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人在大厂,谁还不带点绿?
又是一年毕业季。
今年是公认“就业最难的一年”,根据人社部的数据,今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达到了史无前例的1076万人。
做个对比,瑞典全国的总人口也才1050万人。/视觉中国
“青春才几年,疫情占三年。”很多高校毕业生上了三年的网课,还没来得及感受大学生活,就要面临毕业和就业的难题,这让告别看起来更加不易。
智联招聘近日发布的《2022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截至4月中旬,只有46.7%的毕业生成功拿到offer,而去年这个比例是62.8%。同时,与个人因素相比,今年环境因素对毕业生的去留产生了更大的影响。
而且,因为上半年的疫情,很多企业都压缩了校园招聘的计划。对于那些想瞄准传统热门岗位的学生,这个起步无疑是有点难。
但与之相对应的是,一些新职业的崛起,正在悄然改变年轻人的就业观念。
去年3月,人社部发布了18项新职业,“碳排放管理员”等新兴职业正式被列入国家职业序列,一下子让“低碳职业”成为热门话题。
“碳排放管理员”等新兴职业正式被列入国家职业序列。/ 安徽卫视 超级新闻场 截图
一年过去了,人们对“低碳”的讨论只增不减。前段时间,一条关于碳排放管理员的新闻登上热搜,河南郑州的一位碳排放管理员通过碳交易市场,在两年时间里为公司盈利3000多万元,同时,他在接受采访时也提到,这个新兴职业在一二线城市中,已经呈现出“供不应求”的状况。
可见,随着全社会的低碳化,低碳已经成为风口行业,这些“低碳职业”也未来可期。
当低碳成为一种刚需
在此之前,很多人早就发现了这股苗头。
2019年,随着上海实施严格的垃圾分类制度,“垃圾分类师”这一新兴职业开始悄然盛行。他们的客户,既有早出晚归、无法按时丢垃圾的打工人,也有上了年纪、行动不便的老人。
而这些活跃在社区的“垃圾分类师”,并不只是年纪偏大的社区工作人员。
湖南卫视《天天向上》节目组,便曾邀请到一组“垃圾分类师”分享自己的工作内容。其中一位哈佛毕业的留学生周春便介绍,她在回国后便成立了自己的垃圾分类品牌,教人们如何进行科学的垃圾分类。
工作中的周春。/《流动的中国》截图
有人将周春工作的视频拍下来发到网上,曾一度引起网友的热议。“哈佛毕业捡垃圾”的经历,让很多人替她惋惜。但周春不这么认为:“我想得很明白,一开始我就是要做环保的,读哈佛只不过是我实现目标的渠道,并不是终极目标。”
除了垃圾分类师,“旧衣改造师”“旧包改造师”等新职业也在近几年成为了短视频平台的宠儿。当低碳成为当下不可逆转的趋势,“教人如何在生活中践行低碳”显然也成为了市场上的刚需。
”教人如何在生活中践行低碳“,成为市场刚需。 /Unsplas
去年夏天,上海黄浦江畔曾出现过一件特殊的“艺术装置”。这个外滩新晋网红打卡点,看起来“只是”一条5米的长椅,但却是由16万个牛奶盒做成的。
前不久,肯德基的北京“小绿店”,也设计了一个造型独特的“全家桶”,由回收来的肯德基食品外包装制成。这种有趣又富含设计感的元素,用具象的方式为当下的可持续生活潮流提供了一个绝佳注脚。
值得一提的是,“小绿店”其实是肯德基今年在北京和杭州推出的首批创绿先锋店。店内基于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餐厅智能系统,实现降低能源消耗。
肯德基“小绿店”。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用低碳速生竹做成的长桌、用咖啡渣再生皮革制作的软垫等特殊的陈设和装饰品。
“低碳”在深刻地重塑我们这代人的生活方式,这些能够“变废为宝、循环利用”的绿色技能,显然也成为了全社会的刚需。
今年高考,谁会成为香饽饽?
