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旗帜鲜明地反对“儿童读经运动”--关于记忆的一

在澳大利亚小学教育




女儿2000年出生,那时“儿童读经运动”已经从台湾传来,我也买了不少书,初步学习以后,我的常识和逻辑推理觉得儿童读经不靠谱,我们读唐诗读儿歌,读过《笠翁对韵》,部分《三字经》等,但基本没有参与先背诵再理解的“读经”。倒是她来澳洲以后零散看过不少古文经典。后来我开始系统学习幼儿教育知识,也写过反对儿童读经的文章:

老调重弹--要不要读经?

最近因为王财贵先生要到悉尼来演讲,加了微信群,从此每天可以欣赏各种奇葩文章。我对王老先生几十年来坚持以“儿童读经”推广中华传统文化的努力非常佩服,但对于“儿童读经运动”的某些做法实在不敢苟同。中国市场那么大,读经变成产业,需要一点“王婆”的技巧和功力无可厚非,但指鹿为马误导家长就过了。很多倡导读经的文章都充满了“伪科学”的气息,今天特别拿论机械记忆在幼儿早教中的合理运用——基于儿童心理学与中国传统蒙学的双重视角一文批判一下。(顺便吐槽,这个“中国教育学刊”的水准,国内师范院校教授,研究生的水准,完全不是搞科学做学问的套路啊!想起这两天热传的美国教授给退学研究生的信所指出的,搞科学不是搞事情!)

让我们来看一看两位作者是如何论证他们的观点:“机械记忆的产生于运用有其深厚的历史根源,并符合人在特定阶段的学习规律,适于合理运用在幼儿早期教育中。”

作者先说古人蒙学起源:印刷发明前古人用先背后理解的方式来降低学习成本,提高学习效率;印刷发明后为了应付科举需要大量背诵经典,以便行文引经据典。接着又引用朱熹说,先‘熟读’,后‘精思’就是先死记硬背,后理解其意。作者还推测,古文难懂,解说纷纭,先记住等以后有阅历了再理解是必须的。作者在文中还列举了很多著名古人如何开蒙,如何背了一肚子书的故事。--我从小背功差,没读过经,也不是学历史的,不知道他们说的有没有考据支撑,本能觉得,家学渊源的古人恐怕不会是先死记硬背再理解的,否则为啥名人不是由有才的父母家人启蒙,就是求得名师开蒙?为啥开蒙需要从易到难,循序渐进,难道不是为了让孩子理解?只有电视剧里的穷孩子才在老学究的监督下摇头晃脑地“念经”吧。至于把骆宾王的《鹅》看作是机械记忆成才的代表,我只能哈哈了。

作者以记忆材料有无意义或者识记者对记忆材料是否真正理解来区分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认为机械记忆是意义记忆的基础,为意义记忆提供素材,促进意义记忆的发展。---机械记忆,死记硬背难道不是搞事情的夸张说法吗?材料有无意义,是否真正理解,怎么衡量?这种区分,在我看来,只是确认了“儿童读经运动”鼓吹者也同意:大部分经典对儿童没有意义,儿童对经典材料不能理解。

在这个区分的基础上,作者指出了所谓发展机械记忆的心理学支撑:机械记忆是儿童心理发展(包括语言,思维,想象和各种能力)的主要依托。随着年龄增长机械记忆能力逐渐下降,儿时没有锻炼机械记忆能力,错过关键期—用进废退,以后需要的时候,花时间精力补欠债,会增加学习成本。--好吧,伪科学的气息太浓厚了:看起来有道理,用了很多专业名词,但实际上全是bs!让我们看看心理学,脑神经科学究竟怎么说的。

