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小儿,两岁7个月,去年来到澳洲,至今半年之久。来到这边后,跟这边大部分的妈妈一样,开始在没有老人帮忙的情况下,独自照顾孩子。其中的酸甜苦辣,颇有感触,因此,偶然记下几笔,跟各位爸爸妈妈们分享,交流。
评论
大手牵小手
昨天到Baby Health Centre给孩子做体检,体验了一次“精致”的医疗服务。也许真得益于人口的稀少,我们享受了足足一个半小时的服务,且是免费的。
体检的内容跟国内有些不同,着重点不一样。一套一套的测试做下来,身体发育、身体能力、视力、活动能力、感知能力、智力、情商、社交能力、接受能力……孩 子在一大堆玩具的诱惑下,一一完成了大人做好的略显tricky的测试。小安在比较好的分数范围内,而且在身体能力和感知接受方面获得了最高分。
同时,对我也做了一大套测试,一开始并不明白为什么,还以为我理解错了那一堆英文问卷,以为那也是给孩子的。交流后才知,他们也顺便给妈妈们、准妈妈们做医疗服务。最有印象的是一套精神调查卷,大意是来到新环境的适应情况。
小安在外面的表现跟家里略微不同,显得内敛很多,至少不大喊大叫或亢奋的做什么动作。所以将近两个小时的对孩子来说很boring的测试,他还让我省心很 多。临走时,小安不自觉表现了一把,把满地的玩具一一捡回到箱子里,跟每天在家里临睡前一样。在家里,我必须要“严肃”的跟他要求,他就会按要求把全部玩 具捡到一个箱子里,再推到指定的位置,我发现,他已经把一些“命令”吸收消化,转化成自觉的行为了。最后,小安还从地毯上捡起一根头发,用浙江方言跟我说 “大便”(孩子把所有的垃圾都叫做“大便”)。在奶奶和妈妈两个爱干净的人的养育下,小安对洁净的要求自然很高,手上沾了一点饭粒都要先擦干净再继续。在 家里,也经常捡地上的小颗粒的脏东西给我。每次,我叫他放进垃圾箱里,他立马做了。
临告别的这些行为把office lady高兴得一个劲的说fantastic,开玩笑说要给他的档案里加分。
每天,跟孩子相处,除了身体的劳累坏,心情的纠结也是一个难免的过程。主要集中在如何给他最好的教育,细致到每一句话,可能都要“三思而后行”。也许是看 多了育儿书,跟各类父母也交流很多,总想着给孩子最好的,哪怕是一个表情。但事实中,最后付诸实践的,还是出自自己综合了自身素质、自身经历、自身所学、 自身直觉的一类言行。每当孩子在身边沉沉睡去,我便不自觉的会回想一天的经历,今天给他吃了什么,教了什么,批评了他什么,哪些过重,哪些纵容,哪些需要 改进……想着想着,自己却容易坠入糊涂,因为到最终,并没有说服自己的所谓的“标准”。
对于两岁的孩子而言,小安一天中很少撒娇,很少被抱,睡觉不粘着妈妈,喜欢一个人独立自由的睡,这是我对他所谓“独立性”的训练,让他独立完成一些事情。 偶然间,天快亮时,他会粘过来,肉肉的身体粘着自己,很舒服,让我有一种母性的喜悦。但孩子就是如此,我一旦纵容他撒娇撒个不停,他就会放肆而很难节制。 所以,很多时候,我都必须忍住跟他亲热的冲动,而保持略微严肃的表情和说话的口气。这样的结果是,现在,妈妈对小安的教育基本奏效,而且不用太强硬他便能 做好。
孩子的是非观和基本的人生观、做人的态度、行为准则,是我这一年的努力目标。孩子,无论将来成为一个什么性格的人,做什么职业,富贵贫穷,首先有一个基本 正确的人生方向和行为认识,这才是我认为最基础的东西。所以,爸爸偶然会说我对他要求太高了,殊不知,小安每一个好习惯的养成,都是一天天积累而成的。对 付这么个小家伙,我每天对他说话都几乎要说得喉咙痛。因为小家伙很皮,有时要大声喊才有用,喊完后加上一大通道理的陈述。
小安是男孩子,对他,除了他显露着两岁孩子的特点时,如怕黑,怕一个人等,我会去柔声安慰他,此外,很少用“……好不好?”这样娇声的问句跟他说话。孩子 最初的对错观,大部分是大人灌输的,直到他有了一定的智商和情商之后,他就能自己判断是非曲直了。现在,只要让孩子按照对的方向去做,很多行为,就此可以 在某一程度定性。所以,有些事情,跟孩子商量大可不必,但可以引导和说服。
以前听说,这边是孩子的天堂,因为对孩子的要求和压力很小,所以这边的孩子个性发展非常自由。偶然误解了一点点,以为这边的孩子一定是放任的。亲自感受过后才发现,真的是个误解。
