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少儿语文教学,痛在何处?

在澳大利亚澳洲新闻




2022年4月23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小朋友在图书馆蒙文图书阅览区阅读 图/视觉中国

“语言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绝不是简单的工具论就能解释的。”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文 / 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蒯乐昊

编辑 / 周建平 [email protected]

“如果把语文当成工具,用那种反复训练的方法来进行学习,结果就是把语文课堂变成了生产车间,把学生当作技术工人一样来训练,教育就沦为一种技术培训。在这种培训中,活生生的语言、生动的文学世界变成了一堆堆僵死的‘知识’。”

儿童文学专家、国际格林奖得主朱自强曾经连续多年批阅高考作文卷子,还曾担任高考阅卷作文组的负责人,在他眼中,这几乎是一份苦恼的工作,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内,每天高密度、大批量,看到的多是千篇一律的八股文,散发出车间流水线产品的气息,仿佛用粗糙的工业模具压制而成,令人眼前一亮的好文章寥寥无几。有时,甚至连专家们集体讨论投票出来的满分作文,其质量也令人怀疑。

“2020年浙江有一篇满分的高考作文,叫《生活在树上》,这篇作文最初得分并不高,后来整个阅卷组,语文教育的专家,由大学教授领着,经过集体讨论之后,改判给他一个满分。可是这篇作文在我眼里就是一种八股文,说些漂亮话,没有自己的思想,里边大量地引用名人名言,什么卡尔维诺、海德格尔……我数了数,几百字的文章里引用了七八个名人的话,而且有些引用的内容和他要表达的主题之间也没有什么关联,有的引用甚至是生拉硬套的错误理解……”

朱自强在给学生讲授的通识教育课上,把这篇满分作文印发给了他的学生,希望学生们也效仿专家组讨论,给这篇作文把把关。结果令人惊讶,这些刚刚从应试教育里脱身出来的学生,在毫无提示的情况下,大都认为这篇文章“不怎么样”。

这种两极分裂式的评价,可能反映了语文教育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在学生(甚至老师)的心目中,有两种好作文,一种是能真正打动人心的好作文,另一种是他们认为符合考试标准的好作文。一个学生即使有能力写出第一种好作文,但面对试卷的时候,也往往要去写第二种好作文。久而久之,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也渐渐失去了写第一种好作文的能力。

2022年4月20日,在山东日照东港区城市书房金港社区馆,家长带着孩子阅读绘本 图/新华社

八股文为何又重现

在漫长的汉语言传统里,作文能力往往被视为知识分子最为综合的能力,也是筛选人才的决定性指标。在古代,士子们往往通过一篇精彩的策论就可以金榜题名,得到重用。国家的统治者和选拔者相信,一个人的道德、才能、学养、见识和人品,一个人是否具备文韬武略和治国安邦的能力,都可以通过写文章来测试。这种科举取士制度,到了清代越发“八股文”化,终于在1905年被废止。不想到了今天,“八股文”又以不同的形式在应试教育中复活。

朱自强常年为教学一线的老师们做讲座,这些老师的教学跨度很大,有全国各地幼儿园的园长们,也有小学的全国骨干教师、一线的普通语文教师。现在活跃在学科领域、在全国知名度很高的许多语文名师,比如窦桂梅、薛法根等等,早年都曾是他教过的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学员。

在长期关于儿童文学教育的实践中,朱自强发现,一线教师反映的痛点很多。很多老师在他的培训现场提出来:朱老师你讲得都好、都对,但一回到学校,校长和家长就不是这个要求了,他们要的是好分数,要的是升学率。“言下之意,就是我这套建构论的语文观和语文教学方法,对应到考试中,拿不到好分数。”

但事实并非如此,朱自强所接触到的优秀小学语文教师,教出来的学生应试能力都很强,因为老师教的是更高级的创造性表达、语言文本的意义建构,这些能力一旦具备,再去应试,类似于高维打低维。

深圳百仕达小学,是一所私立学校,因此在教学上有一定的自由度。朱自强曾经连续三四年,每年暑期到这所学校给教师做培训。有一次,校长对他讲起本校在罗湖区统考中的考试成绩。校长说,自从他们学校开始把文学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之后,成效就渐渐彰显出来。“一开始,他们通过抓阅读,统考成绩比其他学校的均分高出两三分,数年坚持下来之后,他们的统考成绩,已经高出其他学校的均分十几分。可见,阅读抓得越好,持续时间越长,学生的语文能力就会越高。”

