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承认我标题党了,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不起个霸气的名字摔大街上都没人理。我是70后有两个孩子,我曾经是爱和自由理论的拥趸者,被这理论吸引也看了不少这方面的书,但结合自己的育儿实践,我觉得这个理论存在着潜在问题,甚至是比较大的问题。首先我先说我觉得为什么爱和自由的理论在现阶段的城市中产父母中比较受欢迎易接受。我猜想可能有一个背后的原因,那就是我们70后包括80后这一代做父母的自己就是爱和自由的赤贫者,我们自己渴望爱和自由,但在成长过程中普遍得到的很少,人缺啥就渴望啥,我们成长时缺爱和自由就觉得这玩意特别好。生了一个或者几个孩子想把自己渴望得到没得到的希望能在孩子身上实现,包括奥数和钢琴。这可能是这类理论比较受欢迎的心理基础。但我思考后觉得爱和自由理论是建立在一个假设的基础上的,这个假设是:人有向上的力量,孩子在爱和自由的环境中自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方向健康成长。这个假设说起来特别温暖动人,但我认为这不是事情的真相。
我经过我的小样本(自己孩子包括自己家人)的深入观察,觉得这个假设不成立。人的美德我按某一个角度的分类方法我把它分为不需要做功的和需要做功的。举例来说比如说善良这种美德就可以归为不需要做功的类别,如果孩子成长环境中周围人的行为充满爱意,对他人有同情心,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自然就会学会对他人有同情心和爱心。但自律就绝对属于需要做功练习不断克服惰性才能拥有的一项美德,如果孩子成长过程中他周围的人是比较自律的,我不认为孩子自然而然就会成为一个自律的人。因为相对爱和自由,趋利避害是人类更基础的需要和本性。系统论的观点是系统趋于熵最大,葛优瘫就是一种身心都处于熵最大的状态,所以人如果不做功克服惰性,在爱和自由下的发展趋势就是葛优瘫。自律是为了将来的长远的好处而要努力克服眼前的不适的能力。这种美德不可能在爱和自由的氛围下自然学习到,必须要通过长期的纪律,约束和管教才可能获得。
举一个例子我在家里比较喜欢自己动手修东西,每次也把这些技能教给了孩子。有一次我外出10多天刚到家,我孩子兴奋的见我第一句话就是:爸咱厨房灯坏了。思念之情溢于言表。一家人都等着我回来换灯泡呢。我虽然教过孩子具体的技能,但从来没教过孩子什么是责任,如何承担责任,所以他不会主动领额外的责任。学习承担责任,只能在真正的承担责任中去学习,靠睡前故事,什么英雄事迹之类的收效甚微。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每天不断剥夺他承担责任为自己负责的机会,为他穿衣服,喂他吃饭,却期望他在长大的某一天突然成为一个能肩负自身责任的人,甚至也许还暗暗期望他某天能孝顺的替你承担责任。这简直是妄想。
另外一个在生活中观察过的例子:有一次我去家附近小店买米,因为要买一袋50斤,问摊主能不能帮忙送货,摊主收完钱我们刚出门,发现院子里摊主的孩子估计也就四岁,个头刚到三轮车把那么高,已经艰难的把三轮车推出来准备好了,我现在还能浮现出那个画面,他推车需要双手差不多举过头那样子。当时他家长没有告诉他要这么做,是他自己听到我们对话就跑去做了。当时我想人家这是怎么教育的?怎么这孩子就这么体恤父母呢?难道普通劳动人民比我们这些成天学习现代育儿理念的人更懂得如何教育孩子吗?后来想明白了,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不是穷人有更好的教育方法,是因为贫穷,生活的困境迫使孩子成长过程中要承担责任,甚至是超前于他当时的能力。
物质欠缺的环境对自控力是一种天然的训练。比如我小的时候,点心是很珍贵的食物,只有逢年过节才可以吃到,我妈为了防我一次就消灭光,每次都会把点心盒子藏起来,而我一放学在家长回家前要统筹的安排好写作业时间,然后地毯式搜索藏匿的点心盒子,这叫为自己的目标自己付出切实的努力。找到之后在欣喜之余还不能吃的特别过分,否则很容易被家长发现,又会变换藏匿地点,这部分训练是遇到特别渴望的东西也要调节自己的欲望,细水长流。如果实在找不到也不会一屁股坐地上大哭,因为哭没有用,这部分训练的是受挫后对自己的情绪控制能力,和合理归因。这么好的意志品质日常训练游戏,现在的孩子们都没有机会玩了。
