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在网上看到澳洲网民最极端的留言是,“我们要对华人学生征收入学税”。
怎样看待“精英中学华裔化”?请求指点。
评论
最极端⋯⋯还行⋯⋯
评论
"还行"?莫非还有更极端的?
评论
在这样下去会不会和美国一样。但华人真的是聪明呀,第一代的智商水平要远远高于土澳的水平,让第二代不高也难
评论
华裔也是澳洲国籍。那种言论就是种族歧视。
评论
不知道现在体育方面可有改善了。。
评论
你问得很好,“会不会和美国一样”正是让我纠结的。见下(文章是我自己写的,其实,也是在梳理自己的纠结。怎么看?怎么办):
精英中学的“白人鸟散”困境
——以及,精英中学“华裔化”的隐患
Allawah Yang, 2015.10.14
【在悉尼,想要找到一所没有华裔子弟的精英中学,简直比找到一家党校更难。】——本文题记
一、现象:从美国到澳洲
白人鸟散(white flight)的提法始于美国教育界,字面意思是,白人像受惊的鸟群一样四处飞散。如今,这一提法也被澳洲教育界采用,并将“白人鸟散vs中国虎妈”作为一对现象来探讨。
在美国,白人鸟散的时代背景是,上世纪60年代结束种族隔离黑白混校之后,由于黑人子弟学术低弱、犯罪率高、被白人家长认为染有种种“劣等品质”,以至于白人如同候鸟一样纷纷离开大都市的学校,搬到黑人住不起的郊区。
如今,美国又发生了新的白人鸟散,针对以中国人、印度人等亚裔居民,理由是这些亚裔孩子学术表现太好、太用功,逼着白人孩子为了竞争而变成书呆子,甚至面对亚裔同学时失去自尊。于是,当一个学校亚裔子弟渐占优势后,白人家长就抱着“惹不起躲得起”的态度,纷纷迁出,形成新的白人鸟散现象。白人家长认为:学校太学术化,太偏重对IQ要求较高的数学、科学等领域,忽视了白人自以为占优势的人文科目和课外活动(特别是体育)。换言之,学校太亚洲化,不像是“美国的高中”了。
白人鸟散并未使当地学校败落,反而呈现出更好的学术表现,尤其是高考升学率。来自移民(主要是华人)的高素质生源,也让这些学校底气雄壮起来。生源+升学率,这是办学校的硬道理。生源萎缩、升学率卑下的学校,是没有资格拿到更多教育拨款的,社会地位也自惭形秽。因此,出于本位利益的考虑,学校并不理会白人鸟散,不管什么人种,只要是高素质的生源就行。
但是这一现象给亚裔学生和白人学生都带领了问题,学校几乎成了亚裔学校。这样的教育不能有效地为亚裔将来适应社会提供良好准备。许多亚裔学生在高中觉得自己是主流,上大学才发现自己是少数民族;出了大学,周围亚裔的比例更小,不得不重新适应社会。
回看澳洲,白人鸟散在精英中学也愈演愈烈。2011年,悉尼科大学者Christina Ho撰文披露(见[摘编-1]),悉尼最顶尖的精英学校(排名前三)移民子弟所占比例呈现压倒性优势:James Ruse(JR)达97%,North Sydney Girls(NSG)达93%,Baulkham Hills High(BHH)达92%。文章没有披露在这个“移民”概念中华裔子弟的比重。但是基于经验性的感受,华裔子弟占80%是合乎现实的推算,此即:JR77.6%,NSG74.4%,BHH73.6%。这种趋势有增无减,以至于本地华人家长直言,精英学校干脆就是为华裔子弟开办的,其他族裔只是来“陪读”一下而已;新来的华人家长则感叹:在悉尼,想要找到一所没有华裔子弟的精英中学,简直比找到一家党校更难。
二、纠结:精英中学的“华裔化”
表面来看华裔学生真优秀,其他民族没得比。但是,一些具有教育理性的华人家长却越来越担忧“华裔化”的趋势。他们的核心纠结如下:1)移民海外的教育意义在于融合不同文化,而非为了“文化返祖”——人到了国外,文化却又退回到华人圈。如此下去,将来如何融入主流社会!2)好不容易摆脱了国内的填鸭式教育,怎么到国外又走回了老路!毕竟,考精英学校犹如国内的“考重点中学”;其拼搏之残酷,堪称是:如果你还没有学到死,就往死里学。
笔者一位朋友的儿子在Sydney Boys读书(移民学生比例91%,2011年数据)。该友明言,“这个学校有问题,进去一看,黑压压一片尽是华裔,有的班级干脆清一色。就算华裔说的也是英语,但文化气氛完全不是我期盼的那样。这对孩子的未来意味着什么,天晓得!”
