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在新西兰如何选家庭医生 (一)-(六)
在新西兰
在新西兰如何选家庭医生 (一)
欢迎讨论,欢迎转发
从来没人讲过这个事。很多人都是找一个离家近离上班的地方近的就欧了。距离近方便非常重要,其实有很多其他因素需要考虑。以下仅是个人观点,提出来给大家做些参考。
第一位的考虑因素——语言
医疗行业属于服务业,跟餐饮一样,都是老百姓消费的地方。医疗和餐饮的区别在于一个一个开药一个开饭。其实找家庭医生和找饭店差不多。不挑不拣,只要花些钱在任何一个饭店都能造个饱儿。当然也有钱花了没吃明白甚至惹一肚子气的时候,一般这种情况不会天天有。
很多人出了国才发现自己是中国胃,偶尔吃点洋餐开开眼可以,天天羊排牛排薯条就离Game over不远了,更何况有时候进了洋餐馆情况不熟俩眼一摸黑不明所以就会照着图片点,最后吃啥没整明白。这样的人大多数时候会去中餐馆。至少话说得明白,知道自己能吃啥想吃啥爱吃啥。
同样道理,有人无法用英语和医生进行深入的交流,无法准确表达出自己的病痛,对着医学名词素手无策,被字母单词忽悠得一愣一愣的。这样的人有可能就是“中国胃”,偶尔看一下洋人医生尚可,长期的话最好找一位中文讲的比较好的医生。毕竟是自己的身体,把话说明白,至少知道自己咋的了想咋治能咋治。
如果对自己的英文有信心,尤其是对专业名词能做到不懂但可以搞明白,这样的人找谁都一样。
本人吴晓飞医生英文三流,中文普通话二流,东北话一流,是一名家庭医生届的小学生,在Morrow Street Clinic 和 Royal Oak Family Health行医坐堂,别的能耐没有,人话还是会说几句。愿为广大衣食父母服务,说啥语都行,哑语也行,不行咱就找翻译呗。 只要和您聊天的过程中让您听着顺耳,看着顺心,我咋的都行。
评论
在新西兰如何选家庭医生 (二)
论家庭医生的自身硬件 - 长文,面向各位衣食父母,对家医不挑不拣无所谓者勿看,家医圈内者可以洗洗睡了。
上回书咱们说到选家庭医生如选饭店,建议有“中国胃“的各位衣食父母们尽量选有相同语言背景的家庭医生,交流起来会更方便到位,也就更容易解决问题。今天咱们来说说 家庭医生的自身硬件,也就是医生的培训经历和资历。这个可以基本体现在家庭医生的称谓上。
作为圈内人, 建议大家找医生时直接上网站看对医生的介绍,最重要看医生称谓后面的头衔,这样对医生的资历就有了基本的了解。至于其他的信息, 知道一下就欧了。给大家提个醒,如果诊所的网站上只有各种价钱没有医生的介绍,无论贵贱,医疗效果自求多福吧。目前还没发现谁家的网站这么干。
家庭医生,在伟大祖国也叫全科医生,美体系叫Familyphysician, 英体系叫generalpractitioner. 简称GP。新西兰随着他大不了颠了的祖宗也叫GP. 各个诊所的网站上对家庭医生的英文介绍中都有GP这俩个字母。不同的是有的在字母多一些,在GP字母前面有一长串令人看不懂的洋电码如FRNZCGP, FRACGP, MRCGP等。也有少的,GP,俩字。一一给大家介绍一下,让大家在选择医生的时候心里有数。
FRNZCGP,Fellow of RoyalNew Zealand College of General Practitioner, 是被新西兰家庭医生学院(圈内人称GP college)锤过的医生,挨锤时间3-5年,通过考试和评估后授予Fellow。FRNZCGP在有的医生网站上翻译成皇家新西兰家庭医生学院院士。又是皇家又是院士,个人觉得这个称呼有点过于高大上,也许是谷歌直译的,不如主任副主任医师听着像人话。 Fellow 我的理解就是高级别医生,通俗点说就是老鸟。Royal中文除了皇家的意思,引申意为一流的,高贵的。 我的理解就是说成为了高级别医生(老鸟)和初级医生(小鸟)有区别的意思。于皇家何干?就像我们从香港电影中学会了看见个带白头套上法庭都叫皇家大律师。他们个个都为那个住在白金汉宫里的老奶奶和她的亲戚服务过?要我说,各位衣食父母就是我心中的皇亲国戚,把各位衣食父母伺候好了我也就高贵的enough了。