。。。。。。。。。。。。。。。。。。。。。。。。。。。。。。。。。。
心理学关于记忆的研究重点在于解答信息怎么形成记忆,怎么在记忆中保存,又如何被释放出来,也就是记忆的编码,存储和提取三个基本步骤,通过这三个步骤的研究,学者们试图找出遗忘的原因。通俗地说,我问你,50刀的澳币长什么样?你说不上来,可能因为:
1)你根本没注意看过50刀的澳币,只知道它是土黄色的塑料纸;--没进脑子,没有开启记忆编码程序。
2)很久以前,你刚接触澳币的时候,你也许仔细看过,100,50,20,10,5刀的澳币,但那上面图像那么多,有男男女女的人头,有建筑物,有交通工具,还有植物,看过了,形成短期记忆,当时知道,但时间久了,就忘记,或者记不清到底哪个图像是哪个面值上的了;--进了,没有存储成有效的长期记忆,或者记忆有混淆,遗忘了。
3)人们常说,百元人民币上有毛爷爷,相对的澳币上有英女王,大概50刀上有英女王?这时候,你的人民币知识干扰了你对澳币的记忆,50刀上没有女王!--记忆或提取的时候,受别的信息(以往经验/知识)的干扰了。
4)还有可能是你根本不想记住,也许你更想要的是100刀!(笑话了,主要是说,人有可能主动忘记坏记忆。)


心理学家就记忆提出很多学说,最接近所谓“机械记忆”的可能是Craik 和Lockhart 关于记忆编码的层次/深度理论,他们提出,处理信息的层次/深度有三:以拼音文字来讲,囫囵吞枣(知道大小写,表层结构);中度处理(知道单词的读音);和深度处理(强调语义)。他们认为,处理程度越深的记忆编码最可能形成长期记忆。批评家们对此表示,层次无法清楚分割。



对于关心孩子学习的家长来说,怎么样让孩子记住东西最要紧。心理学家的研究侧重不同,总结起来,记忆的三个步骤都很关键,每个步骤都可能增加“记住”的可能。在编码这一步,关联其他信息;形成相关图像;以及联系自我都能增强记忆;记忆一组信息,最开头和最后的往往容易被记住。

心理学所说短期记忆是指未经重复的感官接受的信息,大约只延续不到20秒。短期记忆要转化成长期记忆,则需要重复(复习),口头或在脑海里复习。为了加强记忆,复习的间隔和次数都很要紧,把近似或相关的信息组合起来能加强记忆,把信息按逻辑关系分门别类能加强记忆,符合已知定式的信息容易记忆,也会容易提取;同样,帮助编码的三个策略也会帮助记忆的提取。相反,其他信息的干扰会阻碍信息的提取。但记忆的最大敌人是时间,什么也挡不住这把“杀猪刀”,唯有“多频Frequency”,“最近Recency”--复习,能刷新记忆。鼓吹读经的总是津津乐道于名人说,小时候的童子功如何如何终身受益。这话我没有感同身受,不评论,但就记忆来讲,十几岁新学的东西,通过重复,有意识地记忆,一定比五六岁时学的记得清楚;五六岁会背的东西,如果不经常拿出来复习,原有的记忆到十几岁也会衰退。大部分成人如果能对典籍信手拈来准确引用一定是因为他常常复习。

随着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核磁共振(MRI)和脑功能成像(fMRI)技术的发展脑神经科学研究越来越深入,也进一步揭示了儿童大脑和认知发育的过程。人的大脑天生能接受新信息,也就是天生会“学习”,神经突触的长时程增强效应(LTP)(练习效应)理论就为我们描述了重复的小刺激如何使得神经突触变大,形成LTP, 爆发大反应的“学习/记忆”过程。

脑科学确实有“用进废退”一说,也就是所谓的“神经原达尔文主义”。最新研究表明,儿童青少年大脑灰质和突触较多,从6岁开始,灰质在整个人生中逐渐减少。尤其在少年时期,大脑会进行积极主动的“修剪”活动,切断大量无用的神经联系以提高大脑神经传递的效率。UCLA的研究人员发现,高智商同两个因素关联:儿童时候长期的加速的神经发育以及少年期积极的神经修剪。

回到读经,古人启蒙的第一要务是让孩子认字以便进入自主阅读,历代开蒙教材都有与时俱进,新时代的孩子用同他们生活切实相关的材料学认字符合上述增强记忆的策略。至于《论语》等大人都不能理解的深奥材料,儿童背诵只会事倍功半。而且,除非经常复习,这个功,在孩子青少年时期,会被大脑主动“修剪”掉。

