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犯错时,父母的批评有三重境界。
1. "你真笨。"
2. "你很聪明,但这件事情做错了。"
3. "你很聪明,这件事情也没做错,但你这么做让我很难过。"
如果这个小孩在学校/幼儿园犯了类似错误,其它小朋友会怎么说? "你这个白痴!"
如果这个小孩的父母早已进入第三重境界,小孩在家一直觉得自己"很聪明",甚至不会"做错事情"(尽管有时候会做一些让父母难过的事情),但到了外面却突然被别人一致认为是蠢货,这个孩子会怎么想?
现在倒过来: 假如父母不称职,即便小孩做得很好,还是讽刺挖苦;而这个小孩如果在幼儿园或者学校做同样的事情,老师和伙伴们却称赞不已。。。。。。这个孩子会怎么想?
到底是父母正确还是外面的社会正确?是否应该改变自己的言行举止?
让我们用第一性原则来分析一下。
在生命存在的亿万年历史中,各种生物的形态特征都由基因决定。基因在不断发生(被动式)变化。变化的目标只有一个: 延续基因的存在。
对于小孩来说,应该努力适应家庭环境,还是应该努力适应外部环境?答案不言而喻。
从基因的角度看,家庭的意义在于基本保障,而个体的发展必须依赖外部群体。在原始社会,没有獠牙和强悍体力的人之所以能够战胜猛兽,不是因为他/她的父母,而是因为得到了群体的支持!离开群体,个体会立刻死亡。这已经被百万年的经历深深烙印在我们的基因中。
不管是怎样的群体,(在没有其它选择的情况下,)新加入的个体都会努力向它靠拢。如果群体不喜欢读书,那么这个个体就会厌恶读书;如果群体喜欢音乐,个体也会喜欢音乐;如果群体使用哑语,个体也会坚持使用哑语!
下面这张图是悉尼著名的教育拿铁线。
https://www.smh.com.au/education ... 0161221-gtfhpf.html
为什么存在这条线?!
因为外部环境。好的区域会更好,坏的区域会更坏。
俄罗斯家庭移民去美国,他们的小孩长大后,英语会带有俄罗斯口音吗?
一对双胞胎被两个家庭领养。一个家庭是中产,一个家庭是蓝领,小孩的教育程度会相同吗?如果这两个家庭住在类似的小区环境中呢?
一个家庭有亲生孩子也有领养的孩子,在同样的教育方法下,孩子们的个性和教育程度会相同吗?
如果一个家庭从拿铁线以南搬去拿铁线以北,小孩的学习成绩会提高吗?
以上这些疑问,在 "The Nurture Assumption"(by Judith Rich Harris) 这本书中都给出了完美解答。
作者没有明说,但我的理解是,对于小孩的培养,基因的影响占 50%,外部环境占 40%,家庭环境占 10%。
打个比方。 基因就像船上的马达,外部环境类似于水流速度,家庭环境则是船桨。
如果顺水航行,即便马达不转船桨不动,还是能一路向前;
如果逆水航行,就需要马达强劲,光靠船桨很困难。划桨人(父母)无法一直把船往前推进,他们很快就会筋疲力尽。
基因无法改变,所以,什么是教育的捷径?搬家。搬去好区。搬去一个年轻父母普遍认为学习很重要的区。
然而,残酷的现实是: 大部分人负担不起好区的房价。
如何补救?我们当然无法改变一个群体的氛围,所以只能尽量避免小孩被它影响。
如何避免被它影响?减少停留在这个群体中的时间。
请大家仔细想想,如果你所在的地区并不普遍推崇努力学习,是否有全职妈妈的华人印度人家庭的小孩,成绩更好?
残酷现实 2.0: 家庭收入较低的夫妻,往往是都是全职雇员,而学校上午 9 点开课,下午 3 点放学。 我们没有办法不把孩子留在 BEFORE/AFTER SCHOOL CARE。
还有什么出路吗?我想不出来。如果大家有什么建议,请无私分享。
PS: 本贴不包括罕见特例。 例如父母富有,并全职在家教育孩子。或者父母是恶棍,对孩子进行虐待。
【相关书籍】
"The Nurture Assumption" by Judith Rich Harris
"The Compound Effect" by Darren Hardy
"The Selfish Gene" by Richard Dawkins
"Grit" by Angela Duckworth
"How Children Succeed" by Paul Tough
"Sapiens - 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 by Yuval Noah Harari
评论
占位
澳洲中文论坛热点
- 悉尼部份城铁将封闭一年,华人区受影响!只能乘巴士(组图)
- 据《逐日电讯报》报导,从明年年中开始,因为从Bankstown和Sydenham的城铁将因Metro South West革新名目而
- 联邦政客们具有多少房产?
- 据本月早些时分报导,绿党副首领、参议员Mehreen Faruqi已获准在Port Macquarie联系其房产并建造三栋投资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