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挺忧虑的,我感觉女儿没有做婴儿的时候快乐了。她有的时候会出现不安,会害怕,变得有个性,有的时候喜欢大叫。我在寻思到底是哪里出现问题了。然后网上查了些资料,给有同样担忧的妈妈共享:
事实上,婴儿从刚一生下来不久就开始出现恐惧,比如怕强光、怕巨大声响,再长大一些,害怕的事物数不胜数,譬如妈妈的突然离去,陌生成年人的出现,对猫、狗类小动物的害怕,还有怕黑暗等等。这种恐惧心理大多与宝宝的生活经验、想象力、自信心等个性品质的发展有直接关系。婴幼儿具有恐惧心理,一般来说不是什么病态,而是一种年龄特点,一种暂时现象,不过它也提醒爸爸妈妈们,在孩子的情绪方面可能出现了某些不安宁,需要我们及时安抚、鼓励和引导。其实宝宝能够感知到恐惧的情绪,正是他的心智得到正常发展的一种表现。恐惧,正是拥有正常心智的人对于未知危险的一种规避反应。
问题一:宝宝这样的行为是自私吗?
宝宝两岁了,他学会了说“我”字。经常念叨“我的饼干”、“我的鞋子”、“这是我
的玩具”。他不愿客人动他的东西,不准小朋友碰他的玩具。
理解万岁:
还记得宝宝小的时候常常躺在床上,津津有味地摆弄自己的小手小脚,又抓又啃的可爱
模样吗?那时候,他还没有自我的概念,玩自己的手脚以为是在玩一件玩具。两岁了,宝宝
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他逐渐能将自己与周围的其它事物区分开来。于是,他用各种行动或
语言不断地印证着这一新奇而“伟大”的发现——他的自我。他扔东西,就是在感受操纵和
控制外界的快乐;他一遍遍地强调“我的”,是在一次次肯定自己的存在。两三岁儿童不可能
自私!谦让也不是这个时期家庭教育的任务。逼迫孩子出让食物或玩具并不能使孩子养成一
种谦让的习惯,反而只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巧妙对策:
*淡化处理:即对孩子出于印证自我而表现出的某种令人不快的举动不作反应,不作任
何评价。比如孩子不愿客人动他的东西时,不要责骂他;给孩子吃东西时不要过分渲染“这
是给宝宝吃的”;分给孩子的那份孩子就有权利独享,不要缠着他“给妈妈吃点,行吗?”
*耐心等待:儿童自我完善的能力很强,许多成长中的问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
的成熟自然而然地消失。所以不要总以为孩子的一时过错都必然会发展成以后巨大的缺陷。
孩子是在尝试错误当中成长的。当他发现给予和分享能带来快乐,知道暂时的牺牲会换来
更有价值的收获时,他就能自觉主动地遵守某些也许并不令人愉快的规则。
问题二:爱发脾气的小“暴君”
两岁的妞妞,聪明伶俐,人见人爱,可就是脾气很倔,主意大,一不顺心,就大哭大闹。
隔壁家的轩轩也是动不动就暴跳如雷,尖叫、打人、哭喊,赖在地上打滚。听说两三岁的孩
子正值“反抗期”,是这样吗?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理解万岁:
很多家长都同意,宝宝过了1岁之后,就到了最可爱也最难缠的阶段。美国哈佛大学所做
的一项研究显示,父母跟他们两三岁的孩子相处时,平均每小时会有三次严重的冲突,每三分
钟有一次小摩擦。好惊人的数字!所以有人称这段时期为“教养的黑暗期”,好在这只是孩子
发展中的一个阶段。
那么,两三岁的孩子为什么这么难缠,这么爱发脾气呢?
个性意识出现了,什么都想自己干,而且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方式来干,可是由于父母的
干涉或自己能力所限,常常遭受挫折。有限的语言表达能力又阻碍了他表达自己的愿望和感受
因此,他的情绪就会越来越激动。既不能找别人诉苦,也不能憋在心里不说,小家伙就只有大
发脾气了。
当然,有时孩子发脾气可能是疲劳和饥饿,或是疾病引起的。
“可怕的两岁”、“难缠的两岁儿”、“教养的黑暗期”等等说法说明了两岁宝宝心理的
某些特殊性,但是只要父母能够给予理解和尊重,并施以巧妙的对策,这个时期也会是亲子间
最“浓情蜜意”的时期。
巧妙对策:
*转移注意力:两岁孩子的兴趣多变,注意力不稳定,所以,在“暴风雨”即将到来之际,
可以及时将他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有趣的事情上:“啊,看!那儿有只黄色的小鸟,它在飞
呢。”这个办法常常能奏效。这需要抓住时机,一旦孩子已经处于狂躁的情绪中,再转移就
比较难了。这时,你可以在确保孩子安全的前提下,若无其事地去做自己的事情。让孩子知
