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隐版一个贴子的启示

在澳大利亚小学教育





题记:这几天在隐版看到这个贴子,作者的每一句话都读了几遍,有些地方有共鸣,有些地方有同情.作者无疑是痛苦的,迷茫的.
现在就这个贴子谈一下其中的问题和启示.不是富二代,看人家说回国从来都觉对于自己是天方夜谭,但是现在真的觉得在澳洲快挺不下去了.如果想象一下贴主的路程,一个小女孩被家长毒打......不禁落泪.贴主现在觉得苦闷,也不和家人联系.我想绝大部分父母是不想这样的结局,然而悲剧总是在复制与重演.
今就这个贴子谈谈贴主的问题和可能的原因,或许对于理解小孩的培养有所启发.


附原文:
以前的回国好不好的纠结从来都跟我无关,因为不是富二代官二代,屌丝回国根本没活路。当初决定来澳洲是因为一年只有五万左右的年薪,却要拿出五千去送礼看领导,不然就是被穿小鞋挨整。实在受不了那样的生活加上年轻顾虑少,也就决定辞职出国了。
我的出身环境就属于年薪五万人民币都人人羡慕,觉得我选择辞职出国很惊讶的那种,屌丝到极点。当初来澳洲想移民连大学都念不起,读的最便宜的TAFE课程移民,都是借的钱,整个拿到PR之前的日子都是在怕钱不够用的焦虑恐慌中度过的。
拿到身份以后才开始读大学,整个大学期间也是在鬼佬同学面前的说不好英语的自卑和钱不够用的没有安全感中度过。鬼佬同学读四年的课程我三年就读完找到了还不错的工作。因为经济压力真的太大,太害怕毕业不能马上找到工作。客观的讲我知道自己真的很努力,也很优秀了,可是我感觉不到任何成就感,我感觉到的就是无穷无尽的经济压力和生活在鬼佬环境里的压抑和孤独
找到工作以后才发现对专业一点也不感兴趣。大学的时候太害怕不能找到稳定的工作,完全没有把兴趣纳入考虑,一直拼命学习。毕业以后有了正常的收入了,有了一点点安全感,才开始发现工作内容无法忍受。工作单位气氛冷漠,并有职场BULLYING的传统,加上与鬼佬环境格格不入的压抑。整个工作的感觉糟透了。
但是觉得跳槽解决不了问题,因为压根儿就不想做这一行了。在那个很糟糕的工作单位犹豫了很久。然后辞职了。没有再找工作。觉得彻头彻尾的厌倦了。
辞职在家之后想了很多很多。觉得自己累透了,失望透了,没有力气了。有经济压力,但是我精神上的痛苦OVERWEIGHT了经济压力,我没法再去找工作。
虽然兜兜转转,年纪也不算小了,但是也可以再去读个一年或是两年的课程找个自己喜欢一点的工作。可是就像一个人失恋了以后没有力气再去爱了一样。我觉得没有力气再去很投入的读书了似的,虽然我可以去读,可是没有期待了,也没有热情了,所以也不会有快乐了。似乎觉得一切都没有用。读书也不会开心,将来毕业工作也不会开心。因为喜欢一点的专业肯定不那么容易找工作,不然当初就去读了,也不会等到现在。
以前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会有一个斗志就是我一定可以克服,我慢慢就会习惯可以应付之类的。可是现在就是觉得一定不会有好事发生,一定会有很多困难,然后觉得没有任何力气面对任何困难。我觉得很累,很灰心。觉得一个屌丝的生活注定是困境,一个移民的生活注定孤独。来澳洲快十年了,我没有什么朋友。学习和工作的过程没有任何中国来的同学,有几个八九岁来澳洲的中国同学,但是缺乏共同的生活经历,聊不来。有两个鬼佬朋友,这阵子觉得受够了离开自己母语环境的压抑感,不知道生什么气,也不再联系他们了。发誓以后再也不要交什么鬼佬朋友了,除非真的真的聊得来。最近觉得受够了,再也不想努力去接受澳洲一切我不习惯的东西了。
躺在床上,无力,看不到希望,真的产生回国,或是去台湾新加坡之类的地方找个工作去工作一阵子。我知道我这样的人,只能在澳洲混口饭讨个生活,如果回国能活好,当初也不会出国了。
可是真的觉得在澳洲失去了所有的社会关系,没有朋友,没有归属感,太难受了。
觉得天地之大,我却无路可走。