另一方面,主流社会(西人)的家长也深陷纠结:为何优质教育资源变相成为了华人的专利,为何白人学生在精英学校反而成为“越来越少的少数民族”,难道这就是“多元文化”的成果?白人家长别无选择,越来越倚重私校或教会学校。然而,在华裔学生的蜂拥挤压之下,私校和教会学校也面临日益凸显的“白人鸟散”困境,以至于白人家长深有“走投无路”的感觉。
笔者在网上看到澳洲网友最极端的留言是,“我们要对华人学生征收入学税”。尽管这种言论目前不会受到澳洲有理性的政治家响应,但是,不好的情绪在西人家长中深化和蔓延,却值得警觉的;因为,其中包含的政治隐患不言而喻。一个由华裔气氛一统天下的澳洲中学界,不论对澳洲社会还是对澳洲华人来说,都是值得商榷的。那么,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
三、归因:问题出在哪里
对于精英中学乃至整个澳洲教育的“华裔化”现象,华人中常见的归因是,“澳洲人很笨,IQ差”。作为移民,这种不厚道的评论不可取。照此理论,是不是美国人也“很笨,IQ差”?我想,借给华人一个胆子,华人也不敢对美国人说这种话。笔者的初步归因是:
一、澳洲的当前教育政策有问题,需要进行改革。本文[摘编-2]表示(摘译),“我们的学生在数学方面比上海学生落后三年,阅读落后半年。2013年10月不到十分之一的澳洲学生修读高等数学;这方面的女生比例仅为6.6%,只有男生一半。纽省女生只有1.5%在修读高等数理化。2001年开始的高考竟将数学考试删除了,而在国家编订的10年级课程中,竟然对数学不提出要求,澳洲成了发达国家中唯一不把数学作为高中必修课的国家。四分之一澳洲人只具有‘数数字’的数学能力,许多大学不得不提供中学水平的数学及识字课程。平均英语成绩方面,本地学生赶不上作为第一代移民的学生。具有中、韩、斯里兰卡背景的学生,在纽省高考中占据最高表现,而在纽省精英中学,至少80%的学生来自非英语背景”。
二、对于竞争社会中的教育,澳洲社会存在理解短板。一方面,澳人家长普遍没有意向为子女的学业提供一流的家庭辅导。这种辅导不仅需要惊人的资金和精力投入,而且需要较高的辅导技巧。然而,多数澳洲家长自己就是在“远非一流的家庭辅导”中成长起来的,事到临头如何拿得出一流的辅导本领?另一方面,澳洲小学的价值取向难以适应竞争社会的严酷现实。其最主要的绩效指标是,哪家学校的快乐活动最好最多;几乎不考虑升学率。这似乎有利于儿童在无压力或低压力的“健康环境”中快乐成长。问题是,在日益“高智化”的就业天地,雇主的考虑是——考分就是硬道理,名牌就是铁标准。(名牌,指名牌大学)
三、多元文化的潜力挖掘不足。就提高学习表现而言,华人家长的某些做法值得白人家长参考。但由于文化差异,多数白人家长难以接受甚至排斥华人家长的作法。这样一来,“多元文化”更多表现为政治上的摆设,并未转化为社会管理的更有效性。此外,华人为主的“补校产业”(education coaching trade)有必要思考:如何将多元文化转化为补校的营销绩效;换言之,怎样突破文化障碍,把华人补校在“考精英补习”方面某些有效经验送进本地中小学的主流教育界,最终送进白人家庭。事实上,华人开办的补校中,骨干教师不乏白人。遗憾的是,凡此种种,政府显然缺乏关注,更谈不上积极搭台、着力促进。
问题是,美国的白人鸟散又该怎么归因?换言之,美澳两国的白人鸟散,异同何在?这显然有待学界给出准确归因。笔者能做的只是在微群里把问题摆出来,丰富大家对社会的观察视角而已。
四、前景展望
白人鸟散的现象,既不符合澳洲的主流利益,更不符合华人的本位利益。展望未来,除非政府有所行动,否则,由此导致的社会分离必然加剧。
更糟糕的隐患是,“华裔化”还在导致华人社区自身出现裂隙。例如笔者的儿子明年将报考精英中学,远在上海的妻子强烈表示:凡是华人学生密集的精英中学,一律摒弃在择校志愿之外,首当其冲的四大摒弃对象就是James Ruse、North Sydney boys、Sydney boys、Baulkham Hills High;换言之,宁可浪费考分(假设儿子能迈上了分数线门槛)也不进这四家中学。
这让笔者在为儿子填志愿时颇为踌躇,因为,选择范围大幅收窄;并且深感远虑——未来澳洲社会的文化结构,会出现怎样诡谲的图景,这对我们的下一代、再下一代,真的有益吗?▲
评论
考试制度在澳洲还是很公平而设计完整的,精英中学的设立历史也不是这几年或几十年的事。好像有百年历史了吧?要是谁不满被移民孩子们占领,他们应该先去检讨自己付出了多少。
https://en.m.wikipedia.org/wiki/Selective_school_(New_South_Wales)
评论
指哪个学校,还是所有?
