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新车评 views.xincheping.com/1492-1.html
本文不代表转载者的观点,转载者也不对由阅读转载所造成的损失负责
新车该怎样磨合?磨合期要不要拉高速?这些是困扰每位新车主的问题。按照传统思维,新车需要温柔驾驶,避免高转高速行车,注意每个档位都要利用好,才能做到充分磨合。其实业内从90年代开始就流传一种“暴力磨合”的说法,驾驶方法颠覆三观,要求新车落地就猛开。可能有些车主听过”暴力磨合“这个词,但不知道究竟怎样做,或者认为上高速开得飞快就是暴力磨合。
最近我看到有网友整理翻译了一篇详解“暴力磨合”的文章,内容非常详细,还附带Q&A问答环节。相信各位看完之后大概了解什么是“暴力磨合”。先说说我的读后感,此文确实有理有据,但还是心存疑惑,很想找机会亲身实践,用两台新车按不同的磨合方式来开,最后检查发动机状况。如果能揭开磨合这个谜团,那应该是国内汽车界最重磅的流言终结者了。鉴于原文通俗易懂,我就不另外加工,全部转载如下,各位请睁大眼睛慢慢看。(转载自SRFC模拟赛车网,整理翻译:cartest)
Break-In Secret
引擎磨合的秘密
译自 mototuneusa.com
注意,本文极具争议性,没认真看完前请不要争议。
在成功磨合了大约300具引擎并全部完美运行后,我写了“Break-In Secret”一文。
现在全球数千个论坛都转贴这篇文章,越来越多的读者试验了“暴力磨合法”,并将结果与车主手册中建议的方式进行了比照。
成功的经验越来越多,结果总是惊人的相似,引擎在各转速段的马力都戏剧般地增加了。此外,很多专业机械师拆解了使用此法磨合的引擎,他们发现引擎内部状态要比那些照着车主手册磨合出来好得多。
之所以产生争议,是因为我的文章与之前很多老观点冲突。
之前那些观点的问题在于,时代的进步使得支撑它们一些的因素过时了。最大的因素是引擎制造商在汽缸上使用了比过去更细致的研磨纹路(Honing Pattern),从而大大改变了磨合的要求,下文会讲到,比起旧的粗糙研磨(RoughHorned)引擎,现代引擎磨合最佳活塞环密封性的时机稍纵即逝。
其次,因为细致的研磨纹路,汽缸壁与活塞环摩擦所累积的热量要少很多。
还有些因素,比如大幅改进的金属铸造与加工技术,使新零件磨合时的摩擦与耗损与以往相比降低显著。
了解了这些前提,接下来欢迎阅读最具颠覆性的磨合理论。
1.引擎最后的性能表现,由你决定!
温和磨合导致的活塞环密封不良,可以让你损失2%-10%的马力。
换句话说,使用本文介绍的磨合方式,可以让你得到2%-10%的马力。
"TheImpossible Piston Museum"(不可思议的活塞博物馆)
一张图可以告诉你不同磨合方式的效果区别。右侧的活塞是经过我的方法磨合的,经过了一个赛季的严酷赛事: 完美的活塞环密封性、没有磨损、获胜无数。
两个活塞都是从刚跑完一个赛季的引擎中拆出来的,都没有经过任何清理和其他处理。 两台引擎也没有经过特别的改装和研磨,都是原厂货。唯一不同的是它们采用了不同的磨合方式。
左侧那个则是完全按照车主手册来磨合的,它的结果是加速时活塞环密封不足,让燃烧气体窜入曲轴箱,减速时机油被吸入燃烧室。不需说你也能明白,这台车会比较慢。棕色的烧灼痕迹一直延伸到活塞销孔,那是润滑油被泄漏的燃烧气体点燃后形成的,燃烧气体穿透了全部3层活塞环!
不均衡的泄漏是非常恐怖的,它会让气缸扭曲,变成椭圆,让活塞本体和气缸相互刮擦磨损。
当我把活塞给客户看,他说: "我实在不懂怎么会这样,我是100%按照车主手册上说的来磨合的。"
有些人会认为右边那个活塞太干净了,不是真的。那么让我带你们看看: "The Impossible Piston Museum"。
声明:本博物馆严禁任何清洁和图片修改,所有展出物100%保持原状
这里有从14台不同厂牌的赛车上拆下来的14个活塞,有些是街车,有些是赛车,都是用我的方法磨合的。上文提到的那个活塞是中间一排最右边的那个。
所有这些车的燃油喷射正时都是准确的,冠部的积碳呈黑色是使用了一般汽油,颜色较浅的是使用了含氧的赛用燃料 (也有些赛车活塞的积碳是黑色的。)
就像任何一个博物馆,展品卖相总有好坏之分,但我想指出的是,仔细看,这里的所有的活塞,没有一丁点泄漏,哪怕是第一层活塞环,也没有漏气的,活塞裙部干净无瑕,因为它们都是用我的方法磨合的。
谁偷了另外一个活塞环?
