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84年前,一个新西兰人在中国办了所职业学校


在新西兰


路易·艾黎纪念像。图片来源:中新网 邓振邦说,义父路易·艾黎初次见到他时准备了很多玩具和图书,还趴在地上和他们兄弟几个玩骑大马。”新西兰华人赵文洁说。 此前,路易·艾黎生平纪念展暨精神研讨会在新西兰举行。赵文洁作为记者采访了路易·艾黎的义子邓振邦。 邓振邦4岁丧母,7岁丧父。据邓振邦回忆,他于1951年随伯母探访她的故交路易·艾黎。由于是初次见面,邓振邦略显拘束。路易·艾黎趴在地上扮大马、大象逗他玩。在听闻邓振邦无人照顾后,路易·艾黎认其为义子,照顾他的饮食起居。 邓振邦回忆与义父的生活点滴给赵文洁留下了深刻印象。赵文洁说,看着纪念展上记录路易·艾黎生活的108张照片,她很难想象是什么支撑着艾黎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中国工人谋生路、为孩子们办学校。 时间回到1927年4月21日,30岁的路易·艾黎来到上海,想要看看变革中的中国。 而在他到达上海的9天前,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局势不明,路易·艾黎身上的钱也只够维持几周的开销。为了生存,他经熟人介绍进入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火政处工作。 在此期间,他走访了租界内的企业,目睹了中国工人遭受剥削和压迫的情景。许多八九岁的孩子每天工作12个小时,还要忍受工头的克扣和痛打。这让他对工人群众产生了同情。 6个月签证到期后,路易·艾黎选择留在中国,和工人们站在一起。 1934年,路易•艾黎参加了国际性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此后,他一直为地下党的工作提供支持,其住所也经常被用作地下党员、革命志士的避难居留地。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工厂停产、工人失业,抗战所需的工业物资被迫中断。 为支持中国的抗日战争,路易·艾黎和友人发起工业合作社运动,在非沦陷区组织难民和工人进行工业生产。 工合运动在打击日军“以战养战,以华制华”的策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被誉为抗战的“经济国防线”。 1940年,路易•艾黎在陕西双石铺创办了培黎学校,培养有工业技术的青年。“培黎”即“为中国的黎明培养人才”。路易·艾黎希望以此为工合运动储备青年力量。 1943年,战火蔓延到双石铺。路易·艾黎决定将学校搬迁到甘肃省山丹县。据统计,曾有60余名战争孤儿,生活在培黎学校中。为了维持学校运转,养活这群孩子,路易·艾黎常常外出寻找经费、粮食和医药。 在山丹的近10年里,路易·艾黎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孩子们。有孩子在冬天脚生冻疮,路易·艾黎为他洗脚,还在半夜把他的脚捂在胸口,防止再次冻伤。 学生们将艾黎视作父亲,艾黎也感慨,与孩子们在山丹度过的岁月是他一生中最快乐、生活最充实的时光。 1949年9月20日,培黎学校迁往兰州,改名兰州培黎石油技工学校。学校培养的第一批毕业生奔向全国各地,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 1987年12月27日,艾黎病逝。临终前,他嘱托义子将他的骨灰一半撒在他工作和生活的山丹四坝滩上,另一半安葬在山丹河畔的艾黎与何克陵园。 在遗嘱中,艾黎写道:“务请不要大张其事,这只不过是又一名战士在行进中过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