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这个“多元文化”的世界里,教养孩子的套路中西不同,家家不同,书虫我倾向于用科学研究的成果指导我们的行动。(想起女儿在小学二年级的scripture class宗教课同校长和老师说,我是无神论者,我相信科学!)好吧,我们从小学科学,重视科学,但文科生的我,虽然已经成功地把“相信科学”“灌输”给孩子,对于科学概念的认识实在很模糊。后来进澳洲学校读书以后,才深刻理解,科学不只是我们从小教科书里写的定论,而且是一种方法论:系统性地追求知识的原则和程序,包括认识和提出问题,搜集观察和实验的数据,提出和验证模型。很多时候,尤其是在人文学科,科学并没有定论,只有共识;而即使共识也常常被挑战,甚至被推翻!所以,教养孩子不是照本宣科而需要科学的方法以及配套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具体地说,首先要认识到,养孩子不能靠与生俱来的本能,也不靠代代相传的家学,光有爱心和耐心是不够的,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知道一些“共识”了解一些谬误;第二,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做出明智的选择educated choices,并且在育儿过程中不断观察,搜集信息,根据具体情况调整策略;第三,在心态上要认识到我们自己的缺陷和孩子的不完美,不追求“最”好,甚至不追求“最”合适,只求要紧环节理性抉择;第四,孩子生长不可逆,但我们的行为可以矫正,正因为我们不是完人,不是神,我们会犯错误而不自知,需要同他人交流,接受反馈,假如我们犯了错,曾经的投入就是sunken cost沉没成本,要及时止损。
言归正传,同“早教”最关联的学科是心理学,特别是儿童发展心理学,让我们来看一下来自心理学著名研究的启示。
主要参考书:
Weiten, W.(2007)Psychology: themes & variation. Belmont, CA: Thomson Higher Education.
学习理论
我的孩子不爱学习,怎么破?
智商和情商
关于幸福
幸福的能力
语言习得理论和双语养育
认知文化差异和双语养育的好处
评论
经常有家长抱怨:“我的孩子不爱学习,怎么办?”这里的学习通常指同学校有关的,academic learning,对于小孩子来说,指认字,读书,写字,做算术。然而学习的本意其实很广泛,从儿童早期教育来说,没有不爱学习的孩子,因为所有人类天生有求知欲,天生爱学习。心理学研究广义的学习learning: 所有因为经历/体验而来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或知识的改变。
讲到学习,首先要说巴甫洛夫的狗和他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classic conditioning.巴甫洛夫是一百多年前的俄罗斯生理学家,他因在消化领域的研究而得过诺贝尔奖。为了研究唾液在消化中的作用,他的研究团队给狗做了小手术,从面颊插入导管以搜集唾液。随着研究的深入,巴甫洛夫注意到,狗在食物入嘴之前,在闻到气味之前就会分泌唾液。一段时间后,狗甚至会在没有消化刺激的时候分泌唾液:只要给狗看经常喂食用的容器,或者听到喂食人的脚步声。巴甫洛夫因此设计了严格控制的实验环境,在隔离额外刺激的环境中,通过无条件刺激(喂食造成唾液)和中性刺激(节拍器)配对出现,使得狗建立了听到节拍器就流口水的所谓“经典条件反射”。
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有妈妈相信杜曼闪卡法,每天花时间全心全意同孩子一起看闪卡,孩子爱上闪卡;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牧场主给狼投喂含少量氯化锂的羊肉,让狼头晕,恶心并开始呕吐,狼痊愈后,把他们放到羊群里,他们一闻到羊的味道就逃跑。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被人们普遍接受并且深刻影响、启发着后世的心理学家。约翰华生对婴儿Albert的实验成功地建立了Albert对小白鼠,进而有毛动物的恐惧。
