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发现了很多有意思的事,其中不乏一些很有 用的小常识,写下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1.所有的1楼都叫Ground Floor,电梯上如果要去1楼,就按G,而不是1。所有标地址的地方,表示楼层时都用:level**,用level表示楼层的意思,而不是像在其他国家一样,用floor**表示楼层。在一些大点的场地一般会标有楼层示意图,上面会用以下的缩写表示所在楼层,如:LG=Lower Level 一般为地下一层;G=一层;Level 1=2楼;Level 2=3楼,以此类推。这和美国及国内的用法均不同,需要注意下,否则刚到澳洲的同学经常会与找错楼层的事情出现。
评论
入乡随俗很快就适应了,感谢分享
评论
一点点小建议,希望大家在哪里都能开心快乐
评论
哦哦
评论
楼主你是怎么记住自己ID的?
评论
过来MARK坐等连载
评论
LG = lower ground (floor)?
评论
ID是我QQ
评论
2.在澳洲,洗手间统称:“toilet”,而不像在英美,较多使用:wash room啊,rest room啊,lady’s room啊等较为含蓄的词语表达。澳洲英语有些英式英语的口音,又有改良,有一种独特的澳洲口音,在某些单词的发音上有较长的尾音,但是基本还是和英式英语更相近,和美语差别较大。Thanks God我的母语不是英语,所以每到一个新地方,我可以马上入乡随俗,变成当地口音,来这里没两天,由于说话太多,我的口音也跟着周围人变成了“澳洲腔”,这一下不要紧,在悉尼大学,几个新生跑来问我某图书馆怎么走,我只好坦白自己也是new comer(初来者),几个姑娘笑着说找错人了,跑去找别人打听了。
评论
"Thanks God我的母语不是英语,所以每到一个新地方,我可以马上入乡随俗,变成当地口音"
这个。。。。。。
评论
这么快就可以澳洲腔了?讲讲什么是澳洲腔
评论
等更新
评论
3.澳洲人说再见时不太常说:Good bye或者 bye bye,而是常说See you,或See ya。请别人帮忙之后道谢,澳洲人不像美国或英国人,常说:you are welcome,而是常常说:no worries,也有不客气的意思。其实是各个国家在一些常用语使用方面的差异,说到这里,倒想插一句题外话,我在悉尼歌剧院前坐轮渡时,对面有一个老太太,一个人拿着相机拍照,我就主动问她需不需要我帮忙,她马上表示感谢,拍完后,和她聊起来,她问我是哪里来的,我说:China, Beijing,于是老太太一路说起来,她是德国人,女儿女婿移民到这里快十年了,她来短期住一段时间,早上送孙子去了幼儿园,她自己没事干,就出来自己逛逛。说到中国的时候,我问她去没去过中国,她说没有,还表达了对中国的很复杂的一种感情(老太太英语不是非常好,表情显示她对中国可能还处在很初步的了解中,估计老太太一听中国,脑子里闪现的还是什么文革了,共产党了,社会主义什么的词语),说不敢去。我于是马上义不容辞的又充当起“文化大使”的责任,什么千年文化了(故宫),传统美德了(世界各知名大学建立的孔子学院),现代城市了等等,加上给她拍的照片她很满意,我还把自己修过摄影课程的“历史”抖搂出来,说的老太太非常高兴。并一再表示,她今天遇到我,从我身上感受到中国现在的变化,因此让她彻底改变了对中国的印象,她一定会找时间到中国旅游。半小时的谈话很快要结束了,快下船时,老太太掏出一个记事本,请我把我所在的城市名字给她写到本子上,我写了:Beijing,看她没反应,又写了:Peking(这是英文中对老北京的英文,如广东,在很多英语单词中都常使用:Canton而不是拼音:Guangdong),这下子,老太太忽然恍然大悟,大声说:“哦,原来你是从北京来啊,我还一直想我怎么没听说过你讲的那个大城市Beijing啊!”。嗨,看看,还好我多解释了一句,否则半天的文化大使白做了,估计老太太回去会和女儿女婿说,在轮渡上遇到一个中国某个大城市来的女士,给她拍了照等等。近几年我每次出国,说起Beijing来,大多数人会马上附和说一些他们对北京的认识,虽然认识有深有浅,但是通常都是知道北京的,加上奥运会期间,所有的宣传出现的都是Beijing这个单词,所以我自认Beijing的认知度已经得到世界范围的普及了。但实际是还是有一些老外,如那天碰上的这个德国老太太(可能这个老太太年级较长,也可能来自德国,相对来讲欧洲的单一民族国家,对于外来文化的认知,还是不如移民国家这样开放),就对Beijing这个称呼毫无概念,我也因此学了一课,对提到北京没有反应的老外,一定要补充一个:I am from Peking,,China,这样比较保险些!
评论
楼主好人
评论
好贴。。。mark!!!!!