我初中的时候才有一双旱冰鞋,还是家长去北京出差时买回来的,买之前就盼望了很长时间,所以买回来后很长时间,在没人教,没书学的前提下,每天只要有时间就找空水泥地去学学,也没有护具,摔了也没关系。而现在孩子只要有些挫折就不想干了。虽然没人教,我每天都自己去学一阵子不用人督促。而现在的孩子在各种需求方面,吃穿喝玩学习各方面,东西都太多了,还没产生渴望,肚子还没饿,饭已经戳在嘴边了,所以孩子还没有感到饿的时候食物已经到了,所以永远也激发不出来我们老祖宗为了一根香蕉再奋力多爬一根树枝的那种动力。厌食症:我小的时候从来没有听说过周围的孩子和成人有这种病。当然也不能说的这么绝对。我也厌过是因为某次过年前有机会吃酱牛肉,一次吃太多了消化不了吃吐了,所以厌了酱牛肉一年。中医叫做吃伤了。现在孩子的成长环境中不光食品各种东西都太多就是一种潜在的慢性的吃伤了状态,所以才会对一切都不那么珍惜。
而现在的孩子是见到想要的马上就要满足,满足不了就开始哭闹。好的到手也不珍惜,见到另一个想要的马上就抛掉手里的。
爱和自由理论的一个延伸就是强调快乐学习,强调发掘孩子兴趣,如果孩子有兴趣自会有动力,有快乐。强迫式学习扼杀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丧失了学习的快乐等等。我从自身的实践看觉得这个理论很有害,给人们不努力提供了一个冠冕的借口:比如我不努力是因为对它没兴趣,我找到有兴趣的东西自然就会激发出动力。。。我从自身的学习过程中观察,认为根本就没有快乐学习一说,但我认为通过学习掌握了知识和技能以后(注意是以后)会是非常快乐的,而且那种快乐会给人带来巨大的满足感。但是学习的过程一定是很艰辛的,不但不快乐甚至充满痛苦。
我总结的学习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肤浅短暂快乐期:这段是因为兴趣开始关注某一领域,一开始觉得新鲜而且学习内容不太难,所以会有一个短暂的觉得快乐的时期;
第二阶段:肉体痛苦期,学习开始变难因为脑力体力跟不上所以感到不适,但这段时间每一天的痛苦都会给自己带来进步,所以如果耐心体察的话,这段时期的学习是有相当的回报的。这段的后期可以算是对学习内容的入门;
第三阶段:精神痛苦期,这一段通过前一段的努力,体力智力有了相当的提高,身体不痛苦了。但是更痛苦的事情来了,就是这一段的努力看不到成效,你看得到山顶但是却没法接近,每天感到没有进步甚至感到退步,开始迷惑道路是不是正确。“为伊消得人憔悴”所以是精神痛苦期,但其实这一段在为质变积累力量,99%的人基本在这一段就停止了。
第四阶段,真正完全掌握了,“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一阶段是从量变积累到了质变,技能和知识可以自由驾驭成为自身的一部分,过了这一阶段将收获到极大的快乐。
可能有人对我上面的论述有不同看法,有人会举例我们院我们系老谁家的小谁就是一个大牛,他学习很轻松,考试从来不复习次次都第一。真相是因为他在努力的时候你在睡觉,你没看见他在努力,或者他故意没让你看见他在努力而已。当然也确有一些学习效率明显高出周围人的,他现在的专注的学习能力是之前你没有看到的时候努力练出来的,不是生下来就有的。
天赋是在经过艰苦努力后,从好变为杰出的催化剂,而不是躺在床上不努力就能把平庸变好的魔法棒。先不论你可能根本就没任何天赋,即使有的话,如果没有艰苦的努力,你的天赋根本没有展现的机会。所以下次在朋友圈里看到某个孩子唱歌跳舞非常棒,我们首先看到的应该是他/她背后的艰辛而不是天赋。
有人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自律,那驱动力不是兴趣,是因为通过前期的艰苦学习和练习,他已经入门,已经尝到了入门后回馈的极大乐趣和满足感。
不要再为自己没有动力去做事情找借口说因为没有兴趣或者我的天赋不在这里,在没有努力之前谈兴趣和天赋太早。
东拉西扯半天,总结一下中心思想:
过于强调爱和自由来教育孩子远远不够,必须要强调,纪律,自律。管教的前提是能看清对孩子对自己长远有利的方向,克服眼前的惰性,有时必须要强迫
评论
物极必反。
掌握平衡,重中之重,也是最难的.