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学家认识到经典条件反射虽然可以解释和说明很多人类行为,尤其是制约条件先于条件反射的情况,但是,很多情况下,人们的行为受后果的影响。于是,在二十世纪初,桑代克提出了工具制约 instrumental conditioning; 三十年代,斯金纳提出了操控反射 operant conditioning.作为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斯金纳认为,行为都有后果,有些后果会强化行为,比如,孩子哭了,妈妈会抱孩子,哭这个行为获得了奖励(妈妈抱),孩子哭的频率会增加;同样,孩子哭了,妈妈会给换尿布,移除了孩子厌恶的刺激,下次孩子尿了会哭;再有,孩子哭了,妈妈说,不喜欢孩子哭,不理睬孩子了,会减少孩子哭的频率。
随着科技的进步,条件反射和操控反射理论研究也有了新的发现,比如,反射的建立会受到遗传特征的限制,著名的案例是浣熊可以被训练往盒子里投单个硬币,当它们拿到两个以上硬币时,它们不愿意投硬币而是坚持摩擦硬币就像它们经常摩擦食物一样;再比如,因为人类进化过程中对食物中毒的经验,关于味道厌恶的嗅觉条件反射可以不需要重复就建立,而且会隔很长时间的还没有消亡,于此同时,其他中性视觉和听觉刺激却不能建立条件反射;还有,反射研究越来越偏向认知的作用,最著名的实验来自美国加州大学的托尔曼实验室。托尔曼让三组老鼠走迷宫,延迟奖励组老鼠在前十天同控制组比没啥大差,但一旦开始获得食物奖励,它们立即比开始就有奖励但老鼠还要厉害了!说明它们在前面十天已经“潜伏学习”了,一旦有了奖励,“认知地图”立即开始起作用。托尔曼还通过改变迷宫结构来证明老鼠学习走迷宫是复杂的认知活动而不是简单的条件反射。还有很多其他认知行为心理学家也通过实验研究刺激信号间以及与环境的关系来证明认知的作用。
除了经典条件反射和操控反射理论外,人类还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而改变行为或态度,称观察学习 observational learning。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是人类在反思“替身/榜样的 vicariously”经典条件反射和操控反射机制。比如,友讨价还价买了便宜货,我们也去tgg坚持要个低价;前面有人一脚踩坑里,我们看见了就避开它。用在儿童教育上,孩子打人,大人惩罚他,给个大耳刮子,大人实际上用行动告诉孩子,要达到某个后果,可以通过暴力。
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有四个必要条件:
注意:注意观察对象的行为和后果
保持:记忆观察结果
再现:复制观察对象的行为
动机:是否有机会实施行为
他同时也指出了认知在观察学习中的作用,他认为,观察学习到的行为和实际实施的行为有差别,人们更愿意实施那些可能得到强化的行为。举例说,昨天我同一11年级生说选课的事情,他说,根据学校往年的情况,我选了数学而不是戏剧,因为我只要努力做题,数学总是能拿好成绩,但努力练习却不一定能拿戏剧高分,因为戏剧考试平分太主观。
评论
讲完了学习理论,让我们回头看问题:我的孩子不爱学习,怎么破?
人类经由学习而改变,我们的孩子天生“爱”“学习”。孩子的行为是他的遗传,生长环境和学习的结果。如果我们发现一个孩子“不爱”学习某些东西(academic study),排除遗传上的疾病,我们可以说,这个“不爱”是环境和学习的结果,而且“不爱”是可以通过“重建reconditioning”来改变的。What is learned can be unlearned.如果“爱学习”是我们想要的行为,那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孩子的生长环境帮助孩子学习“爱学习”,也是我常说的,帮助孩子建立“脾性disposition”.
普通孩子的生长环境里,最重要的部分是父母的教养行为。首先当然要说父母的“榜样”作用,父母是否给孩子做出了爱学习的榜样。一般父母是书虫的家庭,孩子“不爱学习”的可能性比较小,有的父母本身不大喜欢读书,为了孩子是不是可以做一些改变?现在是网络时代/信息时代,有的家长习惯看电脑,上网,现在的孩子长大了也会更多地用科技手段学习,虽然本人喜欢看书,不可否认,看电脑也能帮助孩子“爱学习”,只要父母传递正确的信息: 人需要一定的“学问literacy”才能正常生活过好日子。
“学问”是个很好的词,有的家长说,我的孩子不“爱学习”爱玩ipad游戏。其实电子游戏里有很多学问,澳洲it移民比较多,能不能运用专长帮助孩子把游戏玩精玩好呢?这是后话。
对于幼小的孩子,问题在于,孩子是怎么样“爱”上ipad/手机游戏的。有的家长说,我限制孩子玩游戏,只有周末可以玩。有的说,今天孩子乖,奖励玩ipad一小时。这种做法,给孩子暗示,ipad 是个好东西,是奖励。于此相对应的是,家长会说,必须先写完中文字才能玩。写中文字是一种惩罚。每一次奖励和惩罚都强化孩子的行为。假如这不是家长想要的结果,是不是要反其道而行之?
