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奥克兰拥堵费要怎么收?到底好不好?
在新西兰
开车进城要另付钱?没人愿意。但你觉得该不该呢?奥克兰要收拥堵费已经上新闻了。Helen Clark基金会发布了一份支持收取拥堵费的报告,但也包含很多条件。基础设施委员会也再次表达了自己的支持,还有各大商业组织纷纷表态支持。工党、国家党、绿党和行动党也都表示了支持,至少原则上支持的。Phil Goff市长也支持。国会特别委员会去年全年都在征求意见。财政部长Grant Robertson暗示政府很快就要宣布政策。所有人都盯着下周一要发布的减排预算案。拥堵费意味着,在特定时间针对特定区域或路段驾车要收取一笔费用。收拥堵费的效果大家都认同:可能会减少12%的路面流量。相当于学校假期时的水平。好处大家也都认同:道路货运更畅通、其它道路使用者也更方便、碳排放也会降低。但是不是真的就这么好呢?让人诧异的是,全世界只有8个城市有某种形式的拥堵费,分别是新加坡、伦敦、斯德哥尔摩、迪拜、瓦莱塔(马耳他首都)、米兰、哥德堡(瑞典)和卑尔根(挪威)。这些城市的车流量都减少了。但在其它考虑过拥堵费的城市,主要有这两种主张。一是,收拥堵费是递减的,也就是说,越穷的人受到的影响越大。据Helen Clark基金会的研究员Tom James的研究,社区最贫困的人已经将收入的28%都用在出行上。如果你开着一台不那么靠谱的车,做两三份工作,那么拥堵费绝对是你不想看到的。离市里不远的富裕区的居民却不太会受到拥堵费的影响。他们本来就有良好的公共交通,有很好的自行车道,而且他们也不大会做轮班工作,即火车和巴士频次不高甚至已经停运的时刻。在内城区把车留在家里是很简单的。第二个问题是,收拥堵费不受人欢迎,至少执行之前肯定不受欢迎。需要一个有勇气的政客来大胆决策。斯德哥尔摩的经验值得学习。斯德哥尔摩在2006年引入了拥堵费,虽然当时恶评如潮:39%的相关新闻文章都是负面的,只有3%是正面的。但市长Annika Billstrӧm坚持推行。她对全市表示,“我们需要这个,我们就要这样做,如果不起作用你们可以把我投掉。”拥堵费还是引入了,成效卓著,媒体风向大转:3%的正面新闻变成了42%。Billstrӧm的确输了竞选,但并非因为拥堵费。她的继任者继续保持了这一政策。根据Helen Clark基金会的提案,收拥堵费的第一阶段将会在2025年开始,主要围绕市中心。进入该区域需要付费,付费的金额取决于你开入的时间段,且每日收费有上限。收费时段从早高峰开始直至晚高峰结束。第二阶段可能是在2028年,将会扩大收费区,囊括奥克兰地峡区域;第三阶段将会再扩大范围。Goff市长称,2025年这个时间点跟城轨CRL吻合。CRL能让通勤容量翻一番,也有提高火车班次、缩短出行时间的潜力。引入拥堵费同时让不太富裕的区域使用班次不多、昂贵又慢的巴士服务将会是最糟糕的结果。Helen Clark基金会发现,大多数到市中心的通勤者都是住在附近区域的。住得较远的人往往工作地也较远。对于那些需要开车的人呢?特别委员会去年发现,大多数提交意见的人都支持拥堵费,但都觉得不适用于自己。那么工人呢?有些建筑公司表示,担心工人因为开车上班太贵而前往澳大利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