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没上了,冒个泡。
这是我上个月写的一篇文章。
西方精英家庭如何养成孩子的世界观(上):读了8年的大学本科
作为两个小孩的父母,我们常常讨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究竟想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什么样的人?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得先回答一个问题。这或许是最首要的,往往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那就是如何树立孩子的世界观。
世界观,粗略地讲就是一个人怎么看待这个世界,怎么看待社会,怎么认识历史。这些认识会进一步决定他对人生,对是非的看法和态度。而这些基本态度,会在他一生中或多或少地影响到他要做的每一个决定。这些大大小小的决定,最终将会把他或她,从你眼前的小可爱,变成一个成熟、完整的人。
孩子将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其世界观起到了最根本性的作用。
今天,我想通过亲眼所见的故事,来说说西方社会是怎样养成孩子的世界观的。
在讲故事之前,需要说明一下。这两个故事的主角都是澳洲本地白人,用他们来代表“西方”,马马虎虎说得过去。至于说“精英家庭”,可能有很多定义,在本文中,简单指对孩子教育非常重视,有见地,而且又有一定经济能力的家庭吧。
另外,本文不讨论应树立什么样的世界观,只着重看如何养成。关键词是“如何”。因为从如何养成的方法和过程中,才能具体真切地明白,什么样的世界观是恰当的,是孩子们应该树立的。
好,我们开始。
故事 1 读了8年的大学本科
多年前事务所招收一个室内设计师。在众多的简历中,有一份让我眼前一亮。
吸引我的倒不是这个孩子小学、初中、高中上的清一色是顶级私校。而是高中毕业后,她花了8年才读到本科毕业。
整整8年!
乖乖,这得要多大的“能耐”才可以在上了十多年私校后,又花了8年才熬到本科毕业呀!?
我于是仔细阅读了这份长达4页纸的简历。原来,这并不是一个扶不上墙的富二代。相反,仅仅从简历中,就可以初步判断这是一个有一定阅历、充满活力、热爱生活,并且热爱设计的应聘者。
由于这是她首次应聘专业工作的永久职位,她详细列出了从小到大的各种生活经历。让我能沿着一条清晰的时间线,来看看她的父母是怎样培育她的世界观的。
首先,她进行过至少5次环球旅行。小的时候是跟随家人进行,进入高中和大学就没有注明是和家人了,应该是自己(或和朋友)旅行了。注意,这里说的旅行是长途、长时间的旅行,每次最短2个月,至少跨越3个大洲。最长一次则长达6个月。小时候去的大多是欧洲、北美。长大后增加了亚洲和非洲。毫无疑问,她的父母给她花了大量时间和金钱在旅行上。
高中毕业后,她没有直接去读大学,而是去读了一个设计类的TAFE(大专)。以她一路顶级私校和后来大学以荣誉学位毕业的事实看,她的学业成绩应该不低,上大学应该是容易的事。那为什么反而先去上大专呢?
我以为,这是颇有远见的成熟之举。
我们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在大学毕业后,甚至工作多年后,才渐渐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但此时再从头来过,基本上是不可能,至少也是要付出巨大代价的。有多少人因为半道改弦易撤而一无所获?又有多少人因为无法做出改变而抱憾终生?
这个小姑娘,在高中毕业之后,也许同大多数同龄人一样,不知道自己的终生方向是什么。她朦胧地知道自己喜欢设计。于是她选择了一个2年就能毕业的TAFE大专,他要试一试,看自己是否真的喜欢设计。澳洲的TAFE教育非常发达,既与就业市场直接接轨,又能过渡到更高的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上。花2年时间来验证自己是否真的喜欢,可以认定一个职业作为终身方向,似乎还是很值的。果然,两年大专毕业后,她进入了一所大学的本科,学的仍然是同一专业。
本来已经读过大专,在本科时至少可以少读一年。但她不仅老老实实读完了四年,还在本科期间先后休学了2次,每次休学长达1年。这样,连上大专2年,从高中毕业,到大学本科毕业,她足足花了8年时间。
如果之前选择先上大专是因为方向不确定,那么上了大学后,她休学干什么呢?
她主要干了两件事:工作+义务工作
她缺钱吗?显然不是。她的工作经历中有一段时间,是在家族企业中打工。这是一家规模不小的集团公司,她的企业家父亲应该不会拮据到必须让她中断学业来帮衬家用。
如果不是因为经济问题而休学工作,那是为了什么呢?让我们来看看她究竟做了些什么工作。
- 首先,她和她的姐姐一同创办了一个家政服务的生意,这个小公司从高中开始设立,截至她大学毕业,已将近10年时间,仍然在运营。只不过后期她忙于其他工作,只是辅助性参与。注意,现在重点开始了:这个公司基本只有她和她姐姐2人,主要的家政服务工作是她们自己做。
对的,自己做,没有雇员。而且一做就是10年。
嗯,是不是感觉到一点点不一样了? - 第二部分,她在不同的设计事务所进行过各种实习。内容与她的专业相关。
- 第三部分,她做了超市打工、餐馆服务等各种临工。包括前面提到的在家族企业中帮忙,也是秘书一类的小职位。
- 第四部分,是一长串的义务工作清单。从儿童活动到社区服务,从环保活动到老人福利,等等等等。
是不是觉得她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尽干些不着边际的事情?除了那一点点设计实习,她都在干什么呀?