关于奖励,又要说到内在动力的问题。本人认为,有学问是很有乐趣的事情,从小到大都“爱学习”(虽然在国内也不是好学生);对孩子来说,游戏也好,读书也好,都是奇妙的新世界,都可能乐在其中。我认为读书更重要,就给孩子提供丰富的书的环境,坚持亲子阅读,孩子自然在书中找到乐趣,而且这种乐趣经历了国内小学老师的高压打击保留下来,孩子一直处在自觉学习的状态。当然,本人对学习也有很开放的态度,写同人文是学习,研究范冰冰也是学习。因此,在我们家,学习本身就是奖励,孩子因为学习好,校内校外,亲戚朋友间常受到表扬,在网上社区也颇受尊重,都是额外的好处,更不用说不上补习班经济上也省了。
有的孩子,还是需要一定的奖励的,但怎么奖也值得探讨。心理学家为研究正面强化(奖励)的作用分别实施了,定期,不定期,同频率,变频率的实验,操控反射的建立在速度和稳定性上各有不同。
个人理解,固定的可预期的奖励,比如考100分的奖励,容易产生惰性;时不时的惊喜能带来美丽的后果。习惯建立的初期密集的变频奖励能帮助迅速建立并巩固习惯。
回到走迷宫的小白鼠,个人认为,因为一开始没有奖励,小白鼠们是不是在走迷宫过程中对走迷宫这个行为本身产生了兴趣?是不是因为乐在其中而建立了更完善的认知地图?那么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是不是也应该给孩子一点自由探索的时间,给他们一个乐在其中的机会?
假如孩子已经“不爱”学习了,父母是时候检讨自己的行为,思考孩子是怎样一步步走到现在,看看能不能让孩子走回去,重新变得爱学习。
人类天生爱学习,有些激进的进化心理学家们认为,各个物种在进化中建立了独特的学习机制以适应他们所处的环境解决他们特有的问题。我觉得,父母们应该对自己有信心,对孩子有信心,相信他们,假如做不到帮助他们爱学习,至少不要扼杀他们的求知欲。有一个现象很好地证明了孩子的天性:我们经常看到有些孩子在恶劣的环境下,不如父母没文化,不重视孩子教育;或父母忙于工作,不管孩子;或家里穷,孩子生活担子重,等情况,但孩子最后却能脱颖而出。
让我们以这个视频结束关于“学习”的学习。
https://v.qq.com/x/page/s0357024873.html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QjtK32mGJQ
评论
其实”相信科学“也是一种宗教
欢迎加入我的逻辑教
评论
是的,一直在摸索怎么更好地教育孩子。了解自己,了解孩子,给予正确的指引是目标,但是现在缺少方法论,需要从书本汲取知识。谢谢楼主的分享,期待后续。
评论
哈哈,我家老大就是不爱学习,也学的不好。我也没打算把他改造成爱学习的孩子,毕竟世界是多元化的,有爱学习、学习好的,就有不爱学习、学习不好的。但是他热爱足球、热爱游戏、热爱与人交往,性格开朗阳光,对我来说就够了。考中学时逼迫一下子,考不上精英就家门口中学吧!
评论
那他爱啥?只要不是什么都不爱和爱恶趣味就可以了。
评论
是啊,特别澳洲,情商比智商重要。我觉得孩子情商低才要担心。但情商貌似和父母教育有很大关系。
评论
这电影看得好感动。
评论
其实培养social技能更重要。有时候大家看到的更多的是华人考了比较好的学校。读了比较好的专业,入了医生律师的行业。但是没有看到后来他们发展状况。大部分人发展并不好。等到了职业中期才发现social的重要性。
评论
楼主,请问那个小白鼠实验的曲线图呢?