评论
支持原创
评论
爱与自由不是溺爱和放纵...不要走极端 也不要矫枉过正
蒙氏教育法说的爱与自由 指的是成年人应该尊重儿童探索世界的独特方式,并给予他们应得的爱 这也主要指的是0-6岁这个阶段
你举的几个例子 一是关于吃不到糖的自控力 你认为是发展了自控力 我认为只是条件受限情况下的无法挣扎 就像很多经历过五十年代大饥荒的老人会养成囤积的坏习惯 就是因为当年物质的极度匮乏导致当拥有物质之后的不愿割舍 无法分辨物质的使用模式或是仅仅满足心理的需求
换做现在的孩子 物质是不匮乏了 但是并不代表我们去了商场就要“左边一排 包起来 右边一排 包起来” 温和的规范下 孩子自然还是会明白一周只能买一个新玩具 并不会因此哭闹
而且 心理学的实验也证明了 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是随着他长大而渐渐习得的 所以我并不认为这个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因为我们也不是扬子家 连王思聪他爹也只给了他五个亿 这跟自控力的关系不大 还是家长教育的关系 因为给孩子一百个玩具也不代表是“爱”不是吗 这反而像是爱匮乏的情况下用物质来填塞
就像孩子在家 想要跟你一起玩 而你塞个ipad过去 你认为这是给了ipad这个高科技产品代表爱 还是陪孩子一起玩玩不花钱的泥巴更代表爱呢
评论
楼主有些道理,但也不要完全倒向另外一边。
资源多是好事,我们能有更多选择。穷困和资源拮据的磨练出贵子的概率是很小的。
教孩子自律自强是对的,但是需要孩子明白自己想要的,在他们未明白之前不妨提供各种机会给他们。
我一直认为爱是要给孩子翅膀,让他有能力去追寻他的梦想,通过努力足够强大后能获得一定程度的自由人生。
贴一下我几年前写过的
爱他是给他翅膀
在妈妈眼里孩子永远长不大,我承认很多时候孩子会给我一种错觉就是他还很小很天真,一切都需要我来照顾他。不经意间忽略了他们那种远远超出成年人的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爷爷奶奶不在澳洲的那段时间里,小A很快就学会了自力更生的本领。自己睡觉自己起床洗脸刷牙吃早饭穿衣服理书包,可以一个人看书写作玩玩具,给我们足够的时间可以打理家务和工作。他很懂事也乖,奶奶有点心疼,说这么小的孩子怎么可以都让他自己做,可是看看小A,每次做好这些事得到表扬都一脸幸福和骄傲。其实这些小事都是他能力范围内的事情,大人代劳只会养成他懒惰的坏习惯。爱他是给他翅膀而不是宠坏他。
小A个子不高跑得不快,爸爸妈妈希望他能多参加些户外活动,所以报名让他去踢足球。孩子很开心,满场飞奔,带球传球射门水平不算一流。但是站位好,头脑灵活,往往攻其不备,经常都能有所斩获。MVP拿过好几次了。小A特别喜欢踢足球,我们也支持他每周送他去比赛。可是外婆知道这个消息不干了,大呼啊呀这么小的孩子要是摔一跤被踢伤了怎么好,足球运动太激烈了,小孩子身体会不会吃不消...可是看看小A,被太阳晒得黑里透红健康满足的笑脸。其实孩子长大过程总有磕磕碰碰的。爱他是给他翅膀而不是因噎废食。