居住的区域,至少混居着来自十几个不同国家的人,在孩子聚集的地方,很少看见有孩子做一些相对不合适或者不礼貌甚至挑衅的行为,多知道一些基本原则,如玩 东西要分享,玩公共玩具设施要排队,大孩子不欺负小孩子等。仔细观察,均是孩子的父母在管束着。每当孩子有些行为不妥,自家家长多是第一个过去制止。
一次一个比小安还小的小姑娘,把地上的木屑往小安身上抛,她的妈妈,一个包着头巾的中东国籍妇女,马上走上来,叽叽咕咕说了一通自己国家的语言,听上去知 道是在叫她不要这么做。小姑娘只有一岁多,当然没法停止,再次抛,她的妈妈这次是不轻的拍打了她的小手,并把小姑娘带开,同时对我说sorry。
掌握严和慈的尺度,也许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把孩子带到人间,就该让他好好的去享受整个人生历程。如今,小安尚且还跟妈妈睡一张床,还跟妈妈手牵手,还会 在看不到妈妈的时候嚷嚷叫“妈妈”,他一天天长大,也在一天天松开妈妈的手,一天天建立他自己的世界,那个世界,他是个独立而成熟的男人,妈妈不是唯一, 甚至到最后是很小的一部分。然而对于妈妈而言,孩子却是很大的一部分,甚至是最大的一部分。
孩子还是孩子的时候,好好的享受那份大手牵小手的温暖和亲密吧,因为,它不会维持太久。
评论
楼主写得很好,小安一定会喜欢在这里的生活的,这里确实是小孩子的成长乐园
评论
是的,孩子适应得很快,我想,很多移民辛苦过来的原因,孩子是主要的一个
评论
孩子每天从公园回来,在进门之前,我们都仔细的把他的鞋子、裤子脱下,细细的把里面的泥巴磕出来,然后才进房门。第一件事就是把孩子的手脚和脸都洗干净,换上干净的衣服和鞋子。
有一天,不仅想起,如此这般的累赘程序,是体现了现代的文明体征,还是失去了一些纯真?
泥土是自然界最基本的,可以说是上天给人类的生存之本。而现代城市的生活,让我们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已经很远的离开了泥土本身,虽然我们依然靠它生长出来的食物为生。
农民对泥土,应该有更深的依恋情结,那些世代农作的人们,对泥土,都有一种精神崇拜的意味。想起艾青那句著名的诗句“为何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诗歌中的土地被解读成祖国、母亲,泥土的形象,母亲,代表一种养育之恩,祖国,化身为一种精神归宿。
我是玩过泥巴的那一代,小时候,玩泥巴、玩沙子,是最让人乐此不疲的节目。跟一堆伙伴堆沙堡、过家家,长大一点,自己种点小花、小树,浇水、播种,所有跟泥土打交道的游戏,都让人乐不思蜀。
其实,谁也无法计算,现代的孩子玩得那些玩具,被冠名为“益智”“知识”“训练”等等功能的玩具,跟我们这个年代玩的那些朴素的玩具,像橡皮筋、香烟盒、沙包、泥土等,到底优越多少,是否一定能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快乐?答案真的难说,以我的想法,未必。
玩具固然是不可缺少的,最重要的是,对玩具的定义。那些被定义为玩具在商场出售的,是玩具的一种。而广袤的大自然里,一切都是玩具。如果要我选择,能让孩子在蓝天碧海、田野山丘中尽情奔跑徜徉,我宁愿选择后者。
经常陪着孩子玩各种玩具,puzzle、blocks、 各种车等等,感觉说来,确实能体现它们的设计者的初衷,给孩子这个那个的启蒙和快乐。而当我陪着孩子在公园一起拔草,挖泥巴,玩水的时候,孩子也得到了知 识,只要你从旁解释给他听,同时,孩子还格外的开心。当他玩成一个小泥猴的模样时,我是最开心的时候。他的奔跑,他的放肆,他的与自然界最亲密的触摸,让 孩子释放了一些,也许可以被称之为人的本性的东西。
我愿意给孩子玩泥巴,宁愿给他不厌其烦的换衣服、洗衣服,只要他,开心就好。
城市若钢铁打造的森林。无数人,还有无数生物,借此避风取暖,为博一生。无数高傲生命隐藏其内,为自己对“生”的期许和外界抗争。高耸入云的幢幢高楼,把天空分割成一片一片,把家定义成一个一个小小的方格,把工作的地方划分成一个个小巢。每天,出行在各种轨道上,交通工具里,忙忙碌碌的来回,完成人的社会性和秩序性。
这样一个个庞大的容器里,收容了多少追逐梦想的故事;在这样一个坚硬的外壳里,隐藏着多少嬉笑怒骂的脸孔和悲喜忧惧的心情!