评论
多年前有人抱怨学校的一些传统运动项目因亚裔学生比例高而步履维艰。。。
评论
这个问题应该依然存在
评论
这个⋯⋯我们公司local就说,反正也分不清谁是谁,碰到亚洲人一概称之为中国人,谁让中国人多呢。
其实也反应了中国现在影响力大
评论
这是个问题,但有什么办法呢?
华人对教育的重视是其他民族所不能仰视的,当地人知道这种情况,但很多当地人不愿把孩子送进补习班,周末白人补得是体育,华人补得是学习,根本就不是一个教育和生活理念的,这种现象只能一直存在。但其实的到大学后,不管你是私校的教会学校公校的精英学校的,其实都是一样的,大家都是差不多的聚在一起,因为很多专业95分都可以读了,所以到大学也没什么区别了,除了高分的医学专业。但医学专业可以通过其他本科读完以后再读,所以一大批白人可以通过这个再进入医生行业,所以最后到社会上各行各业华人比例应该也差不多了。苦的就是华人忙着精英考试吧。
但对精英学校来讲,他们更会忌讳一些,华人家庭的理念和学校的理念会有分歧,那就会慢痛苦的。
评论
说国内吧,如果哪个小区小学外地务工人员子弟增多,即使民工的孩子很努力、很老实,,,也难保本地家长不动转学的心。。。人的本性如此。。多元文化继续和马列主义一样是一个,政治正确,伟光正,嘴上年年提月月提,但是心里都知道是个扯淡的东西……世上就两种文化,先进的文化和落后的文化,是瘸子是拐,走两步,,看疗效。
评论
确实亚裔学生相对读书比较勤奋,考上好学校不难。
老公的哥哥当年考上melb high,亚裔才30,40%,但现在,华裔,印度裔到处都是。
评论
感觉现在的趋势是精英里连非大陆来的亚裔都在变得越来越少。 香港妈妈都说现在学校没以前那么多香港人了。
评论
说到底是 西人对于高度竞争的不适应
华人和亚裔习惯了把最多的精力放在产值最高的地方
无可厚非
再者,华人本来在社会上就是弱势种族,如果小孩不更加努力一些,怎么在社会上竞争呢?
这也是类似笨鸟先飞的策略
评论
will be the same
评论
Chinese are the smartest!!!