中华文化遗产中,有很多适合小孩子的内容,耳熟能详的唐诗啥的,能让孩子体会古语的韵律美,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还能利用孩子的天生语言习得功能让孩子体会唐诗的语法,为有兴趣的孩子以后学习古汉语打下基础。这些孩子进入自主阅读以后,在青少年时可以从易到难阅读一些古文经典,尤其对历史和文学感兴趣的孩子,能够有机会亲自接触先辈的优秀遗产,同日校主导的西语文明对比思考,将使孩子受益匪浅。海外家长如果能坚持同孩子说中文,教孩子识字读书,已经很不容易。如果从小用亲情绑架或干脆逼迫孩子“读经”,则会抹杀孩子对中文的兴趣,甚至恶化亲子关系。

读经的鼓吹者会说大量背诵古文经典能锻炼记忆力,这个我同意,只是单纯锻炼短期记忆力/工作记忆力(workingmemory)用啥材料都可以,无意义的图片,数字,词组都能用,有人能背圆周率千位以上(新州教育部每年有小学生背圆周率比赛!)但孩子的时间是有限的,儿童发育有所谓的“关键期”,我们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增加对孩子多重感官的刺激从而加速脑神经发育!


评论
被流感击倒,发烧发冷浑身无力,一周就减肥两公斤,谢谢宋妹妹送药上门,免于去诊所交叉感染,雪上加霜。这周末总算略有起色,首次出门走路,边走边看intelligence squared 视频,很好的精神食量,补偿我昨天受的委屈:去城里听了“不可错过的演讲”。

首先重申,我是反对读经的:
老调重弹--要不要读经?
旗帜鲜明地反对“儿童读经运动”--关于记忆的一点科普
之所以去参加活动,是因为好奇,想看看经过那么多年,王教授有没有与时俱进,有没有新鲜东西。遗憾的是没有,尤其在清华北大受过教育和在以严谨闻名的德国得到博士学位的杨老师的指鹿为马,让我叹为观止。总之“大言不惭”这个词很好地诠释了宣讲的形式和内容。我后来提前离场,因为怕自己犯低情商毛病,打上门去。

昨天现场表演的小朋友虽然正在遭受荼毒,还是很可爱,很了不起。现场很多家长都录像了,可以拿出来回顾一下:最小的孩子还有童真,左顾右盼,小动作不断;孩子越大面目越麻木;最大的孩子看起来就是那种不是在学校会被欺辱就是很孤独很宅的华人学生典型—这是我的观感,我很欢迎朋友们提出异议,告诉我相反的实情,那样的话,我就不用如同宣讲人讲的那样,为可怜的孩子“流泪”了。

这个世界从东到西,从政府到民众都重视教育,华人尤其如此。华人人口又那么多,以教育的名义忽悠民众最为容易。我以前研究过市场营销,现在正在学习心理学,下次会专门写一文给家长朋友们,关于忽悠的伎俩。这里具体指出宣讲内容的最大谬误:

1)证据问题:西方主流教育讲究evidence based,尤其现在有大数据,很多教育政策的推行,至少学术届关于教育的研究,都是有数据支撑的。东西方对现行教育体制都有批判和反思,也有很多非主流的尝试,但这些非主流的尝试,很少会受到政府政策的支持,在发达国家,最多是“自由”的标志,给另类家长多个选择。全日制的读经学校在中国大陆的实践和成果有很多负面的报道,作为“读经运动”的推广者,甚至不能提供16岁以上的成功孩子的“案例”,所谓“读经”的“好处”我只能认为是“零”。(且不说,案例型证据anecdotal evidence是最弱的证据。)我上述文章关于脑神经发育的部分解释了为什么大部分孩子读经等于白读。杨老师关于诺奖获得者所谓“长期记忆”改变大脑,短期记忆不能改变大脑的研究应该是故意曲解吧?有兴趣的家长可以看这个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ong-term_potentiation
LTP,tong-term potentiation长时程增强作用是脑神经科学新成果,是人天生爱学习,我们的大脑是天然学习机器的科学依据。