为了减少摩擦,这个活塞只装配了一个活塞环,但这台引擎用一个活塞环就完美密封住了汽缸!如果它是用温和方式磨合的,这台引擎早就变成机油杀手了。 这个“梦幻”的活塞没有丝毫磨损和变形,看起来就像全新的,此外汽缸状态也相当完美。(编者注:活塞环不是一个封闭圆环,存在断开的间隙。所以需要多个活塞环错位安装来确保密封,对一个活塞环封住气缸抱有疑问)
有人会说:这是台赛车引擎,比起街车,它经常解体保养。
这没错,但想想,经常拆引擎的人都知道,大多数街车的活塞和汽缸看起来都不太好,而大多数街车的平均转速才只有赛车的1/3!!经过了2个赛季超高转速的赛事后,这个活塞几乎没有磨损!想要得到超常的引擎可靠性,关键就在于先要有超常的活塞密封性!
2.如何磨合引擎,使其更具马力且更不易磨损?
打造引擎的过程中一个最关键的环节就是磨合!无论一具引擎再怎么组装精细,它最后的输出马力是由你决定的!
虽然本文举的例子都是摩托车引擎,但事实上这些准则适用于所有的四冲程引擎: 街车、赛车、汽车、雪地车、飞机...甚至割草机!(不论厂牌、冷却系统、汽缸数)
这些磨合的技巧也适用于铸铁汽缸、镍硅碳化物(Nikasil)汽缸以及Yamaha用在摩托车和雪地车上的陶瓷汽缸。
l 什么是磨合新引擎的最好方式? 简单地说:用力地开!
对现代引擎而言,磨合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活塞环的密封性,与一般人所知不同的是,活塞环不是靠本身的的弹性来封住燃烧室爆炸产生的压力,活塞环本身的弹力仅仅是为了刮油,避免机油进入燃烧室。
想一想,活塞环作用在汽缸壁上的弹力也许只有5-10磅,如此小的弹力要如何封住高达数千PSI的爆炸压力呢?当然是封不住。
那么活塞环靠什么来封住巨大的爆炸压力?
答案正是这个巨大的爆炸气体压力本身!此压力会通过活塞环上侧,到达活塞环内侧,将其往汽缸壁推,问题在于新活塞环并非完美,它们必须经过相当的磨合才能360度完全封住汽缸壁。假如在新引擎运转初期,能有足够的气体压力(例如油门全开),急加速的压力会迫使它与汽缸壁牢牢压紧,从而磨成与汽缸正确吻合的形状,密封住爆炸压力。
l 温和磨合(EasyBreak In)的问题...
汽缸壁上的交叉型研磨纹路(Honed Crosshatch Pattern)有如锉刀,会和活塞环摩擦,无论是否用力操引擎,这些纹路都会很快地被活塞环磨平。
有多快呢?快到就在新车起初的头30公里!
如果没有及时压迫活塞环,在活塞环被研磨纹路摩擦到完全密合前,纹路就会被磨平,一旦此情况发生,除了重新研磨汽缸壁并换新活塞环外,没有第二个方法能让你完美磨合引擎。
幸运的是,大多数新车主无法抗拒小飙个一两趟的冲动,这是为何大多引擎磨合得还算可以的原因! (对摩托车而言)
另一个不为你所知的因素是,帮你调校新车的经销商技师很可能已经在试骑时帮你用力开了一次,所以这时,肾上腺素分泌旺盛的技师无形中帮了你一个大忙!
3.正确的磨合步骤:
有三种方法可以用来磨合引擎: a. 上马力测试机 b. 上路 c . 上赛道
a. 马力试验机:
1. 完全热车!