作者的主要回帖:
 看过医生了,因为睡眠饮食都正常,只是垂头丧气,所以也不至于需要什么药物干预。
心理医生也看过好多次了,觉得除非真的有什么太奇怪的想法,不然医生也帮不到什么。
2 谢谢你,我也一直觉得人的情绪和境遇都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低落总会过去的,可是毕业一年半,低落一直没有过去,还不如以前穷得什么都没有的时候开心。
 谢谢你,我可能真的太懒太消极了,一直想游泳划船爬山打羽毛球什么的,计划一堆,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就是一直在想也不去行动。需要改变的事情真的很多,至少从参加运动开始吧。
 谢谢。看了大家的回复,我真的动了回国玩一阵子再回来看看是想改行还是想再找同类工作的念头。
可是,我很怨恨我的父母,尤其是我妈,觉得是她从小折磨我让我从小到大没有一天是快乐的才使我如今这么不快乐。我其实属于有童年创伤吧。
来澳洲快十年了,我只回国一次,还是因为有事情要处理,回去一个星期就回来了,觉得在家里多一天都呆不下去。如今回国散心不告诉家里人?
越说越觉得我不开心的渊源太多,开心才怪
5 堪布的讲座我在YouTube上还真的看过,真的有些帮助,可是不知道怎么能系统一点的学习,改变一下世界观。他的看世界的方法真的能帮助自己内心平和下来,可是后来听他讲罗汉菩萨什么的,跟我无神论的信仰有点冲突,不知道该怎么听下去。
6 我的压力来源于内心。这也是我恨我父母的原因。他们从我幼儿园开始毒打我,青少年时期也不切实际的要求我,达不到就打,其实我学习一直非常好。
我觉得自己从不懂事开始就生活在紧张和压力里,莫名其妙的被打被骂。成年以后也失去了放松的能力。
心理医生说我从小没有被父母给机会让我慢慢的进步和学习,一开始做不好马上就打,导致我没有学会原谅自己。
我其实没有什么迫在眉睫的经济压力,就是从小习惯了活在紧张和压力里。
我希望我不要再去恨我的父母,把我自己好的不好的都看成自己的一部分,自己面对,跟他们没关系。但是我现在还做不到。我恨他们为什么那么对待我,他们现在也仍然在那样对待我,只不过没法再打我了而已。
7 我有时候不觉得自己不开心是单纯的自己的原因。我觉得是社会的原因。社会不好的走向影响着每一个人,但是不是每个人都那么敏感。
我的GP也是这样的观点。她告诫我如果希望从社会中得到什么回馈,那肯定要是失望,说她年轻的时候的医患关系远不是现在这样,但是时代变迁,容不得医生再关心病人了,叫我找一个觉得舒服领导同事合得来的地方才是最重要的。可是我真的累了,找不动了。
8 可能是因为国内自己不会有outsider的感觉,就不那么在乎社会给不给我回馈,工作给不给我回馈,同事给不给我回馈,因为我有朋友亲人,根深蒂固的属于这个社会,自己就是主流中的一员。可是在澳洲,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是,什么回馈都没有,我怎么定义我是谁呢。人类本来就是社会性动物,需要属于一个群体和知道自己的位置。
9 真的非常谢谢大家。没有太多人说难听的话。很多善良的人留言。今天自己在家干了几碗鸡汤,精神上有振作起来一点。
打算采纳大家的建议,从每天运动三个小时开始。反正眼下也不上班。打算每天早上先快进着追一下扶摇,然后就出去跑步,先坚持到扶摇播完,看看怎么样。
今天的鸡汤说,完美主义就是有条件的接纳自己,只有自己事情做得很好的时候才会接纳自己,不然就是挫败和自我否定。每个抑郁的人都可能会有一个苛刻的父亲或母亲,使我们从小就学着苛刻的对待自己,有条件的爱自己。
抑郁的过程其实就是无条件的接纳自己和喜欢自己的过程。
我之前一直都是有条件的爱自己。确实。因为从小被父母刻薄的要求,我非常愤怒。没想到自己一直以来居然也在用同样刻薄的方式对待自己。觉得自己虽然是移民,可是偏执的完美主义使我不允许自己比鬼佬差,不允许自己做任何失误的决定。一旦发现自己做不到潜意识给自己设定的要求,就开始不喜欢自己,也会开始觉得生活没有意义。
10 朋友很重要。抑郁的时候,再好的心理医生可能不如一个好朋友或亲人,因为他们比医生更了解我们。很高兴你走出了不开心。
我也打算放弃以前的自己,放宽自己的眼界。昨晚发帖子的时候真的有轻生的想法。现在好多了。
11 其实不管信不信宗教,都是对自己对他人怀有一颗充满爱和宽容的心才会有幸福感。如果有宗教信仰会使这种爱心更坚定,更容易持久。
我其实真的尝试过,但是不太行。可能是我的年纪和经历还不足以使我能完全理解宗教。我觉得宗教其实也是很有智慧的哲学和世界观。可惜我现在还站在门外。信仰也是需要经历和缘分吧。
12 谢谢你的夸奖,被夸奖总是开心的。不过我其实说的是真心话。我很抑郁的时候确实有试图了解一下基督教和佛教,确实是觉得里面有很多道理很有利于帮助人们建立一个健康的社会关系和看待不开心的事情的豁达一点的方法。只不过宗教产生的年代太久了,有一些东西确实需要新的发展,再有智慧的人,在充满智慧的理论,毕竟也是几千年前的了,有些观点和理论可能需要更新一下,或者用更现代一点的方法重新表述一下吧。可能也确实有统治者的一些东西参杂在里面。所以说,我没有能力去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所以还站在宗教的外面。
可是我真的觉得人在重大的挫折面前,科学就不好用了,宗教确实有拯救绝望的人的力量,可能对于不那么绝望的人,他们还有能力修复自己,不需要拯救吧。
13 特别感谢你。其实父母的事儿真的有点像是我的心结。我已经很久没有跟他们联络了。怕他们担心甚至联系姑姑,说我很好,让姑姑带我跟他们联络。姑姑都能理解我为什么这么做。因为我妈刻薄情绪化的为人他们都是受害者。说实话我回顾自己从小怎么长大的都替自己难过,觉得一个小孩子,太不容易了。那时只要我妈出差几天,我都乐得什么似的。回来她问我想不想她。我说不想,她从来不相信,觉得我是调皮不好好说话。我真的不知道她是真不相信还是自己骗自己。
我不是不肯原谅她,也不是对她期待高低,而是只要一跟他们接触,他们的负能量就铺天盖地,还是控制狂。我除了,没有别的办法。不知道以后跟他们的关系会走向何处。
14 很感谢楼上几位同学真诚的回复,很感动,也很受教。
我这两天看国内新闻叫兽又提议单身得收单身税,夫妻不生孩子或不生二胎也要惩罚性收税。于是也切身记起了当初为什么会出国,也明白不可能回国。
我就是一直不太明白为什么我会觉得孤独至此,以至于连全职工作都承受不了。是因为我的专业不是移民专业,没有中国同事也不认识中国同学吗?是这个原因吗?大家还不是都孤独,但是谁不是正常工作呢?我确实对专业没兴趣,但是这个也不是正当理由吧?
看的帖子,因为婚姻困扰的不少,可是像我这样被工作困扰,因为精神痛苦无法全职工作的真的不多。是因为改行比离婚容易,所以没人发帖说不喜欢自己的工作,都直接辞职改行了吗?放弃稳定收入,一切重新走一遍,上学,找工作,重新积累新行业的工作经验,听起来也不是一个容易做的事情啊。
我不知道自己的症结在哪里,为什么无法像别人一样正常工作。是因为我真的不擅长自己的工作,也不喜欢?还是因为工作环境一个中国人也没有team风气不好导致精神压力过大?因为私人生活没朋友导致夸大了来自工作的不愉快?还是我做人太完美主义不成熟,幻想在工作中得到满足感,其实应该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太多的问号。
我知道我的生活是严重失衡,缺少了什么东西,才会这么痛苦。但我很难确定自己缺少的是什么。不太清楚转行能不能解决我的痛苦。因为好多人也对工作没多喜欢,也都可以生活的很好。我怀疑自己想做喜欢的工作是在转牛角尖。可是我无法想象全职做这个专业,我怀疑憋死吧。可以找个兼职维持个生活。可是然后呢,我的人生,该往哪里走呢?


