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为了买房,新西兰人都做过哪些疯狂事?第一个就看呆了……


在新西兰


7月13日,新西兰央行将再次进行货币政策审查 (MPR)。 在2021年10月至2022年5月期间,央行已将OCR从0.25%提高到了2%,加息五次。其中两次加息幅度很大:单次加息0.5个百分点。 央行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OCR到底是提高到2.25%、2.5%甚至更高? 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OCR还会上涨0.5个百分点,而且大多数主要贷方和银行,已将这种上涨考虑并计入其当前的抵押贷款利率。 ASB经济学家Mike Jones预计,央行将在今天和8月17日,分别再次将OCR提高0.5个百分点。“我们继续预计到年底OCR将达到3.5%的峰值。” 其他大银行也秉持着几乎一致的观点。 Kiwibank高级经济学家Jeremy Couchman表示:“我们预计央行将提高50个基点,至2.5%的水平。” 新西兰央行首席经济学家Paul Conway曾公开表示,他反思了央行近几个月工作所造成的影响,以及利率会如何影响房价。 他说:“对于一代新西兰人来说,这股潮流很可能已经转变为单向赌注。” 面对不可负担的房价,如果买房像是下“赌注”,新西兰人都做过哪些疯狂的赌博买房方案呢?今天小微就带大家了解一下。 一人五百,众筹买房 几年前,新西兰“海归”人士Paul Jacobs和Kurt Settle回到了新西兰之后发现:房价太贵了! 之前在海外从事IT、银行和避险基金方面的工作的海归怎么会被区区没有钱难住? 于是他们设计了HouseShares合股买房,并在奥克兰设立了The Ownery公司,普通投资者可以通过他们合股购买普通住宅。 如果房价上涨,每股的价值也会随之上涨,投资者还可以从支付各种费用后剩余的租金收入中分一杯羹。  这样的话,奥克兰人的“买房门槛”就立刻降至只有500纽币。 当时还获得了各大媒体的纷纷报道: 但是,稍微有点投资经验的朋友都看出来了,“众筹买房”这几个字听着就不太靠谱…… 这对海归是2016年做的创业,其官网在次年就停止更新了,在companiesoffice.govt.nz网站上,他们先后为众筹买房注册的几家公司到去年已经全部是Removed状态了。 一人不行,两家凑对 如果说一人五百起,让参与的人太多导致了失败。那么人少一些会不会好过点? 五位来自奥克兰的奇才认为,如果大家情况都差不多,不如凑个对儿来买房吧!两家一起买,一家分一半。四舍五入,相当于半价买房了(不是)。 创始人们希望让那些手头紧张却也想买房的人更轻松地达成自己的愿望。 公司的创始人之一Dominic Lauese称,网站的最终目的是让置业双方都拥有自己的房产,也就是说,每个“房友”之间会建立起公平性,证明自己有按时偿还贷款的能力,并且会平分资本收益。 “大家公平投资,共同获益,最终有能力买下属于自己的房产。” “根据现在的房价涨幅,两年周期的投资回报就相当可观了,到时候你们就可以商量是共同租出,还是把房子卖掉。” 但是,从实际操作上来看,两家一起买房还是有许多硬伤。 比如说:一家想卖房一家不想卖怎么办呢?如果有一家中途出现问题还不了贷了又如何是好? 放弃治疗,搬去车上 一位名叫Karen Nisbet的姑娘是一位自由职业平面设计师。奥克兰愈演愈烈的房屋危机让她早就放弃了买房这一不切实际的想法,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住房路。 “我研究了一下买房问题,发现根本不可能实现。” Nisbet果断选择打造出一辆属于自己的活动拖车房,花了3万纽币,她终于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车轮上的公寓”:一个舒适的英国制造4铺位活动拖车房。 自从入住这栋移动小屋,Nisbet每月的支出就在1500纽币左右徘徊,这里面包括了食物、汽油、无线网络、露营地费用和其他个人支出账单。 对于这种生活方式,她感觉性价比很高:“我住活动房的日常花费要比在奥克兰租个一居室少。” 谈到未来,Nisbet不想放弃她的活动房生活,希望今后的另一半也能和她享受一样的生活方式。“我觉得这不会妨碍约会,我可以随时卖掉换个更大的。” 