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耳朵先生(ID:huangezishiba)
2022年全国高考,正式落幕。
第一战场的结束,宣告着第二场战场即将吹响号角:选学校,选专业,填志愿。
有人说“高考不过是考试,填志愿才是人生”。
今天,耳朵就讲三个孩子的故事。
有人高考发挥完美,却因志愿选错饱受折磨;
有人发现自己一直走在不适合的路上,狠心推翻一切重头再来。
那些一步错、步步错的岔路口,他们踩了进去,希望你们的孩子可以避开。
01
2008年,大西北的高考生周浩,以660的高分挺入当年青海理科前五强。
这个分数,国内顶级学府的大门,他可以随性挑。
于是,从小就对机械组装、手工实践感兴趣的周浩,将目光投向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那里有全中国最牛的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
周浩作品 图源@新华视点
但这一决定,遭到了父母的强烈反对。
“你这样的分数不去清华北大,就是浪费!”
周浩挣扎很久,最终选择妥协。
9月开学,周浩拎着行李,成为了北大生命科学学院的大一新生。
但北大之行,给他带去的更多是痛苦和抑郁。
他爱实操,但课程是没完没了的枯燥理论。
“不喜欢所学的专业,也不喜欢在这个专业中学习的自己。”
“喜欢的课还能够勉强得个七八十分,不喜欢的课真的连及格都特别难,因为根本不想听。”
他尝试了数种办法:旁听,休学,南下深圳打工,做流水线工人,但都没解决问题。
苦不堪言的周浩,在2011年作下了惊世骇俗的决定:弃北大,读技校
他毅然决然从北大退了学,转学到北京工业技师学院——一家培养高级技工、技师的职业教育培训学校。
这所学校,生源多是初中学业都未完成的孩子,高中学历就已经算得上优质。
网上不少人用“见证一位北大叛变者的离去”、“天之骄子落凡间”来评判周浩的选择。
连北工业时任校长童华强也不理解。
他听到周浩执意要从北大退学,入读他这技校下的数控专业时,脱口而出的第一句话是:
“你打电话跟北大核实一下,这孩子是不是有毛病。”
世人眼里疯了的周浩,此刻才是如愿以偿。
热爱机械的他,每天花十几个小时泡在数控机床上,将老师教过的内容日以继夜地练习,直到炉火纯青。
2014年,数控专业最高水平的全国性竞赛中,周浩打败811人,拿下冠军。
而后几年里的全国大赛,周浩也多次获得大奖,作为高技能人才,被引进、落户北京。
谈及当初的选择,周浩说:“毫不后悔,很庆幸。”
“我虽然在乎别人的看法,可如果一辈子都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我的一生就毁了。”
02
逃离北大,周浩不是唯一。
他转向数控专业后没几年,16岁的湖南神童杜青云,以704分、全省第二的成绩,跨进北大最牛、名气最响的光华管理学院。
同样是3年后,学弟跟学长一样,推翻了自己的十年寒窗。
从北大退学,复读再过一次独木桥。
他曾拒绝一切镜头,不愿公开自己的无奈。
直到去年的一次访谈,才首次披露曾经的崩溃。
作为“神童”,他4岁上小学,顶着“学霸”的称呼,一路优秀着成为父母眼里最大的骄傲。
当高考放榜日,得知自己摘得榜眼时,全家都沸腾了。
填志愿、选专业这件事,照例被父母左右。
他尝试表达自己向往诗歌、文学,但这些在父母看来太过阳春白雪,“又不赚钱、没多大用处。”
反抗无果的少年,进了父母眼里光鲜亮丽的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只因:
“这里的人脉以后可以帮到你。”
“毕业出来随便去哪个企业都是几十万。”
可走进光华的第一天,杜青云就受挫了。
加入200多人的新生群,他看着别人轻松地讨论各种公司、电脑软件、托福成绩。
他听不懂,只能紧张地盯着别人发言;插不进话,生怕被别人取笑。
更让他备受打击的,是穷。
