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养老。
这两个原本不搭界的词,如今却频繁地捆绑出现。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考虑养老了。
前不久,「个人养老金制度即将出炉」的消息登上热搜。
一时间,养老话题再度被激烈讨论。
甚至引发了新一波的「养老焦虑」。
到底存多少钱才够养老,成了大家最关心的问题。
恰巧,一部新片就直击养老焦虑。
由日本国民级女神天海佑希,孤独的美食家「五郎」松重丰联袂出演。
虽然被部分网友诟病过于「正能量」。
但换个角度看,或许恰恰能纾解当代人的养老焦虑——
《没有养老的资金》
老後の資金がありません
在日本,存够多少钱才够养老?
影片一开场,专家就给出了回答:4000万日元。(人民币约205万)
对于高收入人群来说,这不难实现。
但对于女主笃子这样的普通人来说,却是难于登天。
她和丈夫都已50多岁,可存款只有700多万日元。
他们的养老焦虑,来自收入和支出的双重压力。
攒养老金,首先要仰仗收入。
但难就难在随着年龄增长,收入也会到达瓶颈,甚至有变成零的风险。
主妇笃子不仅要照顾家庭,还要做电器销售补贴家用。
为了保住这份收入,遇到任何事都只能微笑着说没关系。
但即便如此,也不能确定工作什么时候说没就没了。
到了50岁再找正式工作,举步维艰。
好在笃子不是一个人孤军奋战。
丈夫是一家公司的正式员工,还能保证一定的家庭收入。
谁知祸不单行,丈夫的公司倒闭了。
不只是顷刻间就失去了工作,连2000万的法定退休金也一分都没拿到。
简直晴天霹雳。
由于只有一家公司的工作经历,丈夫在找工作这件事上没什么经验。
中年二次求职,天真到有点可笑的地步。
到了新岗位,丈夫慢悠悠的性格让他吃了很多苦头。
并且收入也是大不如前了。
想要攒到足够养老的资金,必须得想其他办法。
既然收入减少,为了攒到钱,只能控制开支。
但人不可能不吃不喝,尤其是到了50多岁的年纪,上有老下有小,花钱更是如流水。
首先就是为父母的花销。
家中老人都已经到了「随时离开都不会觉得意外」的岁数。
笃子的公公去世,她来不及悲伤,便要着手操办葬礼。
棺木、祭台、骨灰盒、遗照各种产品价位都有高低。
销售员的专业话术准确把握着人的自尊心、孝心、虚荣心。
一场葬礼七七八八加起来,竟然总共要花费400万日元。
超过笃子家庭存款的半数。
即便如此,笃子还是坚持给公公办一场体面的葬礼。
本来指望礼金能减轻一部分负担。
没想到葬礼到场的人只有零星几个,礼金只回来42万。
至于兄弟姐妹,也不一定就能分担赡养老人的压力。
正所谓亲兄弟明算账,笃子丈夫的妹妹家早已经拿着账本在严谨地划分两家的用钱比例了。
好不容易解决了葬礼,笃子又要面临下一个难题——赡养婆婆。
为了省钱,她提出将婆婆接到自己家中照顾。
可想而知,与老人一起生活会遇到很多问题:
金钱观念不合,婆婆买菜不看价钱,随便大方地请客。
还被网络诈骗,让骗子卷走了笃子女儿结婚用的100万礼金。
用钱的地方不止长辈,子女的终身大事也是很大一笔支出。
文文静静的女儿,吃饭的时候突然通知双喜临门:未婚先孕,准备结婚。
摇滚歌手女婿虽然看起来不着调,但两个人非常恩爱。
女婿家庭经济状况也意外的殷实。
果然没家底搞不了音乐。
但跟有钱人家做亲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对方要求场地要上档次,整场婚礼要上得了台面。
相应费用又要花掉家庭积蓄的一大部分。
铺张地办婚礼对笃子来讲太勉强,但又不舍得委屈女儿。
在女儿的幸福面前,养老金再次败下阵来。
控制支出的难点,不仅是在对父母长辈和儿女的花销上。
