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所取得的成就,各种领域的发明、成果,包括例如诺贝尔奖,从来不会从‘改正缺点(fixing weakness)’而来;而一定是从‘发展优点(developing strengths)’而来的。发展优点所产生的能量是没有上限的。”
——Lee Waters,心理学博士、教授,著有书作《The Strength Switch》。
“作为父母,我们常常执着于帮孩子改缺点、补短处,却忽视发展孩子强项的重要性”。
——Adam Grant,心理学博士,纽约时报畅销书作者。
前段时间Year 1的儿子的学校组织了一次给父母的免费讲座,叫《Building Resilience in Your Child》。讲座者是 Lee Waters,一个心理学教授。她写过一本书《The Strength Switch》,现在已经被翻译成20多种文字,包括中文。
讲座的中心内容就是说,父母应该多着眼于欣赏和发展孩子的优点(Developing strengths),而不是一直帮助孩子改正缺点(Fixing weakness)。讲座非常非常好,感觉这个教授讲的很多东西直入我心。我在这里整理一下,和大家分享一些。
父母的有些努力,阻碍了孩子strengths的发展了么?
Dr Waters说,在她工作中接触的父母里,她看到,很多父母在孩子身上所做的努力,实际上阻碍了孩子strengths的发展。这些行为包括:
1. 只看到孩子成绩低的学科,而忽略成绩高的学科。
2. 只看到孩子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时候,而没有注意到孩子在有兴趣时候的全神贯注。
3. 总在孩子rude的时候教育她,而忽略孩子polite的时候。
4. 孩子在做colouring的时候,总是指出涂到线外的部分,而不是欣赏孩子对颜色的独特的选择。(这一条我相信是一类问题的举例。)
那些着重于发展孩子Strengths的父母,给孩子带来了什么?
Dr Waters曾经让近一万名Teenagers给自己的父母打分,从Deficit-based(责备式教育)到Strength-based(鼓励式教育),分数由低到高。
有25%的teenagers给自己父母打了低分,20%打了中等分,而只有半数多一点认为自己的父母是Strength-based,但分数也并不高。
Dr Waters又在这些“半数多一点的”Teenagers身上做了研究。那么这些孩子有什么特质;Strength-based的父母,给孩子们带来了什么呢?
1. 人生的满意度(Life Satisfaction)更高。
2. 有更多正面的人生感受,比如快乐(Joy)和希望(Hope)。
3. 更了解自己的优点和强项。
4. 会运用自己的强项,来按时完成作业/工作。
5. 会运用自己的强项,来处理人际问题(Friendship issues)。
6. 有更积极的方式去处理压力。
7. 成绩更好。
8. 日常生活给他们的带来的压力更小。
一个理疗师的比喻
Dr Waters说,有一次她和一个朋友喝咖啡。她对朋友说:“发展优点”,将同时会帮助人“改正缺点”,这是我们心理学者们研究发现的客观事实,可是我并不知道这里边的根本逻辑是什么。
那个朋友是个理疗师,她说:你知道吗,我们做理疗的,有时候要帮助人做一些身体受伤组织的恢复。我们的治疗,比如按摩,常常会从健康的组织开始。当健康的组织区域活跃起来,就会给受伤的组织区域提供更多的循环血液,然后受伤的组织就会因为得到更多的给养而更快恢复。我想,也许对缺点的改正,可以得益于优点的发扬,是一个道理吧。
心理学教授听了朋友的话,说:你说得太棒了,就是这个道理!如果理疗直接从受伤组织开始工作,就犹如我们直接指出、责备他人的缺点,对方一定会很痛、很紧张、很抗拒,即便我们的目的是好的,效果却并不见得好。从优点开始努力,我们就有更多的能量去改正缺点了!
一个小故事:Developing strengths怎样也会帮助fixing weakness呢?