评论
评论
关于小白鼠实验。我妈妈就说过,孩子读书成绩好不能进行奖励和表扬,只能对孩子努力读书的行为进行奖励和表扬。
关于大人打小孩。回想我们那个年代,基本都是这样教育的。成为暴力分子的也不多呀。我觉得人类行为的复杂性决定了没办法用一两个简单理论去总结对应行为的结果。
评论
我跟你妈妈观点一致。我常常表扬孩子努力,表扬她的提高,让她不要跟别人比,只跟自己比,比以前的自己进步了,就值得高兴。。
那个大骂孩子,我觉得跟大环境有关,一般我们小时候挨训或挨打比较多,父母打几下,也不会有什么心理阴影。。现在不一样啦,别说训孩子,跟孩子讲话都得注意语气,孩子帮忙干个事情还要说谢谢。。呵呵
评论
楼主要是能把文章中家长应该怎么做用加粗字体就好了。读起来会一目了然:-)
评论
家长应该怎么做, 是根据自己孩子的性格和特点来把握的, 而不是别人怎么做, 你就学; 书本理论怎么说, 你就怎么做。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思考的人, 看书学习是寻求一个解决问题, 分析问题, 研究问题的思考体系, 人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自己思考的模式, 在实践生活中验证和调整自己的思维思考模式。
学习如果可以帮助孩子形成自己的逻辑思维模式, 建立分析处理所面临的各种问题的能力, 就是成功的。按照这个思路去走, 学习不会枯燥无味, 学习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过程当中进行, 做练习只是其中一个很少的部分。
学会寻找答案, 学会自我学习和思考, 学会用自己的脑袋从不同的层面角度分析问题, 才是学习的关键。这是我个人对于学习的理解。
评论
看起来不是只有我一个人这么觉得。。。。感觉写的有点散。。
可以把家长该怎么办,分类用point的形式标出来。。
评论
我特别同意楼主,每个孩子天生都是爱学习的,而且每个孩子天生都有很强的学习能力。。
只是后天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不同,有些孩子的能力得到了加强,有些孩子的学习能力被破坏掉了。当这些能力被破坏掉了之后,孩子多余的能量就用来干别的事情啦,在学校调皮捣蛋,玩电脑。。。呵呵
评论
真的不能同意。而且要看怎么定义学习。学习书本知识是学习,琢磨怎么打游戏也是学习。可惜现在学校里的学习基本集中在书本知识。我的两个孩子对待书本学习的态度真是截然不同,天生如此。我觉得跟大脑构成有很大关系,有人对数字字母天生敏感清晰,有人对这些东西看着就觉得一堆浆糊。后天可以改造,但是感觉基本不会有质的飞跃。
评论
琢磨怎么打游戏肯定也是学习。琢磨怎么调皮捣蛋bully别人也是学习。只不过这些学习不会不会给孩子带来正面积极效果。而一个琢磨学习数学或者体操,手工等都是好的学习。不一定非得是书本知识.
评论
学习类型可以分成多种模式,有人是左脑型,有人是右脑型,有人接受图像信息快,有人更愿意接受文字信息。。。。
发现孩子属于什么样的学习类别,也是在帮助孩子寻找最合适他们的学习方法。
学习是相当广泛定义的词,不应该被仅仅定义成学校和书本的学习。
如果放大了学习的定义的话,会有更多的孩子爱学习,而不是厌恶学习。
学习的目的是什么?
这应该是每一个父母在逼着自己孩子写作业,要爱学习,让孩子接受早教之前,自己问清楚自己的问题。
父母都不清楚,又如何让孩子清楚,并且爱呢?