2. 打4档。
3. 1/2油门由引擎最高转速的40%拉到60%,重复三次,让引擎冷却15分钟。
4. 3/4油门由引擎最高转速的40%拉到80%,重复三次,让引擎冷却15分钟。
5. 全开油门由引擎最高转速的30%拉到100%,重复三次,让引擎冷却15分钟。
6. 大功告成。
注:如马力试验机有煞车装置,请不要使用,磨合时让引擎完全自然地减速非常重要,因为减速时的产生的引擎真空会将汽缸壁上剩余的机油以及金属碎屑吸离汽缸壁,以免活塞环过度磨耗,这也是为何新引擎在减速时会冒烟的原因,当你操作正确,重复7-8次后冒烟的现象就会消失。
b. 上路:
1. 完全热车)!
2. 因为有风阻,不需要像在马力试验机上时使用高速档,主要在2、3、4档用力加油门,使引擎处于高负荷状态。
3. 实际上,大多数摩托车即使挂二档,油门全开的速度也绝对超过100km/h,这在马路上太危险了,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在短距离内交叉急加速与减速,此外要注意减速时后方没有其他车辆,注意安全。
4. 上路磨合引擎的最大问题是路况:高速公路上油门开度太小,活塞环上没有足够压力;而在市区会遇到塞车。所以在磨合的300公里内,最好到郊区乡间道路行驶,以适合各档位剧烈变化的速度。
5. 在街上请注意安全!
6. 注意速度!!当你还不习惯操控你的新车时,最好只在直线路段加速,然后在进弯前尽早减速。急加速及剧烈的引擎煞车(快速弹开油门,产生引擎真空)在磨合的过程中都很重要。
c. 赛道:
1. 完全热车!
2. 先温和跑一圈暖胎,进维修区(如果有的话)将车熄火,检查是否有漏油或其他安全问题。
3. 先练跑个15分钟,且注意水温。跑道是磨合引擎的完美场所!使活塞环密封的关键就是连续的加减速。
4. 大功告程
如果你有一台新的雪地车但现在还不是冬天,或着有一台新车但外面下雪。在车库里发动一下新车,听听新引擎声的欲望可能会很强烈,但对一具新引擎而言这是最糟的事.我的建议是:除非你已经磨合的准备,否则连发动都不要。在车库里发动引擎(或挂空挡),因为没有传动负荷,活塞环只是上下运动并没有压紧,只有小部分的表面真正接触到汽缸壁,活塞环会磨耗接触到的部分研磨纹路,一旦完全磨平,磨合就结束了,之后无论再如何用力骑,这台引擎也不能变得更好。
4.“是喔~但是.........,车主手册里说要温和磨合啊...”
请注意这个技巧不是“死命摧残”你的引擎,而是以有目的有条理的方式来使活塞环密封,逻辑已经很清楚,但有些人还是很难相信,因为觉得似乎违反常理,理由常常是:车主手册里不是这么写的.....
或是更特别的理由,有人说,引擎里有一些装配比较紧的零件会因为用力开而损坏或烧掉。
想一想:因为大幅进步的金属铸造及加工技术的缘故,新引擎里几乎已经没有装配太紧的零件。但如果一台引擎在出厂时就有装配间隙上的错误,那这种问题也不是磨合应该负责的。
那为什么所有的车主手册都说最初的1600公里要温和地磨合? 这是一个好问题..........
Q:最常造成引擎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A:没有做到事先完全热车。
Q:造成引擎问题第二常见的原因呢?
A:就是温和的磨合方式本身。因为如果活塞环不能密封完全,燃烧室窜气中的酸性物质以及其他有害的燃烧副产物会污染机油。讽刺的是,“温和磨合”一点也不像字面所说的那么温和,在尝试“保护”引擎时,其效果却完全相反,在机车有生之年漏气的活塞环将持续污染你的引擎机油。
Q:引擎发生问题第三常见的原因是什么?
A:磨合后机油换的不够及时。
5.请马上换掉你的机油
最好的做法,就是在起初30公里后换掉机油及机油滤芯,大部分的磨合都发生在这期间,机油里会有很多金属屑,加上金属加工遗留的碎屑以及其他制造过程残留的渣渣,数量是很惊人的!!你必须在它们进入传动齿轮、机油泵之前,将这些东西冲出来。
那为何原厂建议等到1000公里时再换油,洗出这些金属屑?这又是一个好问题.....
l 牢记6个字:别用合成机油!!(全合成、半合成都不行!!)
在上赛道跑两天,或一般道路行驶至少2500公里以前,请使用Valvoline、Halvoline、或是其他类似的10W40矿物机油,之后你可以换用任何你喜欢的机油。
矿物性汽车机油可以轻易在大卖场买到,价格低,成分为石油直接炼取(一般又称基础油),再添一些添加剂等。
Q:如果磨合的过程如所说的那么快,为什么还建议用矿物油跑2500公里?