FRACGP, 英文全称就不写了,就是被澳大利亚家医学院锤过的。 MRCGP是经过英国家医学院收拾过的。简言之,都是老鸟。
这并不意味着GP就是没经验的小鸟,他们有的是欠捶并正在被锤的过程中, 有的已经是老鸟很多年了,锤不锤无所谓了。
找饭店不管大厨牛厨,做得菜好吃才是硬道理。同样道理,找医生甭管小鸟老鸟,让各位衣食父母满意才是展翅大鹏。
本人吴晓飞医生,FRNZCGP,在Morrow Street Clinic 和 Royal Oak Family Health 工作。本人还是家医学院的老师,专门负责锤一年级的小鸟,打铁还得自身硬,为锤人先锤己,每年都好好准备自己,然后去寻找收拾别人的乐趣。欢迎有志成为老鸟者找我进行变态训练,让我们为各位衣食父母的身心健康一起加油。
诊所现有五位医生,三个老鸟,一个挨锤中也就是在成为老鸟的路上。还有一位属于一半耳鼻喉专科和一半GP,这种鸟不多, 容后详解。
评论
在新西兰如何选家庭医生 (三)
论家庭医生的自身软件 - 比上一篇还长,强烈建议即使是对家医不挑不拣无所谓者也看一看,也许有一天能帮到您。本人微信朋友圈里医疗圈内牛人较多,欢迎各位同行讨论,一家之言,请勿对号入座。
上一回咱们讲了讲家医的硬件,也就是培训和资历,给大家介绍了一下什么是FRNZCGP级别的老鸟。有硬必有软,接下来说说家医的软实力,也就是各位家庭医生的人文素质。素质这玩意看不见摸不着,只能通过言谈举止行为处事来体现,每个人心中评判标准不一,真的很难评价,但又是重要无比,甚至比硬件还重要。在这给各位衣食父母和同行同业说几个真实的但经过艺术加工的医疗病例让大家自品自尝吧。还是那句话,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勿对号入座。
一个成年男子患者有胸痛,家医认为患者可能有冠心病需要马上去医院治疗。
案例一
医生A:检查显示您的胸痛可能是因为供应心脏的血管堵了造成的,医学术语叫冠心病,需要马上去医院做进一步检查和治疗。我们需要马上为您叫救护车。
患者:A医生,我有事,我得回家,我不想去医院。
医生A:去医院晚了可能有生命危险,我们需要马上为您叫救护车。
患者:我有事, 我得回家。
医生A: 建议您去医院,如果不去,后果自负。
患者:我回家,不去医院。
医生A 和患者在病志中做了相关记录。 第二天患者被发现死在家中。医疗鉴定医生无责。
案例二
医生B:检查显示您的胸痛可能是因为供应心脏的血管堵了造成的,医学术语叫冠心病,需要马上去医院做进一步检查和治疗。我们需要马上为您叫救护车。
患者:B医生,我有事,我得回家,我不想去医院。
医生B:能和我说说是什么事让您想回家而不去医院吗?
患者:我得回家喂我的狗。
医生B: 喂狗这么点小事还能比您的生命重要吗?去医院晚了可能有生命危险,我们需要马上为您叫救护车。 建议您去医院,如果不去,后果自负。
患者:我回家,不去医院。
医生B和患者在病志中做了相关记录。 第二天患者被发现死在家中。医疗鉴定医生无责。
案例三
医生C:检查显示您的胸痛可能是因为供应心脏的血管堵了造成的,医学术语叫冠心病,需要马上去医院做进一步检查和治疗。我们需要马上为您叫救护车。
患者:C医生,我有事,我得回家,我不想去医院。
医生C:能和我说说您是什么事让您想回家而不去医院吗?