2) “白话文语文教育就是s,大陆五四以来教育耽误了好几辈子人,海外华人的中文教育更是s,一无是处”—大意,非原话,欢迎指正。这种言论正在为孩子学中文的苦恼的家长会很听得进去。但能不能作为“读经”的佐证呢?且不说推广白话文把读书从士大夫的特权变成老百姓的日常,现代教育对整个中国改革开放所提供的人才基础,使得中国各方面飞速发展,即使这个论断是对的,不能逻辑导出文言文语文教育能让更多的人学好中文。

3)这就说到第三点,语言学习所能达到的程度同别的任何事情一样,统计学上呈正态分布。不管哪种方法都有学得好的,也都有学得不好的。个别案例不能推而广之。廖仲恺在旧金山用蒙学启蒙,读经学中文,不能用来指导普通家长。奇思同学8岁来澳洲,现在中文水平甚至比国内的同龄人都好,同家长说起,我会说,我们是怎么做的,但不会说,她没有上过一天中文学校,因此说,不上中文学校是海外华人学中文但正途。

4)同样,按宣讲者的逻辑,海外中文教育的成果也是有案例证据的,比如大家熟悉的大山同学,近来兴起的manly 洋娃娃amy都是很好的不读经也能学好中文的证据。

作为辩论爱好者,我倒是愿意给“读经运动”提供两条很强有力的论据:
1)儿童语言学习有关键期,小孩子是可以通过读经掌握文言文的,从语言学习的角度这个同我提倡的双语养育异曲同工。儿童语言习得研究也支持听-说-读-写的顺序规律。这个角度讲,先听经,再复读,再直读识字,再自主阅读,再写字,是被研究证明的路子。而白话文本身是文言文的简化直白版,学懂文言文看白话文,非常容易。(但“读经”是不讲究学懂的,既然不懂怎么能学会语言?又怎么经由语言学习获得“大道”?费解。)

2)这就引出第二条,不理解能否成为能力?'... natural systems can create “competence without comprehension”—that is, situations in which sophisticated actions occur without the individual or machine involved understanding the reasons for the actions taken.—这段话是我刚才听的美国哲学家Daniel Dennett 的《细菌和巴赫之间》的精华,显然可以用来给“读经”做注释,免费提供了,呵呵!


下次我也会介绍这本书。有兴趣的可以先看下列视频: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Zefk4gzQt4&feature=youtu.be
http://www.intelligencesquared.c ... nsciousness-and-ai/
国内的朋友如果看不到可以搜下别的渠道。

最后说一下关于文化传承和教育的本质。宣讲的基石是对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批判,是是而非地提出,常人之所以不读经是因为无用,如同华人孩子不常选修拉丁文。这个问题我刚好也有旧文,《脑洞大开》之澳洲基础教育思考以及华人家庭教育的定位。同宣讲者相反,奇思同学学拉丁文,我也经常提醒她读古文经典,都出于实用:为了开拓她的视野,为了认识自我,为了让她今后的生活更容易,更有意义。说到文化传承,daniel dennett也有关于cultural evolution的论述,同生物学的达尔文主义一样,文化也是有用的,用得多的才会被传承。

最后,支持一下正在海外华文教育一线辛苦劳动的中文老师们!最近陆续看到很多学校开动脑筋,用别开生面寓教于乐的教学法增加孩子们学习中文的兴趣;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开放网课平台,分享很多资深教师的心得;很多家长和非教育界人士也在不同的方面进行实践;这些都让人欣喜,让我这个业余教育研究者非常感动!你们的努力一定能让下一代的海外华人中文水平得到提升,孩子们绝不会因为没有“读经”而被耽误。


评论
我自己都不感兴趣的东西,不会要求孩子去读的。

评论
读经没错,只是需要引导和解释参与,如果没有师长再胖点解读和分析去帮助理解,死记硬背任何内容其实都是浪费

评论
可以念毛主席语录

评论
阅读兴趣有两层。

第一层是想去读,也享受阅读。

第二层是会用阅读来达到目的,而非单纯的享乐。阅读内容即使有点枯燥或严肃,依然愿意读下去。

发展第一层的同时,第二层也会发展。直接发展第二层,兴趣就容易崩掉。

评论
问楼下一个直击灵魂的问题:

楼主写了六千多字,请问你如果只回复几个字,心里压力大吗?