评论
我去,这照相照的够狠

评论
为什么在小学板块

评论
可见从小的教育会影响人的一生。

评论
悲观的人会一直悲观,从小生活环境很重要

评论
楼主意在不要毒害下一代,从娃娃开始

评论

我不想给贴主贴上任何标签.但为了论述方便,先提出一些概念.
现在想到哪写到哪.

贴主的问题:

A 无聊综合症:无聊综合症:大家听过吗?是一种弥散性人格障碍。发病高峰在30—40岁之间。往往在成家立业至少达到了中等水平。也许一般人看起来混得还不错。我们传统文化隐含着这种危险,因为我们鼓励子女前进的道路是有出息,出人头地,颜如玉,学而优则仕,光宗耀祖,人生赢家等等。我们不鼓励孩子去独立地做决定,也不知如何促进孩子积极的内心世界的发展。亲子互相依赖。臣无祖母无以致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李密的一篇陈情表感动了多少人。然而,这种感情必被摧毁。
特征性就是平淡和无动于衷,尽管一般接触中看不出来。觉得生活没有什么真正的意义。很少抉择,只沿着费力最小的方向进行.这种人作为社会的一员可以表现不错,家庭和社会义务一般能够完成,对人也相当宽容。但总的说,他只是随波逐流,缺乏真正的和深刻的满足感。他无法在深层和理解的水平上与别人认同,他不能体验别人为什么活得那么起劲和心满意足。
这个综合征现在又叫空心症.
如果客观条件所限制使人无所作为而感到无聊,尽管可持续数年之久,一旦条件改变,无聊感便一扫而光。那就不是无聊综合症。
贴主数次提到,不喜欢自己(空心了),觉得生活没有任何意义。
尽管‘我其实没有什么迫在眉睫的经济压力,就是从小习惯了活在紧张和压力里。’可见父母的影响将伴随孩子的一生。
’怎样做母亲’----总结作家所描写的母亲及其延伸

B 未分型的人格障碍:
贴主数次提到自己是完美主义者,要做十全十美的决定,不允许任何差错.大家可能会想起<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里面的陈孝正.陈孝正后来见了郑微,说自己是爬行动物.贴主从小被父母毒打,尤其是母亲,本应是温柔温暖的,却是暴力.被严格要求.我猜测贴主的父母在自己所在行业内算作优秀,他们有个特别大的'自我',想控制一切,像是万能神.或许他们自己就是在毒打环境中长大,'毒打'变成教育孩子的一种模式.
为什么很多人信奉'棍棒下出孝子'?这和华生的行为主义有很大关系.华生认为,给他一群小孩,他可训练这个小孩成任何他想要的样子.完全忽略人的天性与天分.华生笃信他所宣讲的,其三个子女两个都是抑郁症,一个是精神分裂.后来华生年老时,认为自己讲的都是狗屁,把自己的著作全部烧了.其孙女还出了一本书<黑暗面>,揭露这种残酷.
中国文化特别能接受华生的理论.人的行为最重要,我不管你内心想得啥,现在我就让按照我想的或说的做,不做?惩罚.惩罚本身让人恐惧,但短期内会收到一个比较好的效果.惩罚简单粗暴,和沟通是相反的.贴主数次提到'害怕''恐惧''不安全'就是父母的'毒打'所带来的精神烙印.父母不切实际地‘要求我。’
还有一个就是道德绑架.孩子必须听父母的,不听就是逆子,不孝.这也是中华文化特有的.这就形成了人的'两价性'.比如贴主,既想和人交流,又难以走出去,带有某种回避型人格缺陷.她是犹豫的(比如工作,自己不喜欢却不能逃离.比如和父母的关系自己痛恨他们却让姑姑稍信,有的浪子就是一去不复返.比如回国与否等等,既想遵从内心,但却没有勇气做决定)。贴主数次提到:在家里一天都呆不下去,母亲出差在外自己最快乐。
另外,纵观贴主的主贴和回帖,标点符号,用词遣句都没有任何错误。符合完美主义的特征。(obsessional perfectionist)
贴主数次提到‘回馈’,(社会给不给我回馈,工作给不给我回馈,同事给不给我回馈),贴主的价值取向是外在的,接近‘颜如玉’‘黄金屋’这种价值取向。
贴主说:再用同样的方式刻薄地对待自己。假想贴主现在有了小孩,会不会悲剧重演?
这是从小因家庭环境的影响形成的.
在未成年期,因为主要以学业为主,学业好就可掩盖一切。随着社会功能逐渐增多,问题浮现。失代偿了。就像高血压高血脂置之不理,等到腿浮肿了,走两步路就气喘吁吁,就是心脏失代偿了。

C 贴主到底有没有抑郁症?在此贴中,很多足友说作者有抑郁症。那贴主是否有抑郁症?
抑郁症有三大核心症状:
 情绪:情绪/能量水平/享乐
2 躯体:食欲/睡眠/利比多水平
3 认知:
  包括注意力、记忆力等衰退
  对未来的期待:无助无望
  对自己:认为自己没有价值
贴主情绪上’没有一天是快乐的’,应该是从记事起,但贴主没有提及食欲睡眠。我猜测贴主是女生,贴主未提及自己的情感生活。贴主的注意力、记忆力是正常的,能够完成自己不喜欢的学业。
抑郁分为内源性抑郁和神经性抑郁。内源性抑郁患者病前人格大多是相对健全的。病人是患了真正的病,跟肺炎没有什么两样,需要服用抗抑郁药。神经性抑郁病人大多原来人格是很不健康的。所以,贴主应该属于神经性抑郁。和该帖跟贴的那些朋友所说的抑郁不同。运动对内源性抑郁可能有效,但对于神经性的则无效。作者提及数次看医生,并没有被开药也是基于此。