朱自强常年为教学一线的老师们做讲座,这些老师的教学跨度很大,有全国各地幼儿园的园长,也有中小学的全国骨干教师

用“通识”对“应试”纠偏

除此之外,朱自强也在大学从事通识教育的实践。他担任院长的行远书院成立于2015年,自成立之初,其定位就是中国海洋大学通识教育的实验区和本科教学改革的“特区”。朱自强教授的课程名为“大学之道”,从给学生们授课的第一天起,他就明确告诉这些刚刚进入大学的年轻人:今天起,我们将以全新的方式来学习,你们应该迅速地从以前那种应试教育的学习状态中走出来。

在朱自强的理念中,所谓“通识”的“识”是超越知识、获得见识。见识即个人的思想和观点、个人的判断、个人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通”则包含“三通”,第一通是“打通古今中外”,既学经典学传统,又学今天的现代思想,既学中国的,又学国外的;第二通是“融通科学与人文”,不仅学文史哲,自然科学的思想和方法也要学;第三通,“汇通人与自然”,要让学生了解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了解我们的生存和自然应该形成怎样的关系。行远书院的通识课不是简单一听了事,课前要读大量的相关资料,几乎每节课的课前阅读资料都多达50页,课中必须有小组讨论环节,课后还需要做复盘,输出自己的心得和观点。这种全程强调主动性的学习模式,也要求学生鼓舞起百般精神去投入。

“我们希望通过通识教育的实践,能够对大学教育做出一些改变。中国的大学现在本质上还是专业教育。你去看学分就知道了,各高校的纯粹通识课程的学分,不会占到总学分的10%。学生本科阶段大量的时间精力在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结果一毕业,大多数学生又不做与专业有关的工作,还要‘改行’。这时你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就没有多少用处了。有用的是什么?有用的是通识教育培养的健全的心智能力、自学能力、思辨能力、超越困难的精神品质等等,这些才是教育的根本,也是学生的立身之本。”朱自强说,这种学习之道,其实应该从孩子的童年就开始,幼儿园、小学、中学,都应以此为基础,一以贯之,培养心智健全、保有浓厚学习兴趣的孩子,而不是等到大学了才来“纠偏”。

但即便是迟来的“纠偏”,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通过彻底改变学习方式,行远书院的学生精神面貌变化很大,行远书院学生最后考上研究生的比例,近几年都是全校最高的,他们学习能力变得非常强。”

把绘本阅读“写进法律”

朱自强是“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一届大学生,毕业后即留在他就读的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被动地承担了儿童文学教学和研究工作。“对儿童文学缺乏了解,最初有两年打不起精神来,当时读到的一些儿童文学作品,在今天看来,我觉得很多都属于二三流,儿童文学学术界的研究能力也比较弱。”

几年后,他作为教育部公派的访问学者,去日本留学考察。日本是亚洲儿童文学的发达国家,学术水平在全世界也属于前列,尤其是儿童绘本创作独树一帜,这无疑来源于日本人独特的歌咏儿童的文学传统、绘画传统,以及他们对儿童教育的重视。留学之初,朱自强的日文水平就不错,可以直接研读日文原作,此刻方知儿童文学亦别有洞天。回国的时候,他携带了十几箱沉甸甸的行李,全部是在日本收获的原版书籍。

“其中大量是优秀的日本绘本,还有欧美儿童文学发达国家的那些世界级大作家的经典作品,比如凯斯特纳的文集、林格伦的文集,在当时还没有完全引进翻译,国内根本看不到这些书。特别是绘本,那个年代真正的绘本在国内非常少,我们自己的绘本创作水平也很低。”