也包括笃子和丈夫二人不同的财富观念。
一个拼命省用力攒,一个没心没肺不以为然。
这种观念错位让攒养老金的难度变得更高。
笃子每天都在非常认真地列支出明细表,为养老金发愁。
她还在外做着两份兼职。
包磨破漏洞还在坚持缝补,不舍得换新的。
但丈夫面不改色地就接受了全额支付葬礼全部费用的要求。
丈夫对家庭经济状况和整体经济环境都没概念。
在笃子不安地告诉丈夫,家庭存款只有700多万日元时。
丈夫回答说:我以为有2000多万呢。
一言不合还要卖房子。
对转手可能会亏损1000万毫不知情,没有关心过房价涨跌情况。
当两人双双失业,支付不出婆婆的赡养费时。
笃子放下尊严,想从娘家借点钱,也劝丈夫打电话给妹妹商量。
谁知丈夫却出于面子,一而再地故意逃避,甚至还为了面子错过了工作机会。
表面上,笃子和丈夫简直全方位戳中了当代人的养老焦虑。
毫不留情地让我们看到了物质条件的重要性。
姜思达就曾经在节目中讨论过,要存多少钱才能放心退休。
有个朋友说100万就够了,但遭到了嘲笑。
因为100万分三30年花,一年只有3万多块,分到一个月只有2500。
这个数额其实已经算是小城市的中等收入了。
但显然没有办法将重大疾病、突发事故等问题包括在内。
假如想过上体面舒适的退休生活,成本则要高得多,甚至有人开口就是三四千万。
这个数额减少再减少,听起来也足够令人沉默。
但话又说回来,养老焦虑的核心,真的只是钱吗?
实际上,它更多是一种不安全感。
比如,很多空巢青年已经开始担忧,突发危险时自己将孤立无援。
节目中一个女孩说,现在合租室友们都商量好,谁在浴室一小时没有声音,大家就要去敲门询问。
随着年龄的衰老,这份不安感自然也越发强烈。
也正因如此,很多朋友开始相约做老来伴,住在同一处小区甚至是对门。
抱团取暖的互助养老,成了不少年轻人的首选。
《没有养老的资金》中也出现了这种互助养老公寓。
里面的住户各式各样。
有带着小孩的单身母亲,年轻的情侣,老年夫妇,无儿无女独身老人。
很明显,他们的养老生活并不符合「体面」的标准。
许多户人家住在一个屋檐下,共用一辆七八人座的小汽车。
但却带来比物质更重要的关怀。
「关系虽然不像家人那样亲近,但也没有陌生人的疏离感。」
正如笃子将婆婆接回家养老,虽然焦虑又无奈,有时还会抱怨。
但是还是时刻担心关切老人的安全和健康。
尽管意外事情一件又一件,可是婆婆不但没觉得自己没被照顾好,还觉得很「感谢」。
原来公公去世后,婆婆一个人曾有过「跟着一起死掉」的念头。
在昂贵的养老院也挡不住寂寞和无助。
笃子为了省下赡养费才提出的一起生活,意外给了老人真正需要的陪伴。
虽然这样的处理方式不免落入日式温情的俗套,但也的确点醒了观众:
人在衰老后,最需要的可能不是奢华的食宿条件,而是关怀与陪伴。
未雨绸缪是必要的。
但过度焦虑实在是一种自我折磨。
永远有高不可攀的物质标准,营造出「没有四千万就必然晚景凄凉」的恐慌。
也永远有眼花缭乱的消费主义找准痛点,不断刺激着已经足够焦虑敏感的神经。
可正所谓,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焦虑常有,但不是生活的全部。
终究,我们在找寻的是那一份内心的安宁。
澳洲中文论坛热点
- 悉尼部份城铁将封闭一年,华人区受影响!只能乘巴士(组图)
- 据《逐日电讯报》报导,从明年年中开始,因为从Bankstown和Sydenham的城铁将因Metro South West革新名目而
- 联邦政客们具有多少房产?
- 据本月早些时分报导,绿党副首领、参议员Mehreen Faruqi已获准在Port Macquarie联系其房产并建造三栋投资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