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几十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可是也绝不是小学中学学习好,就等同于以后人生路走的好。很多父母其实都懂这样的道理,可是到自己孩子身上就不淡定了,说到底,是想给孩子提供一切最好的,认为自己的孩子,值得最好的。于是乎,各种补习班,大势所趋,无法避免。因为我们科举制度下修来的文化中,似乎学习好才能一跃成才,正如古语所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只有学习好,才能得到这些,只有学习好,才是通向上层生活建筑的必经桥梁。固然学习好,某种程度上可以让孩子一路考上好大学,甚至幸运的,最后找到一份比较体面的工作。父母轻舒一口气,终于达成一半成功了, 剩下的生活好不好,幸福不幸福,看造化了。可人生,各种面,各样光怪陆离,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本小说。真正的生活,靠的何止是学习?何止是一种生活或者生存的技能?当然这个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个人更觉得,生活除却态度和技能,更需要一种文化的浸养,一种情趣的熏陶。父母生出孩子,除却人类的繁殖本能,更是一种繁衍,而这种衍,只有不断向上,衍生出越来越多样化美丽别致的分支——(正如我们的文化一样,正是因为有这么多不同而又各自大放异彩的文化,这个世界才如此不单调不是么),才能真正体现出人类存在并继续存在下去的价值。这才是人不同于其他高级动物的终极之别。
而对于我们一代移民甚至或者一代半、二代的孩子,他们在这个社会上的生存、或者更高级别的——生活,某种程度上,当物质基础基本稳定后,上层建筑个人认为将更多取决于他/她对自我的认识,也就是通常我们说的对自我identity的认可。很多人,到了四五十岁,只要努力一辈子,稳定些的基本都会有物质上的保障,可是穷其一生,到头来在精神上却往往觉得忙碌碌一生不知道为了什么。这就是自我的缺失,自我价值认识的缺失,自我身份的缺失。这样的人生,无疑本身就是缺失的。而人类不厌其烦的教育后代,不正是为了让我们的文化得以延续,让我们人类得以继续衍生下去么?如此而来,我们的教育为何又要如此局限,而不放眼于在孩子的习惯、性格、文化、个体乃至群体认可度上也下多些功夫呢?我们中国开展素质教育以来,喊得最多是德智体全面发展。很多国内国外家长在履行的时候,似乎每个单方面都履行的不错,孩子也似乎各个方面都比较完美,可是似乎孩子总是缺失点什么。这是为什么?我们有没有问过为什么?
在培养一个人的时候,任何人都是有缺点的,这样也才是完整的。 可是如果对自己的背景、对自己的文化,对自己的自我,没有一个最根本的认识和认同,而是一味的去为那些所谓的光环而去努力,而去改变自己。这并非人性的拔高和长足发展,这只是一种对当下环境的妥协,对生存做出的退让。相比这些,我更希望看到,或者说我更希望这个社会,这个世界能看到,我们华人的孩子能live a full life。而这种full,并不只是单一的体验生活品质的full, 而是一种实现自我、追求自我的full. 而这样的自我,何其珍贵!何其难得!却又值得为其奋斗与之拼搏!而每个人,只有到达the ultimate self-satisfaction这样的终极自我满足感境界,那也才能所向披靡,成为人生的真正赢家啊。
评论
评论
评论
同意楼主的观点。
但是大多数父母估计也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或者说,是到哪个阶段,就做哪个阶段的事。求学期间,是想孩子学习好,也许能从这上面,敲开一个好的大学,好的专业的门。那么以后,好的就业机会,相对高点。 对于大多平头百姓,大概仅有这条路走了。所以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大家还是热衷好的学校。
评论
楼主有才,那个我们的孩子缺失什么?能具体说说吗?
评论
缺有钱的爹娘
评论
+1
评论
评论
我觉得在小学阶段最主要培养孩子各个方面的自主能动性,到了中学后不管私校或者是公校一定要注重emotional intelligent 即情商的培养,因为以后出了校门就没有考试的分数来衡量了.
评论
而情商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更来自于家庭的熏陶
评论
孩子缺家长的聆听,参与,耐心,信任,楷模。
评论
学习了
评论
家长也要和孩子一起成长,在教育的路上边实施边修改,与孩子共进退,心态摆正才可以。盲目攀比不可取,那样家长累、孩子也累,永远不满足,按照自己的教育方针和孩子一起往前走,坚信自己的孩子,或许不会最好、但不会最差,人中人就可以了。
澳洲中文论坛热点
- 悉尼部份城铁将封闭一年,华人区受影响!只能乘巴士(组图)
- 据《逐日电讯报》报导,从明年年中开始,因为从Bankstown和Sydenham的城铁将因Metro South West革新名目而
- 联邦政客们具有多少房产?
- 据本月早些时分报导,绿党副首领、参议员Mehreen Faruqi已获准在Port Macquarie联系其房产并建造三栋投资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