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刚看了一本英国私立学校访谈录的书, 是一个中国陪读妈妈采访英国几所私立学校校长和其他一些教育界人士汇总观点后写的. 我想澳洲的私校多少也有一点英国私校的影子吧, 所以拿来看看, 也和自己脑海里的教育理念稍微对比和参照一下. 我家两光头小子, 给报了几所男校, 打算他们7年级(哥哥)&小学高年级(弟弟)开始读, 小学家附近公校也挺好, 方便接送最重要. 咱买不起私校区的房子, 小学开始供也供不起. 中学了他们就自己搭公交吧.
我就不做中心思想的汇总了, 先摘几段我比较有触动, 或者这里大家也许可以借鉴的分享吧.
"作为印度移民的第二代, Rahim说他对亚洲父母对教育的重视和担忧有着切身的体会. 第一代移民的父母一般对新的国家有着很多的担忧和畏惧, 因为生活里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 而反应在子女的教育上, 就会变成永远想做更多, 永远不够. 这代父母会让孩子们做所有的一切, 当然这也让他们的子女一般都获得了很好的教育, 很多都成为了职业人士"
私立学校/寄宿制学校为什么会有更长更频繁的假期?
"维多利亚时代的教育改革者认为假期可以让孩子与家人在一起, 从而客服他们在教育中受到的压力. 现代的教育观念之一更是注重家庭在教育中的作用, 更长的假期或者更频繁的假期实际上是一种更人性化的考虑, 一个学生不仅仅是社会和学校的, 也是家庭的."
一个补习与择校生动的实际例子
"在小学5年级时, 菲比的校长跟她父母说, 菲比学术没有那么突出, 所以建议他们的目标学校不要丁成学术顶尖的s女中, 也许其他几所伦敦走读女校更合适. 菲比的父母是一对印度裔的第二代,分别就职于金融和医药业. 两人商量了一下, 觉得自己的女儿是很有潜力的, 也许校长被她现有的成绩误导了....父母给菲比着了个非常负责的私人老师, 从5月份开始进行考试准备, 整个暑假都没有休息, 一直高效率地用功到考试前的12月份. 来年2月中, 菲比欣喜地拿到了s女中的录取通知书.
菲比父母在分享这个故事时, 非常骄傲地说, 看, 我们证明那个校长看错了吧. 不过, 经过2周的家庭争论, 这个故事的大团圆结局是, 菲比选择了另一所排名比s女中低20几名的女校, 因为他们想象, 如果是这么艰苦地备考才进了s校, 他们没法想象以后女儿7年的中学生活都会在这样时刻高压的备考状态里.现在, 菲比在那所女中已经过了极为快乐的两年了."
评论
私校校长对学生怎么看:
Helen Lowe--我在找的是那种天生好奇, 天生对学习新东西有兴趣的女孩子, 对于他们不知道的事情并不惊慌或者害怕, 他们会仔细地听其他人的介绍, 从其他人那里学习.
在实践中, 那些什么都不知道的, 但是好奇, 有兴趣, 专心的孩子会学得最快, 而一些觉得自己已经知道很多东西的孩子反而会有压力, 因为后者看起来似乎领先了, 但前者追上来的时候, 后者反而不知所措.
评论
校长们对家长的看法和建议:
Helen Lowe--我希望家长爱他们的孩子, 爱的是他们孩子的本来的天性, 爱的是他们孩子的现状, 而不是家长希望中的孩子. 当被问到工作中最难的部分是什么时, 她说"有时候是家长们的期望值; 有时是帮助家长们去感受他们已经拥有了什么样的珍宝(孩子), 确定家长们能有感激之情, 而不是改造孩子. 压力, 来自家长们, 特别是11+升初中考试那个阶段, 家长们的不现实, 家长们欣赏不到自己孩子的价值...家长对孩子们失望, 是最令我伤心的事了. "
蒂姆卡伦(title非常多的一位old boy, 其中一个职务是威廉国王学院校管会成员)---对孩子教育有兴趣的家长, 是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学校管理的. 他希望家长们能明确自己其实是顾客的身份, 在学校与教育之间, 要有更多的主动权和参与意识.
温切斯特的校长直白地说:我的工作之一, 就是找出那些永远不会理解和尊重学校价值的家长. 面试家长绝对是学生面试的一部分.