这个是Dr Waters在讲座上讲的一个小故事,她和她儿子的故事。
她儿子八岁的时候,得到了一辆自行车。他很喜欢。
但是和很多同龄男孩一样,他懒得收拾东西。每次骑完车回家进门之前,他就会把车子往地上一扔,然后进屋玩别的去了。为此爸爸妈妈和男孩讲过很多次:骑完车回家,请把车子放回Shed里。每次他都会答应,却不一定照做。
有一天,一个很热的夏日下午,Dr Waters下班开车回家。她说,当天她做了一整天的文档工作,非常疲惫。她停好车,要把车里的几大摞文档搬进屋里,以便晚上继续工作。当时的文档量,她应该搬两次才能搬完。但是因为天很热,她又很累,她就超负荷地把所有文档抱起来,想要一次搬进去。
就在她抱着一大堆东西往门口走的时候,她看见了地上的自行车。马上,火气就来了,她心说:我告诉你了好几个月了,你为什么还是不听呢,把车放进Shed里有多难?
然后她边走边把房门钥匙掏出来,准备去开门……这时候脚下被自行车绊到了,她摔倒了。腿受了伤,文档撒了一地……腿伤并不重,可是把她的怒火推送到了顶点。
……她进家的时候,儿子听见妈妈回来了,很高兴,快乐地跑出来和妈妈打招呼,但正赶上妈妈的一身怒气:我告诉你多少次了?骑好自行车回家要放到Shed里,你为什么不听?Blah blah blah……
把气话说完之后,她后悔了。因为在刚才连珠炮似的责备中,她注意到了儿子的脸上,那种迎接妈妈的喜悦的光芒,在她的怒气中慢慢暗淡下去。男孩说:对不起,妈妈。
她开始自责,她对自己说:你是一个心理学者,你有那么多的心理学知识,你怎能就这样的处理情绪呢,怒气就这样让你停止思考么,很糟糕!
之后,思考过的教授,给自己定了3条规则,以后同样的情形,她要求自己照做。
1. 在生孩子气的时候,先忍住不责备、不抱怨。暂时不要和孩子提任何想要责备和抱怨的事情。
2. 给自己10分钟独处时间。
(她说,我们都知道这样的10分钟有多么难熬,脑子里全是愤怒的话。每5秒钟想责备的事情就会跳出来一次。这时候,我们心里就需要一个声音,让它走开。10分钟基本可以让我们冷静下来。冷静下来的意思是:我们赢过了怒气。)
3. 另找合适的时间谈孩子的问题。
什么是“合适的时间”?教授说,她儿子还有个问题,就是每天放学回家会把午饭包留在书包里,而不是拿到厨房里,方便妈妈准备第二天的午餐。她也是常常要提醒孩子这样做。
有一天,他儿子主动把午餐盒拿到厨房里了。她很惊喜,对儿子说:谢谢你,把饭盒拿到厨房,这样我很方便!
然后她又说:如果你同样的,骑好自行车就放在shed里,就很棒哦!
——教授说,你们知道么,这次的谈话出现了让我惊讶的效果。不知道你们信不信,从那以后,自行车再也没有被随便仍在地上了。
(我喜欢这个故事,我觉得教授对情绪的处理方式,很值得学习。同时,鼓励式曲线改正错误的方法,也是很让人有启发的。和大家共勉。)
17楼-- Dr Waters自己的成长经历
30楼-- Dr Waters 15岁时候的Bully经历
评论
谢谢楼主的分享
这是理想的父母,做到很难,尤其唠叨很多遍的事情 孩子不照做的情况下很难不发火
评论
有时候改正缺点就为了让优点更好地展现出来
评论
这类文章看看就行,这种讲座有空听听就得了,千万别太当真。
评论
感谢分享。
人无完人,就是天才爱因斯坦也经常找不到自己的钥匙放在哪里。他也说过,每个人都身怀天赋,但如果用会不会爬树的能力来评判一只鱼,它会终其一生以为自己是笨蛋。
其实想想家长自己的弱点,有些不论你怎么努力估计也改不来。
评论
很好的提醒,应该多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
评论
很好的分享,学到了冷静10分钟。
评论
我孩子的学校去年也组织去听,Dr water 还讲到一些关于她个人小时候被bully例子,她的妹妹因为忧郁症几年前去世...后来她在演讲的时候都流泪了,讲到她如何找到自己的强项走出来。。。很棒的分享。难得是你全部翻译中文。
评论
谢谢分享!