评论
回楼上,不大,因为教育的问题答案很简单,都是由父母决定的,有因有果,所以以前评论孩子就是用有没有家教来评论。所以不用看什么长篇大论,家庭的教育也不是长篇大论或各种小讨论能改变得了的。

评论

多数人不会看完,6千多?你数过?

评论
很赞同啊!我刚刚跟另一个帖子也发表了反对意见,楼主更充分的阐述说出了的心声。

评论

嗯,我很蛋疼地把楼主的帖子放到了一个word counter里算了一下

评论

看来压力也不小啊,回复都两行字了

评论
一看到”旗帜鲜明”就进来看文斗了

评论
如果是教育方面的专家研究一下倒是也好,一般家长来说想这么多是不是太多了啊。

评论
围观文斗

评论

就是因为没有压力,所以随便说了,多多少少都无所谓。

评论
很赞成这种有理有据的阐述自己观点的文字。然后看众们就可以两方观点论据都好好学习一下,自己消化吸收合乎己用的知识:)

评论

我本来想回复:哈,嗯,哦……

评论
读经读到表情麻木是啥情况

也许是练就内敛安详与世无争的气质?

评论
粪坑文化。
或者按照鲁迅的说法,吃人文化。

评论
标题够震撼

评论
       记得以前读过一本书,忘记名字了。说是机械记忆训练孩子大脑突触,有助于大脑发育,说是犹太人从小就让孩子背圣经(不是都在推崇犹太人的教育吗),不解释不理解,就是机械记忆。这个相当于中国的背经吧。话说我感觉圣经跟故事一样的,比中国的古文经书好理解的吧?

        也是为了训练孩子大脑,教孩子背诵《声律启蒙》。一边玩儿一边熏陶,大人也时不时的背着玩,找机会给与奖励让他背。两岁半的娃,没想着他记住多少,只是锻炼大脑记忆力,将来懂了再感受而已。

         我是这么想的,唐诗也好、声律启蒙也罢,是为了让孩子慢慢感受中文之美。没有选择经书,是考虑其中一些价值观的东西,无论好不好,与这边的文化不一样,毕竟他要在这里长大生活,不太愿意让他接触那么多。

        等大了能分辨是非了,可以让他去读同时也能思考,如果他有兴趣的话。

         同意楼主。既然来到澳洲,就是认同这边的价值观,何必再把那么多中国古代文化的东西灌输给娃娃呢?如果他喜欢了解,大了以后再说吧,没必要煞有介事的去认真读认真背。

         

评论

楼主旗帜很鲜明,观点也很明确

我有好好读完楼主的帖子,然后感想是读经运动,理论上不适合所有的孩子,大量枯燥的背诵确实是会扼杀兴趣的,尤其是海外华人孩子对中文和使用的现状的基础下。

不过我还是要和和稀泥,万事没有绝对,有高智商孩子就是喜欢挑战各种背诵。
除了能对经史倒背如流的孩子,还有记着Pi小数点后几百位的孩子,还有能记住一个30多分钟钢琴曲所有notes背谱演奏的孩子呢...有没有必要?感觉没必要。有没有意思,有点意思的。

咱能不能不要一棍子打倒?

评论

看谁那么勇气可嘉
看谁那么勇扛大旗
一看签名档
才明白了勇气从何而来
难得有闲心有公益心
将所感所想普罗大众
带来非水贴
佩服加点赞
澳洲中文论坛热点
悉尼部份城铁将封闭一年,华人区受影响!只能乘巴士(组图)
据《逐日电讯报》报导,从明年年中开始,因为从Bankstown和Sydenham的城铁将因Metro South West革新名目而
联邦政客们具有多少房产?
据本月早些时分报导,绿党副首领、参议员Mehreen Faruqi已获准在Port Macquarie联系其房产并建造三栋投资联

小学教育

小学教育

去哪里recycle lego

澳大利亚家里有几大箱子,都打乱了,也不玩了,咋办?哪里要? 评论 我看到慈善二手店里有的卖的,估计是捐的 评论 送人,很多孩子喜欢 评论 留着吧,万一孩子又想起来玩儿了呢。 我家很 ...