作者李爽的思考: 到底有多少家长了解他们子女所在的学校的教育理念呢? 有多少家长会认真地浏览学校的网页, 探知学校在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呢? 永恒的人性, 自信, 谦卑, 还是平衡, 独立, 毅力, 或者友谊, 合作, 尊重, 激励同齐(有单人旁, 咋念啊?), 个性发展, 创造力, 挑战性, 领导力, 国际化, 各个学校都在计划能实现他们的梦想: 培养当代社会合格的公民. 而在这一点上, 家长们是否也能审视自己, 这些目标也是他们的人生目标吗? 如果是, 有没有可能跟他们的孩子们一起从头做起; 如果不是, 有如何在孩子被要求做到这些的同时, 自己的言行不给他们造成太大的困扰和阻碍呢??
评论
私校对体育的重视和其他课外活动
钱和权富养下的体育, 英国是世界上唯一用学术时间参与团体体育运动的国家.
英国私立学校传统的3大体育项目是半球, 橄榄球和划艇, 他们的共同点是--团体项目.
团体项目一直是私立学校体育的偏好, 因为这些项目在提供团体精神, 合作与竞争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优势.
传统3大项目多少都带着精英项目的成分.
社团效应也使得体育生在校园生活里获得某种优势地位. 这也是为什么直到今天, 还有很多学校的学生会主席和学生活成员大多是体育优良生,当然, 这些体育优良生并不是特长生, 而是本身学业出众, 个性突出, 但又能在体育项目里凸显领导能力的学生.
孩子的体育偏好& 择校:
尽量别把不喜欢运动的孩子送去非常擅长运动的学校;
Adrian Richardson (担任过3所学校的校长)当被问到学校的哪些科目是最重要时, 这样回答: 体育. 我个人认为体育非常非常重要. 体育是直达小孩子内心的项目, 如果学校能够让小朋友对体育感兴趣, 就会看到他的学术会跟随上来; 而对体育不感兴趣的孩子会需要更长的时间开放他自己, 包括对新东西的学习.
Hugo de Burgh(英国第一所中英双语私立小学的创始人 )在被问到英国的好学校的概念时分享到他自己儿子所在的一所公里学校, 有非常丰富的课外活动, 并评论到这些额外的课程给了孩子很多学习的乐趣, 并帮助他们释放各种压力.
评论
私校和公立学校的相对不同
Christine Ryan (英国校监局监察员): "考试至上, 学术至上不是私校的价值观", 众多英国私立学校最大的共同点,就是提供与公立学校差异化的教育(在我的理解中, 这就是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模式供家长选择.) 公立学校的学生以考试为中心, 私立学校虽然也意识到了考试的重要性, 但把提高学生的个性发展作为重点. 可以说私立学校的价值观是, 做得好, 而不是考得好. 因为私立教育的共同点是, 只要你努力做一件事, 做得好就能得到肯定,学生也因此而获得自信. 至于"这件事"是数学还是拉丁, 是橄榄球还是街舞, 权重都一样.
私立学校的优势就在于学校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他们能够直接面对学生的需求. 私立学校可以做到为一个学生量身定做他的教育, 调整课业以符合孩子的需求, 而公立学校为某个学生做出调整, 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
两种体系的教育目标不一致,私立教育看重的是每个个体, 需要每个人成为最出色的自己; 而公立教育要的是考试结果, 要把最差的拉到全国及格水平.
评论
如何看待学术, 课外辅导与成绩
Helen Lowe--由于伦敦的择校竞争日益激烈, 家长们会为他们的孩子进行校外辅导, 这样是的孩子们的学术其实早已经超过了他们年龄应有的标准. 但从长远看, 这些孩子们不会受益于这种课外辅导, 因为如果一旦没有了辅导, 孩子们总会觉得自己不够好. 也许未来他们会有过度节食等各种心理问题, 因为成长过程让他们永远觉得自己不够好. 如果法律能够禁止课外辅导, 我会非常高兴, 因为这些辅导让家长们成为不快乐的家长, 让孩子成为不自信的孩子.
勋爵Lucas: 我参加过英联邦数国关于教育的会议. 新加坡教育者提到, 他们会对学校里成绩最差的那1/5的学生额外关注, 因为这些学生里一半以上最后都是企业家. 所以将来掌管企业的并不一定得是学习尖子.
Adrian Richardson: 我认为成绩是一种非常狭隘的衡量学校成就的方式. 社会衡量标准虽然只能很单一, 但谈到教育, 就应该更复杂更综合地考量.
Christine Ryan: 成绩只是某一种总结, 在某专业学到了什么样的程度, 但绝不是教育的目的. 教育是为个人的人生做准备的,
评论
教育是选择
Adrian Richardson:教育的全部就是选择. 作为家长, 你能为你的孩子选择最优良的教育, 或者是你梦想的教育, 或者是非常规的教育, 这完全是你自己的选择, 不会妨碍到别人, 而你周围应该有这种教育能到达你的要求.