当城市人在做着乡村梦的时候,却未必真有长居到乡村的决心和勇气,因为,城市的生活方式,已经是一种依赖,依赖各种电器,依赖各种交通工具,依赖各种服务。这本身不是一种过错,是一种现实,社会发展至今自然形成的事实。
所以,当孩子还有玩泥巴的条件和机会时,我就会让他尽情的玩。谁知他的将来,是否会跟泥土,有很远的距离呢?现在,就给他一个有泥巴玩的童年吧。
你的生命自出现,便是选择。你的选择自实现,便是生命。
评论
LZ写的很好,字里行间里流露出是个的耐心,细心和爱心的好妈妈。请问Baby Health Centre给多大以上的孩子做体检?是不是有点像那种IQ测试?是需要GPreferral吗?
评论
一般持有pr了,就近找相应的health center,登记一下,一般一年会给你提供一次全面体检。全是指项目有一些,但不同医院那种,比医院的简单些,但很多关于如心理测试、情绪测试等,还有妈妈自己也给测测,然后给你立个档案,你搬家了可以转移到新的health centre去,他们还提供诸如医院、抚养、孕产等资讯方面的服务。
评论
感谢楼主mm分享
我们从来没有做过baby health centre的体检,没听gp提起过,纳闷。。。
评论
health center是指early childhood centre吗?像心理测试、情绪测试要等宝宝大些才行吧?我家宝宝才6个月,听起来做这些测试有些早。
评论
LZ说的baby health center是不是就是maternity and child health center啊?因为既然提到给妈妈也做测试,估计就是MCH了吧?刚出生的时候每个月去一次,然后两个月去一次,然后半年去一次那种?
评论
说实话,他们的名称就叫做Children Health Centre,没有maternity,所以我也不确定是否你说的这种。不过我知道,小小孩是半年去一次,我孩子两岁多了,就是一年去一次
评论
我也是听朋友说起的,他们来了好几年,知道这些,也做过,所以就去了。
评论
他们针对不同年龄的宝宝就做不同种类的测试,没有什么一定的规定。我宝宝就是如,让他跑,跳,堆积木,颜色和形状,然后就是身体方面的基本测试。没有特别的复杂
评论
悉尼的early childhood centre 不做此类测试。
Children Health Centre,是不是不是NSW的?
评论
我们就在bankstown,每个suburb应该都有。
[ 本帖最后由 future_gwen 于 2011-4-27 17:00 编辑 ]
评论
这段时间,是小安爱上动画的高峰期。两岁之前,他基 本不看任何的视频,无论是电视还是碟片,爷爷奶奶也没有特意给他这方面的注意。当时,周围已经有些同事朋友在讨论,说他们的孩子在几个月就开始看什么什么 启蒙之类的动画片或者故事了。不否认动画片对孩子的重要性,只不过,相对而言,我还是更看重他的眼睛的保护,还有,动画片的利弊,始终是个争议的话题。于 我,宁愿他开始得晚一些,到那时,可以教他如何学习,如何控制看与不看,如何选择等等。
庆幸也就在此,小安对动画片没有那么热衷。直到他来到这里,两岁三个月了,该看看了。朋友中有个孩子,比小安大半岁,已经看过好几个系列的动画片了,他的语言能力相对发展比较快。
挑选过后,还是从最说教的《巧虎》系列开始。这是一 套集娱乐、歌舞、教育、知识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教本,有动画,也有真人表演。它的巧妙在于,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输入不同难度的内容,比较生动和省力。小安 很喜欢看巧虎,一口气把几年的版本反反复复看了好几遍,至今还是他的最爱。
后来,陆续给他看《天线宝宝》、《Thomas & Friends》、《Bob The Builder》、《米奇妙妙屋》、《喜羊 羊》等,小安表现出了对每一个新动画的兴趣,但很快也反应出他真实的偏好。感觉确实如此,情节性太强的对他而言,还是太早了些,他只对明显的事物呈现、画 面转换和声音动感的东西表现出强烈持久的兴趣,因此,他还在《巧虎》宝宝版和幼幼版久久徘徊。对于以启发性和知识性的其他几个动画系列,他只能看上一集, 就会失去兴趣。我也并不勉强,大致按照他的喜好给他播放。
比较放心的是,孩子在看满一定时间,妈妈关掉电脑 后,他好像并不会太吵闹,这样,就放心了。动画片或者任何工业时代的媒介产品,始终带有文明时代的某些劣根性,它们把孩子的教育定型化,复制化,过多的受 到这些事物的灌输,是件很伤害创造力的事情。所以,每天只给小安断续看上最多三个小时。尽管小安看动画片时,妈妈确实得到了自由和舒适,但是,这不能成为 逃避责任的避风港。把孩子完全交给电视,太冒险了。
所谓什么年龄做什么事情,与小安同龄的孩子,有的已经能接受、或者叫做被动接受一些超过年龄阶段的动画片,小安现在的选择,恰恰就是符合2岁半孩子特点的那一类。在此,又有些固执的认为,在教孩子知识的方面,就宁愿把孩子看小一岁,不要让2岁的孩子做3岁孩子的事情,不要让幼儿做学龄儿童的事情,所谓,不要“催熟”孩子,如天底下所有自然生物一般,最按照季节成长的生物,是最健康的。生物如此,何况人乎?
