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Sir Ken Robinson的书“Out of Our Minds: Learning to be creative”,我翻译成《脑洞大开》(另一畅销书The Element: How Finding Your Passion Changes Everything)。作者是来自英国目前生活在美国加州的教育学大学教授,也是资深教育政策专家,曾服务于英国,欧盟,亚洲和美国的各级政府,文化机构和财富500强公司。鲁宾森在世界上获奖无数,2003年获得英女王骑士勋章,并于2006,2010两度受邀在ted年度大会演讲,堪称教育界大牛。
《脑洞大开》主旨在批判英美欧州发达国家的教育系统,认为起源于工业革命的以学业成就为终极追求的现行教育体制已经不符合新时代的发展,需要来一场倡导创造力的教育革命。该书的前半部分总结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公共教育系统的起源和发展的历史沿革以及现状,我边看边拿来对比澳洲的基础教育情况,不得不说,澳洲的基础教育是有它的高明之处的。
主流教育学者一般认为教育的社会功能有三:养成保持经济活力和增长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加深对个体世界/文化的理解;发展个体的天赋和敏锐度。以这个标准检视澳洲基础教育的学科设置,各科的教学大纲,以及澳洲学校的教学方法,我们发现,这里的基础教育重视个体发展和自信,重视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重视体育音乐和艺术教育。相对于作者批评的学业至上的欧美教育体制,这个常常被华人诟病的“反智”的社会通过基础教育培养了社会所需要的各级别人才。在澳洲,电工和水管工可以同医生,律师一样拿高薪,我没有研究过这种职业的价格是如何形成的,但这个现实,充分地表明了这个社会对不同能力的认可,电工,水管工所需要的智能,同医生律师所需要的智能不是一种智能(intelligence)但是,都是社会需要的重要的能力,都需要投入时间,精力去发展。社会需要不同的智能,也需要不同智能水平的人从事不同档次的工作,从社会的角度来讲,不能正确算出找头的收银员同在世界艺术体育舞台崭露头角的明星,在科技前沿发明创新的高精尖人才一起保证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澳洲基础教育宽泛,松散,多元化的特点,既培养了快乐悠闲的普通劳动者,又给各行业的真正擅长者提供了专研,创新的土壤。
每一枚硬币都有两面,澳洲教育体制的问题也是明显的,首先,经费是大问题。历史的原因使得澳洲这个国家在很多方面不自信/没实力,各界政府都声称重视教育但教育经费往往不能排在很多政治正确的项目前面;第二,整体宽松的反面是个体质量的差异,劳工素质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短板,尤其在互联网时代,外包成为趋势;第三,社会对教育的轻慢造成师资队伍的落后,尤其公立体系教师的质量堪忧,强大的工会和非校长负责制更是雪上加霜。各个学校都有混饭吃的老师,不仅耽误学生当下的学习,也阻止了好学生立志当好老师,造成恶性循环。由于教育效果的滞后性,教育政策的改变往往以恶果显现为先决条件,固化的澳洲社会效率又低,在可见的将来,澳洲教育要改头换面,我看很难!
对于重视教育的华人家庭来讲,我们不能以一己之力改变教育现状,只能额外在孩子身上下功夫,力求让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华人本来就有做“人上人”的理想,在澳洲的华人移民,特别是新移民,又有高学历特质,往往对孩子教育的期待很高,在悉尼,华人HSC90分以下,都不好意思说。为了高考得高分,更为了“同重视教育的孩子在一起”,以最小的代价占领教育资源,悉尼的华人拼OC,拼精英的战斗越来越激烈,各种补习班越来越兴盛,开始补习年龄越来越小,让我很为孩子们担心。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各个家庭也千差万别,我不能评判具体的做法是对是错,但希望家长在做有关教育的选择的时候,能多一些理性的思考:
首先当然是认识孩子,认识到人的能力是立体的3D: diversity, dynamic,distinct。一般家庭来有普通孩子是大概率事件,但这个孩子的能力特长是独特的,种类和程度各个不同,如果每个家庭都要求自己的孩子走HSC高分一条路,所有孩子都得高分是个mission impossible:因为高考成绩是正态分布的,即使华人普遍比西人成绩好,华人孩子的成绩仍然是正态分布的!
