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西兰
常听到家长问关于怎么让孩子学中文的事情,这是华人移民普遍关心的一件事。其实这两年中新文化交流很活跃,很多人在为此做着贡献。最近,我们也采访了一位Taranaki地区教中文的志愿者,一起来听她的故事——
我是胡老师,一名来自中国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汉语教师志愿者。
2016年9月初,我向国家汉办申请了新西兰维多利亚孔子学院志愿者项目,经过国家汉办和外方孔院两轮面试,最终踏上了大洋彼岸新西兰教学之路。 在此前的志愿者培训中,我早已知道这未来的一路将无比艰辛,但一想到中文传播和那将会因我而发生哪怕一丁点改变的地方,我激动无比。
带着憧憬、向往,我来到了新西兰。 我的教学地点是新西兰北岛的南塔拉纳基(South Taranaki)地区,负责Patea Area School、Whenuacura School和KakarameaSchool三所学校的小学汉语教学。
这些学校以前从来没开办过中文课程,因此我便是这里的孩子们遇到的第一个中国老师,彼此都充满了好奇与期待。
我在Patea 学校观察了两周,以小组教学的教学模式实验了一段时间,但最后决定采用大班教学模式:
我带着全班学生一起学中文,班主任跟我们一起上课,管理课堂纪律。英语授课,也增加了上课的难度。
我在的地区毛利人居多,不像别的地方文化背景比较多元。
我的班上没有华裔,小学生都是零基础。
在我所教的地区,都是零基础班级,因此用不了太高深的专业知识,用的多的反而是英语。如果将来想到新西兰做志愿者,尤其是教授零基础班级,一定要把英语放在第一位。
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趣味”二字最为重要。因为新西兰的学校很注重个体性,尊重学生的选择。
除了文学和数学以外,别的所有的学科学习全都取决于学生自己。若想让学生在高中继续选修汉语课,那一定要在小学和中学阶段铺垫好基础,用有趣的文化活动吸引学生。
不过,中华文化本身就充满趣味,从刚柔并济的太极拳到元宝形状的饺子,无一不是中华精神的传承。
除了新西兰亚洲基金会,维多利亚孔子学院的老师、当地的毛利文化社团和学生家长都来参加了此次活动。以体验为主的活动,深受喜爱,大家都对此赞不绝口。
活动的成功举办,少不了大家的支持。Patea Area School学校的校长Nicola,她为了给学生一个多元的文化背景,开阔视野,鼎力支持“中国文化节”活动。 我在新西兰教书已经六个多月,我受到的最大启发是:注重个体性。
一位当地老师告诉我,他们将数学分为三个等级,老师根据学生的情况,给学生安排学习内容。
另外,这所学校的老师每学期都会组织学生做自己的inquiry,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内容来进行深度剖析,这适合每个年级。
比如,5年级学生做跟海洋有关的inquiry,但每个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向:海洋植物、海洋生物、海洋污染等等。这不仅培养学生主动搜索整合信息的能力,还能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跟中国相比,新西兰的班级规模普遍较小,这也许是能开展个体性教学的主要原因。但这种教学思路仍然值得借鉴到我国教育体系中。 新西兰人口很少,人均面积大。我的住家在Hawera,是一座小城镇。
环境优美,蓝天白云,空气清新,大可不必担心雾霾。优雅清静的地方,有时也会让人产生寂寞。
这个新西兰小城镇,没有公共交通,也没有KTV,更没有成片的商铺,但我拥有那白云绿地和海纳百川的心。
哪怕再苦,再累,我们都是积极向前,因为
“你我为了同一个梦想,携手并肩远走他乡我们短暂相聚就别离,也曾在孤独时刻流眼泪每次听到问候感到欣慰,不同语言汇成中国话听那不同肤色齐声说你好中国 我爱你……”——《瀚宇之花盛开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