当有些家长骄傲的声称,他们几岁几岁的孩子已经认识 多少个字,已经会数到多少数字,已经会多少方程式计算等等之时,我时而羡慕,时而受教,时而抵触,时而迷惑,最终,还是坚持己见,抵制诱惑,让孩子就是孩 子,让学生就是学生,让童年就是童年,让他按自然轮回安康快乐的成长。
成年之后,回首过往,一个个特征明显的人生阶段如愿印证了它们的本质,那么,他会更加像是一个大地之子,真实,自然。
评论
图书馆的story time每周四举行,下了多次决心后,终于打算带着小安前往。据说这个活动还比较的popular,于是早早起床给他预订了位置,赶着做完中餐后就出发了。
小安显然是个外向和活泼的孩子,一直担心他对这种安静活动的兴趣,但,凡事都有第一次,总要尝试。
拿好票之后,陆续来了不少孩子,大部分在三四岁以上,女孩居多。还有些是拖着弟妹一起来,小babies竟然也不吵闹,让我吃惊不少,还有几个月含着牙胶的孩子,他们的大哥哥坐在地上听讲,他们自己还躺在婴儿车上。大部分父母们显然是常客,坐在椅子上安心等着故事的开始。
小安果然不太有兴趣,看着那个房间就不开心进去,老吵着上二楼的图书角去看书,那是他熟悉的地界,最近常去看书。我无法知道孩子是不适应,还是什么因素,小安也还没法表达他的心情,只是用坚决的离开来表示他的不配合。
Story time开始了,首先是老师口述故事,虽然水平一般,但也足够吸引孩子。 大部分的孩子都能听着,小安听了几分钟就不耐烦了,一来他还没开始接受正规的英语教育,二来,这种不太动的活动,他好像真的不感冒。为了不吵到别人,我只 好把他带到屋外,等他安静一会了,再次进入,就这样反复多次,终于在放映视频后,小安开始投入的看了一会,类似于在家看动画的感觉。最后是做手工,因为要 用剪刀,就没让他动手,在旁边观摩了一会。第一次的story time就这样折腾着结束。
小安的表现好像也在预料中,虽然是跌跌撞撞完成了活动,但总体说来是不太成功的。 看着很多小外国孩子,已经很能参与,心里着实羡慕。目前感觉,老外教育孩子是有些招数的,他们貌似很开放,但却能做到严格,貌似不压抑孩子的个性,但却能 让他们比较纪律。其中妙处,还需细细琢磨。
虽然有些失落的回家了,但还是决心下次再去,直到感觉孩子彻底不喜欢为止。要说每个人的个性不同,凡事也不必勉强,何况条条大路通罗马。但,凡事都最好能去亲自尝试,只有实践才能体现原理。小安的将来,何止只有这么一次story time之类的活动,还有第一次入托、入学、独自外出、独立生活……
回到家好好的给小安讲了一通故事,以前多少有些完成任务,不是太投入。现在,把以前幼师的基本功拿出来,讲得声情并茂,狐狸就是狐狸,老虎就像老虎,小安很是买账,笑得咯咯咯咯的,虽然我嗓子都痛了,但觉得颇有满足感。养育孩子,真的需要身心的真正投入才是上策。
评论
最初并没有想好,什么时候开始给孩子看书。我是个信 奉“自然主义”的妈妈,很喜欢回忆自己小时候的成长历程,然后再来反思怎样教育孩子。四岁前我并没有接触过书,任何的书,到了五岁,妈妈随手把她的教材课 本带回家,放在家里,我都忘记了是怎么开始看的,只记得上学前就把书背了个滚瓜烂熟。小学阶段,妈妈一点没有管过我,让我玩了个痛快的童年。长大后她一直 跟我说,当然有点马后炮,说读书是一种天生的资本,会读的不用太强迫他都会读,不会读的你压着他也读不好。她一直很得意,说给我们兄妹没有压力,让我们自 然的成长,又最终让我们靠读书走出去。
现在,我也多少受了妈妈的影响了,同时,又在更多的教育读本和现实榜样中吸收经验。最终,还是中庸了,既要相信天分,也要给予人为的努力。要知道,妈妈带大我的年代,父母都忙于生计,哪能有今天这样,把孩子的一切放在第一位考虑呢。
我相信,真的没有谁是天生会看书的,后来我去仔细询 问过妈妈,其实,跟书的缘分早就在我两三岁就开始了。那时爸爸妈妈都要上班,爷爷奶奶早已去世,而我也因为认人了,不愿意去妈妈请的一个保姆奶奶家。于 是,妈妈百般无奈的把两岁多的我放在讲台上坐着,一边教课,顺便看着我。妈妈是教语文的,也许,正是这样,那些文字和句子就自然而然进驻到我脑子里,积攒 着,时机成熟了就自然跑了出来。