患者:我得回家喂我的狗。
医生C: 能和我说说您的狗吗?
患者:C医生,我一个人生活,身边只有我的Jack(狗的名字)。除了Jack,我没有别的亲人了。我不回家就没人照顾他了。
医生C:照顾亲人非常重要。我们需要有个好身体才能把亲人照顾好,去医院晚了可能有生命危险,如果您的身体不好,那谁能照顾Jack呀?
患者思考中…
医生C: 您看这样行不行?我们马上帮您联络社工,让社工请保护动物的专业人士照顾Jack几天。让他们保证把Jack照顾的好好的。我们同时马上为您叫救护车去医院。您在医院待几天,把身体调养好,回家再好好地照顾Jack。
患者感谢了医生,同意去医院。患者在医院得到很好的治疗。出院后一人一狗幸福地生活着。
简要分析,三位医生自身业务水平都很棒,从行业和法令法规角度都没错,人文交流的差异造成了治疗结果的不同。
A医生关心只是患者的心脏,并没注意到医生面对其实的是人,人和人的想法不可能总是一致的,患者的想法(回家)和医生的想法(去医院)不同很常见,了解患者想法背后的原因很重要。
B医生关心了患者的心脏,也注意了患者的想法(回家)和医生的想法(去医院)的不同并了解了患者的想法背后的原因。B医生试图把自己的价值观 (生命 >>喂狗)强加给患者, 如果医患价值观相同可能奏效。如果医患价值观不同 (狗=亲人), 医疗效果有可能打折扣甚至适得其反。
C医生关心了患者的心脏,关心了患者的亲人Jack,对患者的价值观未作任何评论,始终是一种中立的态度, 并始终从患者的角度出发帮患者解决问题。急之所急,想之所想,医之大者,为人为情,这样的处理医疗效果最有效。
人在江湖飘,一言一行可能帮助别人改变人生,也可能导致别人直奔永生。医生的言行更是如此。 大多数时候,各位衣食父母在注册家医时并不了解自己的家医,这跟搞对象的道理是一样的,处着处着要么天长地久,要么你在天涯,我在海角。愿各位衣食父母都能早日找到心仪的家医,可遇不可求, 祝各位好运。
本人吴晓飞医生,家医界主流里非名校毕业的一名小学生,来自伟大祖国离大城市铁岭不远的一个叫沈阳的地方,目前在奥克兰Morrow Street Clinic 和 Royal Oak Family Health工作, 任医疗任负责人。 本人毕业近二十年从不敢忘校训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 。很骄傲也很幸运,当过一回C医生,很过瘾很幸福。只愿我和我的团队一直只当C医生,面对的是人,不仅仅是病,愿我们的努力能换来各位衣食父母的更美好的人生。下周见。
评论
在新西兰如何选家庭医生 (四)
很感谢一位同行说看了我写的东西他都想从奥克兰以外跑到我这来注册,让我做他的家医。能得到同行各位师长学长哥们儿姐们儿的认可,不胜感激,满心惶恐,无限窃喜。我说别光说不练,你倒是来呀。我就是这么开诚布公般的透明,这叫实诚人办实诚事。
书归正传,前面讲了语言以及医生自身的软硬素质,这些都是比较虚的,只有和医生交流交往一段时间后才能感觉到的,没交流前等于零。 这周开始说点衣食父母在注册前能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到的,这些有可能成为各位决定是否注册的重要因素。
服务
服务,每个诊所能提供哪些服务在各自网站上一般都有简要介绍,就像饭店的菜单,一般都是连盘子带碗罗列了一大堆。不同的是饭店菜单上的可以随便点,诊所的服务项目一般是有需要的时候才整,当然有时候在有些衣食父母在通常没必要的情况下强烈要整我们不拦着,还是那句话,只要您高兴,我们咋地都行。
就服务项目而言,五星宾馆有的服务在快捷酒店也可能有,在路边野店也可能有,但服务内容和档次上不可能一样。而有些酒店特有的设施,比如健身房游泳池,喜欢运动的客人可能更愿意选择有这种服务的店家。