评论
帮助孩子改善弱点和鼓励孩子发挥长处没有矛盾呀。关于生气那点我倒很赞同。最近儿子主动找我谈话,他说每次你发火的时候我都特别不想听从你。我反问他,如果我提出要求你屡次不改,怎么办?他想了一下说,那你也不能吼我。你越吼我越不想听你。然后我们约定,如果觉得很生气,就口头告诉对方,“现在你的行为让我很生气。”
结果,两岁多的女儿也学了这招,时不时就双手叉腰跑来我面前说, I am angry
评论
多谢楼主的分享
评论
评论
说实话,我不觉得这个心理医生的儿子会把自行车放回shed,就连那个饭盒,也不会次次都拿到厨房。这就是孩子,尤其是男孩子。
我怎么觉得,该吼的时候就吼,该表扬的时候就表扬。家长也是人,也有情绪和脾气,孩子也要知道这种行为让家长生气了。这是不是一种平衡呢。
评论
我同意,现在的育儿趋势是要把家长逼上绝路了。每个人都有权利生气,这个是正常的情绪好不好,只要这种情绪没有演变成粗暴发火,怒不可遏,对孩子心理情感造成伤害,我认为就不是大问题。关键是冷静下来以后要和孩子及时沟通,让他们理解父母。另外,不要为不必要较真的小事情生气。我常常和孩子说我们应该working together, 让爸爸妈妈少生气,孩子们也应该学习体谅父母,接纳父母,别从小养成了玻璃心。
评论
这个话题其实很有意义,但要结合人种和文化差异看。
西方人确实冲动的时候多,脑热不假思索反应不当比较多,这位专家的建议是针对这一现象而发的。当然西方文化,冲动后道歉的文化不错,算是一种平衡。
东方人,脑热冲动较少,但比较容易注重指出孩子的不足,也可以从该专家的建议中得到借鉴。
还有,西方人发表观点的习惯套路就是单独强调自己的高光观点,读者听众自然明了这种套路,自然会自己加入辩证的思路看待,不会一昧接受。也就是说,观点发表人已经预留了听众的辩证接收,所以省略了自己全面思路的表述。这个套路东方人要注意,不然会以为很多观点都这么极致。
评论
而且,很重要的是,孩子也同样有发泄情绪的权利。不要认为他们是不礼貌的,就像我们有时候会因为情绪而提高音量,他们也会。
天天的说管理情绪,可是都管理到哪了?都压抑到身体里了。或者拿着枕头砸拳头?我觉得那跟神经病是的。
你的行为让我生气了,我让你知道我生气了,就这么简单。
这群孩子天天被鼓励的都那么的自我中心,而不知道去考虑他人。一家人住一个屋檐下,互相迁就,你为了便利把自行车随便放造成了我的不便利,为什么我还要迁就你呢?我实在搞不懂这是什么道理。
评论
Dr Waters自己的成长经历
(前边网友提到Dr Waters的家庭。我就想把以下这段翻译出来。她很擅长描述心理和情绪的状态,当年还是孩子的她的感受,也许有些片段就是责备式教育、父母情绪化家庭孩子的真实描述吧。)
(以下摘自于Dr Waters所著书籍《Strength Switch》。)
我对Strength-based parenting的研究兴趣,和我的成长背景是有很大的关系的。
我出生在澳洲的一个小镇上。自小,我就被引导去注意我自己“不行”的部分:我的弱点、缺点和所犯的错误。我在一个痴迷于弱点的世界里长大。
最糟糕的是,我被我母亲的心理问题所严重影响。母亲患有抑郁症,举止不稳定,情绪极端波动。她常常悲伤、感觉空虚,常常生气、愤怒,有时候怒气的结果就是暴力。家里充满了不安和困扰的空气。
当母亲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的时候,她会说,她的病就是因为我们,她要离开我们。我很担心,常常努力去寻找母亲要抛弃我们、离开我们的迹象。我是家里的老大,我尽了最大的努力去照顾年幼的弟弟和妹妹。我常常努力想让母亲高兴,可是从来没有成功过。在我长大的日子里,我每天都在努力地思考和寻找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因为我以为这些地方是母亲不开心和生气的缘由。