A:因为大约80%的磨合发生在初期的30公里,剩下80%需要较长的时间。 公共道路是一个不可控制的环境,大多数时间里,活塞环可能并没有处在“重负荷状态”,合成油的润滑作用太好了,会在活塞环磨合完成前就阻止摩擦。我曾有几个客户太早换合成油,导致活塞环怎么也无法密和完全,将新引擎拆开重新装活塞环是每个人都不想见到的事,所以我建议开多一点里程后再换合成油,避免遗憾。
Q:我的车出厂时就加了合成油,要怎办?
A:必须换掉!
Q:变速箱齿轮呢?需要磨合吗?
A:是的,也要!齿轮的表面有很轻微的粗糙度,不用太久这些粗糙就会被磨平而齿轮看起来会比较亮,要磨合必须要有更多的摩擦力,但我不曾见过有新车因此跑得更快,所以当齿轮进行磨合时,不需要担心齿轮过热损坏而限制转速。
Q:曲轴轴瓦呢?需要磨合吗?
A:实际上,运行中的平面轴承并无金属与金属间接触,它们之间有一层油膜!旧曲轴轴瓦上的亮亮的痕迹,是因为引擎长时间的静止让接触面间的机油流失,冷启动时与曲轴颈直接接触造成的,轴瓦的课题是引擎最神秘的地方之一,会在将来的文章提到,届时我会仔细解释此种无接触的现象。
Q:为何要在30公里时换机油?机油泵滤网不会挡住这些碎屑吗?
A:机油泵滤网确实会挡住大片的碎屑,但是变速齿轮和它们的滚珠轴承并无过滤系统保护。 而像摩托车的变速箱就浸在引擎机油里,当变速齿轮将这些碎片碾成泥状后,它们就能够通过滤网,仔细检查新引擎,会在铁件表面发现很多铝沉积物,这些沉积物会附着在零件的间隙中,使零件间隙变紧消耗马力。
Q:机油滤芯呢?不会挡住这些金属屑泥吗?
A: 当软金属散落在引擎里,会被齿轮和机油泵磨碎。 这些超细的粒子会穿透整个滤清系统,虽然它们并不会刮伤轴瓦,但它们会造成更糟的事:它们附着在上面,占据油膜形成的间隙!!太紧的间隙会使马力损失,甚至烧毁轴瓦。我觉得拆开油底壳清洗金属碎屑是比较好的方法,不过花点钱换个机油比较容易且经济。
Q:这种磨合方法会造成我的引擎磨损加速吗?
A:不会!事实上,刚好相反。 使用温和磨合方法会让活塞环不能密封完全,燃烧室窜气中的酸性物质以及其他有害的燃烧副产物污染机油,这也就是车主手册与一般坊间汽车杂志所说的温和磨合所产生的严重问题。
6.车主手册不会告诉你的答案
为何所有的车主手册都说最初的1600公里要温和地磨合???
为什么厂商会建议车主使用更不合理的磨合方法?
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一系列迹象来找答案,当然,厂商肯定不希望我们知道这个答案。
很多到访日本摩托车车厂的参观者们都被惊到过,他们发现车子下组装线第一次发动时,工人做完热车后直接就把转速轰到了红线区!!
为什么这么做,一个说法是试车,但试车不需要将转速轰到10000-14000rpm,4000rpm就足够了。(当然,没人会告诉你,他们其实就是在磨合密封环)
然后当你拿到新车,同一家厂商却告诫你要温和磨合,别让转速超过4000rpm,否则会损伤你的引擎。这不奇怪吗??
换句话说,如果厂商在出厂时轰到红线区都不会伤车,你稍微拉高点转速就会让引擎受伤?