同样道理,各个诊所的基本服务的项目大同小异,这方面没什么太多好比较的,服务上肯定有区别的,大家自己慢慢品吧。建议大家花些时间看看诊所能提供哪些有特色的服务,看看自己在这些方面是不是有需要。通常是一些不是每一位家医都擅长的专科,比如耳鼻喉、眼科、皮肤科、生殖等等。有些家医对这些有兴趣就多学了一些,可以为大家提供更专业的服务。这些服务大部分是自费的,一般比看专科医生费用少一些,有的还可以报医疗保险。
本人吴晓飞医生,就职于Morrow Street Clinic 和 Royal Oak Family Health。 微信:RoyalOakFamilyHealth. 电话:09-2222367. 二维码如下。 诊所共有几位医生,各自有点手艺。有擅长耳鼻喉的,有擅长整形外科的,有擅长各种小手术的。至于我,我啥都会,那是胡吹,啥都不会,那是虚伪。我领会了一位古圣先贤的精神,他老人家说过,‘食和那什么,那什么也。’ 我小小研究了一下,原来那个现代医学名词叫男性生殖泌尿科。另外咱还会些运动和关节损伤也就是骨外科的东东。欢迎有需要的衣食父母前来找我聊天切磋。
评论
在新西兰如何选家庭医生(五)
环境
很感谢各位衣食父母对 《在新西兰如何选家庭医生》系列的关注,这也体现了大家对自身健康的重视。有朋友把我的这些小豆腐块儿文章转发到中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等国家。在这提一句,各国体制国情不同,小豆腐块儿仅供参考,咱们不能进了肯德鸡非得点北京烤鸭东北炖大鹅,调皮小心会被请家长。
上一回说的是服务,这回讲讲环境。去五星级宾馆就餐,排长队有人也愿意耐心地在等待区喝点茶水聊聊天静静地等着。去个脏乱差的饭馆吃饭,再好吃的网红餐大多数人想的是快点吃吃完赶紧走。干净整洁的环境能让人calmdown, 反之脏乱差的环境容易让人点火就着,多等一会儿就可能问候别人的父母和八辈儿祖宗。
这是在饭店,大多数去吃饭的人没病,人们的情绪都会如此。 来诊所的都是带着病痛来的,可想而知患者的兴致能高到哪儿去。美好的医疗环境能给人一丝安抚和慰藉,等待的时候也会舒服一些。如果环境不好,相当于在患者的伤口上撒把盐,对本来就有的负面情绪火上浇油,还有可能引起火山爆发。
本人吴晓飞医生,就职于Morrow Street Clinic 和 Royal Oak Family Health. 微信:RoyalOakFamilyHealth. 电话:09-2222367. 诊所环境被上级主管部门称赞为样板,我们不稀罕这些。我们耗费巨资让环境高大上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衣食父母来这里时能身心舒服一点儿,为了这一点儿我们也愿意尽全力。顺便提一句,我们的保洁主管原来是在奥克兰某家公立医院负责手术室清洁的。没有这个工作经验我们是不会聘请的。保洁尚且如此,其他服务欢迎各位衣食父母自行脑补。
欢迎衣食父母提问。我们会挑着我们会的回答。不会的我们为您查好查准了再回答。下周《选家医系列》最后一讲—价位,且听下回分解。
评论
在新西兰如何选家庭医生(六)
价位/性价比
再次感谢各位衣食父母对《如何选家医》系列的关心。咱们闲言少叙,直奔主题。
新西兰家医领域价位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每见医生一次诊费$18-19,叫VLCA(Very LowCost Access),就是低诊费的意思。另外一种就是诊费不低的诊所,不同的区域定价不同。VLCA每个地区有一定的数量,是由主管部门叫DHB(DistrictHealth Board)定的,据说未来不会再增加了。非VLCA诊所没有这方面的限制。