当时母亲的心理医生没有指导我们怎么去做,所以我父母决定“不谈论”母亲的抑郁。他们的本意是好的。可是后果是,我们三个,我、弟弟和妹妹,在母亲情绪失控、甚至企图自杀和去医院治疗的时候,无人诉说。我们三个忠诚的小孩,紧紧地闭着嘴巴,不告诉任何人家里发生了什么。这就意味着,我们得不到任何帮助,没有人给我们解释,我们找不到任何人哭一场,也没有人告诉我们:其实,这些都不是你们的错。我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感到孤独、深深的悲伤和羞耻感。
——但是你们不要把我的家庭想得太糟糕。我的童年也有很多快乐的。我们夏天时候会去度假,我的父母在游泳俱乐部很活跃,他们带我们参加各种体育活动。我父亲教过我很多大自然和澳洲丛林的知识。母亲在我们的小学做volunteer。他们看重教育,支持我读大学,这一点是我一直感恩的。我父母为了家庭都努力工作赚钱,我后来的敬业精神都是来自于他们的影响。他们教我们宽容待人,开拓性思考。
(以下是她在讲座上说的内容。)
我是在16岁的时候,下决心要做一个心理学家的。
那个时候,母亲因为抑郁症住院,我去探望她。经过要按密码才能进入的门卡,我看到医院里各种受抑郁症折磨的人们。我看着他们,感受到他们的感受,很想帮助他们。我决心,要去做一个心理学家。
当时读高中的我,成绩算不错的,但是数学不好。想要读心理专业,需要好的数学成绩。于是我开始非常努力地学数学。我敢说,我用了10倍于他人的时间来学习数学,才达到要求的标准。我觉得这是我用我的strength(想当心理学家的决心),产生毅力,来克服我自己缺点(数学不好)的一个例子。
(以下是我说的。)
如上边的网友所提到的,Dr Waters 15岁的时候曾经在学校受到了长时间的bully。如果大家感兴趣,下次有时间我可以翻译一下,大家能更多了解澳洲学校的bully。
这些成长过程中的痛苦,家庭的和学校的,对她来说,已经成为不可承受之重。后来的她,曾多年受暴食症、深度抑郁的折磨。
然而,讲座上的她,面带微笑、举止优雅、声音轻柔。晚婚晚育(我猜学业是一部分原因)的她有两个孩子,但身材保持得非常好。再加上讲究得体的衣着,当这个人站在那里,讲述成长之痛的时候,我们都会知道,她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她为自己努力,寻求出路,后来她挣脱了痛苦的束缚,赢了。
评论
可能,也许,可以说:改正,始于正面的、鼓励式的方式吧。
我觉得,关键就在于,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否得到父母的“认可”,还是我父母一直在告诉我“我不行”。这个过程会影响长大后的自信心和人生质量。
另外我觉得不在发怒的时候做教育,不等于压抑情绪。良好的沟通方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个不仅是父母对孩子,夫妻之间,孩子对父母,也都一样的。
评论
我相信这个心理医生在不发怒的时候已经教育过孩子很多次了去把自行车放到shed里。
我同意她的观点,多鼓励,但我觉得还是要有个平衡,养育孩子是多方面的,不是只要鼓励了以后有自信了就完了。教育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一个会骑车的孩子肯定也能把车放好,这就是责任。
我做父母之前,我要做一个真实的人,有喜怒哀乐的人,有时候问会控制不住情绪,我也不想掐着大腿憋个10分钟再跟他讲道理。
评论
同意你的观点,父母绝不是忍者神龟,哈哈。
我个人的经验是,发怒的时候,即使我不说话,我儿子也会知道我生气了,也开始反省了。
发怒是很正常的,但是发怒的时候的语言,很可能会伤人,所以这点时间真不能用于讲道理。所以我对自己的要求是:手把剑柄,但剑不出鞘,有气势就行了。
评论
所以这位专家是自己发现了自己的strength并运用之。父母角色就算缺失,人类也能发现自己的strength。是否可归结为一种生存本能?