评论
我家孩子都喜欢通过声音,图像来学习,尤其喜欢通过YouTube观看方方面面的知识,乐此不疲。不让看YouTube,人家也是喜欢听的方式,不是说不喜欢文字,是听比文字兴趣高,看视频兴趣最高。虽然都是学习相关,但是我还是很不安。说实在的,还就是希望他们能够认真的做点题,对应相关的语法,拼写,以及相应的练习。另外也担心看YouTube对眼睛很不好。
评论
昨天说到爱学习,果然就有网友出来说,我的孩子就是不爱学习,我觉得挺好的,他爱运动,情商高,是个阳光男孩!这里面有好几个问题,让我们对照心理学研究的成果来分析一下。
首先是先天还是后天, nature or nurture 这个古老的话题。历史上争议不断,双方各执己见,但总也没有闹明白到底是黑还是白。为什么呢?因为人类的复杂性和人类认知的局限性。科技发展到今天,心理学研究在这个问题上达成了共识: 人是先天和后天共同的产物。但先天还是后天的争论并没有结束,科学家们继续在争议在各个具体的个性trait上到底是先天的力气大还是后天的力气大,基因和环境又是怎样相互作用对人类的行为产生影响的。
人的智力这个特性也同样是先天和后天的共同产物。那么什么是智商呢?智商测试是对于人类行为的标准化的(心理)测试的一种,于此相对的还有性格测试。二十世纪初,达尔文的表兄Francis Galton盖尔顿,最先想到了智力测试,从1905年法国人BINET开始,心理学家们开始用很多不同的方法来测定人的mental ability心理能力。这些方法普遍测试的是人的认知的以下方面:语言理解,感知编组(这个词大意接收外部刺激分类传到大脑),处理速度,记忆内存,这些认知领域在智力测试中表现出的共性就是智商的决定因素g,GENERAL COGNITIVE FACTOR。智商测试的不是知识 knowledge而是intellectual potential智力潜能。简单说,一个人智商是否高,看他是否有常识,碰到事情能否快速反应,从经验找到解决方法,由已知推出未知。(有意思的是,澳洲oc 精英考试中的ga 本来测试的是智力潜能,结果同胞们通过题海,把它变成知识积累,战胜了考试,占据了优质教育资源。但有些孩子的智力潜能有限,其实不能胜任精英学习的强度,结果就是一直依赖补习,在学习上力不从心,把青春年少的日子过得苦闷了。)
现存智商测试很多,著名的有stanford-binet,WAIS。科技发展使得我们积累了很大的智商数据库。现代智商测试结果表明了个体在人群中/正态分布图中的位置。(本文以及本人的大部分文章,针对的也是图中间的部分,土黄和绿色部分)
研究表明,智商测试的结果对人的一生来讲,是稳定的,也就是说,你5岁测的同25岁,50岁,75岁测的结果稳定相关;智商同学业成绩非常相关(STRONGLY ASSOCIATED;)智商也是职业成功的唯一推定因素;长期数据比较显示,人类的智商在提高(flynn effect)。
大数据同时还显示智商测试的文化,性别种族差异。对于这些差异,最直白的是用遗传来解释,反对者首先指出智商测试是基于中产白人男性设计的,本来就不公;受试者的文化差异,社会经济地位不同也会影响测试结果;二十世纪末,斯坦福的steele还有一个重要的发现: stereotype vulnerability 固化印象造成的弱势。当非裔美国人同白人一起参加智力测试时,如果被明确告知是作为族群代表的时候,非裔美国人会取得较差的结果under performed,可能的原因是,因为历史上被看作低等,大部分非裔美国人自信心和自我认同受到影响。(其实我看到自信心很重要,有没有?)
关于智商和基因关系的研究一般以双胞胎为对象,特别是被领养的双胞胎的研究很好地表明环境对智商发展的影响。目前经常被引用的有关研究表明:智商的决定因素是遗传(遗传相关性0.7-0。81),环境在高危(很恶劣,极端如狼孩)情况下作用较大,一般情况下,环境因素在儿童早期影响随着年龄增长而越来越不重要;荷兰的双胞胎研究特别讲到NON-VERVAL非语言的智力因素完全由基因决定(ENTIRELYEXPLAINEDBYGENES)。
智商问题,我有一老贴:
http://www..com.au/bbs/f ... p;extra=&page=1
网友有很多有意思的回复,比如:
那么家长可以做什么呢?根据家长要求,一下内容用黑体:
首先,认识自己和伴侣的智商水准,对孩子有正常的期待;
第二,认识到我们可以帮助孩子保持求知欲,保持对学习的热爱;
第三,每个孩子的兴趣/长处有不同,书本/学校学习对于现代社会的人的成就很重要,即使孩子的长处不在这里,我们可以帮助,引导孩子做到过得去;同时帮助孩子早日发现并发展孩子的长处。
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心理学家也开始研究认知同智商的关系和作用。