我一直鼓吹家长在孩子幼小的时候要多花时间陪伴孩子,一方面良好的依恋关系是孩子成长的基础,另一方面,家长通过陪伴孩子参加各种活动可以发现孩子的兴趣和特长,所谓三岁见老,在有心的家长眼里,孩子的特性一般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已经很明显,这时候,家长可以根据家庭的情况,选择将有限的时间,精力,金钱有目的地投入到孩子的发展中去。这方面我的思路比较中庸,在大部分华人家长自己安全感不足的情况下,一味讲求让孩子“自由”发展其实并不现实,但我们至少可以让孩子的兴趣优先发展。
第二点,我们需要认识到华人族群的弱点。很多网友在谈到职场发展的时候,都感叹“竹子天花板”的存在,在同印度移民的比较中,也意识到,华人移民有不善言辞,不善吹嘘,不善合作的弱点。那么,有意识地让我们的下一代发展一些社会所需要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就很有必要。演讲,辩论,乐队,团体竞技活动(智力,体育)等都能帮助孩子提高这些技能。
第三点,前面讲到,澳洲的基础教育有重视多元智能,重视体育艺术的长处,华人家长需要避免一方面不满中国教育的死记硬背,另一方面又将孩子推向题海,挤压孩子的体育艺术活动。
第四点,相对于中国基础教育对知识的系统灌输,澳洲的基础教育从学科设置到科目内容上都更着眼于“授之以渔”,比如,历史课不是从头到尾讲编年史,而是就某个特定的时间(二战等)展开研究性学习,一个阶段的课程(7-8年级,9-10年级, 11年级前hsc课程, 12年级hsc课程)往往只涵盖几个历史阶段。大纲要求通过个别历史时代/事件的研究让学生掌握研究历史的思想方法和手段。这种教育方法,人的因素就很重要,老师是否尽职,孩子是否用心,结果千差万别。这时候,阅读习惯就非常重要。广泛的阅读能弥补澳洲教育所缺失的知识面。
大家都知道,等我们的孩子长大了,现在热门的很多职业将不再热门,现存的很多职业甚至将消失,怎么让我们的孩子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呢?
前段时间,悉尼大学校长Dr. Michael Spence AC 到给悉尼男女高中宣讲悉尼大学新规划,悉尼大学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调查,与时俱进,将原有的100多个以职业为导向的本科学位紧缩成25个基本学位,以培养在专业知识,全球视野,跨学科潜力,实际操作能力4个方面符合未来雇主要求的本科毕业生。
人力资源学者对全球领先企业调研表明,21世纪企业需要有创造力,创新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自信而变通的雇员,需要有环球视野,多文化知识,高科技知识,企业家能力,管理复杂机构能力的管理人员。
Ken Robinson说,教育是通向未来的钥匙。这把钥匙可以朝左转,也可以朝右转。当你往某个方向转动钥匙时,也许锁住了通向资源的大门;当你朝另一个方向转动钥匙,不但开启了资源的宝库,也将释放孩子的无限可能。让我们好好把握这把钥匙!
评论
发现孩子擅长什么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多少大学生毕业了也不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工作。很多职业也是要做过才知道自己喜不喜欢,适合与否。
评论
生活在澳洲的孩子已经非常幸福了,不必像国内的孩子那样面对巨大的升学压力。在压力没有那么大的情况下,多方面发展,尤其是按照各自不同的秉性和爱好多方面发展的确是“发达国家”给予下一代最大的礼物。我的孩子从两岁起开始爱上马,到现在仍然天天玩和马相关的一切。我无法想象如果在国内一周上5天幼儿园,每天早8点到晚6点,周末还要去老人家聚会,还哪会有时间充分发挥孩子的兴趣爱好。所以楼主说的关于陪伴,关于多方面发展我都非常支持。
评论
很久未見到如此的好文
评论
说得很好
我们也是觉得只有创造力才能在今后几十年立于不败之地。毕竟很多重复不需要创造力的工作以后都可以被机器人和电脑代替。
评论
你能保证创造力一定可以培养出来?