评论
对绝大部分人,读书的目的还是为了未来有个好的工作,好的收入
美国类似于中国,有点唯学历论:名校毕业的学生,在未来的职业收入和发展上要远远好于不上大学的和普通大学的学生
这个和澳洲截然不同,首先,澳洲各个大学之间差别很小,其实,大学的专业,除了医生、律师外,其它的60分的专业和90分的专业在未来的收入上区别也不大。更重要的是,绝大部分专业都被木工、电工、builder之类不需要上大学的专业在收入上秒杀
医生专业,鬼佬其实也在想办法,比如现在的面试,将来说不定还会有更多的招数:律师专业,移民在这个行业很难,鬼佬根本不担心
这种情况下,虽然有些鬼佬看精英中学不顺眼,但大部分鬼佬根本不在乎精英中学被移民垄断,所以我觉得澳洲的这个问题和美国完全不同,基本不会发展到美国那一步
评论
精英中学可以培养天分超出一般人的青少年,未来成为国家创新的力量,如果只出产律师和医生似乎没什么存在的必要。
评论
评论
中国人和老外比体力行吗?差老远了,没办法只有拼智力了。
评论
不同意华人最聪明的说法,只能说这里的华人小孩学习最勤奋。回国看看,三教九流,什么人都有。
评论
华人大多靠补习和应试文化影响, 不是靠智商
评论
华人重视教育。
评论
认同你的观点“华人大多靠补习和应试文化影响, 不是靠智商”。我曾搜集过世界各国IQ排行榜方面的资料。尽管它们缺乏科学性,但作为休闲一笑,倒也无妨。我注意到,这些排行榜有如下特点:
——没有任何严肃的科学机构或严肃的学者,承认过这类“IQ国别排行榜”。换言之,这类排行榜的“八卦”色彩较浓。
——新加坡人、香港人、澳门人,总是排位高于大陆人。这让我怀疑,这种排行榜的倾向性。
——排行榜中,华人IQ总是高于美国人,而美国人IQ又总是高于澳洲人。问题是,这种排列显然不能解释,为什么美国、澳洲在某些方面比中国领先。
再有,通过对爱因斯坦大脑的解剖研究(据说,他的IQ超过160),人们既没有发现他的大脑中有什么异样构造支持了他的高IQ,也没有发现高IQ使他的大脑发生什么器质性的变化。相反,只发现由于他长年全神贯注的注意力聚焦(在他的学术领域),使他大脑中的某些部位留下了曾经“超级实用”的痕迹(姑且这样说),比喻而言,就像是经常运动的人肌肉很结实;但这仍属于正常而非“超常”的范围内。换言之,爱因斯塔的刻苦精神达到了某种巅峰,并且数十年始终如一(他本人则以此为乐),才导致了他大脑中的这种现象,它们可在某种程度上获得认知神经科学的解释(过于深邃,我就不展开了)。
另一方面,华人倚靠“刻苦补习+应试文化”获得更加的考试成绩,的确是事实。基于我本人的学业,我认为,在很多情况下吃苦耐劳远比高IQ更重要,考精英中学或许能证明这一点——勤奋为王。尤其是,人在成年以后更如此——只有最愚蠢的人才会迷信IQ并且藐视勤奋。
评论
华人传统就是重智力轻体力,而在澳洲一般体力也拼不过local的,这也是扬长避短。
再说也不影响收入,澳洲蓝领才是金领,人家以后挣的钱也不比学习好的少。
评论
【不好意思,由于不熟悉上传操作,刚才把下面的帖子发到别的地方去了。特此重发。】见下:
大家好,
我刚烧完晚饭,回来上网一看,竟有这么多热心朋友提供了视角丰富的各种建议。本人十分感谢。
昨天,在一位朋友的介绍下,我在“”登记注册了。目前正面临很多的权限不足,以至于一些可分享的东西由于文件格式不允许,暂时无法上传。再有,由于我是新手(光脚族),某些上传功能也用得不怎么熟练,很多东西暂时传不上来。不管怎样,为了感谢大家的厚爱,我上传一篇微型小说《理财萌》如下。
对了,只要是我上传的东西,都是我原创的(写作的,翻译的,等等)。无论在学术写作还是休闲写作中,我都不喜欢“文档搬家”。愿以此,带给大家片刻忘忧忘劳的愉快阅读时间。
------------------------------------------------------------------------
理财萌(微型小说)
Allawah Yangl, 2015-9-6
一个十岁的男孩,如何让他懂得节约用钱?仅靠说教是徒劳的。
然而,事情起了变化,让我的“节约教育”得来全不费功夫。
(一)
且说日前,在H区的一家K-mart超市购物时,儿子盯上了一把玩具枪。毕竟,他只有十岁,玩具枪对他的诱惑仍然是不可抗拒的。他从货架上拿下那把塑料枪,爱不释手地横看竖看、正看反看,眼中流露出尽情绽放的天真渴望。
“想干什么!这枪跟你没关系”,我冷冷地说,“回澳洲才两个月,已经买了两把。加上小韩叔叔家的Henry送你的那把,你已经有三把枪了。即便在国内,你也没有这么快就有三把枪。走!”
儿子恋恋不舍地把枪放回货架,并且藏在了货架的最深处,生怕被别人买走。
我以为事情就这样结束了,但并非如此。
(二)
之后的两周里,儿子经常问:“爸爸,你每周一共给我多少钱,让我在学校买中饭?”我说:“每天10元,一共50元。”儿子闻言,若有所思。
一天晚上,儿子一边在点数他那小钱包里的硬币,一边兴奋地告诉我,“爸爸,我已经存了25元,再存10元就能买那把枪了!”
“你怎么存的?”