评论
我觉得可以这么说。
前边网友提到她的妹妹因为抑郁症过世。她因为积极地找出路,现在的生存状态非常好。
父母对孩子的意义,我个人的感受是,照顾起居为主,教育为辅。比如怎么做人,孩子一部分天生的,剩下的自己都能学会。
做父母后,我感觉我自己因孩子受到的规范,比我能给孩子的教育,更多。一方面父母要努力、积极地生存,才能给孩子更好的生存条件;另一方面,孩子是父母的镜子,我不把自己活好了,我爱的娃就会copy,没办法,只能努力了。
评论
家长的缺点,孩子也不一定会copy。人会自己选择,分析,调节。当然,家长要努力,这个大方向是一定对的
评论
对,是不一定copy。孩子看得清楚可能会避免,或者有时候走点弯路最后也能克服了。
总之人类本身的设计,常常是够用的。
评论
非常感谢你的分享,澳大利亚学校里bully其实是很多,如果你有时间,请和我们分享一下她的经历,这样对于我们如何处理孩子也许会遇到的bully有一些方法可寻。
评论
赞成家长要努力!
评论
我儿子三岁时到现在也老用这招,但感觉他像在用“免死金牌”一样。
评论
我也是这么觉得。弱项的学科,就不需要死磕了。这也是澳洲教育很人性化的地方。
非常喜欢把长处无限放大,做极致了。至于不擅长的,只要不影响生活带来不便即可。
评论
做家长的我们时常反思,既怕自己没有尽到本分,又怕给孩子心理受到创伤。其实想想,如果我们能够有能力对自己有这些要求,我们就已经是比较成熟的家长了。人无完人,当人累了,容忍度就低了,嗓音就响起来了。吼完了,冷静些了,再找孩子聊聊。让孩子知道你为什么生气也同时告知今天是太累了,所以脾气大了。父母孩子间的感情,只要从小亲密,还是容易沟通的。
对于长处短处,我觉得两个应该并重。在不是critical, negative的基础上指出弱点并且和孩子一同分析一起努力。这在人生路途中是非常重要的一课,孩提时代不学,长大才学需要付出代价。
评论
Dr Waters 15岁时候的Bully经历
(以下译自Dr Waters所著书籍《Strength Switch》。)
如果说我的家庭给我的成长带来的痛苦还不够多,让我再来给你讲讲我在学校受到Bully的故事。
那时候我15岁。在那之前,我从来没有被当作bully的目标。但对于被bully的孩子,我有很强烈的同情心。因为自小我就学会从他人的角度思考,并体会他人的感受。
所以有一天,当看到几个bully别人的学生,在学校locker那里欺负一个孩子的时候,我内心里有种情绪一下子迸发了,我觉得:这必须停止!——我站了出来,站在了欺负人的和被欺负的两方之间。我说:Stop!然后又大声说:你们怎么不挑和你们一样个头的欺负呢?——我知道,我很傻。
接下来的整整八个月,那些学生把他们所有的恶毒,都用在了我的身上。从每天早上踏上校车的那一秒,到晚上从校车下来,无边的、狠毒的恶意紧紧地跟随着我。辱骂(Taunting),呼喝(Yelling),推搡(Pushing/Shoving),拉我的头发(Pulling hair),孤立(Ostracising)…… 他们在学校里制造并传播我的谣言,暗地里在我的书包里放恐吓信。他们半夜里,从公共电话亭给我家打电话。(好在那时候,网络时代还没有开始。)。更糟糕的是,他们谈论我的母亲。当时在我家所在的小镇上,只有很少的几个女孩知道一点点我母亲有抑郁症的事情。对我来说,最难以忍受的事情,是有一次看到他们开始bully我妹妹。那次我哭了,那是我唯一哭了的一次。