无论是商品还是服务,经销原则上要么走量,讲究薄利多销,要么重质,讲究品牌质量。无论走哪条路线都期待有一天能量价齐升,这需要个过程。VLCA基本上属于走量,因为诊费低,注册的人每天看医生排队的人都会多,所以预约看医生或者在接待室等待的时间都会比较长,医生平均分配给每一位患者的时间会短些。大多数人看医生内心都期望和医生多问几句,时间不免要加长,为了公平也为了加快进度有些VLCA诊所不得不设立每次看医生不许问超过两个方面的问题的规定。非VLCA属于不太容易走量的类型,诊费相对高些,注册人数和每天看医生的人数少一些,等待看诊的时间会相对短些,医生能和患者多聊几句,大多数非VLCA不会太限制患者问问题的数量。
在这多说一点,请注意VLCA是诊费低,没说别的项目不收费也没说别的项目收费低。建议大家打听各个诊所的诊费时多问一句,除了诊费,在涉及到其他事情时有没有额外费用,比如说,有的诊所第一次看医生需要时间较长,需要收一倍半或者双倍的诊费;有的诊所对转专科医生的转诊信(ReferralLetter)额外收费;对工收局医疗补助(WINZmedical certificate)额外收费;对意外伤害局医疗补助(ACCmedical certificate)额外收费;或者任何额外文字工作都另收费用。总之一句话,没有任何一家诊所的收费是和其他诊所一模一样的,多打听打听没坏处。
古人云,只讲钱不讲质量,不是骗子就是流氓。 古人又云,一分钱一分货。对任何商品或者服务而言,成本和质量已经决定了价格了。个人建议,无论您去哪种诊所,请选择您心中认为最能为您个人认真负责的GP。如果需要经常看医生而且很在意诊费,比如说每月一次,最好去VLCA,费用会少一些。如果不需要经常看医生,比如每三个月一次甚至更长时间间隔,不妨选择服务方面好的诊所。身体是自己的,对自己好一点总是没错的。
很多人的医疗保险医疗保障很高,既保看家庭医生又保看专科医生,比如留学生,照顾小留学生的家长,还有些新西兰当地人等等。说点关乎这个群体切身利益的事,如果费用方面大部分或者百分之百报销,个人认为这类群体的医疗保障比很多新西兰本地人好。这个群体可能又是看医生比例最少的群体,其实就是在给保险公司送钱。建议属于这类群体的人士去高端家医诊所,或者按照自己的时间安排来,在谁家能尽快看医生就去谁家。没必要也不值得死等排队,等待看医生的过程不是排队抢最新款手机或者奢饰品大减价,是在用时间煎熬自己的身体和心灵,所以这种耗时排队捡不到什么便宜。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学习游戏工作旅游交友因为排队一样没玩着。
至于各家家医诊所收费如何,服务如何,咱只是家医界的一名小学生,没权利评说各家上仙大神。还是请各位衣食父母慢慢品尝,萝卜白菜,牛羊海鲜,爱谁谁(请读shei),时间长了您就砸吧出味儿来了。
说别人不如锤自己,本人吴晓飞医生,就职于Morrow Street Clinic 和 Royal Oak Family Health,一直处于努力打怪升级中(研究业务+提高服务)。Morrow Street Clinic 和 Royal Oak Family Health 都不属于VLCA,在Royal Oak Family Health有社区服务卡 CSC(CommunityService Card)的注册人可以按照VLCA的标准付诊费。我们无论第一次还是第N次看医生,诊费都一样。在前面列举的各种医疗文书工作方面没有任何附加费用。我们的原则是无论付费高低,保证一视同仁,费用透明,服务到位。还是那句话,只要您高兴,我们咋地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