如果把她置换到一个国内的类似家庭中,会有什么安排呢?也许是到全世界最顶尖的学府去深造,尽快拿到学位,时间越短越好,学位越高越好;也许是先去大设计公司锻炼两年,然后自己成立一家设计公司;最“不济”的,至少也是博览群书,遍访名师,努力参加大项目,增加经验,尽早让自己成为一个专家。
谁会把大把的时间花在社会工作上呢?
她和父母的具体关系,我不得而知。她做这些选择的每一次心路历程,我不想去妄加猜测。我只想指明一个事实:她的父母,包括她自己,是将她世界观的养成排在第一位的;是真金白银地、长年累月地让她去观世界,看社会,去经历、去感受最基础、最底层的生活。专业重不重要?当然重要,但是如果世界观还未成熟,那么专业就先退而求其次,哪怕要花8年时间来完成大学学业。
我们不是老讲“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事”吗?有多少人真正这样想,这样做的?人们的内心深处顶多是“一边学做事,一边学做人”吧?
一个能坚持亲自做老人家政10年的人,对这个社会的理解,应该是有深度的。
在对这个世界,对整个社会有了如此广泛,又不乏深入的了解之后,她对自己职业的长远定位是做室内设计。她的这个决定让我不得不信服,她一定是对这个职业方向有了深思熟虑的,她一定是热爱设计的。
如果我不仅只是作为雇主在招聘一个员工,而是在寻找合作伙伴,或是一个可以依靠的对象,或者我在为一个大型企业寻找一个可以委以重任的人,她的这些经历和品质就会成为我考察的重点。
也许这个例子有点极端,这个孩子的家庭条件太好,有太多的时间和财力让孩子一次次地去环游世界,去休学来了解社会,体味人生。但这种世界观养成的思路在西方社会中是比较普遍的。在下篇中,让我们来看一个物质条件中等的精英家庭,看看他们是怎样身体力行地养成孩子的世界观的。
敬请期待:
西方精英家庭如何养成孩子的世界观(下):从墨尔本到伦敦
评论
坑
评论
用一个例子来讲这么大的题目,还是适合发在公众号里。
评论
收藏了,文章下也发到这里来吧
评论
写的很切实!期待下一篇。
评论
期待第二篇,有远见的父母,会培养出更有潜力的后代!
评论
当资本积累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估计就会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去念书了。
评论
没什么好稀奇的,更够不上什么西方精英,只是一个半工半读,没压力,自由的普通西方小孩。真正的精英靠成果来说话,不是与众不同,稀奇古怪的经历。
评论
简单来说做了自己喜欢的事情
评论
看了楼上各种回复,楼主是不是觉得有点曲高和寡?
评论
最不喜欢这种generalization 的话题,建议LZ换个标题,比如说我的西人中产朋友是怎样培养孩子的
评论
98%的概率是成绩不够先读Tafe曲线救国的方式,澳洲私校太多了,高中低的层次拉的很开
评论
评论
期待下一篇
评论
期待
评论
的确没有功利心和功利性,华二代基本不会去这么做。
评论
倒不是曲高和寡,只是大多数负面评论提到的点在文中都有解答。这些朋友一目十行,当作快餐文字来读了。
评论
肯定不依靠从网络上获取的信息来培养的
评论
看看澳洲领导人的世界观。
关键还是要有正确的信仰。
人的本性无法自治,贪婪
评论
其实孩子多点见识绝对是好事, 眼界宽, 会有一个更包容的心,比较不会有偏见。
评论
很多看官都很喜欢judge。
其实任何事情/人都有自己喜欢或不喜欢的地方,那就汲取对自己有帮助或启迪的部分好了。
评论
有时间、金钱、精力,年轻人应该到处走走、拓宽眼界,起点会不一样
评论
还以为会是个什么有见地的文章。不认同也不想继续展开对此文章的看法。
评论
西方和东方的唯一区别,就是无论怎么活,都不会被认为是没出息。
评论
不少教育版的父母肯定在心里飘过两个字:呵呵
评论
标题太大 万一哪天告诉你:其实本人就是个学渣没考上大学最后不得不读TAFE 老爸老妈不指望继承家业或挣钱所以和男朋友天天满世界旅游 生活空虚无聊找不到方向所以去做义工的,楼主情何以堪?
不如改成:“八一八我让我眼前一亮的西人孩子们”
肯定更接地气
评论
这种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孩子也有可比性。以前老板的儿子,半个犹太人,从戏剧读到艺术,再到哲学,再到物理,世界不少看,还找了个中国红N代做女友。30多了,还在读书。人家有底子可以慢慢看世界,慢慢变大人。
评论
........................
评论
楼主能介绍一下这样的孩子和走一般道路出来的孩子有什么不同吗?楼主只介绍了她的简历,没介绍成为公司一员以后她的表现,期待
澳洲中文论坛热点
- 悉尼部份城铁将封闭一年,华人区受影响!只能乘巴士(组图)
- 据《逐日电讯报》报导,从明年年中开始,因为从Bankstown和Sydenham的城铁将因Metro South West革新名目而
- 联邦政客们具有多少房产?
- 据本月早些时分报导,绿党副首领、参议员Mehreen Faruqi已获准在Port Macquarie联系其房产并建造三栋投资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