想到这些,就想到,给小安看书了,或者叫做,培养习惯,创造氛围。
其实,没仔细想过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如何如何的人, 但是,对书的情感,有一种天然的崇拜心理。爸爸妈妈是读书人,哥哥嫂嫂是读书人,先生自己也是读书人,说来并没有什么太值得骄傲的感觉,只是想到,我们已 经走在一条靠“读书”谋生的道路上,除了努力读书,家人没有给过我们其他的谋生手段似的,试想,如果我们都没能考上大学,早早的上街摆地摊,是否人生要重 写,是否一定比现在过得差,谁知道答案呢?所以,会读书究竟是一种优势,还是一种限制,我一直没有理清。或者,它们跟任何事物一样,都有两面性。上帝总是 公平的,他给你了某方面的能力,同时也限制了其他方面的特长。上帝估计也信奉中庸之道,维持了人类的和谐,当然,他不会忽略在每个时代都创造几个伟人和奇 人。
无论如何,书本身是人类文明的象征,人类精神精华的集合,无论走怎样的人生道路,看书,都是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道。
小安该正儿八经看点书了,我想,于是,给他列出了不少诸如“多少岁必看之书”之类的书单,能否真正实践,还要靠大人的努力和坚持。
以前是随意的给他买些图片、卡片等,严格说来不太像 书。现在是真正意义上的书,故事、识字、识图等等。澳洲产的书做得还是很不错,开始时朋友送了好些书,小安的兴趣是自发的,妈妈的意图也是不勉强,只是营 造读书的氛围。小安会有一时没一时的去翻,虽然连正反都不清楚,然后乐得笑,或者点着一个什么东西让妈妈念。最初,他并没有特别的反应,不太愿意跟读,偶 然还沮丧了一会。几天后,他忽然一个个全读出来了,而且连一些偏僻的动物名称都记住,什么考拉、鹈鹕、火烈鸟、海雀……这些动物估计不到动物园,一辈子都 见不到。看来我不够耐心,或者无意识的赋予他太高的期望。有一点是确认的,应该给他最准确的信息,如不能把一些自己都不太确认的动物,简单化作鸭子或是狗 熊,有些东西不能去糊弄孩子的,特别在他学语言的初期,因为,他会把一切当真。
妈妈把书放在沙发上,床上,桌子上,任何一个孩子能 接触的地方,小安是看一会,有时几分钟,有时十分钟,然后玩玩别的,一会又回来看一会。这样算下来,一天好像也有一个小时花在书上了。果不其然,一个月 后,小安把四本书的内容都熟悉了,孩子也减少了对它们的兴趣,观察之下,原来他想要新的知识了。
于是,去图书馆借来一堆的书。图书馆是政府公立设施之一,每个suburb都有几个,以提供方便的书报借阅和信息服务,免费给居民办卡,一切免费,无论是借书、看书、或者上网。每个图书馆都有专门给孩子设置的读书角,每天都有一些孩子来这里读书,每周还有一些story time给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小安来到这里,就把它当做amusement park一样,总是跑来跑去,有时还大叫,每次都不能玩太久,因为怕吵到了他人。不过无妨,不定时的带他来到书的世界,本身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目的。
这边的书都很贵,或者从另一个角度看,就是都是正版书,一本儿童读物最少都卖三四dollar, 薄薄的几页就完事,当然,质量上乘,这边严重打击盗版。于是,借书是这边很多人的选择,图书馆应有尽有的书,只要你保护好,就可以无限制的利用这些资源。 给小安看图书馆借来的书,就只能陪着他看了,一来是教点东西,二来注意不要让他撕坏了书。这个年龄的孩子,把撕纸当成乐趣。
当然,读书的目的性还是不能太功利,读书只是吸收知识和享受精神文化的一个途径,如果以读书作为某种“飞黄腾达”的手段,那就流入那种最没有乐趣的境地了。于我,更愿意孩子把书看做他的玩具之一,乐趣第一,永远第一。
评论
LZ写的很好,赞一个!