教育孩子是世界上最难的命题,我一直认为除了性格要好之外,智商只要正常,一个好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可以让孩子的做事的效率提高很多。做爸爸妈妈的不是教授他知识,而是应该总结经验传授方法。比如说他遇到不懂的单词我们不会直接告诉他答案而是教他如何查字典;家里讨论重大决定时我们教他如何从多角度思考,如何辨证的看待事物的多面性;看记录片或辩论我们会告诉如何利用逻辑思考能力去看待证据是否足够支持结论。告诉他宇宙的起源(宗教的和非宗教的),告诉他‘动物’世界就是弱肉强食,而人类也是一种动物。针对不同书本同一问题有不同的答案我们会告诉他书不一定是正确的,就最近一两百年,人们对自己生活的地球,对一些新兴的事物的一些观点一变再变;而之前我们教他的常识也许有一天可能被证明是错的。他会努力尝试着理解,他也会有他独特的观点看待问题,如果他的想法有闪光点,我们就会大大的鼓励和表扬他。爱他是给他翅膀是放飞他的思维。
评论
楼主是不是看读书版帖子有感而发
评论
没想到去年写的旧文收到板友这么快的回复,看来这里是个交流探讨的好地方。关于我的观点有几个地方我想再明确一下:
1)我绝不反对给与孩子合理的爱和自由,起个夸张点的题目也是为了博关注。
2)我不讨论泛泛的教育理论,我只从我所能接触的真相出发。但因为我的接触范围有限,所以只是部分真相。但起码代表了这一部分群体。(我讨论问题的观点认为:真相是讨论的前提,如果不能尽可能的还原真相,那么后面的所有论证都是在一个虚假的基础上了)有关我所接触的真相基础就是,我自己以及大学同学和比较熟悉的朋友的孩子,这群孩子我从出生到他们最大的上了大学,小的大致在初中这个范围。这里面家长的教育方法大部分是传统中式,比较重视学习成绩,报各种课外班,也就比较极端的强调爱和自由的,基本上就是只要不是违法犯罪,孩子想如何就如何,觉得作业太多就不写。我看了各种方法目前的阶段性结果。长远结果不好说,因为人的成长是个长期缓慢的过程。
3)有些事情说起来好听。比如有人打你左脸就送上右脸。这个听起来特别的高尚,但这种结果99%是纵容对方更加放肆。可能有1%会感化到对方。 但另一种说法:对于对方不当行为要给与严厉警告,如果不听,以牙还牙,以眼还眼。 这个说法不如第一个听起来高大上,但我认为更接近日常的正确方法。
4)现在社会尤其是在大城市,在发达国家,物质的,娱乐的东西太多了,客观上不断在纵容人性中贪婪不自律的方面。澳洲的教育资源对孩子们甚至是宠坏了。这些社会基本不能给孩子,需要家长给孩子。
评论
哈哈,被你识破了。文章是去年的没有在这里发过,看到昨天讨论觉得有些相关就发出来了。
评论
学习的最高阶段是不学习,不以学习为目的的学习才是真学习
评论
穷人孩子早当家。。。
评论
对, 尺度的掌握是最难的.
我们华人的思维二元化比较厉害, 凡事容易走极端, 非黑即白. 其实各种教育理念都有其可取之处, 做家长的即要知己(自己的孩子和家长什么样), 又要知彼(各种理论), 才能因材施教.
评论
非常赞同楼主的观点。现在的社会发展太快了,无论从物质还是精神上都比我们小的时候极大丰富。现在的孩子受快餐文化的影响很大,愿望总是很快得到满足,缺少一个等待的过程,很少有机会体会延迟自我满足,缺少自控能力的锻炼。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其实就是越是艰苦的条件才能锻炼孩子的意志,承担起一定的责任,得到成长。而不是温室的花朵,只有阳光雨露没有风雪霜冻。其实家长现在面临更大的挑战,这信息爆炸的时代,无数的资讯都在抢夺孩子的关注,他们其实更需要强大的自控能力才能抵制诱惑。没有绝对的爱和自由,只有相对的爱和自由,任何事物过犹不及。
评论
LZ写的真的是不错,特别是对学习过程的分析。所谓10000小时就是这个道理,学会一项新技能,并成为master级别,不花苦功夫是不可能的。
评论
昨天啥讨论?