室友踩着1000多的AJ,穿着2000块的冲锋衣,而他一天却只吃得起一顿饭。
他喜欢骑行,推着100多块钱的自行车参加拉练时,才发现自己连门槛都入不了。
因为同行的人,装备都在四五位数。
他最引以为傲的成绩,在卧虎藏龙的北大成了平平。
他变得不想接触任何人,连课都不愿去上。
没日没夜闷在寝室打游戏,打到自己都觉得无聊至极,还是没勇气回归到现实世界。
到大二下学期,他已经挂了四五门课。
即便强迫自己翻开书本,也一个字都读不进去,连重修都无法通过。
自暴自弃了一段时间,杜青云意识到自己出了问题。
他去了一趟医院,确诊了中度抑郁。
看着自己的诊疗报告,他平淡地走进了教务处。
在2019年的5月,为自己办了退学手续。
走过一回荆棘路,杜青云更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他坐在一群比自己小了三四岁的高三学生中,耐心沉淀了一年。
这一次,他用718分,从榜眼升为了理科高考状元,被清华录取,还获得了复读学校的50万奖学金。
他遵从了内心,选择了清华大学新雅书院,他拥有了很多兴趣相投的同学。
这条自我救赎的道路,杜青云终是稳稳迈了过去。
他说:“虽然结果很惨,付出代价很高。但对于重建自我这方面,一切都值得。”
03
比周浩和杜青云还具有传奇色彩的,是2003年重庆市长寿中学的高考状元,刘立早。
那个夏天,他如愿收到了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录取通知书。
而此前,他的身份是清华的“直博生”。
也就是说,他其实已经在清华化工反应工程专业修完研一,不出意外会在四年后获得博士学位。
可他偏偏中断了自己硕博连读的专业,重返中学参加高考。
时隔3月,以建筑系本科新生的身份重回清华。
刘立早是当年轰动一时的异类。
重走丢了五年的高三路,他也挣扎过。
“一边是令许多人羡慕的名校博士学位,一边还是未知数,重新参加高考我未必就能考上这样的名校。”
可他不愿再蹉跎第二个五年。
记者问他花了5年才找到自己喜爱的专业,是不是很浪费。
他说:
“兜了5年的圈子,现在能如愿以偿地开始学建筑,我很幸运。”
“有很多人,一生都在做自己不愿做或者不适合做的事,但他们一直没有找到或者没有勇气去找,我很庆幸我只用了5年时间就找到了,这很值得!”
他们三个人,因为见诸报端,每逢高考都会成为热议的话题。
可话题越热,越是代表着和他们相同境遇的孩子越多。
无数个孩子,或迷茫、不知所措,或思考不周,或被父母牵着鼻子走,填下了不喜欢的专业,耽误几年,痛苦一生。
有考入上海交通大学的男孩,选择该校的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原因是父母认为IT行业收入高。
但入学后他才发现,自己对任何理科专业都没兴趣,甚至后悔高中时选择了理科。
别人浅浅一听就懂的课程,他预习、做笔记,还是云里雾里,问的问题常让老师觉得愚蠢。
硬着头皮学了一学期,最后因神经衰弱,不得不回家休养。
有喜欢英语专业的女孩,想报考985院校。
可她妈妈以自杀要挟,逼迫她改成了个普通一本会计专业,只因觉得这样好就业。
但那所学校的会计专业分太高,她没被录取,被调剂到了另一个二本法学专业。
女孩说,她一辈子都难受。
有上大学后,读了不喜欢的专业却又无法转专业的男孩。
他感觉“走投无路”,趁父母出门,用菜刀向自己的右臂划了26刀,随后又划向了左脸。
并把这些自残照片贴进QQ空间,情绪崩溃地诉说苦闷。
柳青在《创业史》里写,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要紧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
有些岔道口,譬如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人生就是由无数个选择的瞬间,堆积起来的。
比起高考的分数,你填下的志愿、做出的选择,往往更是命运的巨变。