私立学校也好, 自由学校也好, 公立学校也好, 英国教育的优势之一是选择权. 人生在世, 其实就是各种各样的选择, 这些选择成就了他们的人格, 有些人能做出正确的决定, 是因为他们的教育支持和帮助他们做出了选择.
作者李爽:英国私立学校有一个特点是共同的: 选择. ...每个学校提供的选择后面, 蕴含的其实是那个学校的价值观和市场定位.
评论
英国的社会结构和澳洲非常不同,包括文化上对阶层的认同。
评论
上个学而已,别扯什么阶层了好伐?
评论
校长这么讲挑选学生的尺度,读起来很感动
评论
蛮有意思的是, 这本书里作者采访的大部分人对精英和阶层表示不置可否, 关键在于你怎么定义了.
我可以节选一些他们关于私立教育和精英文化/阶层的讨论, 我觉得和澳洲华人讨论的精英中学里面的精英基本上不是一个东西.
澳洲华人口中的精英中学, 在英国教育体系里可能是文法学校, 都是selective school, 以入学考试为指标来招生的公立学校.
评论
我不歪你的楼了,不花妈妈你继续。
评论
飞哥,懒得看书了。您能简单总结下这位女主的感受吗?非常好奇。持金币等待
评论
什么书名?打算买来看看研究下
评论
我比较同意飞哥的看法。英国的文化里面深刻融入了阶级观念。反观美国,加拿大和澳洲这些前殖民地股英联邦国家,骨子里有种平反阶级的精神。听听他们的国歌就知道了。这些精神都非常微妙地融入各国本土文化。以美国的美国梦最有代表性。
回到楼主分享的节目,我的想法是,澳洲的华一代应该没有电视节目那些家长那样迫切希望突破啥阶层。我觉得华一代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希望孩子少走弯路多賺点轻松钱。这一点也是华人和印度第一代移民很大的不同。可能是因为印度本身的阶级分化非常严重,而我们新中国早就打败了阶级主义 这一点也可以从澳洲华一代家长比较倾向孩子去精英,而澳洲印度一代家长不遗余力送孩子去所谓顶级私校看得出来。我认识一个印度同事,送俩孩子去顶级私校,大女儿最后考不上一般医学院,自费去了bond私立医学院。后来他被裁员,咬着牙也要继续送儿子去私立。他说,挤干全家最后一分钱也要坚持下去,因为希望在他们这一代人。
评论
看你推荐这本书好几次了,如pippa所说,写个书评或总结什么的,加分和金币任选。
评论
我在美国呆了很长时间。把澳洲和美国放在一个类别不合适,澳洲受英国文化的影响显然更深远。这里的阶层意识比美国重,种族融合也比美国差,华人地位也更低点。
评论
有一篇罗振宇写的"即将到来的阶层社会",讲解了教育分层是社会分层的最终阶段。虽然里面有些观念我并不赞同(比如素质教育是为了教育分层等),但值得一读,里面美国可是西方阶层的典范:) http://wemedia.ifeng.com/55916423/wemedia.shtml
澳洲虽然也是移民国家,但文化上更亲近英国。比如板球,橄榄球,牧业,还有全民投票脱离英联邦不成,等等。至于阶层,提不提都存在,作为个人,尽量给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就够了。
评论
有些东西大家心照不宣,不用说出来。
评论
那片文章里提到的‘精英’教育和咱们这里的大相径庭 。
我还说错了,分层的最终不是教育,而是观念,所以说难听一点,如果精英不改变唯‘医法’观念,真的永远无法突破。当初公立精英的成立就是为了打破富有阶层对精英培养的垄断,结果,最终还是殊途同归,不是人家垄断,而是自己就不能突破。
评论
可能我眼界太低,我认识的人即使做到高管也就是普通老百姓。不见得有太大的社会特权。英国是怎样,我不清楚,没认识的人。美国那边,几代前移民的,80年代移民过去的,他们的孩子都读到常青藤,进了投行医生律师的也不少。感觉美国梦还是真实的。
评论
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在我们的家乡中国,有没有阶级问题?阶级问题和澳洲相比是更固化还是相反?想清楚这点,就容易定位自己了,我觉得
评论
哪天,华人愿意鼓励孩子参政,华人地位才会有机会提高。
评论
我对国内的阶层的看法, 和你不太一样.