道你并不怨恨他发脾气,但是你也不把他发脾气当回事。
*“停一停”(timeout):著名教育家斯特娜夫人对“有时候被没有理由的要求占据着,
无休无止地哭闹和不顾一切地反抗”的女儿有一个非常有效的办法,就是让孩子“停一停”,
到自己的房间待几分钟,直到她忘记自己的无理要求,平静下来。这种方法并非是要惩罚孩子,
所以要是孩子在房间里兴致勃勃地玩起玩具来,家长也不要干涉他。
*顺心境自然法:对于两岁孩子的正常要求,如“做事”的要求,如果可以完成,则应顺其
心境,帮助达到其要求。
一位外婆的做法值得向父母们推荐:
快上床了,爸爸要给澜澜擦脸,澜澜不乐意,因为外婆给她擦脸时会唱儿歌。于是我就
接过了毛巾,澜澜满意了。后来爸爸去搓毛巾时,澜澜跟着奔到盥洗室,急得边跺脚边哭:
“我来,我来!”我知道她是要自己挂毛巾。我就扶着她站在便池盖上,她摇摇晃晃着把
毛巾歪歪斜斜地挂到了架子上,开心地笑了。
问题三:害怕离开妈妈——分离焦虑
丁丁快两岁的时候,妈妈得到了一次去外地进修的机会。因为担心丁丁会哭闹,妈妈是趁
丁丁熟睡时偷偷离开家的。丁丁在发现妈妈不见了以后,常常哭着到胡同口眼巴巴地张望。两
个月后,当妈妈回到家时,丁丁竟然不认妈妈了。
理解万岁:
许多正常的幼儿在1岁左右时,都有一种害怕与爸爸妈妈分离的心理,这是因为他们的
安全感来自父母。到了两岁,这种分离的焦虑感更加严重。所以,两岁的宝宝往往会表现得
像妈妈的“小尾巴”,总要拉住妈妈的衣角,寸步不离。其实很多动物的幼崽都有这种本性。
例如小羊羔总是紧紧跟随在妈妈的身后,一旦与母羊分开,就会咩咩地叫唤。人类的孩子在
1岁多后会走路了,也就有了怕与妈妈走失的恐惧感。
有的孩子在父母走的时候没有明显的沮丧,与照看者相处很好。但是一旦父母回到家,
所有的压抑的焦虑就会全部爆发出来。他会冲上去缠着他们不放,而且不让任何人靠近。
每当想到妈妈会再次离开,他就会惊慌失措。也有的孩子在和妈妈再次团聚的时候,会采取
不认妈妈的方式来“惩罚”妈妈。当他决定再次承认妈妈的时候,他可能会生气地看着她号
哭,或者用手打她。
巧妙对策:
给保姆照看,或者要送他上托儿所,在此之前,要尽量让宝宝作好思想准备。先让孩子熟悉
将要照看他的人。还有一个好办法是试着给孩子讲讲道理。不要低估婴幼儿听道理的能力,
讲道理对小孩同样有用。有一位妈妈,在出差前两三个星期就经常抽空把宝宝抱在膝上,温
和地跟他解释妈妈要到哪里去,为什么要去,离开多长时间,谁会代替妈妈照料他等等。这
位妈妈尽可能地把话说得简单、直观、便于理解。孩子对妈妈说的似懂非懂,但看到妈妈那
认真、坦诚的态度,又似乎明白了什么。后来妈妈走了以后,宝宝没有表现得很焦虑;妈妈
回来时,宝宝高高兴兴地迎接了她。
*坚持正确的态度:害怕与爸爸妈妈分开的孩子都很敏感,能察觉爸爸妈妈是否也害怕同
他分开。如果父母每次离开时都表现出犹豫或难过的样子,会更加重孩子的焦虑感和恐惧感。
爸爸妈妈要尽量表现得愉快、自信和无所谓。平时还要及时对孩子不再依赖父母的表现大加
鼓励和赞赏。
[ 本帖最后由 卡伊娜 于 2010-11-5 13:18 编辑 ]
评论
同忧虑~真是大人小孩都很辛苦那~
评论
好文,收藏了
评论
分给孩子的那份孩子就有权利独享,不要缠着他“给妈妈吃点,行吗?”
-- 我爸妈就很喜欢这样子...不过这难道不是鼓励他分享和给予吗?
评论
是,感觉做老大最不容易,因为她是第一个宝宝。而我是第一次做妈妈。
评论
不对。如果想鼓励孩子跟别人分享,就应该在事前跟他说好。比如分给他苹果之前,就问,给妈妈吃点,我们一起吃,行吗?不要等到苹果都放到他手上了,他就要开始吃或已经开始吃了,才来问,给妈妈吃点行吗?这样,他会很受伤的。他认为苹果是他的了,为什么还要从他手中拿走呢?
评论
我也经常这样。想培养宝宝学会分享。
而这篇文章里说孩子这个时候刚形成对外界的认识,刚有自我意识的形成。谦让也不是这个时期家庭教育的任务。
实际上我觉得这个时期培养小孩子的自信心很重要。看到这几句,我想大概意思就是在宝宝自我意识刚形成的时候,应该顺其自然。这样孩子不会逆反也不会无措。 第一个孩子照书养,只能试试了。呵呵。
评论
收藏收藏!
评论
评论
收藏了
澳洲中文论坛热点
- 悉尼部份城铁将封闭一年,华人区受影响!只能乘巴士(组图)
- 据《逐日电讯报》报导,从明年年中开始,因为从Bankstown和Sydenham的城铁将因Metro South West革新名目而
- 联邦政客们具有多少房产?
- 据本月早些时分报导,绿党副首领、参议员Mehreen Faruqi已获准在Port Macquarie联系其房产并建造三栋投资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