我觉得,答案开始浮出水面了。
要牢记的一点是,厂商肯定比我们更懂自己的车。
你知道厂商是多么地绞尽脑汁想要避免那些事故诉讼的,这些官司其实很无理,但却会吞噬他们的利润。一个最好的解决办法是从源头避免事故,源头之一是车主刚开始骑新车的那段时间,是最容易发生事故的时候,当然,也是引擎最佳的磨合期。
如今的“车主手册”建议的磨合方式对车子完全没任何好处,它的主要目的是防止事故。通过威胁说高速伤车,让新车主们害怕拉高转速。讽刺的是,温和磨合方式让引擎窜气,它才是伤车的元凶。
此外,如果引擎磨合完美,那么配件、修理服务就卖得是少了,换新车的人也会少。提高销售减少诉讼,这个商业决定对厂商来说完美无瑕。不幸的是,对想要一台完美引擎的人来说很糟糕。
最后还有一个段,字数限制了。。
评论
911的引擎装车之前,都是在测试台上红线测试的。
车没那么娇气,该怎么开就怎么开。
评论
以前听说过这种方法,反正我新车也是起步到红线。
评论
不错的分文章,可惜没钱做这个实验呀。。。。。
评论
为何汽车厂不在出厂前就磨合好?如果能得到额外10%马力,那也能省油起码5%吧?仅此一条,直接就可以把其他的车都干趴下了。
评论
十几年的老文章了。。
不过要注意他说的完全热车。这完全热车可不是早上几分钟的事
评论
从来新车都是油门随便踩,难道还真做对了?
评论
图呢?没图你说个xx?
评论
可能是大家对新车都比较有情节?最好拿到手的是0公里。就要自己踩上第一脚油门的感觉。
出厂前就磨合好怎么也得有个百十公里,只好当demo卖了。lol
评论
擦 学习了。。。
评论
这里有几张图 views.xincheping.com/1492-1.html
世上有种人叫光脚族 不能发链接 也不能发图
评论
样本太少,说服力不足。也有可能因为品控出厂就有些微区别
评论
Demo要涨价了
评论
反正买了新车也是该怎么开 怎么开吧
评论
怎么读起来像在测试引擎多过磨合车。而且看了这么久都在说怎么磨开引擎,那其他地方如diff, gearbox,transfer case,suspension等等这样开不会增加磨损吗?
评论
完全同意 更广义的磨合甚至应该包括人车磨合 最终才能达到人车合一
评论
人车合一之后还是要忍受,50/60kmh的限速和要命traffic jam
评论
看前后文,好像讲的是摩托车。
评论
查看最最早的文章 确实是摩托车引擎
不过文章也提到了:
虽然本文举的例子都是摩托车引擎,但事实上这些准则适用于所有的四冲程引擎: 街车、赛车、汽车、雪地车、飞机...甚至割草机!(不论厂牌、冷却系统、汽缸数)
这些磨合的技巧也适用于铸铁汽缸、镍硅碳化物(Nikasil)汽缸以及Yamaha用在摩托车和雪地车上的陶瓷汽缸。
原文的网站做的够原始的 估计是上世纪的
评论
以自己的理解,一般市售內燃機轉速由0~紅線區都是合理的運作範圍。
所以,在適當的時間及狀況下,盡可能的讓全轉速域都可以運作到,整體來說會是比較好的,
因為設計上就是如此,只要在紅線前的運作都是正常的,而那些磨損都是合理且可以接受的。
但如果經年累月只固定的在某個轉速域使用,那引擎或傳動部分應該會產生"特定"的磨損,
對引擎或變速箱來說,應該是比較不好的。所以能全轉速域的使用引擎,應該會讓引擎更健康。
自己的車或摩托車,常常是檔檔紅線,也都很健康,汽車現在也快20萬公里,摩托車也快5萬。
自己不迷信什麼超高級的機油,就是按照手冊定時的保養,耗材狀況不好就更新或整理,
基本上,自己覺得正常保養及合理的操作下,引擎跟變速箱要損壞,還真的不是那麼容易的。
至於上文中的磨合理論,差不多20年前就存在了,那時自己也在摩托車上做過試驗,
跟平順磨合及平順操駕的機車相比,拆開檢查後機件差異不大,但活塞積碳的量確實有所差異,
但我認為這差異是因為,我騎車時油門控制比較粗暴,常常用很高的轉速在跑,
多數的積碳可以因為這樣被清掉,還有我車的引擎聲也比較大,可能因為暴力的操駕下
各機件的間距較大所導致,但是整體來說,兩台車在油耗或加速性相差不多。
所以我覺得,在現在的引擎來說,由於加工精度的提升,磨合的重要性不若以往,
但是正確的操作以及合理的機械維護觀念,應當是比新車磨合這部分要重要許多。
澳洲中文论坛热点
- 悉尼部份城铁将封闭一年,华人区受影响!只能乘巴士(组图)
- 据《逐日电讯报》报导,从明年年中开始,因为从Bankstown和Sydenham的城铁将因Metro South West革新名目而
- 联邦政客们具有多少房产?
- 据本月早些时分报导,绿党副首领、参议员Mehreen Faruqi已获准在Port Macquarie联系其房产并建造三栋投资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