评论

这让我想起另一个人。
就是Maude Julien
Maude Julien.即the only girl in the world的作者。她从小被囚禁,从不出门,不上学,不外出购物。她父亲曾是个成功商人,后搬到法国某偏僻小镇,家里有一只牛,一个羊,几只鸡。有个伟大计划,将她培养成super woman。每天学习15个小时,学习八种乐器,在十度的水中游泳,每二周烤次面包所以很多时候吃发霉的面包,没有热水和取暖,不准说话,不能表露任何情感,从不看医生。每天必须六点起床,读艰难晦涩的书比如卡夫卡的让她意识到外界多危险,囚禁在充满老鼠的阁楼。如果不符合父亲的要求,她则会被电击。
在这个孤独世界里,她学会了自己和自己说话,她家的猪马牛羊教会了她如何去爱和共情。但小女孩逐渐长大,在音乐老师的帮助下逃出来。说她现在是世界上最幸运的人,可以微笑,居住在有窗户的房子。她父亲十分憎恶她说英语,但她还是学会了,因为开启了另外一个门。这一切源于她的好奇心。出来之后用了十年适应这个世界,连“笑”这个动作都要学习,还有背痛,抑郁等各种心理躯体症状,受过很多心理治疗。现在她在巴黎做心理治疗师。采访中她说,很多受害者之所以长期受害,因为已经不相信她们自己有能力逃离,所以从不寻求帮助,心理治疗的作用在于激发这些受害者想改变现实的愿望。其书可以一读。当有所启示。
1102046c95bh9fvwhswwpi.jpg 110222khakf56fwx4bkeqg.jpg

评论

贴主在贴中比较详细地描述了各种心理冲突,对于各位做父母的,也或许能有所启示。
心理冲突是在所难免的,我们每天都会面临这样的那样的困扰。但基本生活不太受影响的。

1 感到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和思想,同时又觉得非控制不住不可。
贴主谈到,父母对自己有极强的控制力。不愉快的情绪和不好的念头每个人都有,但有些人就自我强求:非控制住它们不可。就像有些父母,非控制自己的小孩不可。各种婆媳夫妻等矛盾由此产生。大大方方承认人性的弱点,接受自己,宽容自己,别‘刻薄’地对待自己。本版viviancn谈了这世界不存在灵魂伴侣soulmate,很多人连自己都讨厌(比如贴主),就是世界上如果存在一个一模一样的自己,都难以相处下去。应用到教育上,就是别给孩子提不切实际的要求,尽量别用‘惩罚与暴力。不是每一棵树都需要或都能够成’才‘的,你看澳洲那些桉树,长得歪瓜劣枣的,还不是一样可以享受阳光雨露(如果树有权,算是基本树权?人尽其才物尽其用,马嘴别安在牛头上。牛有勤劳的优点,马却跑得快,牛体马用,滑稽至极。孩子最基本的权利是那些?请看何为童权:About Children's Rights
respect for the best interests of the child as a primary consideration(尊重儿童的最佳利益)
the right to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生存和发展的权利)
the right of all children to express their views freely on all matters affecting them(自由表达观点的权利)
the right of all children to enjoy all the rights of the CRCwithout discrimination of any kind.(无任何歧视)

2 感到持续的精神(或)心情紧张而无法使自己松弛
’我应该怎样‘’我实际上是怎样‘之间差距越大,’我‘就愈紧张。过度紧张在于自我强求。
对考试不及格毫不在乎的学生就不会过度紧张。
过度紧张有下述不同的体验:
---紧迫感:每天都在赶任务,总有做不完的事,没有松一口气的轻快体验
---负担感:感到责任重大,力不从心,肩负十字架,充当替罪羊之感,深受委屈
---效率下降感紧张程度的增长和自我期望的提高是平行的。
---疲乏过敏:贴主数次觉得全身无力,疲惫
---自控感:感到削弱,必须加强自我控制。

3 经常后悔,却悔而不改。老是重复同一水平或同类性质的错误。悔和改二回事。世间有死不悔改的人,也有悔了马上便改的人。最让人羡慕的是有错便改却从不后悔的人。而心理冲突者,悔而不改。贴主数次提及悔恨自己的父母,但走不出来,不知’我的人生,该往哪里走呢?‘。数次选择自己不喜欢的专业,现在从事着不喜欢的职业,但贴主又强烈的认为’对专业不感兴趣,不是一个正当理由。‘

4 对未来没有信心,却绝不甘心。
对世故一窍不通,也始终学不会,却又缺乏任何情操和激励行动的理想。贴主渴望融入社会,渴望朋友,但似乎缺乏技巧。数次选择了自己不喜欢的职业,业余也没有发展自己喜欢的。

5 模糊而强烈的委屈感:贴主数次提到工作单位感觉’糟极了‘,却鲜有具体事例。这种委屈感是弥散的,不限于少数几件事,整个生活让他感到委屈。首先,委屈不在于表面的厉害,而是深深地刺痛了他的心。第二,委屈似乎并不只源于眼前的处境,而是在若干年前甚至童年埋下了种子。第三,委屈感牢牢地占据着病人的心,欲罢不能,如影随形。说不清楚,甚至感到有苦难言。是善心遭恶报?怀才不遇?蒙受奇耻大辱或不白之冤?似乎都有那么一点,但又都不是。

6 完美主义:厌恶是这种人的一种站优势的情感。厌恶一切,包括自己。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丑恶的一面,首先要承认它,接受它,才能谈下一步如何妥善地对付它。贴主也算比较优秀,但自我苛求严重,结果是自我挫败,深刻的自我不满,持续的自我折磨。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能对自己有个全面认识才是明智。胜人者有力,就是所谓人生赢家,有赢就有输,不可能老赢。人要不断得认识自己。而要把’要比别人强‘’要赢‘放在末位。

7 不安全感:贴主数次提到自己的不安全感。不接受自己内心的不安全感,并将这种不安全感变成客观世界的危险。臧克家写诗: 一万支暗箭埋伏在你的周边,伺候你一千回小心里一回的不检点。

8 自卑与自大的冲突
自大:过分争强好胜,考90分都觉得难过,因为班上好几个。参加竞赛游戏很紧张,唯恐失败,常常体验不到游戏的愉快。体验不到其中的情感交流。认为吃亏受罪就在于’自尊心‘太强了,过分注重别人的评价,其实是’他尊心‘太强,自尊心太缺乏了。这种人容易看不起别人。宽容和接受别人的错误、缺点,才会尊重别人。同理,宽容和接受自己的错误、缺点,才会尊重自己。自卑并不在于缺点和犯过错误,在于不敢正视它们,在于用不切实际的高标准去掩盖它们,在于极力压抑自己的情欲和企图把自己装扮成圣人。贴主数次提到父母对自己的高标准,又数次提到因为’好找工作‘去读不喜欢的专业以及做不喜欢的工作。

9 两价性依赖:

就是对别人有高度依赖,同时容易对别人心怀不满和怨恨,甚至公开的敌意和攻击。孩童时期,生活上依赖父母。父母这时以这种依赖为砝码,去要求孩子做这做那,很容易形成两价性依赖。不要将爱和暴力(强迫)绑架在一起。有很多家暴受害者,就无法离开那个家暴者,或者屡次找的伴侣都是对其施以家暴。就是小时候,父母将暴力与爱混合。
依赖表现为过分注重别人的评论和态度,看脸色行事。如果生活顺利,不满和怨恨的一面是潜伏的。一受挫折,怨气就冒出来了。怨天怨地怨春花秋月,其实是怨人。只是怯懦而不敢明说罢了。为啥怯懦?因为小时候被’毒打‘。

10 性的心理冲突:
食色,性也。社会对食欲几乎不加干预,各种苍蝇馆子,大排档,高级酒楼遍地开花,对性欲清规戒律一大堆。贴主未曾提及任何情感经历,暂且不表。

--------以上十条摘自《神经症》(第二版)(p204-212)。我缩减了一下,并结合这个具体事例发挥了一下。

41g-nLKHEFL._SX348_BO1,204,203,200_.jpg


评论
如果真相确实如同那位楼主自述那般(只有一面之辞其实不好判断)。
症结就是家庭教育只有严缺少爱这样的不平衡所导致。

评论
跟人的性格有关

评论
确实和童年有关。

评论
这个楼主缺爱,需要找到爱她的人。但是这个过程也会很痛苦,估计她也会作那个爱她的人。
一种循环

评论
我去!居然不是隐秘版!我看了这位楼主(隐秘原楼主)的发言,感受最深的是他对出身的深深无奈。我觉得成长大环境对家长教育思维影响极大。这些环境因素很多时候都不是主观个人能轻易意识到和做出改变的。这也是为什么教育方案很难复制的原因。即使隔壁邻居也未必与你有一样的外在环境。

评论
除去性格天生部分,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性格影响很大

评论
贴主的妈就是看了这贴也未必觉得自己错

评论
上了一课,孩子的心理健康建设非常重要啊。

评论
好贴,有一个温暖的家庭真的很重要

评论

大哥,你是专业的吧。。。。

评论
很有启发,希望楼主继续下去。

评论
好贴!

评论
过去的都过去了,我们左右不了已经过去的事情,但是可以从今天开始谋划未来。

评论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妥协的历程,要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评论
我的家庭背景也很负面和复杂, 但是我觉得自己能够跳出原生家庭的各种问题有几个原因:
1. 相对安全和平静的童年, 4,5岁以前吧, 妈妈带, 也有很好的自然环境.
2. 家庭问题开始暴露和侵蚀我自己生活的阶段, 我被父母送去其他家庭寄养和学校住宿, 所以不是每天都在原生家庭里经历压力和暴力. 
3. 自我意识萌发的青春期, 有积极正面的因素--贝塔斯曼书友会, 买了很多关于人性和心理方面的书籍, 自我启发和思考

我的家庭给我育儿上面的启发就是, 不是每个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 都懂得如何爱自己的孩子, 这是需要学习的功课. 我在父母如何养育我的经历里, 没有学习到太多正面的东西, 但是我知道很多反面教材, 所以常常提醒自己不要走父母的老路. 

愿没有在原生家庭里被父母好好对待的那些帖主们都可以做到放下过去的包袱, 轻松前行.

评论
好贴!
不知隐秘版这位楼主能不能看到此文,过往岁月已无法改变,但是还是可以给未来一些信心和希望的。
期待本帖楼主更新。

评论
我相信出身在糟糕的家庭的孩子还是不少的。有些走了父母的老路,有些则能“出淤泥而不染”。

给有类似经历的TX一个秘诀:遇事多想想:“我已经长大了”。

长大了,所以经济独立,从此可以摆脱原生家庭的控制。

长大了,所以可以独当一面,为我们爱的人和自己的孩子遮蔽风雨。

至于原生家庭,父母一把年纪了估计性格也难改,寄点钱躲远点也罢了。

评论

还有,就是贴主好奇心的丧失,现在什么都提不起兴趣,失去了探索世界的能力。因小时候父母太过严格。

人格障碍算mental health的顽疾。
贴主问题复杂,需要至少成百次以上的心理治疗。需找到合适的治疗师。
之所以发在小学教育版,意在提醒大家要有这个意识,尽量不要把自己父母的不良的教育方式带给下一代。尤其是幼龄儿童。以免铸成大错。

有兴趣的可阅读此书:
我对这本书很有兴趣,在当当上买了,因为邮寄费太贵,就在淘宝上找了人扫描了。现在我发一下扫描版的这本书。真心希望大家都认真读一下,尤其是家有小朋友的父母,了解一下一些心理疾病是怎么样产生的。或许可以防止未来悲剧发生。
https://pan.baidu.com/s/1v_xnNKxaYVG7Tvvc4-7d9w
密码:7t5m
25263659-1_w_3 (1).jpg

评论
性格缺陷,没有自信。

这样的人,不会是普通人的。要么飞黄腾达,要么拿枪在闹市里乱扫。

评论
谈谈亲子关系(作者:许又新)

亲子关系是我们每个人来到世间的第一种人际关系,它对我们每个人的心身健康,都是十分重要的。

没有母亲或他(她)的陪护人的喂养和照顾,新生儿便无法生存下来。这就促使婴儿对母亲产生依恋。依恋是人类最初始的也是影响最深远的一种情感,是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环节,是几乎一切社会情感发展的基础。它通常在五六个月至九十个月明显地表现出来,而在一岁半至两岁半达到高峰。

如果不是孩子大脑或身体发育有缺陷或障碍,不出现依恋的原因便是亲于关系出了回题。例如,母亲或他(她)的陪护人并不爱孩子,很少接触孩子,不爱抚孩子,不跟孩子交流情感,等等。陪护人更换频繁也使孩子无法产生依恋。从来没有过依恋感的孩子长大后,可能成为只顾自己而对别人毫无感情的人,也可能成为缺乏安全感,或对人过分猜疑而不信任的人,还可能成为具有破坏性和攻击性的人,如此等等。

孩子的社会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在亲子相互作用之中进行的。亲子关系的质量决定着社会化过程是否顺利、是否发生障碍或缺陷,也决定着社会化所可能达的水平。

重要的是,一个人的人格之核心部分或基本结构,是在学龄前即人生的最初几年里大体上定型的。当然,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亲子相互作用的产物。