小学教育

小孩现在Y3,请问到底什么时候报名OC?

澳大利亚今天收到学校邮件关于OC和精英考试变化的通知,有点不懂,到底什么时候开始报名OC? 是今年的11月到明年2月报名5月的考试吗?然后考试通过的话是2026年入读? 所以OC课程是五年级才 ...

小学教育

Year2 English Reading comprehension

澳大利亚孩子是2年级…就是不喜欢读书,阅读理解题做的很不好. 想请教大家推荐好的阅读理解的册子带着在家多做…再逼着读书…好无奈…谢谢大家了 评论 試試看先看電影或者舞台劇,如果有 ...

小学教育

网上练习题平台

澳大利亚感觉围绕澳洲教学大纲的网上练习题平台不多,我所知道的是IXL和Study Ladder。IXL的重复练习是优点也是缺点,比较枯燥。Study Ladder的练习题感觉偏向简单。 还有别的推荐吗? 评论 我有 ...

小学教育

Castle Hill到Sydney Boys 路程时间多长

澳大利亚有人知道山区 Castle Hill到Sydney Boys乘坐M2巴士和Tram单程需要多长时间吗 评论 door to door 1小时10分钟 到 1小时30分钟,视路况和你家到公车站 ,地铁站的情况而定。 评论 这只能是最短最快 ...

小学教育

Zac Power 这套书到底有几本啊

澳大利亚怎么在图书馆搜了下感觉有十几二十本?请问有顺序吗 要按顺序看吗 还是每本一个故事随便先看哪本都行呀 谢谢 评论 不需要按照顺序来。我儿子都是随便借的,读起来也没事问题 评 ...

小学教育

VIC 2016年奖学金互助贴

澳大利亚Haileybury 今年又要开考了。 依然用的是Edutest. 目前在读三五,八年级的学生可以参加。 6月3日报名开始,7月27,28号两天考试, Students who are currently in Years 3, 5 and 8 in 2024 are invited to par ...

小学教育

小学生下课自己回家手表问题

澳大利亚小朋友四年级,想让她下课自己回家,学校离家不远,但想给她个手表什么的,apple watch太鬼了,请问有什么简单点的手表她可以用,可以电话家长,我们也可以定位置她的?没有其他什 ...

小学教育

问一个小白的问题,OC考试怎么看时间

澳大利亚考场是不是有挂钟还是电子钟?允许考生自己带电子手表Count down吗? 谢谢 评论 考场有钟。考生自己可以带传统手表。 评论 考场有挂钟,但可能离得很远,看不清楚。老师理论上还有 ...

小学教育

低龄儿童的课外

澳大利亚想了解一下孩子们课外都干些什么,大概多少时间。起因是孩子抱怨说没时间好好玩。女孩6岁二年级。没有太多学校的作业(读一本小书,oral presentation什么的)。 上了一个kumon数学,一周 ...

小学教育

请教应该选择哪个小学

澳大利亚请教north rokcs public, Matthew Pearce Public, Murray Farm Public, artarmon public,carlingford west public,哪个小学更适合国内刚来的小朋友,四年级男孩。希望学校能抓得紧。或者其他还有推荐小学吗 评 ...

小学教育

墨尔本私校男孩选择男校还是混校呢

澳大利亚请问大家,墨尔本私校男孩选择男校呢,还是混校呢?不考虑离家近的问题。 还在ELC阶段,性格就是普通小男孩。我们对学术挺看重的。 男校是Trinity 混校是St Leonards和Haileybury brighton ...

小学教育

小女孩之间的问题

澳大利亚老大男孩,一路从来没怎么遇到过啥社交上的drama。老二女孩,各种drama,请教父母有啥有啥高招经验分享。 三年级女孩,从prep 开始有几个小女孩一起完,都挺好的,有两三个可能平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