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鞋车企都在宣传发动机技术,对于底盘却只字不提?
光说不练假把事,举个栗子 (只谈例子,不具体针对品牌和车型,仅仅是因为两车体型、吨位、离地间隙相近)
1) 好的底盘调教,基本没有余震,在起伏路路况下车被紧紧的吸在路上。
16:50开始
2) 欠火候的底盘调教。同样的路,上下跳,余震回弹无法抑制的很干净。通俗的说就是“底盘松散”,“软脚”。这不是简单的换上死硬的弹簧,或者降低车身就能解决的。
15:00开始
评论
弹簧,减震,轮胎
除了这三样,外加控制轮上重量
还有啥能显著影响底盘调教的?
国产车这点确实做得不好,但是要比是不是也应该和同级车比才更有参考价值?
评论
悬挂,摆臂结构,防倾杆,簧下质量。。。名堂很多。
弹簧减震筒加硬,震动弹跳抑制了,但是乘客觉得颠屁股。
弹簧减震变软的,整体舒适了,但是车身控制又差了,结果就是软脚,余震,晃。
因为这个都是在运动中实现的,所以很难量化,也很难抄袭。要想底盘好,也不是靠不惜成本堆料就能达到的。需要长时间的实践摸索和经验积累的。
评论
就这段路来说如果不是装了adaptive 类型的减震我估计所有的车在某个速度可能多少都有行驶过程中贴地不好的时候,就像某种共振一样,设计的好就可以让这个点不出现在日常的速度范围内或者抑制不良的弹跳幅度让其不易察觉,那么Paul在做现代的测试时好像没提当时的速度,H6混动时是速度是130,不知道是不是在同样的速度下做的测试,也没有在不同的速度下分别测试一下在不同速度条件下的表现
再说一遍国产车这个地方确实是短板,韩国车目前进化到开始注重这个领域,值得学习和追赶,但是也要看车的级别和配置,韩国车加上了摄像头或者雷达探测路面状况对减震做实时调整,如果还不能对售价一半左右的国产车在这方面形成碾压的话,那只能说国产车太神了或者反过来说韩国车太矬了
评论
居然后面没有X3和保时捷mecan加入对比。不严谨啊
评论
国产车好像领克搞了一个能下赛道的车,开始注重这个领域的研究了,也算是个进步吧
评论
他评测lexus rx的时候也走了一下那段路,里面还特意加了h6的片段对比(鞭打)
评论
说白了就是变量比较多,同时很多部件又受成本的制约,比如H6的韩泰轮胎等等
技术积累是一方面,成本考虑我觉得至少占一半,当然能用低成本作出综合效果还不错的产品更显功力
那么成本有限的情况下解决问题有个先后顺序或者说优先级的问题,有个取舍的问题,否则就变成了何不食肉糜
评论
只科普,不讨论具体车型,一楼说了。毕竟举例子中的两车也不是同一价位,Genesis的底盘技术也不是自然成长的,而是借鉴了其他大厂的。Adaptive的话,这个车子应该是没有的。
评论
还有个市场环境和需求的问题,美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历史和技术积累能说短和差嘛?
但是显然有些美国车对这个方面也不是十分上心
评论
领克03+吗?那个是Volvo Polestar的技术,也算是弯道超车了。赛车版去年好像WTCR是冠军。
不过车一到民用量产版,开始兼顾乘坐舒适性,底盘性能下降的比较厉害。
评论
韩国车都不能说是借鉴其他厂家了,可以说把其他厂家的精华(部门)买下来为其所用了,开发N系列车型时其他车型肯定也有技术的下放和借鉴,这点确实牛,这一波操作确实有眼光
评论
美国的东西一向都是先军后民,很多消费市场产品都是傻大笨粗,尤其是冷战时期。
不过也有好的,比如MRC悬挂也是他们先搞的。近几十年开始慢慢重视民用了。
评论
H6的底盘悬挂这个问题其实满典型的,也不能怪Paul,不止一家澳洲车评人谈到这个问题。不过绝对不只他一家,我以前开过的比如X-TRAIL这种,也是这种松垮的底盘。
长城近几年其实进步已经很大了,不管是整车质量、人性化、发动机、变速箱。希望能一步一步,把最终的车身控制、操控性这个问题解决了就好了。不管是自研发,还是买技术。
评论
可能是所处环境不同民族特性有差异,美国人喜欢玩尖端黑科技,要提升维度来碾压对手,没空精细打磨不那么重要的细枝末节,另外一些国家和民族喜欢完善和优化传统技术把现有的东西做到极致,可能是各有各的好吧
评论
为什么一些车评总是讲中国的车这不好那不好,对于价格却只字不提?
评论
因为这是两码事。
评论
这还吵啥,以后过度到电车更不提了,底盘都能考ai控制了
澳洲中文论坛热点
- 悉尼部份城铁将封闭一年,华人区受影响!只能乘巴士(组图)
- 据《逐日电讯报》报导,从明年年中开始,因为从Bankstown和Sydenham的城铁将因Metro South West革新名目而
- 联邦政客们具有多少房产?
- 据本月早些时分报导,绿党副首领、参议员Mehreen Faruqi已获准在Port Macquarie联系其房产并建造三栋投资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