我曾经对抗过,我曾经试图让他们知道,他们不能拿我怎么样。但这些对抗只能让bully升级。有一次他们开始对我肢体暴力,他们用烟头烫我的脸,然后把我的耳环直接扯下来,当时血就从我的两只耳朵流下来。——这次事情发生后,我父母帮我转学了,这段Bully才告一段落。
这些来自家庭的、学校的苦痛,是如此之重,我已经无法承受。我得了暴食症。在我大吃特吃的时候,我可以只想着食物,而忘掉痛苦。每吃一口,我觉得我就可以把内心的情绪往更深处再推进一点。那些时候,我整个人都是麻木的,内心努力的力量荡然无存。每次大吃之后,我都讨厌自己,然后开始吃泻药。曾经有七年的时间,我所有的能量都用在了想着什么时候、怎么样偷偷地吃食物和泻药上。我精疲力尽。
……有一天,在我攻读心理学博士学位的时候,我的导师的一堂课上,他提到了暴食症。那一刻,就那么无意间敲醒了我。我从我的高中想到大学,从读本科想到读博士。我觉得我在智力上是有优势的。又经过多年的勤奋学习,我已经有了很多的成绩了。我不能让暴食症就这么毁了这一切,毁了我的优势。
我开始寻求专业帮助。心理医生给我诊断,并给我解释,我的家庭成长经历是怎样影响了我大脑的化学物质。我们一起面对了我内心深处里童年时期带来的恐惧和悲伤。我战胜了暴食症。这是我治愈历程中很重要的第一步,但不会是最后一步。那之后,我不再用食物来压制我的感受,但内心里多年压抑已久的悲伤和担忧,转化成了抑郁和焦虑。之后我被抑郁症困扰了超过十年。从外人开来,我很光鲜,事业有成。而我的内里,不过是一艘沉船,空洞、脆弱、杂乱。——我超负荷地工作,把自己搞得很忙,试图远航,并把焦虑留到岸边。但是我大脑的化学物质却总是被抑郁撞翻,船就沉了。换个比喻,那种感受就像过山车,努力爬到很高的地方,再冲下来。
32岁的时候,我第一次怀孕,就是我儿子。我开始决心,我的所有问题,不能影响到我的孩子。
(以下是我写的。)
对于bully那段,我一边翻译,心和手一边都是抖的。
我自己,有幸从小到大没被bully困扰过。Dr Waters的经历,惊到了我。我知道,这就是这个世界。我跑去问我一个办公室同事,他成长在澳洲的一个小城。我问他:澳洲的bully真的这么厉害么?你受过么?
他说:我小学时候受过的;中学后,没有。
——好吧,小学、中学都可能有,这就是这个世界。
我老公常提一个比喻,来自于一部电影里父亲对儿子的谈话。
父亲说:这世界,有狼、有羊,也有牧羊犬。你要做牧羊犬,既保持良善、又有力量对抗恶势力。
我喜欢这个比喻,在内心里一直记着。我们的孩子们,要努力去做牧羊犬。但是如果力量还是羊的时候,我们应该去和牧羊犬一起,我们要保持良善,也要保护自己,从羊安全地成长为牧羊犬。
这个想法,我觉得,也许可以给我自己作为Dr Waters被bully的故事的一点注解。
澳洲中文论坛热点
- 悉尼部份城铁将封闭一年,华人区受影响!只能乘巴士(组图)
- 据《逐日电讯报》报导,从明年年中开始,因为从Bankstown和Sydenham的城铁将因Metro South West革新名目而
- 联邦政客们具有多少房产?
- 据本月早些时分报导,绿党副首领、参议员Mehreen Faruqi已获准在Port Macquarie联系其房产并建造三栋投资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