马斯洛(A.H. Maslow)所说的基本需要(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被人尊重和自尊的需要)在人生开始的几年里,就已经存在。如果这些需要在童年得不到满足,精神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障碍,人格的发展也会出现障碍。

对婴幼儿来说,父母亲的态度和行为应具有前后一贯性,这样,他们才能有把握地预测未来,也才会有安全感。儿童基于昨天什么行为被允许或得到赞许,他们便能推断今天的什么行为,也会得到允许或赞许,他们对自己和未来便有了信心,便有了安全感。我们必须明确,对儿童安全造成成胁的,并不是毒蛇猛兽,也不是自然灾变,而是周围的人尤其是负有养育责任的人的行为硫忽或失误。

如果父母对幼小的该子缺乏爱护和关怀,孩子的安全感从哪里来呢?如果孩子今天的什么行为得到赞许,什么行为受到制止,并不取决于父母的一贯态度,而取决于于父母此刻是否头痛或消化不良,取决于父母今天心情是否愉快,甚至是取决于父母打麻将牌的输赢,那么,儿童便会感到这个世界完全无法预料,当然也就没有安全感。童年深埋着的不安全感,是将来患神经症的一个重要根源。

父母的态度和行为的一致性也十分重要。如果父母不和,意见分歧,孩子便不能(至少很难)形成评价事情好坏的统一标准,也就不能发展无冲突的价值观。很多青年人的心理冲突可以从父母教养原则的不一致那里找到根源。

前面提到了儿依恋情感的重要性。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就必须逐渐“放权”,鼓励孩子在家庭外与同龄人交往,鼓励孩子独立自主。

一位大学毕业已一年的23岁的女孩子问医生:“我现在该不该谈男朋友呢?”交谈得知,她的父母亲一直向地灌输这样的思想:学生的任务就是读书学习,学习好,自然会有人来找你,用不着发愁找不到对象。这位姑娘在大学四年之中,几乎从来不跟男同学交往。参加工作近一年来,一遇男同事跟她交谈,她就觉得不知说什么好,感到无话可说,十分尴尬。这位姑娘虽然年龄早已成年,可她的社交能力和性格还不如一位健康的初中生成熟。
依恋的发展有两种可能,一是独立自主精神的发展,一是转变为对父母的依赖。依赖是一种不成熟、不健康的心理或性格特点,神神经症病人的很多苦恼、困难和心理冲突的根源,就是依赖。

我们必须明确,一个人从小到大,只有在与同龄人经常的交往中,心理才能走向成熟。一直在父母、长辈羽翼的保护下长大的人,既缺乏社交能力,也学不会平等待人的精神。这一点在某些独生子女身上尤其突出。孩子只有通过人际交往的实际经验才能学会待人接物,而不可能单纯靠父母的说教学会这些。

在家中,如果有一个苹果或一块蛋糕、父母照例让给孩子吃,这就容易使孩子产生特权观念,似乎一切好东西理应由他一个人独享。倒是在幼儿园里,孩子可以学到许多在家里学不到的东西,幼儿圆的老师是懂得如何通过日常生活,使孩子学会人人平等的道理的。吃饼于,每人四片,谁也不多谁也不少;分苹果,每人一个,大小一个样。正是这种生活实践,使孩子们逐新懂得,所有小朋友都一样,大家平等。

其实,父母真正懂得这个道理,在家里也完全可以进行同样的教育,产生同样的效果。母亲可以有意选购一个大苹果,回家与孩子分享,这不仅可以避免孩子产生特权观念,还可以增添情趣和加深亲密感。这样,孩子从小便会有“独乐乐不若与人”这种社会情感的萌芽,而不会成为自私或自我中心的人。

有些父母大惑不解:我们对孩子确实是一片真心,关怀爱护备至,为什么孩子越大越变得自私?其实,父母只要好好回想一下自己的言行,就不难发现其中的奥妙。例如,父母二人在谈论机关里分奖金评级别时流露出来的自私心理,无意中感染了孩子。又例如,某次来客,父母用较次的糖果招待客人,把较好的留给自己家里人吃,孩子会一点儿也不懂这个“道理”么?父母亲本人庸俗不堪,买架钢琴就想培养出孩子高尚的情操,天下哪有这等便宜事!

有些成人感到这个世界是友好的,他们的心胸开阔,与人相处一股不存什么戒心,也乐意对别人投入情感。有些成人则相反,感到这个世界是敌视他们的。他们经常提心吊胆,或心存戒备,与人交往时从不敢敞开胸怀,怕上当受骗.好猜忌。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处世态度,往往根植于童年时代,是跟不同类型的亲子关系相联系的。一般地说,父母是否善于理解孩子的思想情感,是否善于与子孩子沟通,同时也敞开胸怀让孩子理解他们,是决定性的因素。

孩子想吃巧克力,母亲说:“不行,马上就要吃饭了。吃了巧克力,你还吃饭不?光吃零食不吃饭,对身体不好。”孩子玩得正欢,父亲说:“吵死了,真讨厌,到外边去玩去!

即使用耐心说理的办法,态度也比较温和和,性质并没有变,还是说服。任何两个人,只要互相企图说服对方,就会有一个胜利,一个失败(一个成为有理者,一个成为无理者)。当然也可能谁也说服不了谁。

亲子之间,最重要的相互作用不是说服,而是沟通。

孩子想吃巧克力,父母亲首先要理解他有这种需要,也肯定他有这种需要的权利,父母亲甚至可以表达自已也喜欢吃巧克力(如果确如此),这便是沟通。有了沟通,便有可能通过商量,就解决问题的途径达成共识。

如果没有沟通而采取说服的方式,不论父母说服成功或失败,总有一方感受挫折,而挫折感的积累,必然导致亲子关系不健康。

要发展良好的亲子关系,促进子女健康成长,惩罚和过分保护是两个最重要的问题,必须妥善处理。

对于个人来说,与父母亲的关系,对于将来走出家庭后,能否与其他重要关系人发展健康的关系,有决定性的影响。也许,一切人际关系,无不打上亲子关系的烙印,这就是人类学家为什么特别重视亲子关系之研究的缘故。