买不起大house,自建迷你房 “小房子”运动最早起源于美国,是在经济危机之后,很多人没有房子住,就开始兴起了一阵小房子风潮。 小小的房也有大大的梦想,新西兰演员、制片人、音乐家、环保主义者 Bryce Langston认为,住在小房子里也有大生活。 早在几年前,Bryce Langston就耗资7万纽币,在奥克兰西区Henderson造了一个很小的房子,这样他就可以不用支付房贷了,也可以轻松应付各种房屋费用。 作为一个艺术家,Bryce还把小房子的理念带去给更多人。他在视频网站上开设了个人频道:Living Big In A Tiny House。 Bryce Langston表示,因为自己的职业关系,收入并不稳定。这个小房子“虽然很小,但是是钢结构的,外面是结实耐用Weatherboard结构,房顶也是瓦楞房顶。这样我可以不用定期还贷款,所以是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 至于小房子造好了放在哪里,Bryce Langston表示,比如有的人买的地太大了,希望我们的房子放进去然后每周给他们点租金,可以给他们减轻一点贷款压力;也有一些老人,就是希望有人能住在他们家,更有安全感。 社区帮忙,小产权房 2018年起,新西兰南岛皇后镇地区启动了一个实验项目:建造第一批面向首次购房者的“经济适用房”,但其产权模式,和新西兰其他地方现在推行的经适房模式不一样。 这个项目名叫Secure Home scheme(安家计划),由当地的社区信托Queenstown Community Housing Trust负责,按照方案,买家购买房产后,仍由信托机构掌握土地所有权,买家只拥有地上的房产和土地的租赁权。 小产权房首批入驻家庭 这就意味这买家购买时,价格和地面建造成本相差不多。 最关键的,也是“小产权房”买家最担心的问题,就是土地租金。在这个项目中,土地租金设定的很便宜,而且合约上还写明,土地租金只随通胀率一年变动一次。 “小产权房”以这种形式回潮,是否会产生新的问题?比如买家这么便宜就买到了房子,转卖怎么办?市场会如何定价? 的确,这里有一些限制条款。条款的核心是:这些房子是住的,用来解困的,肯定不是来牟利的。 所以,当买家出售这些房产时,只能再卖回给社区信托,并不能在市场上抛售。 那么价格呢? 价格就是初始买价叠加每年的通胀水平。比如,一个房子是40万买的,通胀如果2%计算的话,一年以后如果不住了卖给信托价格就是40.8万,以此类推…… 你不可能获得什么资本收益,但这样也公平——接下来接班入住的买家,按照这个价格购买,保证了房屋价格继续处于可承受的区间。 买房,必须要靠(祖)父母 随着新西兰房价越来越高,父母参与子女购房十分普遍,不只是华人家庭的问题,对很多Kiwi家庭也一样。 在新西兰,数据显示,60%至70%的首次购房者获得了父母的帮助,而在30岁以下的首次置业者中,这一比例则为80%至90%。 除此之外,有家长担心房价会继续上涨,因此提前入市买房——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孩子。 有消息称,最小的业主只有4岁。把房子买下后,不少家长会选择出租,待孩子满18岁后再正式合法拥有物业。此外,还有些家长会未雨绸缪,开始为孩子储蓄首套住房的首付。 有一名祖母级的人物说,自己已经为两名孙辈开设了银行账户,用于储蓄买房的首付款。从孩子出生到现在,她每周分别往账户里存入20纽币。 “要靠这点买房肯定是不够的,但多少能帮补一下买房的首付。”这名祖母说,“这是我们能做的。” 另类攒首付:卖神奇宝贝卡 不得不说,为了买房,这届新西兰年轻人很拼! 此前,我们曾经报道过一位名叫Chris Chen的年轻人,他自9岁起收集了大约150,000张神奇宝贝卡,可能价值7位数。 Chris表示,“神奇宝贝是千禧一代男性童年的核心部分。我还记得每天放学后都要看。作为成年人,我们正在投资我们熟悉的、具有情感价值的事物。” 这位小哥计划在一两年内出售价值约100,000纽币的卡,以凑够买房的首付。 “我之所以现在不出售它们,是因为我相信它们的价值尚未达到顶峰。对我来说,收集是一种热情,随后才成为了意外投资。如果他们失去价值,我也不会太着急。” 他也解释说,一张卡的价值取决于其来源、印刷、稀有性、类型和物理条件。如果卡片已分级、密封或成为绝版原件,则其价值会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