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应该明白,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医疗体系。因此,抱怨澳洲医疗的缺点是很正常的,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然而,如果把澳大利亚的全民免费医疗保险说成是一个“笑话”,尤其是把澳大利亚的医疗与中国的医疗相比,贬低澳大利亚的医疗一文不值,这样的片面语气就来了从全方位的观察。需要深思熟虑才能明白,或者是心烦意乱后暂时发泄。
我来澳洲7年了,多次亲身体验过公共医疗。我看过全科医生、专科医生、体检、住过医院。总体感觉很好,尤其是急诊手术。我真的感受到了这意味着什么。 “不用担心”。
国内的读者可能不太了解如何在澳大利亚就医,所以我给大家做一个大概的介绍。如果我说的有什么不对的地方,欢迎澳大利亚的朋友指出。
(1)
在中国看病,我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去医院尤其是排名前三的医院。医院。但在澳大利亚就不一样了。澳大利亚则单独处理。
我们知道医疗分为门诊和急诊。澳大利亚的医院没有门诊诊所。门诊分散为大大小小的诊所,有点像中国的社区医院。医院只接受紧急情况。
门诊去小诊所,急诊去大医院。这是澳洲医疗最基本的规则。
(2)
诊所分为普通诊所和专科诊所,均为私营诊所。
一般的小病,可以去全科医生诊所看全科医生。其实它们就是中国医院的“普通内科”和“普通外科”。如果感冒、发烧和腹泻,您可以去找他们。
一些普通诊所需要预约看医生,而另一些则可以直接上门就诊。
如果您已预约,请准时赴约。前台确认后,医生会准时出来给患者打电话;如果直接到门口的话,先去前台登记,然后在候诊室等候。根据我的经验,等待10分钟到一个小时是可能的。
全科医生的诊断时间约为3至15分钟。他们在签发检查单和处方时一般都很吝啬。他们不检查是否可以,如果可以则不开药。我和我的家人已经看过全科医生数十次。医生主动要求我们抽血化验的次数不超过3次,开药的次数不超过50%。
(3)
全科医生费用有一个术语叫批量计费,就是和政府统一结算医疗保险。 ,不要让病人自己掏钱。比如医保报销标准是70块钱,医生收费70块钱,那么医生看病后会直接向医保要钱,医保会把这70块钱转入诊所的账户,所以患者不用担心钱的问题。
然而,近年来澳洲物价飞涨,因此看病费用也随之上涨,但政府结算标准却没有改变。因此,很多全科医生取消了批量计费,要求患者自掏腰包,然后通过医疗保险自行报销。例如,医保报销标准是70美元,医生收费100美元。患者首先要向诊所支付100美元,然后去医保报销70美元,最后自掏腰包支付30美元。
批量计费诊所的大幅减少是近年来澳大利亚医疗的最大弊端之一。一是必须自掏腰包,二是流程变得繁琐。我也认为物价上涨了,最低工资也提高了,但医保报销标准长期不变,这是不合理的。
但是,如果您花时间 Google,您仍然可以找到在各个地区接受批量计费的诊所。有时只是那里的医生不合你的胃口。我现在看的医生还是不花一分钱的。
(4)
全科医生不会轻易开检查,但如果他们真的想做检查,他们可以全额缴纳医疗保险。
我之前在中国被诊断出肝损伤,所以我去找我的全科医生说我想重新检查。医生毫不犹豫地给我开了血检、尿检和腹部B超检查。他们也是批量计费。
但如果你无缘无故要求体检,医生肯定不会给你写检查单。
我是从中国体制出来的。那时,每年都有公费体检,每个人不分性别、老少,都要做全身检查。然而在澳洲,尤其是年轻人,并没有定期体检的意识和习惯。一般情况下,他们只有在身体有问题的情况下才去检查。
对于个人来说,定期检查可能是一件好事。但全民医保资金也有限,不可能每次都覆盖全民。所以我现在觉得,如果50岁以下的人没有疾病、没有痛苦,每年去做一次体检,其实是对公共资源的浪费。
(5)
全科医生经常拒绝开药,并经常将患者因头痛和头痛而送回医院。发烧。在家服用止痛药来缓解症状。这也符合常识,因为常见的呼吸道感染和消化道感染都是�至于自愈,所谓的抗病毒药、消炎药一般不会对症,服用过多可能会有副作用。
如果真的是开药的话,就得去药店买,所以需要自掏腰包。但如果凭医生处方,就可以享受医保补贴价格。具体补贴比例在详细的药品目录中有规定,与我国类似。
至于哪个国家补贴多,这需要大数据分析,我没有能力做。只能直观的说,澳洲的医疗保险应该更丰厚一些。详情请参考当年天价药品在澳洲仅售41美元的事件。
此外,每个澳大利亚人每年的药品支出都有上限。达到上限后,购买药品变得更便宜(一次不超过10美元),甚至对一些弱势群体(包括退休人员)免费。我没有使用过这个帽子,但可以想象这对于患有慢性病的人来说有多么重要。
(6)
全科医生觉得他们不能治疗他们不能治疗的疾病对待。患者将被转介给专家。
看专科医生确实不容易。我带女儿去看过他一次,约定的时间是三个月后。成本也比较贵。一次咨询费用二三百块很正常,医保可以报销一半左右。
不过,我个人觉得看专科医生的体验其实还是蛮不错的,值得这个价钱。医生的问诊时间至少要30分钟,他会详细询问病情、病史、家庭环境、教育环境等。他会耐心地、耐心地解释,尤其是对孩子们,没有任何担心或紧张。