“每顿中饭节省2到3元,不买最好吃的,只买够吃饱的,饮料也不买了。”
“不错嘛,学会节约了。如果你能自己存钱买枪,爸爸没意见。”
儿子乐了,“我要把省下的钱藏好”。说着,把他那些宝贝硬币,一枚一枚仔细地放进了一个蓝色的小布袋。那是他的钱包,妈妈给的。
(三)
次日下午,我到C区的学校门口,接儿子回家。他从校园里向我走来时,显得无精打采,一步三拖。
我:“走快点,别磨蹭!”
儿:“爸爸,我饿!”
我:“中饭你吃什么了,怎么才三点就饿了?”
儿:“我没吃中饭。”
我:“为什么?”我不禁一惊。
儿:“钱忘带了。”
我:“昨晚明明看你把钱包放进了书包,怎么会忘带了?”
儿:“书包里到处都没找到,一定忘在家里了。”
我:“节约是好习惯,但也不能忘记带钱,对吧!先给你买吃的再说。”
儿:“我不想吃,只想去K-mart看那把枪。”
我:“好吧,我们不回家,直接去K-mart看枪。然后再买吃的。”
(四)
从C区坐两站火车,儿子和我去了H区的K-mart。
进了商场之后,儿子冲在前头,一蹦三跳直奔玩具货架。
然而,几周前看中的那把枪,终究还是被别人买走了。再一问营业员,那种枪要数周后才有进货。
儿子难受极了。他那饥饿的感觉此时加倍上涌,小小的身子显得乏力又可怜。
我不禁心中一软:“你懂得节约,爸爸就要奖励你。看看有没有其它让你喜欢的?还差多少钱?爸爸给你补足。我们现在就买。”
听我这样一说,天真的欢喜又回到了他灿烂的脸上:“这把弩弓枪也不错!32元,还差7元。” 他说。
“好,就买它。”
“谢谢爸爸!”
(五)
回到家里,儿子乐翻了天。至少说了二十遍“谢谢爸爸”。
他不仅用新买的弩弓枪打遍了家中的墙壁、门窗、沙发,而且从床底下找出了早先已有的其它玩具枪,一件一件横竖比较,这些枪都是他的宝贝。而那床底下的世界,是他私密的“军械库”。
而我,则在厨房忙着做晚饭。
“爸爸!”儿子欢天喜地冲进厨房,“钱找到了,就在书包的夹层里!我藏得太保密,连自己都找不到了。”
“你可真是个笨人!还记得‘骑驴找驴’故事吗,说的就是你。”
儿子自己也笑翻了。
…… …… ……
从此以后,再也不用我唠叨,儿子就会萌萌地算小账了。
“现在每天中饭”,他说,“不超过7.5元,以前至少10元。少买一瓶饮料能节约2元。馅饼2.6元,小披萨饼4元,吃馅饼省1.4元。奶油饼很好吃,2元一个,但也太小,至少3个才管饱,有点贵。薯片和糖果,又贵又不管饱,以后不买了……”
我默默听着,长长舒了一口气。▲
评论
我儿子在精英中学,班上三十人左右,除三个local白人小孩,其他都是亚裔。别的班也是类似比例。
1. 没有白人小孩看到同学都是黑头发而退学的,所以lz 的‘白人鸟散至少在这个学校’不存在。
2. 教职员工全是local,教学方法全是传统的那一套,并不因亚裔多而改成中式教育。所以不要认为精英学校相似于中国的重点中学。
3. 学校传统的体育项目没有萎缩。我儿子在申请加入赛艇队时就是六十几个学生争二十个名额。
4. 私校我不清楚,但亚裔绝对没有local多这是事实,而没有见local退学的。
所以我没见‘白人鸟散’,如果鸟散的话往哪里散?亚裔化是肯定的,但不管亚裔化不化,学校还是那个学校,跟学生背景无关。
那么,这么高比例的亚裔精英学生在将来对澳洲社会有什么影响?不要太高估这几个精英学校的影响力,毕竟每一年绝大多数毕业生都是local白人;亚裔学生可能成为医生,但白人学生可能成为政府部长。
澳洲中文论坛热点
- 悉尼部份城铁将封闭一年,华人区受影响!只能乘巴士(组图)
- 据《逐日电讯报》报导,从明年年中开始,因为从Bankstown和Sydenham的城铁将因Metro South West革新名目而
- 联邦政客们具有多少房产?
- 据本月早些时分报导,绿党副首领、参议员Mehreen Faruqi已获准在Port Macquarie联系其房产并建造三栋投资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