随着“低碳职业”成为刚需,就业市场也出现了相当大的缺口。
根据天眼查发布的《新经济下2022新职业百景图》,2021年,节能评估师职业需求同比增长214.8%,循环经济管理师、能源审计员、垃圾分类工程师、电气电子产品环保检测员等“绿色新职业”也呈现出供不应求的现状。
今年3月,领英发布的《2022年全球绿色技能报告》中提出,在过去五年,需要绿色技能的职位招聘规模以每年8%的速度增长,而同期绿色人才规模的增长比例约为6%,二者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供需缺口。
而按预计,全国将在未来十年产生超百万个绿色职位。可再生能源、风能和太阳能,是中国最需要绿色技能的领域。可以说,这些绿色技能将成为今后相当“硬核”的职场标签。
位于深圳市龙岗区的国际低碳城,就是一个足以让低碳人才大放异彩的舞台。这个全国唯一以低碳命名的重点区域,今年诞生了“文化会议中心”“低碳城滨水公园”“零碳公园”等多个低碳项目,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由华侨城深东集团所打造的深圳首个“近零碳社区”。
深圳国际低碳城。/视觉中国
众所周知,居民生活用电在碳排放总量中比例极大。而这座“净零碳社区”,在各个方面都做到了以“低碳”为先。譬如,房间的供能主要依靠“风光互补”,白天多余的热量可以保存到晚上使用。
除此之外,社区为房屋加装的一系列黑科技,也基本围绕低碳做文章,包括光伏遮阳棚屋顶、光伏建筑一体化幕墙、高能效空调、太阳能热泵系统等设计,能让房屋仿佛一个保温箱子,在节能的基础上,实现冬暖夏凉。
从绿色能源、生活用水循环到低碳建筑设计,这条巨大绿色经济“赛道”,显然潜藏了想象力巨大的就业空间。事实上,不仅在传统行业,《2022年全球绿色技能报告》也指出,这些绿色技能正在应用于更广泛的行业,全行业不可逆的低碳化倾向,都将迅速而持续地反映在招聘市场上。
全行业不可逆的低碳化倾向,同样反映在招聘市场上。/Unsplash
以食品行业为例,2021年,蒙牛就提出了“率先在全行业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今年,蒙牛再次提出了“净零碳时代”的概念——不难理解,对于碳减排压力巨大的乳制品行业而言,这场由领军企业发起的攻坚战,将会在上下游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
蒙牛总裁卢敏放在第四届消费品论坛上就点出了要害:“一杯牛奶的碳足迹,覆盖牧草种植、奶牛养殖、原奶运输、加工处理、牛奶灌装和储运销售等众多环节。全球食品行业最主要的碳排放均来自购电和自身运营之外的排放,乳业在这个领域碳排放更是达到90%以上,是最难啃的硬骨头。”
蒙牛提出“净零碳时代”概念。/微博 @蒙牛乳业 截图
洞悉行业趋势的高校,也陆陆续续开设低碳相关的学院或专业,为年轻人未雨绸缪。近年来,上海交通大学、暨南大学、山东财经大学等10余所高校开设低碳方面的专业。许多领域对高学历低碳人才十分渴求,一些企业甚至直接从高校“预定”毕业生,实现“毕业即就业”。
那些曾经被视作冷门的绿色专业,“真香”了。
现在才火,真的太迟
但是话说回来,“绿色生活”其实算不上是什么新概念。
从八九十年代的“青青小草,踏之何忍”,到现在的“低碳生活”“无痕露营”等,跟自然和谐相处从来都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必修课。
但真要动起来,我们做得最多的不过是“云种树”。
我们吐槽限塑令、垃圾分类和纸吸管,抱怨着这些规定对于生活的限制。但现在,随着“低碳”的形式变得多样,这种意识已经逐渐转化为一种潜意识的反应。这种“虽迟但到”的觉悟,仍然需要更多的呼声和关注。
一直以来,《新周刊》都关注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在2022年《植物有灵且美》专题中,《新周刊》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尽管枯荣的节奏不一,塑造的文明有异,人和植物依然拥有遥远的相似性:都能感知春秋,都拥有生存的智慧,都懂得与他者磨合出竞争、合作、相互依存的关系。”
很多时候,我们也收到来自其他生灵的提醒:人类本只是自然的一份子。关注自然,关注环境,也是在关注人类自身的命运。
关注环境,也是在关注人类自身的命运。/Unsplash
我们本就知道,低碳不是人类对地球的解救,而是自然给人类的最后机会。
幸好,我们觉醒得不算太迟。在“低碳”潮流之下,那些践行低碳观念的公益项目,正在悄然推动着社会的裂变。2016年,《新周刊》创办第一届企业社会责任盛典,并在2021年升级打造为美好公益大会,进一步关注热心参与公益事业的个人、企业和公益机构,一起推动中国的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
今年,美好公益大会将于6月23日在广东广州增城举办,以“美美与共”作为活动主题,我们相信,美好的社会与生态环境是人们最美好的福祉,美好将在全民觉醒的当下,与万物共生。
今年,让我们继续带着每一份善意,去带动更多的人,见证那些“举手之劳”汇成涓涓细流,改变我们的整个世界。
[1]2022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智联招聘
[2]1000万毕业生,就业太难了/非凡油条
[3]2022年全球绿色技能报告/领英
[4]哈佛硕士周春:生命不止垃圾分类/周到上海
[5]新经济下2022新职业百景图/天眼查
澳洲中文论坛热点
- 悉尼部份城铁将封闭一年,华人区受影响!只能乘巴士(组图)
- 据《逐日电讯报》报导,从明年年中开始,因为从Bankstown和Sydenham的城铁将因Metro South West革新名目而
- 联邦政客们具有多少房产?
- 据本月早些时分报导,绿党副首领、参议员Mehreen Faruqi已获准在Port Macquarie联系其房产并建造三栋投资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