在国内看专科医生确实更方便。各大医院都有专科门诊,可以预约。但也许我运气不好。我发现,按照资历,很容易预约到所谓的专家,也就是我院提拔的“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通常只需几分钟即可进行血液检查、尿液检查等。一堆安慰剂送我走,这和普通医生没有太大区别。
对于一线城市大医院真正的专家来说,他们都知道接到电话、看望最后一个病人有多困难。
(7)
你可能会问,澳洲看专科医生要等那么久,小病一场病情严重了怎么办?我听说过这样的例子,但网络上流传的“小病”和“大病”并没有明确的界定,无法确定实际情况是否像那些匿名网友所说的那么严重。
俗话说,小病、慢性病去诊所,大病、急病去医院。如果医院确定您病情严重或病情紧急,他们不会放过您。我亲身经历过一次急性阑尾炎手术。早上去医院,下午检查,半夜手术,一刻也没有耽误。
我曾经有一个华人房东,他说他曾经在假期期间患了急性肾炎,没有去医院。没过几天,就变成了慢性肾炎。医生告诉她,像她这样的急性病,医院肯定会立即采取措施治疗,即使是节假日也不会拒绝她。
但如果已经是慢性病,去急诊室也没用。只能找全科医生或者专科医生一步步看。
我曾经因为女儿呼吸异常带她去急诊室。下午三四点一直到半夜,不时有医生过来查看情况。后来他告诉我,你女儿的症状不符合急救标准。 ,明天去看全科医生比较合适,所以他开车送我们回家。
事实证明,女儿并没有患什么急症,第二天去看全科医生也没有耽误病情。
(8)
公立医院所有医疗费用,包括诊断、治疗、检查、手术、药品、耗材、护理、床位、伙食、都是医疗保险直接承保的,患者不用支付一分钱。私立医院根据个人购买的保险向保险公司要求报销。我从未经历过这一点,无法对此发表评论。
最终,我只为那次紧急手术付了几十块钱的停车费。让我惊讶的是,如果你想在病床上看电视,你需要额外付费。
在澳洲住院最大的好处就是不需要家人陪伴,也不需要24小时有人帮病人挂号、缴费、取药、检查静脉注射、呼叫护士、带食物和水、清理厕所。尿液,一切都是医院承包的。
任何经历过家人在中国住院接受手术的人都会明白我在说什么。经常听说,病人出院后,陪护家属竟然因劳累过度而生病。当然,你也可以聘请额外的护理人员来帮助照顾病人,但这笔额外的费用完全由你自己承担。
我父亲去世前,在中国住院多年。扣除医保报销后,他每个月还要自掏腰包1万多元。他从公共机构退休。
(9)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有更多疑问。如果澳洲的医疗真的像我说的那么好,为什么你还是听到那么多抱怨呢?
我想这里可能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有些投诉是针对个人不愉快的经历,而不是对整个医疗体系的不满。
医护人员水平参差不齐,每个国家都一样。看到一个不可靠的全科医生可能会给出不可靠的诊断,或者不可靠的护士可能会刺伤不可靠的血管。
每个人一生中拥有的医生和护士的数量都是有限的。我99%的满意率不能代表全部,你99%的不满意率也不能代表全部。仅凭一些个人经历就对数十万澳大利亚医护人员进行定性,其实是相当武断的。
第二个原因是对澳洲医疗体系设计逻辑的不理解和不适应。
这里的抱怨主要有:医生不开药、医院不收病人、手术要等待、专家要排队。
不管在中国是不是真的“医生开药、医院收治病人、不用等待手术、不用安排专科医生”。我认为澳大利亚医疗体系的这些缺陷都归咎于一个客观事实——医疗资源有限。
医生不开药,是因为存在滥用药物副作用的风险,也因为每一张处方都会动用医保补贴。
因患者病情不符合入院标准,需要将床位让给病情较紧急就诊的患者,医院不予收治。
手术之所以要等待,是因为患者病情并不危重,需要给急需上手术台的患者机会。
专家因为稀缺而不得不排队。成为专家需要10到20年的学习和培训,这永远跟不上人口的增长。
正因为医疗资源有限,所以需要优先安排资源。
请注意,优先顺序是由医生而不是患者决定的。每个病人都会认为自己的病情很严重,最好立即就医,不要等待片刻。然而,在医生和医疗体系的客观秩序看来,情况可能并非如此。
(10)
因此,澳大利亚医生的“无为而治”与中国医生的“不一样”以药治病”“开放”,澳大利亚医院的“非紧急不收治”政策与中国医院的“有病不收治”政策进行对比。这是因为患者对医疗的期望和资源配置的逻辑不同。
我个人非常认同澳洲医疗体系的理念和逻辑,包括:
1.接受门诊的分散和急诊室的集中,相信小诊所医生的诊断能力。
2.认识到自限性疾病的自愈周期,减少使用抗生素,不使用安慰剂。
3.尊重医生和医院的专业判断,不主观夸大病情,不轻易聘用专家。
4.了解医疗资源的局限性,服从优先顺序的分配。
如果你认同以上几点,就可以坦然接受澳洲医疗体系的缺陷。不然的话,中国的医疗体系这么适合你,飞回来看病也不是什么难事。
澳洲中文论坛热点
- 悉尼部份城铁将封闭一年,华人区受影响!只能乘巴士(组图)
- 据《逐日电讯报》报导,从明年年中开始,因为从Bankstown和Sydenham的城铁将因Metro South West革新名目而
- 联邦政客们具有多少房产?
- 据本月早些时分报导,绿党副首领、参议员Mehreen Faruqi已获准在Port Macquarie联系其房产并建造三栋投资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