评论
评论
谢谢
评论
讲到澳洲人对中国的地名认知度, 感觉北上广,香港都知道, 我每次讲浙江时都后面说句在上海旁边人家才知道。
评论
QQ显示是个90后
评论
真不错
评论
牛 没几天就能澳洲腔 这水平 高
评论
建议楼主 在 原帖子里面更新 这样 方便以后看贴的人看哦
评论
最后介个逻辑有点问题呢
那几个新生跑来问你肿么去图书馆之前又木有和你说过很多话
她们肿么知道你有澳洲腔,肿么会觉得你不是新来的呢?
这边no worries用处极广泛和常见是真的
当不用谢啊没问题啊好的啊可以啊明白啊没关系啊之类的情况都可以用
评论
点 只看楼主 就可以只看楼主的回帖了
只在主楼更新,无法给内容加分
评论
4.城市交通:我这次走过的3个城市:阿德莱德、墨尔本、悉尼,都有着不错的公共交通,覆盖面积上3个城市依次递增,到了悉尼基本上由各种交通工具组成了立体的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先说说Tram(有轨电车)吧。刚到阿德莱德时,看到马路中间跑着tram,还以为是观光使用的(我记得国内现在应该只有大连和哈尔滨还保留着1-2条有轨电车线路,也基本上是观光用,实际的运载交通的功能已经基本没有了),后来大家介绍说阿德莱德只有一条tram线路,叫环城列车(City Loop),在市中心地区是免费的,出了市中心区域才需要付费。到了墨尔本,Tram更是成了覆盖了几乎全市所有区域的交通网络,无论是市中心几分行程的街区还是到Bundoora(好像一个大学区,皇家墨尔本理工和拉筹伯大学都在这里)这样要花40-50分钟的郊区,都有tram站,非常方便。然而个人认为美中不足的是Tram的轨道要建在马路的正中间,和其他公共汽车及私家车一样占马路位置,而且绝大多数的Tram车站都在马路的正中间,一是行人候车要跑到马路中心,二是Tram一进站,其他车辆就只能在马路边侧的一条车道排队通过(我指的是市中心,郊区马路较宽,不存在这问题),无论如何也会降低车辆的通行能力,好在墨尔本人口增长速度没有北京和上海这样快吧,看来这样的交通网络还是很好的执行了公共交通的功能,并没因此带来很多堵车状况,但是在中国,这样的公交系统是无论如何也行不通的。 再说说Train。在澳洲,基本没有叫地铁Subway的,担当轨道交通重任的都是火车train,因为这些线路有的在地上有的在地下,所以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subway地铁(不过在纽约、伦敦也是一样的,不过都叫Subway或Metro啊,看来还是表达习惯的问题)。墨尔本的火车系统贯穿全市各个区,全部是地上交通,像Flinders Street Station,Southern Cross Station等大的换乘站,全是和真正的火车站联网的,基本实现了城市交通和远程轨道交通完全对接的功能。最后说说悉尼,因为悉尼的交通是最多样、最便捷的。1)最大的轨道交通网络叫City Rail,包括9条地铁线、1条奥林匹克专线和1条需要另外付费的线路:Light Tram轻轨,我住的酒店Wynyard,就和Town Hall, Central (中央火车站)一起,组成了市中心3个最大的换乘站,基本所有的线路在这几个站均可换乘。2)公交车,不详细说了,反正所有轨道交通的出口都可以马上转公交车,地铁票和其他城市交通是联网的,都可使用;3)下面重点说下悉尼独有的Monorail,在达令港Darling Harbor周边,单独建了一条环形的Monorail,就是单轨电车,好像国内公园周边会建一些单轨的环公园脚踏车一样的,只是这是用电的,因为达令港是悉尼最有名的旅游景点之一,人流量非常密集,同时,单轨建立在10几米高的地方,坐在电车里,可以俯瞰所以达令港的景观,可以说是别具匠心,既能分流这一地区的交通状况,又能给游客提供一个不一样的视角来观景,非常有特色,这样的交通布局,我在其他国家的大城市很少见到。再有就是悉尼的轮渡交通系统。悉尼共有8条轮渡线路,全都由Circular Quay发船,一共有5个停靠码头(Wharf),每个码头发到不同终点的轮渡,根据行程的长短,轮渡费用在$10澳币左右,如果想拍摄完整的悉尼港大桥和悉尼歌剧院的话,一定要坐在轮渡上拍摄,这样正好可以在对面的时候排到全景。轮渡到达对岸的目的地后,会原船返回,所以很多游客到了终点站不用下车,原路可以返回到Circular Quay了。这个非常像纽约的从华尔街到对面Staten Island的轮渡,不过纽约那个是含在地铁票里无需再购轮渡票的,而悉尼的需要另付费。
评论
感谢分享 支持
评论
对游客帮助很大
评论
感谢分享.
评论
挺好的,新来的感触比较敏锐点,纪录下来过几年自己看看会觉得很有意思
澳洲中文论坛热点
- 悉尼部份城铁将封闭一年,华人区受影响!只能乘巴士(组图)
- 据《逐日电讯报》报导,从明年年中开始,因为从Bankstown和Sydenham的城铁将因Metro South West革新名目而
- 联邦政客们具有多少房产?
- 据本月早些时分报导,绿党副首领、参议员Mehreen Faruqi已获准在Port Macquarie联系其房产并建造三栋投资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