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的家属是一名在澳洲行医的内科医师,除了诊所问诊,他还在几家医院里任职床位负责医生。自2020年新冠流行以来,他多次应召支援新冠医治。作为家属,我的心态从最初的惊慌失措慨然赴死,到现如今的习以为常泰然处之,期间不乏有悲欢离合人间冷暖的难忘记忆,但没有一件事,可以和这二周发生在这一位病人身上的跌宕起伏相提并论,让我很难抑制写下来的冲动。
事件尚正在发生中,为隐私起见,我姑且称发生医院为A医院;医生为何医生;病人为森太太;病人家属为森先生。整件事是我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如有雷同,纯属事实。当然其中难免带有我个人的主观视角,所以事先给怼党人做个表态:你们都对。
吸取之前教训,先郑重申明:本人不是医学专业人士,记录的是人文话题,不构成任何医学建议,我也不懂得推荐任何医院或医生,如有医学相关疑问,请咨询各位的家庭医生。
书归正传。
评论
沙发
评论
今天的新闻里,Dr Chant 说,奥米克绒的平均死亡率是0.1%。
也就是说,99.9% 的感染者不会死。
评论
我的印象是,0.1%是打了两针疫苗的。不打疫苗死亡率是1.5%,也就是15倍。
评论
对不起楼主,跑题了,坐等,请继续。
评论
楼主请继续
评论
等楼主下文。
评论
A医院座落在墨尔本东南郊的一个安静小区,远眺山脉风景秀丽。这是一家非常小规模的私立社区医院,服务范围很是狭窄,以癌症化疗,临终关怀,康复训练为主。
但就是这么一家本可安于一隅的迷你型医院,在去年年底墨尔本第五次新冠爆发时,也加入了政府的联合医治计划,开始接收公立非新冠病人,这其中经历的困难难以言表,从医院角度来看,A医院设施相对简陋,甚至没有ICU;从医生角度来看,A医院里的医生人数有限,且全部是主任级别的专科医生,没有低年资医生处理日常的文本和协调工作;从护士角度来看,因为A医院相对的慢节奏,他们没有配备足够的护士来应对突然涌进医院的大量病人。
过了新年,A医院已经没有能力再接收新病人了,不是因为没有床位,而是因为没有有足够人手,不少医护在自我隔离。很快国家政策发生了变化,没有确认阳性的接触者也被叫回上班。当身处其境时,很难用对或错来评判这个政策,就算不是新冠,住在医院里的病人,哪一个不需要密切的观察和治疗呢?
在这样一个全院疲于奔命的大环境下,A医院的一间病房发生了小规模爆发,几个病人被诊断新冠阳性,源头不详,森太太就是其中一位。
评论
耐心等待
评论
等下文,谢谢
评论
Dr Chant说的,肯定有医学数据。也是因为这0.1%,不少人不把它当回事。这也是我写这一篇的初衷,提醒大家,对现阶段的新冠,不要害怕但也不能轻视。
评论
等下文,谢谢!
评论
森太太是一位70多岁的欧洲裔老太太,退休前她经营着自家的小生意几十年,为人非常自信也非常强势。几个月前她在一家公立医院做了关节置换手术,并进行了挺长一段时间的住院康复,整体恢复非常不错,圣诞节前医院建议她出院居家康复,被她一口拒绝了。
老太太有她自己的考量,她很胖,而森先生也70多岁了,老太太心疼丈夫,不想累着老先生。但公立医院的制度不可能让病人长期住院,老太太恰巧也有私人医疗保险,所以经过她自己的挑选,公立医院把她送来了A医院,住进了康复病房,然而正是这一间病房,在几周后发生了新冠小规模爆发。
确诊后,森太太很快被转到何医生的名下。
评论
感谢分享 请继续
评论
耐心等待下文
评论
这玩意跟土共的平均收入一样,年轻人可能死亡率是千分之一万分之一,但是老年人可能是百分之一十分之一,说过平均数让你觉得还挺富有
评论
确诊之初,除了阳性,森太太几乎没有常见新冠症状,没有发烧没有咳嗽,而作为康复科病人,她的其他身体状况其实也还不错,没有明显的严重器质性疾病,她个人感觉良好,更是一度坚持自己被误诊了,拒绝任何进一步的检查和基本的药物治疗。
何医生却是很担心,因为森太太实在太胖了,这样的体型是新冠发展成重症的主导因素之一。他反复给森太太解释,新冠是可能致命的,早期干预是预防恶化的唯一选择。同时何医生给森先生打电话,解释了他太太的状况,并坚持了用药的主张,请他劝劝妻子,或者以家属的身份替妻子做个决定,森先生唯唯诺诺,不肯给出一个明确的答复。
这样的拉锯战进行了三天,森太太终于松口答应接受治疗,然而这一天森太太开始有了低烧,虽然她其他状况尚还良好,但考虑到她的病情事实上是发展了,同时考虑到A医院没有专职的感染科专科医生及相应的设备,何医生联系了墨尔本一家公立教学医院的感染科,解释了他的担心,对方医院当即表示接收森太太,并安排晚些时候派救护车来接病人。
但是,当森太太被通知准备转院时,她一口拒绝了。
评论
结论就是不要太胖了
评论
Ho医生所谓的早期干预是什么? 医院也有伊维菌素氯喹可以抑制病毒复制吗?还是不痛不痒的吸吸氧气而已?