朱自强希望把这批优秀的绘本译介到中国,他翻译了其中十本,拿着书稿跑了长春和沈阳的多家出版社,出版社给他的回复都是相似的——“当时是上世纪80年代末,出版社的编辑都说这些书很好,可如果按照国外原版书的品质来印刷,定价太高,怕没人买。”出版社提出了一个折衷的办法,就是缩印:把左右跨页统统缩小,然后在一页纸上,缩印四个跨页的图。但朱自强觉得,绘本是翻页的艺术,随着翻页,故事出现戏剧性的变化,它的整个讲述逻辑和节奏,都跟形式紧密相连。一旦篡改,原书的艺术魅力就荡然无存。

到了2000年前后,中国少儿图书市场的境况开始发生大规模的改变,市场经济的活力和加入WTO,让中国经济有了腾飞式的发展,语文教育的理念也随之出现了变革。

“在90年代末的时候,已经出现了一场整个社会关于语文教育的大讨论,当时就提出人文性的问题。要重视人文性,当然就要重视文学性。到了2001年,回应90年代末关于语文教育的大讨论,我们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有了一个很大的进步:在此之前的语文课程标准是不提‘文学’二字的,完全是遵循60年代出现的工具论,把语言当作一个工具,所选的教材也是满足工具性要求的,但到了2001年,开始把儿童文学阅读写进了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比如阅读板块,明确规定了在小学阶段,一年级二年级要学童谣、童诗、故事,到了小学中年级要读童话和寓言,这是以前没有的。这么一明确规定之后,整个小学语文教育就都跟着动了起来。”

语文教学观的发展,也带动了绘本发展。在日本,小学语文教材一二年级每册必有一本绘本作为教材。中国的小学也开始意识到绘本阅读对于儿童语言发展的效用,这种重视,进而向下延伸到了幼儿园,“绘本一下子就起来了。这也说明儿童文学的发展是需要经济基础的,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温饱都有问题,你怎么能拿得出钱来买这么贵的书?”

正因如此,朱自强在《黄金时代的中国儿童文学》一书中,把改革开放作为中国儿童文学百年发展史中“黄金时代”的起点。我们今天依然处在这种勃兴与发展的黄金时代之中。2020年9月教育部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草案(征求意见稿)》里规定:儿童在幼儿园阶段的课程资源不允许有教材,为符合学前儿童的特质和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学前可以使用的课程资源只有三种:一是玩具;二是道具;三是绘本。如果草案通过,就等于把儿童绘本阅读写进了法律。

朱自强 图/受访者提供

推演法的妙用: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

南方人物周刊:实际上,早在2001年语文课程标准改革之前,你在1999年承担的教育部的小学语文文学教育项目中,已经提出了小学语文核心理念必须是文学教育,当时这种观点的接受度如何?

朱自强:我从儿童文学这个角度进入小学语文教育研究之初,所提出的“文学教育”这一理念是具有超前性的。其实,直到现在,在教育的现场、实践的现场,在语文课堂上,“工具性”的教学依然压倒“文学教育”的教学。两者是不相容的。你只要强调它的工具性,最后就会消解人文性和文学性。把语文,全称式地判断为人类交际的工具,我认为是有问题的。我是持“建构论的语文观”,我比较系统地提出了建构论的语文观,认为我们的语言、语文,它有传达信息的功能(包含了所谓的“交际”),但是它还有认识世界、表现心灵的功能。认识世界是指什么呢?我们人类认识世界是通过语言来完成的,没有语言,在我们的头脑中这个世界就不会存在。语言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绝不是简单的工具论就能解释的。

南方人物周刊:做了教育部的科研项目之后,你持续研究语文教育,最近的成果就是《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学法》,听说在家长和老师中都广受欢迎。在那本书中,你从文学阅读实践中提炼了18种方法。这“降龙十八掌”你能给我们简单举例介绍一下吗?

朱自强:比如说十八法里有一种方法叫推演教学法。所谓推演教学法就是,我们给孩子们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他们之前没有读过,而且你选的这个故事一定是有一个发展主线,这个主线贯穿始终,但一波三折,而且是前有车、后有辙,下有蔓、上有瓜,有前因后果。然后你讲到其中某一处关键地方,停下来,不讲了,问孩子们,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让小孩子自己去推演、判断,并拿出一个结论来。