斯坦伯格于1988年提出了智力的三角形理论,最终演化成包括实用智能,分析智能和创造智能的智力三层面。在斯坦伯格的理论中,获得知识的能力(渔)成为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家长来说,早期教育很重要,因为在早期/学前家长给予孩子的是渔或者鱼,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今后求知能力的走向。这个我们以后展开说。
差不多同一时期,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将智力概念拓展到普通智商测试未能完全涵盖八个独立的纬度:数理逻辑,语言,音乐,空间,身体运动,人际关系,自我认知,认识自然。
稍晚一点萨鲁炜和梅耶1990提出了情商的概念。1995年格尔曼出版了《情商》一书,该书和同名概念立即畅销全球。情商衡量包括以下四个层面的能力:
1. 认识自己和他人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情感;
2. 认识情感同思想,决定和压力的关系;
3. 理解情感是复杂的,矛盾的,能分析情感;
4. 能控制情感:合理处置正面的情感和负面的情感
实际上,情商并不是个新花头,1920年桑代克就提出过social intelligence 概念:懂得会处理人情世故。1976年,汉弗雷指出:了解,预测,操控他人的需求是人类进化的动力。事实上,心智理论 (Theory of mind,ToM,理解自己以及周围人的心理状态的能力) 的建立在婴幼儿成长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婴儿在8-12个月就建立了同他人的共同注意(例如:同妈妈一起看奶瓶;根据大人指示向客人招手),并能有意识地注意或转移事物;也是在同一时期,他们会根据他人的反应来应对陌生人或事物 social referencing:害怕或喜欢。到了两岁,孩子们能理解他人的愿望和行为之间的关系。3岁的孩子同第三者一起看一个玩具,然后第三者离开,我们把玩具换一个地方放,这时候第三者回来,孩子们会认为这个第三者会去正确的地方找玩具,因为他们从自我出发产生“误解 false belief”,直到4-5岁孩子才能理解第三者没有看到我们换玩具,所以会去玩具原来的位置找。对自闭症孩子的最新研究表明,他们在心智理论建立的这三个标志发展方面同普通孩子甚至弱智孩子比差距很大,而且他们即使掌握了语言也很少用“想”,“知道”,“相信”等词汇。研究还发现,被聋哑家长养大的,从小会哑语的耳聋孩子同普通孩子没有差别;但被不会哑语的正常家长养育的孩子因为缺乏深入的语言交流,在心智理论建立方面就落后普通孩子。
那么,这些关于情商发展的研究对家长来讲有什么意义呢?黑体来了:
1. 从小陪伴孩子,同孩子说话交流
2. 对孩子表述自己的想法(榜样示范);帮助孩子表达他们的想法;
3. 孩子会说话以后,给孩子讲故事,读书
4. 鼓励孩子表述想法
5. 帮助孩子认识不同人有不同的角度perspective (请看历史消息同一个故事可以这样讲,那样讲,还可以这样讲,三只小猪的故事(续))
对于普通家长来说,智商和情商最大的区别是,智商测试和研究有一定的历史,人的智商同某些方面(学业成绩)的强相关,使得儿童时候的智商测试结果具有一定程度的预见性,所以家长会比较重视。因为智商测试费时费力费钱,大部分时候,我们也并没有给孩子做正规测试,往往会受所谓“有经验的从业人员”的影响,从而误导或引起家长的焦虑。再次提醒大家,我们大部分人,都是在中间位置。
情商则难以标准化衡量,源于心理实验的,最有影响的Mayer-Salovey-Caruso Emotional Intelligence Test也是初级阶段。我们使用情商概念更多的是基于个人感觉和周围人的评价,主观性很强。我们能做的无非是:认识情感是决断的基础又源于同他人的关系,多培养孩子同理心,同情心。这样说,仿佛各位家长都是高情商,事实上并不,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是很高的境界,家长也需要学习。
总结一下,不管智商,情商,如果我们有growth mindset,一切皆有可能。有空看下这个网站
https://www.mindsetworks.com/science/
评论
奇思同学也是这样的,她是个爱学习的孩子。
评论
我只想说大千世界多种多样,不必非得要所有孩子都热爱学习,天天向上。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模型,时不时放低自己的心态,这也是我磕磕绊绊几年来的总结。
评论