评论
晚上还更新吗?
评论
我看了这两年的数据,超过50岁的风险就挺高的,超过70的就非常凶险了
评论
听到 鬼佬 年龄大的 走的多 , 尤其在养老院的 走的多 说是被养老院里面的工作人员感染的
评论
评论
森太太同时拒绝的,是治疗,包括她之前松口答应的。她觉得所有的一切都是医生和医院大惊小怪,她并没有得什么病,至少不是什么重病,不就是一场感冒吗?在她,连一场重感冒都不是。
何医生再一次给森先生打了电话,这一次通话长达2个小时。一开始,森先生坚持一切都听森太太的,到最后,他表示二天后接森太太出院,一切后果由他承担。转眼到了约定出院的日子,森先生并没有出现在医院里,森太太还是留在病房里,精神十足地签下了拒绝治疗的声明。
第二天,即便有了病人的书面签字,本着医者仁心的善念,上午何医生、护士长还有医院管理层,当着森太太的面,与森先生再次进行了电话会议,规劝夫妻俩转院治疗。会议中,森太太坚定地坚持了自己的观点:拒绝治疗拒绝转院拒绝出院,而森先生也同样坚定地表达了自己对妻子无条件支持。当时森太太体征尚正常,基本监测数据仍在正常范围。
但没有症状并不代表没有病变,而新冠病情迅速恶化亦可发生在瞬间。那一天午后,森太太突然昏厥,各项指标急速下降,何医生马上安排当值护士给之前的公立医院打了紧急电话,不幸的是,经过评估,公立医院的感染科判定已经没有挽救可能,转院已没有必要。何医生推断,如果转院治疗,森太太有很大机会被治愈,哪怕是电话会议那一天的中午前,被送到公立医院感染科监护室,都还有生机。
目前森太太由A医院临终关怀医生照顾着。只是时间问题。
评论
这不跟我说的不谋而合么?现在死亡人数里面大部分都是50岁以上的。
评论
唉。。。
评论
感谢lz分享实际案例。
不明白当事人为什么这么执迷不误?和治疗需要的花费有关吗?
新冠不是流感,从美国的死亡人数就可以看出,政客说说也就罢了,为什么小老百姓非要跟着一起作呢?
评论
没有自付费用。就是迷之自信,以为自己懂得更多。
评论
何医生就是这么说的,确实没症状,如果不胖,我就不这么替她急,哪怕是这个年龄
评论
澳大利亚这种所谓的病人之情consent有时非常教条潦草。问题就出在交流上。这一点在临终关怀治疗上估计尤其会出现误解甚至误导下的同意。让病人了解理解自己的真是情况需求和可能的变化和不同治疗方案以及后宫是非常困难的。这还是在假定医生准却掌握病情的前提下。有时交流还不是由大医生来做,是由大医生下指导给小医生,甚至在传达给其他部门的工作人员和病人交流。这其中包含很多病人不易理解的概念和术语。怎么让没有医学常识的人,尤其是固执己见的老年人理解是需要技术和爱心耐心同时作用的。比如给临终关怀的病人撤掉呼吸机或者调低氧气,临终病人的脑力不足时很有可能理解或者只看到可以减少痛苦,而完全没有理解或者忽略了一旦撤销呼吸只从4,生命即可非常短的时间终止。这其实是很可悲的一件事。
澳洲中文论坛热点
- 悉尼部份城铁将封闭一年,华人区受影响!只能乘巴士(组图)
- 据《逐日电讯报》报导,从明年年中开始,因为从Bankstown和Sydenham的城铁将因Metro South West革新名目而
- 联邦政客们具有多少房产?
- 据本月早些时分报导,绿党副首领、参议员Mehreen Faruqi已获准在Port Macquarie联系其房产并建造三栋投资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