评论
我理解的爱和自由在高层次方面来讲。爱是无条件的爱,就是无论你是什么样子,父母都无条件的爱。。无论是成绩好坏,是否乖巧,是否聪明漂亮,父母都一样爱你,
自由是指孩子让孩子成为她自己想成为的样子,而不是父母期望她成为的样子。。比如孩子可以选择自己希望的职业,伴侣,朋友等。。
爱和自由不能极端,需要建立在一定社会伦理道德和法律的基础上。。
评论
评论
教育孩子真的是父母自我成长的过程
评论
太多资源,太容易得到,大多都不懂得珍惜。
评论
强顶楼主的观点!我认为太平盛世最缺乏的教育就是责任意识。举个我小孩的例子。早在他四五岁的时候居然说出这样的话:我是孩子,你应该照顾我。我是孩子,我不需要做家务。
现在我特别强调孩子的责任教育。举例,你是家里一份子,你必须时刻想想我怎样帮助这个家变得更好。小事包括吃完饭洗碗,父母倒垃圾你开门。大事就不用说了,尽可能让孩子参与家庭决策。让孩子觉得对家庭有一份责任。
评论
父母的爱是无条件的,身为父母的责任却也是实实在在的。
自由是在有了强大的能力之后才能奢望的东西。
父母是希望孩子长大后可以选择自己希望的职业,伴侣,朋友,这是建立在他们有了一定的实力的前提下。
不然工作、伴侣、朋友都只能在很小的范围找...
比如说很多人玩游戏都不会好好玩,花了钱还成了炮灰,在游戏中都得不到自由。
比如说很多人出去耍,没什么水平的,也是要听命于别人制定的规则而得不到自由。
恰恰问题是大部分人不遇到事还以为自己是自由的呢...
评论
不好意思抬个杠 这个论据好像有些偏颇呢
什么叫玩游戏好好玩呢 一定要是玩到白金级别才算是好好玩吗 那看在游戏中追求什么 比如有的人玩的就是个休闲 为何一定要避免做炮灰呢 就算是做炮灰他的心里也不一定感觉到不快不是吗 而且游戏本身也不只有竞技类游戏啊 rpg或者休闲游戏 也毫无炮灰与否可言不是吗
什么叫好好的旅游 那这样说来 所有的跟团游 下车拍照 上车睡觉都不算是好好玩了吗 如果有的人受制于语言不通 没有自驾能力 或者年龄限制 是不是为了避免这样的“不自由”就不应该去旅游了呢 连刘强东去美国不也得找地陪安排吗
评论
不抬杠,自由是相对的
如果你理解的玩游戏是个休闲是个放松,可是不好意思,那游戏里为什么要那么多关卡呢?为什么要那么多道具呢?为什么免费下载的游戏最后也能赚钱呢?佛系游戏能大范围持久流行么?
你看看,很多人本来是为了放松的,最后把自己套进游戏了,岂不是找了不自由。
请不要曲解我的意思,那旅游为例,语言不通的,没有自驾能力,自然就是有限的自由了。不是说不自由就不要去,而是想要更多自由也是要付出的。
评论
爱是精神上的爱,不是物质上的爱。精神上的爱是love,物质上的爱是spoil。自由也一样,是精神上的,而不是行为上的。另外对于孩子的教育,真的要量体裁衣,同样的方法对某个孩子是好的教育方法,对另一个可能就是很糟。例如给零花钱,有的孩子学会了财务计划,有的孩子就学会了不劳而获。
评论
其实, 家长认同和采取什么教育理念和方法, 很大程度是由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决定的. 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脑海中理想型的孩子, 我觉得这就是做家长的初心. 我们想要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是我们如何教育他们的起点.
理论只是工具, 家长看清自己的初心也很重要.
评论
非常同意
评论
写得太好了!
评论
寫得很好
评论
赞同楼主
评论
爱和自由的作者为了让孩子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先后创办了幼儿园,小学,后面不知道有没有中学。自从我知道这一点之后我就不迷信这本书了,因为我不能让我的孩子生活在一个特定的为他专门设置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一辈子
澳洲中文论坛热点
- 悉尼部份城铁将封闭一年,华人区受影响!只能乘巴士(组图)
- 据《逐日电讯报》报导,从明年年中开始,因为从Bankstown和Sydenham的城铁将因Metro South West革新名目而
- 联邦政客们具有多少房产?
- 据本月早些时分报导,绿党副首领、参议员Mehreen Faruqi已获准在Port Macquarie联系其房产并建造三栋投资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