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初创公司将新西兰的核聚变研究推到世界前沿
在新西兰
据新西兰媒体报道,一家新西兰初创公司在寻求核聚变能源的过程中取得了“重大里程碑”——首次在新西兰创造出等离子体并实施了限制。 “第一等离子体”是指核聚变装置首次创造并限制超热电离气体云的时刻,等离子体是引发核聚变反应的必要燃料。 在其他核聚变概念中,等离子体被超导体向内推场所限制。这是非常困难的步骤,而位于惠灵顿的OpenStar公司使用创新技术:悬浮偶极子,解决了这个难题,为人类探索“人造太阳”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OpenStar首席执行官兼创始人Ratu Mataira表示,他们并不是世界上第一个创造“第一等离子体”的公司,但其悬浮偶极子原型的成功试验已朝着创造核聚变能源迈出了关键一步。 他说,实现核聚变的方法有很多种,多个国家和实验室都在研究这些方法,但OpenStar的原型让新西兰“加入竞争”,并有可能率先实现。 “他们研究的方法既昂贵又复杂。”Mataira说,“我们认为,偶极子更简单,也更容易建造。我们启动这个原型大约两年,可以让我们更快地实现核聚变。” “如果我们中的一个人成功了,这将对人类产生历史性的影响,人类将永远不同,并变得更好。” 与传统的核裂变不同,核聚变有多种好处:它不会产生核污染,原料从海水中提取,可以说取之不尽。 虽然有很多优点,但它也有一个问题。 Mataira说:“它之所以安全,原因与它难以实现有关。” “(实现核聚变)必须让等离子体获得非常高的温度,它的量非常小,温度非常高……基本上,如果出现任何问题,温度会立即下降。” OpenStar Technologies是一家雄心勃勃的新西兰初创企业,旨在掌握核聚变技术,即为恒星提供动力的过程,从而在地球上创造清洁能源。 据报道,与其他核聚变公司相比,OpenStar的关键在于其反应堆的设计。传统的控制核聚变的方法是利用由大型超导磁体组成的托卡马克,将极端高温的等离子体限制在磁体中心的甜甜圈形状。然而,OpenStar使用了一个悬浮的偶极子反应堆(LDR),它本质上是托卡马克的几何反转。在LDR中,磁体被等离子体包围 ,这大大降低了磁体的成本和复杂性。 几十年来,各国的科学家一直在尝试创造商业核聚变装置,其中也包括新西兰。 新西兰一直坚持“无核”主张,并深深融入自己的文化中,但Mataira认为核聚变并不违背我们的坚守,它实际上就存在于我们的血液中。如果OpenStar获得成功,新西兰人将引领一场标志性的核电革命。 “第一等离子体”被封闭在位于Ngauranga Gorge总部的大型真空室内。图片来源:OpenStar Technologies “我认为人们可以区分我们国家拒绝的东西和我们在这里建造的东西。”他说,“我们在这方面已经领先世界。Ernest Rutherford爵士(20世纪初世界核科学的先驱,新西兰人)出现在我们的100纽币钞票上,因为他是实验核物理之父,也是第一个分裂原子的人。他管理的实验室是第一次核聚变发生的地方……发生核聚变的物质,氘和氚,就是由他命名的。新西兰人从一开始就在台面上,我们不会出局。” OpenStar的目标是到2030年代在新西兰实现商业核聚变发电——就像毛利神话中所说的,捕捉太阳的力量,造福所有人。 该公司的创新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如果没有麻省理工学院、哥伦比亚大学、东京大学和惠灵顿的罗宾逊研究所奠定的基础,这些创新就不可能实现。 该公司最近与麻省理工学院等离子体和聚变中心签署了一项合作协议,研究OpenStar悬浮偶极子的离子回旋共振加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