一个人如果在与父母交往中学会了沟通(善于理解别人,也善于让别人理解自已),他(她)与同学、老师、朋友、同事、上下级等的关系,也很有可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重要关系人是个人精神生活的有力支柱,如果我们善于与他们发展亲密的关系的话。当一位亲密的重要关系人发生变故(如生离死别、关系剧变等)时,人际交往能力对维持健康的作用,就容易看出来了。

如果人际交往能力强,通常就会有另外的重要关系人来填补空缺,也就是说,当事人会迅速发展与其他人的关系,把亲密程度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如果人际交往能力低下,当事人便不得不忍受精神上的痛苦而无法补偿,很可能出现精神障碍。由此可见,人际沟通的能力,直接决定一个人对精神打击的承受能力。


评论


心理底线(作者:许又新)


3.1 不回避

不回避指的是: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和应对现实。说得稍微详细一些就是,及时尽可能妥善地处理甚至解决各种现实问题。也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适应现实的能力,提高个人心理卫生的水平。回避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必须区别。“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这条游击战原则所说的“走”是积极的回避,因为“走”只是敌强我弱时的手段,目的是寻找时机和创造条件去消灭敌人。有些青年人想恋爱结婚,却不与异性交往,甚至避之唯恐不及,那就是消极回避了。
顺便一提,回避社交照例是由于父母忽视了社交的教育和训练。本文说的不回避指不要消极回避。显然,消极回避使正当需要得不到满足,从而导致苦恼或痛苦,也会损害社会功能。回避有许多不同的表现形式,当事人可有各式各样似是而非的理由,这里就不细说了。
安娜·弗洛伊德认为回避( Avoidance) 是防御机制的初级阶段,也就是一种不成熟( 因而不健康) 的防御,它可表现为否认( denial),并且限制和阻碍自我的成长。生活中不可能没有困难和风险。失败是成功前必经的阶段。这些道理简明易懂。因此,回避意味着知行脱节,也意味着只顾眼前而牺牲长远。

3.2 不依赖


不依赖就是独立自主精神:自己( 个人、私人) 的事必须自己处理,不推给别人,尤其是涉及感情和价值的取舍和选择要由自己做决定,并且对自己的决定的后果负责,不怨天,不尤人。正是由于有人害怕困难和不愿承担风险,这才依赖别人。各种生活细节,升学择校,选择专业,离家或出国深造,求职和找对象,等等,都由父母代作决定和代为操办。显然,父母过分保护和包办代替是子女依赖心理的根源,这就涉及两代人的心理卫生问题。换言之,依赖不健康,过分保护和包办代替的父母心理也是不健康的。一个成年人,除非重残或重病在身等特殊情况,首先必须养活自己。“啃老族”是一个不健康的群体,主要是依赖心理作祟。依赖可以是物质生活上的,也可以是精神的。精神依赖的一种表现是,过分重视别人的评价,过分爱面子。过分争强好胜而又特别输不起也是依赖的一种表现。神经症病人抱怨别人伤害了他的自尊心,其实是对自尊一语真正含义的误解。神经症病人心中的自尊实际上是“他尊心”,即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好评,得不到,精神就不能自持,要倒下去似的。自尊是对人性的尊重,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人,都具有人性的尊严。我们可以喜欢熊猫,却谈不上尊重熊猫,尊重跟保护、爱护不同。因此,自尊和尊重别人是直接相联系着的,二者之间良性互动且互为因果。
非一人所能完成的事必须与别人合作。合作的前提是共同确定或大家同意的原则、目标和方法,并且共同努力、互相配合。合作精神是心理卫生的一条底线,过分孤僻显然不健康。这跟依赖性质不同。
还有一件事要跟依赖划清界线。阿基米德曾说,只要在地球以外给他一个支点,他就可以撬动地球。这是一个美妙的科学幻想。我们不妨借用一下。我们每一个心理健康的人都需要在本人以外有一个精神上的支点,这支点可以是另一个人、家庭或团体、终身的事业( 不仅仅是为了谋生) 或某种“副业”(职业以外的兴趣爱好)。当然,有理想或信仰更好,但那不属于底线而是更上一层楼。当我们把主要的情感资源投注在支点上时,我们便能使自己提高、升华。在日常生活中,这说的就是爱。每个健康人除了自己以外必须爱至少一个人。这里所说的爱不是“被爱的渴求”,更不是为了回报。至少爱一个人也是一条底线:除自己以外谁也不爱的人无疑是不健康的。
爱有很多积极的“副产品”:真心实意爱别人就不会自卑;理解别人内心的体验有助于自知之明;真诚地信任别人便不会出现无根据的猜疑;能坚持关怀、体贴别人就可以清除内疚和后悔;能不求回报地作出奉献的人不会有“好心得不到好报”的委屈心理,等等。

3.3 不自欺

按《现代汉语词典》,“欺”字有二义:一为欺骗;二为欺负,如仗势欺人,欺人太甚。本文不自欺也包含这两个方面,就是既不要欺骗自己,也不要欺负自己。
不欺骗自己就是信守对自己的承诺,不要决而不行和行而不果或半途而废。急于求成和好高骛远跟自我欺骗密切相关。以锻炼身体为例。制订好了可行的计划以后,就要按部就班,切实执行,每周至少锻炼5天。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但达不到增强体质的目的,还容易损伤自信心,以后做别的事也难以坚持。持之以恒的良好行为习惯是走向心理健康的一条康庄大道。
所谓自己欺负自己,主要指Horney 所说的“应该之暴虐”( tyranny of shoulds)。这种人实际上把所有的“应该”都当做“我能”“我必须”,这就无异于用“应该”强制自己做不喜欢甚至做不到的,也就是欺负自己、虐待自己。例如,“应该考上名牌大学”、“应该有份体面的工作”、“应该在各方面拔尖”,等等。经常用过高的标准强求自己,过分争强好胜,“跟自己过不去”,以致自我挫败、自卑,把自己欺负得好苦。关键在于禁忌、戒律太多,个人权利意识薄弱。只要不妨碍别人,我们每个人都有追求快乐的权利,这就是个人权利意识“应该”多而强烈,照例是父母少奖励多苛求所致。我们应该明白:凡是超过发育水平的要求对孩子都是苛求。例如,3~4岁的孩子坐在高凳子上,两脚不能着地就会经常摆动,如果父母因此呵斥:“两条腿老不安分,真烦人!”这就是苛求,因为幼童的神经系统功能还没有发育到足以抑制过多运动的水平。又例如,中学生在陌生的社交场合表现害羞,不敢当众发言,这是“成长中的烦恼”,相当普遍。父母不应指责而要创造条件鼓励他们逐步锻炼、适应,相信他们会成功。
“应该之暴虐”的另一根源是望子成龙和爱挑孩子的“毛病”。父母的期望内在化就成为孩子内心的“应该”,而“毛病”就成了“不应该”。“龙”意味着出类拔萃。孩子长大成“龙”的毕竟是少数,大多数成人都是普普通通的人。当然,既已成人,我们就必须从父母不良教养的阴影里走出来( 这就是成长)。按抱怨父母者的逻辑,我们的父母也同样有理由抱怨他们的父母教养不良,这样一代一代往上推,都对自己不负责任,就只好怪炎帝黄帝的不是了,那岂非笑话。