为什么它是阅读的好方法呢?小朋友在推演、判断的时候,他必须回到他所面对的故事文本,这个文本此前给他提供的各种信息,他要去分析,建立关联、建立因果关系。这种思维是人类思维逻辑的基础,而且是最强大的一种思维能力。通过推演教学,引导小孩子们把故事一步一步发展下去,直至完成故事。这种教学方法既是阅读教学,也是写作教学,更是思维训练。

阅读是一个“建构”,读者面对作家给出的各种各样的信息,能够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代入进去,建构属于阅读者自己的意义。阅读就是建构意义的心智过程。在推演法中,通过一系列的猜测、判断、联系、推论,建构意义的能力就会在这过程中被发展起来。

2020年11月13日,上海国际童书展上,一位小读者正在阅读外文童书 图/视觉中国

死记硬背好词好句,只会扼杀孩子语言的灵气

南方人物周刊:你觉得我们目前的教育存在什么问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好像被扼杀了。

朱自强:归根结底就是应试教育的问题。应试教育反映到语文教育上来,强调的是所谓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的时候,就是要“知识”,不要“见识”,知识就是那种信息得来的东西,现成的,而见识需要孩子们自己来发现、来获得。应试教育要求你死记硬背已有的知识,不培养学生发现新的知识这个能力,

死记硬背的典型,我相信每个家长都有感触,语文阅读课,主要学的就是所谓好词、好句、好段落,然后还得抄。那些所谓的好词就有很大的问题。什么样的词叫好词?应试教育的语言观里,就是形容词是好词,成语是好词。一写作文老师就要你嵌几个好词在里面,有了漂亮的形容词就表扬。可这都不是端正的语言观。

在生动的语言表达里,形容词派不上大用场,成语也派不上大用场,最重要的是用好动词。动词用好了,一个人的语言能力才算提高了。你看文学家老舍、诗人余光中他们都说过类似的话。余光中说,一个诗人只有当他在表现力枯竭、黔驴技穷的时候,才拉来形容词敷衍了事。

可是我们却让孩子先背一些形容词、背成语。最离谱的是学什么呢?是让孩子们学一些词语的什么AABB、ABAB、ABCC的这种结构。这个完全败坏了孩子们学习语言的兴趣,也扼杀了他们的能力。这些都是应试教育的工具论的教学实践造成的弊端。

南方人物周刊:很多家长都会有类似的体会,小孩在没有进入小学之前,他们有一种没有被规范过的语言,那个语言很有灵气,但进了小学之后,常常就被语言的范式束缚住了。

朱自强:你说得太对了。老舍说过,小孩子懂的词不多,但是他会用这些词颠来倒去组合出非常有趣的话来。日常生活中,只要你观察小孩子的语言,你就会看得到,比如山东喜欢吃面,擀面条,妈妈用刀切面条,刀邦邦邦邦这样切,三四岁小孩子说,“妈妈你看,这刀在走路。”多么生动!有的农村家庭,筛米的时候要把糠簸出去,小孩子看到了,就说,“妈妈,你把人也放到簸箕上簸一簸,这样,就把好人坏人分开了。”这些孩童的语言都是极有创造性、有表现力的。但是上了小学,我们的一些工具论的语文教育就开始压制这种自由的表达。

工具论的语文观,就是训练孩子做规范性的表达,就像掌握工具一样,必求正确,而且要有规定的标准和规格。一有标准,一有规格,就容易把小孩子语言的灵性遮蔽,甚至是扼杀掉。我给你举一个例子,我看到一位名师,给小学二年级上语文公开课,他教的是一门口头交际课。他就跟孩子们说,我们说话要说得全、对、好。什么叫“全对好”呢?比如说全,老师就问“你吃饭了吗”,学生回答“吃了”,这就不全。你必须说“我吃饭了”才全。

但实际上语言是灵活的。你吃饭了吗?“吃了。”这就可以了。你吃饭了吗?“嗯。”也可以。可是他要求你必须说得全,我们有的语言学习要求就是这么死板。

再比如,“妈妈钻进冰箱找东西”这句话,老师认为说得不对,让小朋友们说一个对的。孩子们马上明白了,站起来说,应该是“妈妈打开冰箱找东西”,再问另一个孩子,也说“妈妈打开冰箱找东西”。你也打开,他也打开,全都说是打开,但是最有创造性的恰恰是“妈妈钻进冰箱找东西”。这个是特殊情境下的一个语言表现:家里买了一个大开门的冰箱,东西放在很深处,必须往里边探身子,天气热,正好借找东西凉快凉快。“钻进冰箱找东西”,它有什么不对的呢?

