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西兰
移民启示录: 舍不得孩子移不了民俗语曰,舍不得孩子套不了狼。意思是为了套狼,就得不惜以孩子为牺牲品。如今往海外移民,那些年轻的爸爸妈妈们,十之八九首先是为孩子前途计,何来竟要以牺牲孩子为代价呢?
毫无疑问,孩子生活、成长在海外,与国内相比,确有优越的一面。儿孙移民新西兰,我与老妻前来探望,耳闻目睹,便感触甚深。然凡事往往有一利也有一弊。令人同样深有所感的是,孩子本来是中国人,是一个中国家庭的血脉传承,但“性相近,习相远”,既随父母移居海外,则天长日久,难免会越来越远离中国,越来越远离自己的血脉,最后只剩下一副永远改变不了的中国人的面孔了。对孩子本人,这或许无所谓,但对家庭和亲族来说,难道不是一种舍弃或牺牲吗?
有例为证,可见我所言不虚。
首先是语言。年轻的爸爸妈妈们,携子女移民英语国家,一个重要的考虑,就是让孩子早日熟练地掌握英语。事实证明,从学英语方面说他们是对的。如我的小孙子刚到新西兰时五岁,一句英语也不懂,进校上小学一年级(这里五岁开始上小学),就像个小傻子,而现在读初中,则无论读书看电视还是日常生活会话,都可能比国内有的大学生还强,可见环境对语言学习的决定性作用。但汉语可就惨了,甚至不如出国前。譬如干一件事情,他说“干一个东西”;拍了一巴掌,他说“拍了一大手”;就连西南风、东北风,都说成“南西风”、“北东风”。最难忘的是我来这里时的第一次见面,他喊爷爷的声音竟是“也也”,我不由得心中一惊:分别几年,连爷爷都不会叫了,这还是自己的孙子吗?其他同龄的中国小朋友,汉语能力也大略如是。一次,住得较远的东东来找孙子玩,晚上他用汉语打电话要家里来接,居然说成———“妈妈,你开车来拿我!”真叫人笑得前仰后合,又不免感到惆怅。但这也难怪孩子们,因他们不仅在学校,而且在中国小朋友之间也全说英语,甚至在自己家,汉语也只是辅助性语言。如小孙子对我和老伴说汉语,费劲也得说,因为他知道我们“No Eng?鄄lish”,但与他爸爸妈妈之间,却常常是爸爸妈妈说汉语,儿子说英语,英汉直接对话,也怪滑稽的。说话差,写就更不行了。小孙子至今写不出几个汉字来。其实中国孩子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们,对孩子的汉语学习都很重视,或在家里自己教,或花钱到社会上的汉语班去学,但孩子们对学汉语有兴趣的,恐怕是凤毛麟角,效果也可想而知。一位中国老人教孙子学中文,孙子问为什么要学这个,爷爷说:你是中国人呀!孙子答:那我不想当中国人。结果气得爷爷不教了。
还有习惯和观念方面的洋化。譬如饮食,如今小孙子对中国饭菜已无兴趣,老伴按国内习惯做饭,他往往一看就说:“难吃!”他认为“好吃”的是三明治、汉堡包、比萨饼、淋上番茄酱的炸薯条(土豆条)、像馅饼但味道我们很难习惯的“派”,零食则是薯片、饼干、冰淇淋等。又如文化,什么孙悟空猪八戒、春节中秋节,无论小孙子还是其他几个中国小朋友,对此似乎都很隔膜,至多也只是“知道”;他们经常提及的是阿拉丁、哈利·波特、圣诞节、万圣节,尤其万圣节那天晚上,戴上鬼脸面具然后不管认识不认识挨家去要糖,可以说玩得最开心。再如我到这里后发现小孙子写字是用左手,甚感诧异,便帮他纠正,一而再再而三,却一直未能纠正过来,更没想到的是,于黔驴技穷之后,我让儿子儿媳请学校老师帮助纠正,洋人老师竟答曰:“为什么要纠正?用左手写字的人很多,我不能限制孩子用哪一只手写字的自由。”于是只好左手就左手,跟克林顿一样,随他去吧!还有家长与孩子的关系也值得一说。这里的家长,对孩子的抚育、监管责任重大,如孩子在 14 岁以下不能被单独留置在家里,否则若遭举报,警察就会找上门来;但反过来家长绝不可以打孩子,一旦发生“家庭暴力”,孩子将有权打电话111报警。一位中国家庭中的爸爸,就因为打了孩子一下而被孩子报了警,结果警察连续两天与之谈话,犹如我们过去的“学习班”,并警告说如再发生这样的事情就要将其拘留。这不由得使我对小孙子也心生几分畏惧,甚至有了一点陌生感,心想可别哪天一不小心,被他给弄到“局子”里去,那就好瞧了。
且看,移民后的孩子从小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无论语言、文化、生活方式、思想观念都越来越洋化,越来越远离中国的血脉,这应当说是一种舍弃或牺牲吧?我甚至还想,如果孩子到了婚嫁年龄,再找上一个洋媳妇或女婿,那往后就连中国血统也都只有一半了!
所以我说:舍不得孩子移不了民。
或者说:移民好,移民好,舍不得孩子移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