04
上什么样的大学,去哪所城市上大学,学哪种专业,这些问题将在不久后困扰着千万家庭。
我的建议是:
第一,一定要和自己的志向、兴趣相结合。
一个人的理想和爱好会给他带去愿意为之付出努力的最大动力,有热情、有期盼的生活才会有意义。
第二,不能唯父母是从,更要倾听、拷问你内心的声音。
诚然,报考院校、选择专业这件事是一定要和父母商量、讨论的,但更重要的是你的倾向。
大多数家长会以过来人的身份,告诉孩子什么专业赚钱多,什么专业有发展,什么专业能当官,但这些掺杂着功利思维的价值观和错位的期待,往往会导致孩子做出错误选择。
上面那些个曲折的人生,已经足够警醒。
作为家长,除了给予提醒和引导,更重要的依旧是尊重。
第三,如果你没有特别执着的兴趣,又对未来感到迷茫,无法做出适合自己的决定,那可以遵循一个选择排序原则:城市>学校>专业。
先说城市。
大城市,教育资源优秀,机会也更多,环境和圈层会深深影响、改变一个人的气质、思维和格局。
大城市,更鼓励公平竞争。人们各靠本事,各凭能力,按照规章制度办事。
没有那些扰人的人际关系,属于你的空间和机会也会更多。
再说学校。
如果你是HR,你要招人,刷简历的时候,会先看学校还是专业?
90%的情况下,肯定是前者。985、双一流学校自带光环。
就像俞敏洪说的,一棵树可以长高依赖着土壤的厚度,越好的大学土壤越厚。它的科学氛围、人文氛围,老师的教学水平,还有整个学校的历史氛围都会比较的深厚。
你在大学的四年泡在里面,当你泡在里面的时候,不管你爱不爱学习,你身上就带有了学校的某种特质,这个学校的文化滋养了你。
所以,学校的重要性,仅次于城市。
最后,才是专业。
很多孩子面对专业时实在是无法抉择和分辨喜好,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建议选择基础的、落地的、实用的方向。
具体点,看下面这两张@DT财经做的图。
一张是2017届本科生,毕业三年后月收入涨幅最高的5类专业;
一张是2020届本科生毕业后,就业满意度排名前10的专业。
图里的这些专业,偏向传统。虽然没那么热门,但这也是它的优势:稳定。
老百姓的孩子,最需要的就是稳定。
建筑、土木、交通运输、医生、老师、记者、文案、编辑……虽然听着普通,苦点累点,但收入有保障。
以上只是我的一点看法,仅供参考,重要的还是个人实际情况。
05
陶杰在《杀鹌鹑的少女》里写道:
“当你老了,回顾一生,就会发觉:
什么时候出国读书,什么时候决定做第一份职业、何时选定了对象而恋爱、什么时候结婚,其实都是命运的巨变。
只是当时站在三岔路口,眼见风云千樯,你作出选择的那一日,在日记上,相当沉闷和平凡,当时还以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
高考那天,是这样的一天。
填志愿那天,也是这样的一天。
而在未来无数个这样“普通的一天”里,我们都应该先问问自己:
是为自己选,还是为了家人选?
是希望自己满意,还是希望家人满意?
在你落笔提交的那一刻,就决定了今后的道路。
祝愿孩子们都会有一个满意的、美好的选择。
选不好也没关系,因为人生三万天,后面还有千千万万个选择,我们只要在下个选择到来之前,做好准备即可。
努力生活的人,不管在哪都不会太差。
资料来源:
《南方周末》:“弃北大读技校”,周浩十年“歧途”
北京青年X凉子访谈录:专访杜青云
品读古今中外人物
澳洲中文论坛热点
- 悉尼部份城铁将封闭一年,华人区受影响!只能乘巴士(组图)
- 据《逐日电讯报》报导,从明年年中开始,因为从Bankstown和Sydenham的城铁将因Metro South West革新名目而
- 联邦政客们具有多少房产?
- 据本月早些时分报导,绿党副首领、参议员Mehreen Faruqi已获准在Port Macquarie联系其房产并建造三栋投资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