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使用:用“(要)做…” 代替“不要做…”
我们常常在想要拒绝或阻止别人做某件事情时,第一反应是告诉他/她“不要做…”。然而,孩子倾向于把注意力集中在一句话中的最后几个字,因而当孩子听到“不要做…”时,非常可能只注意到了“不要”后面的部分,而忽略了“不要”二字,于是很自然地继续或重复这个行为。所以在劝孩子、拒绝孩子、阻止孩子时,可以用“(要)做…”来代替“不要做…”,用告诉他们该做的事情,来代替提醒他们不该做的事情。
例如,孩子想要站上椅子,而若宝爸宝妈们希望孩子不要这么做,这个时候宝爸宝妈们可以告诉孩子“(要)坐在椅子上”,这样一来孩子的注意力会放到“坐在椅子上”这几个字,那么孩子就较容易配合做他/她听到的动作。反之,若告诉孩子“不要站在椅子上”,那么孩子就容易把注意力放在“站在椅子上”这一内容上,于是继续站着。
2. 解释原因
孩子和大人一样,当受到拒绝或阻止时,同样也需要知道原因。这样的拒绝方式有助于让孩子信服,容易配合,并且变得懂事讲道理。也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的,而并不完全是大人说了算,身为孩子就必须“听话”服从。比如在孩子要站上椅子的时候告诉孩子,椅子是用来坐的,地上才是用来站的。
3. 提前与孩子做好约定
宝宝爸宝妈们在和孩子开始做一件事情前,不妨先与孩子约定好,现在开始是要做什么,什么事情是不做的,这样孩子就有个心理准备,有助于避免之后出现不希望的事情而必须“拒绝”或“阻止”孩子的情况。
举一个常见的例子,带孩子去超市买东西。孩子很容易被超市里琳琅满目的物品吸引,于是什么都希望家人买下来。如果想要控制孩子什么都想要,为避免这种情况,宝爸宝妈们不妨在进超市买之前就和孩子约定好,例如说:“今天我们去超市,我们是去买菜的。如果要买玩具,可以只选一样。”或“今天我们是去买菜的,不买玩具。要买玩具的话,以后/下次再买。”这样一来,孩子在超市内就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了。如果孩子还是想要或想要更多,那么提醒孩子做好的约定,孩子也容易配合。
4. 提供方案,达成共识
依然以超市买东西为例,不乏一些情况,孩子无论如何都想要某个东西,尽管知道今天是约定好不买这件东西的。那么宝爸宝妈们也可以和孩子定一个方案,例如“如果想要这个可以,但不是现在。如果你在接下来的这5天每天都自己把被子叠整齐,那我们就买。”这样既能够缓和孩子的情绪,又能给予孩子得到这个东西的希望,同时又鼓励孩子通过自己的劳动来赚取所想要的。这样的方法不仅仅可以用于孩子想得到东西时,在很多情况下都适用(例如当孩子在不合时宜地突然想去游乐园等)。
5. 共同制定家庭规则
平时在家,宝爸宝妈们不妨就和孩子试着一起定家里的规则,共同制定方案。比如,吃完饭碗筷该谁来收?在房间里的时候是该走路还是跑步?该用怎么样的音量说话?等等。可以让孩子自己先想,再由家长想一些方面出来一起商量,再一点点补充。只要是平时受到这些方面教育的,孩子都多多少少说得出来一些,孩子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只是有时会忘记。这样一来,孩子会觉得自己也是管理这个家的一份子,提升归属感和存在感,并且长期以来孩子的责任心也能够得到培养,更好地遵守自己参与定得规定。
要是这些规定没有做到怎么办?不妨制定一些“自然后果”。例如,如果在房间里吵闹了,那爸爸妈妈就没法理你了,因为大家都喜欢和平静地讲话的人交流,而且你吵闹的时候我们听不清楚你说什么,你也听不清楚爸爸妈妈在说什么。等你静下来,我们自然就会和你讲话。这是自然而然的后果,有别于惩罚。具体说来,并不是我们故意在吵闹时不理你,而是你的吵闹造成我们没法交流了。
若孩子违反了规则,宝爸宝妈们也无需太动气,可以通过适当地“无视”和重申规则的方式来提醒孩子,保持说的和做的一致,孩子们会自然而然地找到“吵闹”和“后果”间的因果关系,慢慢吵闹次数就会减少了。
澳洲中文论坛热点
- 悉尼部份城铁将封闭一年,华人区受影响!只能乘巴士(组图)
- 据《逐日电讯报》报导,从明年年中开始,因为从Bankstown和Sydenham的城铁将因Metro South West革新名目而
- 联邦政客们具有多少房产?
- 据本月早些时分报导,绿党副首领、参议员Mehreen Faruqi已获准在Port Macquarie联系其房产并建造三栋投资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