评论
真是个细心得妈妈~~
评论
写得真好,楼主请继续!
评论
好像4岁一后就没有这类体检了
是不是?
评论
感谢分享。楼主是个很有心的妈妈。
评论
还是有的,只不过是更久一次,如一年半或更久。
评论
陪着孩子一起看《巧虎》,发现,作为成年人,听着里面那些对白的故作童真,很觉得“故事”意味多了些。想起当年自己在幼师学习时,也是那番拿腔拿调的,好像这就是真正的孩子的声音。记得有篇文章曾经提及,要让男性进入幼教事业,因为男孩子已经被娘子军的教育部队教得有些“娘娘腔”了。
想象中觉得,对于女儿而言,应该而且尽可以如此的跟她对话,因为女孩贵在精致,性格中多有柔和纤细的因子。反之,之于男孩,倒觉得应该增加刚硬的成分,当然,刚硬的程度至少是在让他还能觉出你对他的爱。
在小安身上,我一直在尝试这种刚柔相济的方式。从日常对话中,就去除了很多的嗲的成分,并在不同时候用不同的说话艺术。如在对他做出要求时,多用一种平和 的祈使句,而且尽量装作随意,让话语内容显得“理所应当”,而不是给了孩子什么命令、或者恩惠,而是这件事情就是他要做的。每天,妈妈边打扫厨房,就对止 境说:“妈妈在洗碗,你把玩具收起来,收好后妈妈要扫地了。”“把绿色的凳子搬过来。”“把毛巾拿过来。”“把碗筷收起来。”……小安基本都能按要求做 到,没有拒绝,没有撒娇,没有耍赖。孩子既能参与劳动,让他养成良好的习惯,也能慢慢体会到劳动的快乐和辛苦。能理解劳动甘苦的孩子,将来也更能懂得珍惜 和尊重自己和别人的劳动成果。
在孩子犯错时,多用严肃和语重心长的句调,绝不嬉皮笑脸,或者觉得“那只是孩子”就轻易放弃教育孩子的机会。孩子并没有犯错的优先权和豁免权,他之所以犯 错,只不过因为他的智商和情商处在孩子的阶段,但一旦你给了他正确的引导,哪怕他不懂,但他能照着做,一次接一次的实践,他就在“正确”的道路上迈出步伐 了。当然,惩罚还是要因人而异。小安目前看上去是个小“乐天派”,每次犯了错误,妈妈批评完之后,一般会观察他的反应,如果他在一分钟内能马上恢复到快乐 的模样,就证明教训的尺度合适,如果觉得太重了,就及时安抚,在下一次减轻分量,如果镇不住,就加大分量。正如“对症下药”一般,下多少分量要看他什么 “症状”,还有看孩子是个什么个性。
当跟孩子玩耍时,用戏剧化的语言,夸张、做作一些;表扬时,热烈一些,真诚一些;交流时,清楚一些,条理一些;想教东西时,描述性和表达性强一些。放松时,装作忽视一些,随意一些。当大人自己犯了错,让孩子受了委屈时,也要正儿八经的道歉。
最好的效果就是,观察入微,见好就收。
千万别小看了孩子。早先看过很多育儿书,里面说到什么年龄的孩子应该会做些什么什么。其实,完全可以尝试把孩子的年龄看大一岁,他完全能做出很多让大人吃 惊的行为。当孩子的言行超出你的预期时,那证明他可以接受更多更高的生活要求,他会有更强的生活能力和快乐能力。一些好的习惯,会慢慢积累,成为他一身都 不会抛弃的财富。
当然,就如孩子可能会遗传到父母不可避免的优缺点一般,人无法完美,但可以尽力。还如父母本身无法完美一般,我们给孩子的爱和教育,本身也是含着缺陷的。但那又何妨,那正是人的生命活力和向上力所在。
评论
孩子的成长很迅速,每天可能都有新的表现。这些表现,自然包括着好的和欠佳的两种。这段时间,身为父母,心情也会随着孩子的成长而起伏;当他进步时,欣慰;当他有些弱点呈现时,忧心。继而,就进入了一轮问题的思考:对孩子的一切,感性和理性的程度如何控制?对于孩子的期望和孩子本身的命运走向是否完全一致?孩子是努力塑造还是顺气自然或者两者平衡?
