydenham的城铁将因Metro South West革新名目而
- 联邦政客们具有多少房产?
- 据本月早些时分报导,绿党副首领、参议员Mehreen Faruqi已获准在Port Macquarie联系其房产并建造三栋投资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