2021年4月1日,江西南昌,幼儿园老师给孩子们讲故事 图/新华社

给孩子自主的选书权,也是给了儿童人格权

南方人物周刊:你长时期研究儿童文学,在你的学术梳理中,中国的儿童文学目前情况如何?我知道你之前有一本书《黄金时代的中国儿童文学》,这个黄金时代是怎么来的?

朱自强:在中国儿童文学百年发展的历史中,到了195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政府特别重视儿童文学,鼓励、呼吁、提倡作家们都来创作儿童文学。当时出现了一个儿童文学的小高峰,我称为“短暂的黄金时代”。像我们所熟知的张天翼《宝葫芦的秘密》,1957年出版,就是那个时代的。还有像严文井的《下次开船港》,包括柯岩的儿童诗《小兵的故事》,到现在依然是经典。1950年代中国儿童文学就出现了一个飞跃。但紧接着是“反右”和“文革”,儿童文学当然也深受其害。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我认为中国儿童文学才进入了一个真正的黄金时代。所以我定义这个黄金时代是从1978年开始,到今天已是四十多年了。

我把这个黄金时代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80年代,是中国儿童文学“向文学回归”的年代,以前的儿童文学太多教训了,有很多说教意味。1980年代是一个启蒙的时代,儿童文学也开始质疑以前那种浓重的说教风气。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就是周晓和曹文轩。曹文轩就提出,儿童文学是文学,你首先要把儿童文学当文学看,那个时代出现了向文学性回归的思潮和倾向。

第二阶段是在1990年代,我把它称为是“向儿童回归”的年代。1980年代追求文学性是有偏颇的,他们的文学性,有很多是成人文学的标准。为了追求文学性,他们写的人物年龄也偏大,往往都是高中生,写低幼孩子的作品就很少,觉得在低龄儿童这个年龄段,发挥不出文学性。但到了1990年代,以秦文君的《男生贾里》为代表,就开始向儿童性回归了,它更贴近现实中真正的儿童,写法上那种趣味性,讲故事,就都回来了,因为1980年代的时候追求文学性,还有消解故事、消解人物的主张,儿童文学如果消解了故事,儿童文学就不能成立了。

第三个阶段就是2000年至今,中国儿童文学进入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分化期,是一个逐渐走向多元、成熟的状态。很多重要的分化在这个时间段里完成,比如说绘本从幼儿文学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类别、幻想小说从童话中分化出来、通俗儿童文学读物出现等等。

南方人物周刊:很多家长在给孩子选书方面有困扰,不知道应该如何去选择适合孩子们阅读的书目,你有什么好建议?

朱自强:给孩子选书是挺难的。这里涉及一个偏好问题。我们大人给孩子选书的时候,有时候反映的是我们大人自己的偏好。你可能觉得这是好书,但孩子不感兴趣,而孩子想看的书,大人又不认为是好书。

我的主张是:只要不是真正的坏书,比如里边有暴力倾向、有儿童不宜的内容的,那就开卷有益,大人也不要去剥夺孩子们对阅读的选择权,不要小看这个选择权,这里面其实还有一个儿童人格权利的问题。

现在好的书单推荐很多,家长稍微关注一下,就可以知道童书专家的评价,拿来作自己的参考。我个人也有六项选书的标准,可以供大家参考。

六个标准:第一是以儿童为本位,作家要真正地去了解和表现儿童。第二点,要传达端正的价值观。我们有些童书传达的价值观是扭曲的,尤其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训诫儿童的一些作品,甚至有的时下当红的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作品里也存在着错误的价值观。第三就是要有宽厚的同情心。第四是丰富的想象力。第五是独创的创意性。第六是幽默感,幽默感是儿童文学应该具备的宝贵特质,好的幽默一定是包含智慧的,是让你笑了之后会去思考的。

南方人物周刊:你在跟一线的语文老师交流教学的过程中,他们会反馈哪些教育上的痛点?