每当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在父母中产生讨论,影响到日常心情,都多少证明孩子的成长引起了某些思考,遇到了问题。而会有这样的思考,证明父母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至少是往好的那个方向走的。虽然也有的父母会有一些诸如“顺其自然”“只要平安健康就好”“不指望成为天才”等等的所谓中庸观念,但至少,每个父母都愿意一试,当孩子还是孩子的时候。
记得从小,父母喜欢让我好好学习,或者干脆好好玩,因此极力反对我做家务;而事实上,我非常喜欢做家务,特别是做饭做菜洗衣服,犹如过家家一般快乐;因为父母的一厢情愿,从小在家的我,感觉有些压抑,反而是走上工作岗位后,能自由支配自己了,跟几个好同事一起,痛痛快快的做那些早已想做的事情,讽刺的还是,正是诸如做饭、买菜这些在别家看来也许是必须完成的任务的一类事情。而正是从那时开始,我的独立生活能力一直走上坡路。同时,也有些感觉到了父母的某些做法之不合适。父母还是如年轻时一般的一厢情愿,在有次他们在亲友面前谈起,说正是因为他们让我从不染指家务,才让我有时间学习而最终能考入大学等等之时,我没能忍住心中的不满,把那些压抑之说一吐为快,父母很委屈,认为孩子不理解他们那种辛苦自己、成就孩子的奉献。我则陷入更加的茫然,为父母那种固执己见的时代观。父母之于孩子,谁说长辈一定就是对的。父母也是凡人而已!
这多少有些代沟的原因,有些甚至无法完全沟通。回想自己的成长道路,我们能做的,就是努力在大千世界形色不一的育儿观中,择取最适合自己、孩子外加社会、时代等外围影响的那些,当然,还包括自己的某些创造性的想法。
孩子的成长,多少都烙上了父母的性格印记,在孩子还是一个幼小的个体,没有成人之前,或者没有能力独立思考复杂问题之前,孩子都是凭着本能在跟父母的权威或迎合,或反抗,而这一切的基础,也许就是那种称之为“个性”和“本能”的东西。因此,每当父母在认为教育孩子的时候,是否这种教育就真正是对孩子最好的方式,而只是父母自己认为最好的方式?事实上就是,很多时候,父母认为是对孩子好,但孩子看来不是好,而是一些可以称之其他的东西,譬如“代劳”“专制”“替换”“想当然”等。
为人父母之艰难和所需水准,由此可见一斑。
成年以后,很不经意间就会回想自己和父母、家庭、性格成长、人格命运等等之间的关系,之所以会如此费劲的生活,全因为成年后的自己,在工作、学习、生活、为人处世等等方面,都能清楚感觉到自己的能与不能、优秀和劣势以及产生这些性格的深层的原因,试图寻找改善的方法,特别是当一些无法根改的弱势一直仍旧在影响现实命运之时,唯有独自品尝那份无奈和最后努力悦纳自己的某种程度上的解脱。
性格决定命运,是绝对的经典。
一个独自的个体,原本就如此复杂,就算无数个心理学家、病理学家、社会学家来研究,也只能梳理出它们产生的原因和适当改善的方式,却没有什么能如工业化一般完全根改一个人的全部,缔造一个设计出来的个体。人自身的成长,也可看做一部和自己作战的历史。当科学无法解决之时,凡事都落入了哲学的领域。凡人轻易不触碰哲学,但它往往属于那些迷茫中急需拨云见日的迷途者。
从消极面看,孩子喜欢做什么,不喜欢做什么,甚至极力反抗做什么,除却父母不遗余力的教育之外,剩下的多少有点运气的成分。就如有的孩子喜欢洗澡洗头,有的则怕水;有的喜欢理发,有的则大哭大闹如同受刑;有的孩子吃饭好,有的则成为父母最大的烦恼;有的孩子好动,有的好静……这些种种不同,无论优劣,其实也是孩子的天性之一。
事实上,宿命之说是不能完全避免的,虽然不是消极,但承认每个孩子都有自身的长处和短处,本身就是一种现实的态度。有的弱点通过努力是可以改善的,但有的也许就很难,只能尽力控制和引导,尽管如此,还是会有难以克服的弱点呈现,这本身就是生命的特点之一。这就是那句“人无完人”之说的由来。只不过,每位父母都会有些这样的幻想:只要努力,孩子是可以培养的。他们就如一张白纸,还是可以由父母的努力,让其呈现美丽的图画。
其实,如果能站在消极中采取积极的态度,于积极之时保留一点消极,于我看来,会更从容一些。因为,多数父母都会有些功利心理,希望自己的孩子如何如何的优秀,因此,会对孩子使出浑身解数。
当孩子出现一些弱点之时,坦然接受后再努力改善是最好的态度,往往父母多会夸大孩子的优点,很少有父母会多提起孩子的缺点,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然而心理之外,父母自己的世界里,正视孩子的缺点是一件需要自己重视的事情,往往这比面对孩子的优点那种快乐和欣慰而言,要艰难很多。有很多父母也因为急于让孩子走上所谓的“正途”,而着急使用各种方法,目的是让孩子尽快克服某种缺点,往往会让孩子感受到很大的压力。