中国5千年的文化, 就是官本位的文化, 就是追求阶层, 放到读书这件事上就是, 吃得苦中苦, 方为人上人.
这本书里还写到英国私立学校在亚太地区的商业运营, 特别提到印度和中国市场很大, 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中国和印度的传统文化, 和英国一样看重阶层. 这是被采访者的表述哦.
而反观现在的西方发达国家, 提倡公平平等, 反对社会阶层分化和固化才是政治正确和主流的. 我也会节选一些校长和old boys对精英文化/阶层的看法.
----------------------------
受采访的老男孩sam对于英国私立学校在印度和中国流行这么说: 就像印度和中国一样, 英国也是有着阶层观念的国家, 而美国就没有. 同时, 中国, 印度和英国也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对教育根深蒂固的重视.这也似乎是为什么在这些亚洲国家,英国过私立学校的概念大行其道,甚至被解读为身份阶层而日渐流行. 所以他不奇怪英国的私立教育系统会在中国, 印度甚至其他亚洲国家得到额外的重视. "因为我们大家的价值观差不多".
即使在英国本土, 工业革命后兴起的工人阶级working class在观念上也还是保守和传统的--教育是及其重要的,因此1944年英国教育法把中学分为文法学校,技术学校和普通中学.其中文法中学是择优录取的. sam 评价说: 择优录取是一个很坏的词, 因为这才是真正的分层, 从中学教育就开始分层...所以现在英国社会的分层更多的是文法学校的推波助澜.
评论
大家都差不多,上面的统计也可以看到的人所在阶层差不多。在这里(中国也一样),只要不在底层,社会还是能让大多数人生活有保的,医生博士都在这一层,再拼搏也就是这样的了。
评论
我还没说我对国内阶层的看法呢,你怎么就觉得“和我不大一样” 中国曾经是一个阶层非常固化的国家,文化教养被作为固化阶级的一个方式。但是新中国成立以及之后十几年的政治运动确实打破了原有阶级和性别分层。这点是不应该否认的。只不过改革开放之后新的权贵阶层迅速崛起,中国的阶级社会重新得到塑形和固化也是不争事实。所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在一个阶级固化的阶层其实只是美丽的中国梦居多。
评论
如果只说生活质量,其实和阶级无关。阶层真正的意义是分享额外的社会资源。真的要研究阶级分化,应该从这个方面着手,而不是按从事职业进行简单分类。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我同意你说的,就是轻松吃饱饭加点精神满足而已,管他什么阶级
评论
是这样,学而优者仕,仕就是官场,仕途经济是传统中国文人的向往。科举确实有这个优点让下层往上奋进。我不同意中国传统没有阶层的观念,中国传统有世家,也有贵族,但也都围绕着‘仕途’,贾府可卿大丧,贾家为了‘好看’买了‘官位’给贾蓉,再富贵,没有官位也不行。
现在,咱们仕途经济都不要了,就要那啥 。
评论
感谢分享 很多都很有见地 谢谢
评论
采访对象对精英文化/阶层/教育/学校的看法
Anke Gosch: 精英文化是好事. 在教育里精英文化意味着最好的, 或者试图成为最好的. 如果不让我用"精英"来形容私校吗, 那我会用"杰出"这个词, 是对孩子的发展有着高期望值, 对着这种文化有高期望值.
Helen Pike: 我相信精英教育, 而且认为这是非常好的一件事. "精英主义"现在正在成为一个代表着特权的社会词汇, 意味着排他,势力和令人不愉快. 但如果像我刚才说的, 如果精英化在教育中意味着培养一群意味到他们自己的潜力, 又具备各种奶奶公里, 然后走入社会去改变未来的孩子们, 那这不再是特权, 而且我们应该为这种精英教育大声喝彩.
当然如果我们相信我们在座的是鼓励学生们提升社会分层, 隔绝更多的普罗大众, 那这种学校不是我们的事业.
勋爵Lucas: 精英主义已经过时了. 现在的私立教育培养出来的孩子还是精英, 但是不是以前的英国社会提及的那种排他性的精英. 这些学校提供的的确是"精英教育", 但他们不是"精英学校", 因为它们不是那种只为精英提供教育的场所.
澳洲中文论坛热点
- 悉尼部份城铁将封闭一年,华人区受影响!只能乘巴士(组图)
- 据《逐日电讯报》报导,从明年年中开始,因为从Bankstown和Sydenham的城铁将因Metro South West革新名目而
- 联邦政客们具有多少房产?
- 据本月早些时分报导,绿党副首领、参议员Mehreen Faruqi已获准在Port Macquarie联系其房产并建造三栋投资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