今天我们来说一下关于幸福。
托尔斯泰《安娜卡列琳娜》的开场白是这样说的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在心理学范畴内,似乎正相反,抑郁,焦躁,精神分裂,等“不幸”都有定义,而是否幸福却各有各的说法。从上世纪末关于幸福的研究大热到现在,心理学家们给出了很多不同的定义,归纳起来,幸福包括两层意思,一,经常体会到正面的情绪;二, 对生活总体感觉满意。用我们普通人的语言:高兴而满足就是幸福了。
最著名的“哈佛大学成人发展研究”说,亲密,稳定和持久的家庭关系是幸福的源泉。听起来同我们的常识一致。大家都想要外貌,年轻和财富,它们是不是幸福的源泉呢?很多研究表明这个生活是看颜值的,也揭露了外貌和幸福的联系。但当心理学家ed diener 对人的外貌进行客观评分以后,联系消失了。Ed发现,外貌本身同幸福没有关系,但自我感觉良好同幸福正相关。同样的,年轻也没有使人更幸福;因为有了经历,对生活的期待更理性,经常做有把握的事情,有更多的经验处理消极情绪,老年人反而更幸福。再看财富,美国的经济学家研究表明,富裕年代的人们并没有更多的幸福感。我们常说,金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daniel kahneman确认了这句俗话:当财富在温饱以上,绝对值的增加并不能带来幸福感,同周围人比较时的相对优越感让人更爽。Daneil还指出,对财富积累的追求会损害我们的人际关系,降低自我认同并带来更多的不安全感,一句话,使人不幸福。
心理学家还研究了不同的社会环境,发现瑞士,丹麦,瑞典等国家的人幸福感名列前茅。那里的人们之所以感到更幸福因为他们感到经济上比较公平,人们对生活有控制,家庭关系和谐,工作有回报,自己和家人身体健康,社会有信用。有意思的是,在海边晒太阳是个幸福的画面,澳洲人的幸福感虽然也很高,寒冷的北欧人并没有因为恶劣的气候条件感到不快,天气也许影响我们的心情,同幸福感没啥关系。
幸福研究大热后,积极心理学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应运而生。首创者martin Seligman 有网站,有些有意思的内容和测试可以玩玩。https://www.authentichappiness.sas.upenn.edu
那么怎么让我们个人更幸福?心理学家说,以下事情能帮助你更幸福
1. 做感兴趣的,让人高兴的事情;
2. 有一个靠谱的目标;
3. 有让你废寝忘食的爱好;
4. 运动;
5. 知道自己的长处并善于运用
心理学家还说,活在当下,同人交流,让周围的人高兴,感恩乐观,加一点点独处冥想也能使你更幸福。
听起来似乎不难做到,可是,我们是家长,不但自己想幸福,还希望我们的孩子能幸福。妈妈们常说,希望孩子一直快快乐乐,长大了也能幸福生活。这句话不小心真向了:同智商一样,幸福感大部分也是遗传的,幸福的家庭出幸福的孩子;人的幸福感今年和十几年前大致一样。如果你的孩子还是快快乐乐的,恭喜你!很大的概率他会成长为幸福的人。不过要注意哦,心理学家sonia lyubomirsky 的幸福方程式说,是否幸福50%有遗传家庭决定,10%同你的生活环境和状况有关,40%因我们有意识的选择和行为决定,包括,空余时间干什么,如何同家人朋友相处,我们的个人目标,怎么看待世界,怎么看待自己(身体和精神),怎么看待困难。所以,家长的每一个选择对孩子的将来都很重要,尤其是那些有关孩子脾性的决定。对学前,甚至小学的孩子来说,锻炼身体,在快乐地玩耍中找到兴趣爱好,保持求知欲,了解自己理解他人,享受阅读,享受亲情,就是幸福的基础。
评论
楼主的帖子很有学术水平。
说到幸福,我想,
爱学习的孩子都是一样的,
不爱学习的孩子,各不相同
怎么破?有答案吗?
评论
楼主提到陪伴孩子,良好温暖的家庭关系,这个确实是建立孩子信心的基础。
那么作为家长本身必须具备许多的素质,爱心,耐心,爱学习,有智慧,。。。。。是一个幸福的人。。。
如果不是的话,千差万别的背景,别人其实很多给答案的
评论
蛤哈,爱学习的孩子各有各的爱好,不爱学习的孩子都是一样的。
评论
好奇问问楼主。为什么3岁做kumon会影响孩子将来获得幸福的能力?
澳洲中文论坛热点
- 悉尼部份城铁将封闭一年,华人区受影响!只能乘巴士(组图)
- 据《逐日电讯报》报导,从明年年中开始,因为从Bankstown和Sydenham的城铁将因Metro South West革新名目而
- 联邦政客们具有多少房产?
- 据本月早些时分报导,绿党副首领、参议员Mehreen Faruqi已获准在Port Macquarie联系其房产并建造三栋投资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