无论怎样,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有助于达到目的,方式尽可以不同。重要的是,父母要读懂孩子所思所想,顺应其性格而采用对应的方法,是效果最明显的。
这其中,宽容孩子的弱点和无限制的帮助他,是重要的,也是父母最难做好的。面对孩子的缺点时,父母多少会沮丧和无奈,有时会无计可施,最后用“顺其自然”来打发。
最喜欢《阿甘正传》里那句经典台词:Life wa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 , 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nna get. 就如阿甘这般,从一个木讷的孩到成就自己,没有母亲那般的信任和鼓励,估计也只能算作奇迹。
It's my time. It's just my time. Oh, now, don't you be afraid sweetheart. Death is just a part of life, something we're all destined to do. I didn't know it. But I was destined to be your momma. I did the best I could. (母亲:别害怕,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是我们注定要去做的一件事。我不知道怎么回事,但我注定是你的妈妈,并且我尽我的全力去做好 )
因此,我更加钦佩这样的一个母亲,一个有着宽大胸怀和强大的心脏的高水准的母亲。
无论聪明还是迟钝、活泼还是沉默、内向还是外向、胆小还是勇敢、凡人还是人才……他是孩子,就是生命赐予你的礼物;他是你的孩子,就坚定的牵着他的手,让他温暖、快乐、健康、平安,即使他永远无法达到你心中的那个高度,也要永远保持尝试和努力的姿态。其实,他是否能达到你的理想,这其实并不重要,就让他成为他自己,让他去触碰那个他力所能及能达到的高度,完成那个完美和残缺共存的独特的个体。
评论
两岁三个月,小安开始正式学习刷牙。孩子爸爸一直很重视孩子的牙齿,而小安最近才把乳牙将近出齐,自然就想到该给孩子刷牙了。
首先给孩子预热了几天,给他讲刷牙的好处。接着开始漱口的训练,一开始半口水总要 吞下去,几天过后就可以掌握了。然后给他学用牙刷,学习刷牙的动作。事实上,他自己还不能真正刷干净,只是让他体验,真正还是由妈妈代劳,刷牙齿的里面部 分,他可以刷一点点外面部分。孩子毕竟做不到这么细小的动作,据专家称,刷牙动作没有做好,反而会因为动作的不正确而伤到牙齿。
小安仿佛是喜欢刷牙的,吃东西之前,他总会提起,呆会要去刷牙了。每 天早饭后和晚上喝完最后一遍牛奶,刷牙就成了孩子的期待项目,每次,他都迫不及待的冲进卫生间,搬好小板凳,拿好杯子,接水,拿好牙刷,高高兴兴的完成这 么几个动作,口中念念有词,那是妈妈训练他时的口令,“含着水”“吐掉”“刷”……几分钟,他很享受。最重要的是,一个月来,他已经习惯成自然,只要习惯养成,一切就变得很轻松。在孩子的世界里,只要你不故意让他淡忘,有些事情,他是可以一直保持的。
其实,孩子喜欢什么,多少还是跟性格有关。小安喜欢动,玩具偏爱动手性强的玩具, 具有操作性、创造性和变通性的活动,而且,最后还要有成就感的结果,刷牙于他而言,更像一种活动,让他觉得有趣,因此从一开始到养成习惯,他都兴致盎然。 而大人那通大道理,他可能多少是一知半解。孩子的第一次往往很重要,当他一旦喜欢,剩下的都是水到渠成的。当“水”没到之时,也没必要急着去挖那个渠, 即,当孩子真的觉得不开心时,不急着强迫他去做。无论小如牙齿,还是大如其他任何一件事。
评论
楼主写的真好,为人父母真是不容易啊
评论
谢谢分享
评论
这么好的帖子怎么沉了呢?楼主不写了?
澳洲中文论坛热点
- 悉尼部份城铁将封闭一年,华人区受影响!只能乘巴士(组图)
- 据《逐日电讯报》报导,从明年年中开始,因为从Bankstown和Sydenham的城铁将因Metro South West革新名目而
- 联邦政客们具有多少房产?
- 据本月早些时分报导,绿党副首领、参议员Mehreen Faruqi已获准在Port Macquarie联系其房产并建造三栋投资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