以上关于心理卫生底线三方面的描述只是粗线条的,也不一定正确,更谈不上全面。但事情总得有个开头,除非你认为所谓底线根本没有意义。果真如此,笔者也愿意听取反对和批评的意见。心理卫生底线字面上是新的提法,但其蕴含的理念却并非全新。精神科流行病学调查确定“病例”和“非病例”的分界线就隐含着底线的意思,只是“无病”本身不具有促进心理健康水平的积极意义。
界定心理卫生底线可以有不同的方案。随便举两个例子作为讨论的参考。Maslow 的“基本需要理论”说得很清楚: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出现精神障碍,而充分满足了以后不但可以免于精神障碍,还会走向发挥潜能的自我实现。这不就是底线这个意思么? 另一个例子是William 关于心理健康的观点。他认为,在不妨碍别人满足其正当需要的条件下满足自己的需要叫做负责任( responsibility),这就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反之,在不妨碍别人满足其正当需要的条件下自己便无法满足需要而只能处于欲望压抑状态,这就属于神经症性的精神障碍;如果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就要妨碍别人满足需要甚至伤害别人的生存,那就是反社会性( antisocial) 了。
澳洲中文论坛热点
悉尼部份城铁将封闭一年,华人区受影响!只能乘巴士(组图)
据《逐日电讯报》报导,从明年年中开始,因为从Bankstown和Sydenham的城铁将因Metro South West革新名目而
联邦政客们具有多少房产?
据本月早些时分报导,绿党副首领、参议员Mehreen Faruqi已获准在Port Macquarie联系其房产并建造三栋投资联

小学教育

小学教育

去哪里recycle lego

澳大利亚家里有几大箱子,都打乱了,也不玩了,咋办?哪里要? 评论 我看到慈善二手店里有的卖的,估计是捐的 评论 送人,很多孩子喜欢 评论 留着吧,万一孩子又想起来玩儿了呢。 我家很 ...

小学教育

小孩现在Y3,请问到底什么时候报名OC?

澳大利亚今天收到学校邮件关于OC和精英考试变化的通知,有点不懂,到底什么时候开始报名OC? 是今年的11月到明年2月报名5月的考试吗?然后考试通过的话是2026年入读? 所以OC课程是五年级才 ...

小学教育

Year2 English Reading comprehension

澳大利亚孩子是2年级…就是不喜欢读书,阅读理解题做的很不好. 想请教大家推荐好的阅读理解的册子带着在家多做…再逼着读书…好无奈…谢谢大家了 评论 試試看先看電影或者舞台劇,如果有 ...

小学教育

网上练习题平台

澳大利亚感觉围绕澳洲教学大纲的网上练习题平台不多,我所知道的是IXL和Study Ladder。IXL的重复练习是优点也是缺点,比较枯燥。Study Ladder的练习题感觉偏向简单。 还有别的推荐吗? 评论 我有 ...

小学教育

Castle Hill到Sydney Boys 路程时间多长

澳大利亚有人知道山区 Castle Hill到Sydney Boys乘坐M2巴士和Tram单程需要多长时间吗 评论 door to door 1小时10分钟 到 1小时30分钟,视路况和你家到公车站 ,地铁站的情况而定。 评论 这只能是最短最快 ...

小学教育

Zac Power 这套书到底有几本啊

澳大利亚怎么在图书馆搜了下感觉有十几二十本?请问有顺序吗 要按顺序看吗 还是每本一个故事随便先看哪本都行呀 谢谢 评论 不需要按照顺序来。我儿子都是随便借的,读起来也没事问题 评 ...

小学教育

VIC 2016年奖学金互助贴

澳大利亚Haileybury 今年又要开考了。 依然用的是Edutest. 目前在读三五,八年级的学生可以参加。 6月3日报名开始,7月27,28号两天考试, Students who are currently in Years 3, 5 and 8 in 2024 are invited to par ...

小学教育

小学生下课自己回家手表问题

澳大利亚小朋友四年级,想让她下课自己回家,学校离家不远,但想给她个手表什么的,apple watch太鬼了,请问有什么简单点的手表她可以用,可以电话家长,我们也可以定位置她的?没有其他什 ...

小学教育

问一个小白的问题,OC考试怎么看时间

澳大利亚考场是不是有挂钟还是电子钟?允许考生自己带电子手表Count down吗? 谢谢 评论 考场有钟。考生自己可以带传统手表。 评论 考场有挂钟,但可能离得很远,看不清楚。老师理论上还有 ...

小学教育

低龄儿童的课外

澳大利亚想了解一下孩子们课外都干些什么,大概多少时间。起因是孩子抱怨说没时间好好玩。女孩6岁二年级。没有太多学校的作业(读一本小书,oral presentation什么的)。 上了一个kumon数学,一周 ...

小学教育

请教应该选择哪个小学

澳大利亚请教north rokcs public, Matthew Pearce Public, Murray Farm Public, artarmon public,carlingford west public,哪个小学更适合国内刚来的小朋友,四年级男孩。希望学校能抓得紧。或者其他还有推荐小学吗 评 ...

小学教育

墨尔本私校男孩选择男校还是混校呢

澳大利亚请问大家,墨尔本私校男孩选择男校呢,还是混校呢?不考虑离家近的问题。 还在ELC阶段,性格就是普通小男孩。我们对学术挺看重的。 男校是Trinity 混校是St Leonards和Haileybury brighton ...

小学教育

小女孩之间的问题

澳大利亚老大男孩,一路从来没怎么遇到过啥社交上的drama。老二女孩,各种drama,请教父母有啥有啥高招经验分享。 三年级女孩,从prep 开始有几个小女孩一起完,都挺好的,有两三个可能平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