朱自强:痛点主要还是来自应试教育,它带来的弊端太多了,语言能力学不好,最重要的是它把孩子的童年生活破坏了。学习虽然是要付出辛劳,但它是一个启发心智、令人愉悦的精神活动,怎么变成了一种痛苦呢?

儿童教育是一个大概念,包括了学前教育,小学、中学教育,还有家庭教育。教育观念的改变,要是启蒙不了家长,想改变应试教育是不可能的。现在事实状况是什么呢?很多老师想摆脱应试教育,家长不干。

南方人物周刊:家长们也很委屈,他们觉得是整个一套高考选拔制度造成了这种“剧场里人人都站起来”的内卷,家长为了孩子不在残酷的人才选拔中落败,就倒向了只要分数的实用主义。

朱自强:我们理解在现实社会生存的巨大压力下,家长也很无奈。但根本上,还是他们对人生和成长的问题没想明白。家长就觉得,我不走应试教育这条路孩子就考不了好大学,考不了好大学将来就没好工作,没好工作就住不上好房子、开不上好车,这就一步一步归顺到应试体系中去了。但是他不追问:有了好工作,好房、好车,人生就幸福了吗?考上北大,人生就幸福了吗?北大教授徐凯文有篇很有名的文章,说北大学生很多都患了“空心病”,30%到40%的学生厌学,对人生失去信心。这就是应试教育造成的一个结果。所以我觉得,可能大家还是没太想明白人生究竟是怎么回事——我们的人生,到底什么样的状态是一种幸福的的状态?我们是不是应该把这种状态带给我们所珍视的下一代?


澳洲中文论坛热点
悉尼部份城铁将封闭一年,华人区受影响!只能乘巴士(组图)
据《逐日电讯报》报导,从明年年中开始,因为从Bankstown和Sydenham的城铁将因Metro South West革新名目而
联邦政客们具有多少房产?
据本月早些时分报导,绿党副首领、参议员Mehreen Faruqi已获准在Port Macquarie联系其房产并建造三栋投资联

中文新闻,澳洲经济,时事,华人论坛动态,悉尼本地消息,墨尔本,珀斯,布里斯班,澳洲新闻,澳大利亚华人网,澳洲华人论坛

澳洲新闻

珀斯一所小学被纵火,造成10万澳元损失

澳大利亚珀斯一所小学昨晚发生火灾,造成10万元损失,警方正在寻找纵火犯。 晚上9点左右,消防队员接到大楼起火的报告后赶往苏比亚科小学。 据悉,行政大楼在火灾中受损,消防队员花了一 ...

澳洲新闻

悉尼司机行车记录仪记录疑似保险欺诈

澳大利亚悉尼一辆汽车的行车记录仪记录了一名涉嫌篡改保险的女子的奇怪视频。 Reddit 上上传的视频显示,周三,一名男子在悉尼西部贵格会山 (Quakers Hill) 的 Barnier Driver 上开车,一名女子突然 ...

澳洲新闻

墨尔本 Box Hill 七栋公寓楼项目获批

澳大利亚墨尔本东部一栋七套公寓大楼已获得批准。 规划部长索尼娅·基尔肯尼 (Sonya Kilkenny) 将于周一宣布批准 Box Hill Central North 总体规划,该项目耗资 15.7 亿美元,根据政府加速住宅开发的计 ...

澳洲新闻

新州长薪资增加21万至70万出头

澳大利亚阿尔巴尼亚政府提出了一项修改州长工资的法案。 以下为法律解释备忘录: 宪法第三部分规定,总督的工资在任职期间不得修改。该法案修订了《州长法案》,将州长的总工资从 495, ...

澳洲新闻

73岁“自行车贼”死亡,被判入狱35年

澳大利亚南澳大利亚臭名昭著的自行车抢劫犯因一系列武装银行抢劫案被判处 35 年监禁,但他不会在监狱里待太久。 Kym Allen Parsons 被南澳大利亚最高法院判处 28 年不得假释。 加急判决是为了允 ...

澳洲新闻

第三阶段减税将于下周一生效

澳大利亚在宣布数年、大幅修改数月后,第三阶段减税政策终于将于下周一(7月1日)生效。 与其他减税措施不同,这些减税措施不会在您报税后立即全部记入您的银行帐户。相反,您可以从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