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段时间,无论是公募还是私募,“准固定收益”策略一直是最畅销的产品。
但是这样的产品突然变得很难卖了。
尤其是一种名为量化中性(或称量化对冲)的策略,在9月下旬的“牛市初期逆袭”期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净值持续下跌。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投资者的“持有信心”。
牛市中,量化机构的“对冲业务”是否迎来了“萧条时刻”?
公私募的类似策略同样表现不佳
而且,更令人惊讶的是,类似策略“失败”的私募量化机构比比皆是,甚至很多头部机构都被“射击”。
与此同时,公募量化中性(对冲)产品也陷入了净值回撤的“境地”。
观察下表(来源:天天基金网,9月23日至9月30日净值表现)可以发现,期间行业内不少量化对冲产品出现了一定的回撤。
某证券研究所报告也显示,9月23日至27日,公募主动量化基金周均收益率为11.79%,实现正收益的基金比例占比99.66%;公开股票市场中性基金平均回报率为-2.47%,实现正回报的基金比例为0.00%。
显然,在A股强势上涨的情况下,中性策略“没有效果”。
性能落后的原因?
据业内人士透露,牛市初期中性对冲策略回撤有两个原因。
首先从大概率的角度考虑。中性对冲策略持有一定的多头头寸(例如股票和股票基金)并卖出一定的空头头寸以获得头寸组合的阿尔法回报。
这类策略在暴涨暴跌时会有一个非常麻烦的考验——保证金补充问题。
假设私募股权基金通过对冲策略持有一定的期货头寸,例如双倍指数空头头寸。这个股指期货将占据至少12%的保证金。
但指数大幅上涨后,私募基金为了保住仓位,需要补上一定的保证金(券商可能会考虑牛市需要更多的保证金)。如果产品之前现金准备不足,那么短期内部分仓位可能会被爆仓,从而带来一些额外的交易损失。
但是这个问题很容易解决。首先,对冲产品本身持有股票多头头寸。如果期货被清算,持有的股票也可以被清算。两者对冲不会有太大损失。
另外,后期管理机构可以通过降低部分杠杆、准备更多现金来解决这个问题。因此可以看到,尽管9月30日大幅上涨,但中性产品的传闻并没有那么盛行。
实际上,9月27日或或许还有一个额外的意外原因,那就是部分交易平台下单、撤单缓慢。
这可能会导致产品持有的多空头寸不对称平仓的问题,从而可能会造成一些额外的交易损失。
一般来说,数量中性策略的管理者需要更多的经验和更多的策略空间来处理这个问题。
前景?
量化中性对冲策略在公私募机构的产品矩阵中还有未来前景吗?
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首先,如果未来主要投资市场出现单向持续牛市,那么中性策略可能要经历一段“艰难时期”。
这很简单。数量中性这样交易门槛较高的策略的存在价值在于,在缺乏市场机会的情况下,提供市场上罕见的正回报。
无论是交易环境的变化,还是竞争策略的变化,都可能带来该类产品市场空间的阶段性变化。
其次,作为一种策略,数量中性不会消失。通过演进和迭代,或许能找到新的发展空间。
事实上,业界在这方面的尝试有很多。
追溯到2021年5月,幻方量化针对中性对冲策略产品推出“零赎回费”政策,鼓励持有人赎回该策略产品。
此举主要是基于当前市场情况下中性产品的投资性价比明显降低,私募机构主动缩减管理规模以促进投资规模的扩大。市场生态改善。
同时,借助资本市场的新变化,量化中性策略也不排除寻找一些新的更具性价比的交易策略。
如果取得这样的进展,此类策略可能还有其他发展机会。
澳洲中文论坛热点
- 悉尼部份城铁将封闭一年,华人区受影响!只能乘巴士(组图)
- 据《逐日电讯报》报导,从明年年中开始,因为从Bankstown和Sydenham的城铁将因Metro South West革新名目而
- 联邦政客们具有多少房产?
- 据本月早些时分报导,绿党副首领、参议员Mehreen Faruqi已获准在Port Macquarie联系其房产并建造三栋投资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