评论
个体的创造力势必有先天的差别,但后天的畸形教育可以压抑、扼杀大批人的创造力却是有显而易见的大量证据的。
评论
学做事要先学做人。读书明理在先,学习技能在后。左转右转,不如持中不动。我个人观点小孩不需要什么技能,需要的恰恰是学习道理。如何做人,如何处事,如何思考,如何学习。这些现代教育中少有涉及,但恰恰是最重要的对孩子之后一生的发展影响颇巨。中正平和,格致诚正这是必须学的。不懂道理会再多技能,这个人从人格上也是不完整的。
评论
“让孩子的兴趣优先发展”,非常赞同。在澳洲孩子时间不会被功课所完全挤压掉,有时间和精力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我理解的优先级第一位是有一个强健的体魄,第二位是享受丰富的精神粮食(和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第三位是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
在我理解,创造力也不是无源之水,需要孩子内心世界足够丰富,才能有更多机会生根发芽。
评论
嗯,还有我感觉目前这个兴趣的部分其实抬的太高。什么样的兴趣家长要卡,什么样的要适度发展。比如本身就不是音乐世家,非得使劲让孩子学这个乐器那个乐器,时间花了大把,无非以后就是会弹个琴,陶冶情操倒也不错,但我总感觉这投入并非那么值。孩子不清楚什么兴趣对他以后有什么影响,但大人得把关。虽然讲是顺应孩子的天资,但理性选择可能更重要吧。一点浅见
评论
教育版华人家长难道不是样样要,手里一把钥匙
评论
其实孩子在澳洲已经比国内好很多,再追求学习的家长都会安排一定的时间给孩子做其它事情。
让孩子的兴趣优先发展,基于时间/资源,这是应该的。创造力应该不是可以培养的。
评论
多少比中国人背景差的(按中国人思维)发展的都比中国人好。跟中国人比 人家才是少数族裔。 马来西亚 越南 菲律宾 欧洲小国。。。等等。
评论
是的.
大多数有理智的父母都会对孩子的培养有计划,有效地平衡兴趣和课业学习. 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都是有掌控的.
有少数自己没啥计划,或眼光短浅,只知道跟风的父母们就是另一回事了.
总的来说,澳洲的孩子确实比国内的孩子幸福多了.
评论
现在的华人家长是一样不肯丢: Academic , 体育, 艺术, 中文齐上。孩子确实在这些方面全面发展的很多。。很多孩子尽管在这些方面很优秀但人际交往能力及宽容度很不足。大多孩子交往自己的同龄人还可以很快能融入, 但对于和自己不同龄的成人就交流不来。很多朋友的孩子都很大了见面时妈妈还催" 跟阿姨(叔叔)打招呼!"孩子则是完成任务似的勉强说声"hello"或是"阿姨(叔叔)"。西人孩子倒是很大方得和你可以聊天。这些能力对孩子未来却是非常重要的。
评论
恩,有位网友说过我觉得很有道理:
小时候是求广,给孩子接触各种各样事物的机会;等孩子大点了是求精,孩子选择的一两样兴趣爱好,多投入一些,同时放弃一些不适合不擅长的。
我们现在还在求广的阶段~
评论
孩子不可能和成年人有太多话题可聊,但我认识的绝大部分这里的孩子都礼貌得体,天真活泼!
评论
评论
澳洲中文论坛热点
- 悉尼部份城铁将封闭一年,华人区受影响!只能乘巴士(组图)
- 据《逐日电讯报》报导,从明年年中开始,因为从Bankstown和Sydenham的城铁将因Metro South West革新名目而
- 联邦政客们具有多少房产?
- 据本月早些时分报导,绿党副首领、参议员Mehreen Faruqi已获准在Port Macquarie联系其房产并建造三栋投资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