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NZ考古学家重返箭镇,发现120年前的华人矿工生活用品!
在新西兰
这是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19世纪中期,新西兰西海岸被发现金矿,吸引大量矿工前往南岛奥塔哥和西海岸地区。 成千上万的华人也因为“淘金梦”来到了这片土地,成为了第一批新西兰华人移民工。 他们中大多数人来自中国南方的农村,文化程度不高,也不能流利使用英文与人沟通,他们通常独居在小型的“华人街”中。 在120年前,其中就有一些华人矿工居住在箭镇。 如今,箭镇已经成为了新西兰著名旅游小镇,人们也不再执着于淘金。 但是,在120年前的简易石土房子里,仍然存在着那一代华人在这里生活的痕迹。 考古学家重返箭镇,揭秘120年前的华人定居点 最近,环境保护部 (DOC) 高级遗产顾问、考古学家Matt Schmidt带领一个团队,回到了箭镇上的19世纪华人定居点遗址,希望能够揭开120年前这里被遗失的秘密。 “考古学是了解人们生活的工具,而一切都与人有关。”Schmidt说。 “这都是关于故事的,有形的东西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在鼎盛时期,这个定居点居住着大约60人,拥有10间泥土或石头小屋、一间社交大厅和两家商店,因此,这里又被称为“箭镇中国村”。随着矿产资源的枯竭,最后一位居住在该定居点的金矿工人Ah-Gum于1932年去世,自此之后这里逐渐被人淡忘,然后便荒废了。 1983年,该遗址首次被挖掘,给当时14岁的Schmidt带来了启发。据史料记载,在考古学家发掘这些小屋的同时,他们还发现了各种各样的信息,例如:在小屋周围发现了垂直放置的石板和平坦的金属板,这是华人为了防止兔子在小屋的墙壁下挖洞并进入花园而放置的。 自1988年以来,游客可以在该地区自由出入,经过数十年的灰尘和碎片累积,这里的一部分已经被重新掩埋。 “我们只是在努力揭示过去40年来被埋藏的东西。”DOC高级遗产顾问Tom Barker解释道。 “当你看到人们这里来来往往,并在一个非常寒冷的小房间中经历日常生活的考验时,这简直太酷了。” 该团队发现的物品包括一枚手工制作的钉子、一块从树干上伸出的旧金属、一根羊骨以及一个饭碗和啤酒瓶的碎片。 “它让你对这里的日常生活有了一些了解。”Schmidt说。 所有出土的东西都会被带到附近的箭镇湖区博物馆。Barker说,和解协议让人们得以一睹矿工所面临的困境,其中许多人远离家乡和亲人,从中国来到箭镇。 “它确实让你对当时的生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产生更深刻的同情和理解。”他说。 新西兰初代华人移民,艰苦的淘金历史 19世纪50、60年代,新西兰奥塔哥和西海岸地区相继发现了大量黄金,短短几年时间里就吸引了上万的矿工来这里淘金。 1861年5月,Gabriel Read在奥塔哥地区发现金矿,到次年年初,现场大约有14,000名矿工。 当时,许多矿工都是新西兰当地人,还有一些人来自澳大利亚,之后英格兰人、苏格兰人和爱尔兰人也相继来到这里淘金。 淘金热还吸引了新西兰第一批重要的非欧洲移民——华人。 1988年的电影《Illustrious Energy》截图,讲述了两位华人在1890年代奥塔哥寻找黄金的故事。 据箭镇湖区博物馆记载,随着矿工离开奥塔哥地区前往西海岸的新金矿,奥塔哥议会便邀请中国矿工来这里工作。 1866年,奥塔哥地区只有不到200名华人矿工,但到1868年4月,人口已增长到1270人。1881年矿工人数将近5000人。 而在金矿区,中国人大多独居,居住在小型“唐人街”中。 来到新西兰的华人,除了做矿工之外,还有一些人在经营自己的生意。 比如下图,一位华人男子在南地大区Round Hill经营这家酒店。 图源新西兰百科全书teara.govt.nz 华人矿工被区别对待,一些人打工数十年仍一贫如洗 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优秀品质在中国矿工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他们吃苦耐劳、务实和聪明能干,事业获得了成功。 但是,他们却遭到了欧洲、澳洲和美洲矿主的嫉妒和敌意。 当时的欧美矿主有他们所在国家、政府的强大支持,向新西兰政府提出了很多限制中国矿工涌入的立法要求和不平等的歧视待遇,并获得当时新西兰政府立法通过。 例如:人头税、限制劳工家属和女性入境移民等规定…… 1881年,一项法律对所有试图进入新西兰的中国人征收“人头税”(最初为10英镑,1896年提高到100英镑)。任何一艘船可以乘坐的中国人数量也是有限的。据悉,这是第一部限制移民入境的立法,直到1944年这项税收仍保留在法典中,尽管1934年之后不再征收。1908年,离开新西兰又想重新回来的中国居民,必须提供指纹才能获得重新入境许可,以此来证实是同一个人,而不是另外一个企图违法来到新西兰的华人。这条规定一直持续到1920年。 然而,中国这支下南洋的矿工队伍离乡背井、抛妻离子、忍辱负重在这里劳动、生活、作息,却很少有人能真正靠淘金“赚大钱”。 不少华人矿工在这里辛苦工作了几十年,仍然做着“黄金梦”。 “文特诺”号和毛利“华人山” 1902年10月,新西兰华人慈善互助组织昌盛堂(Cheong Sing Tong)租用了英国蒸汽货轮“文特诺”号(SS Ventnor),要把499具华人遗骨运回他们的中国故乡安葬。 这些死者中的大多数是老年华人淘金者,他们生前一贫如洗,无力支付返乡费用。然而,“文特诺”却在路上出现了意外,沉入大海。 “文特诺”号于10月26日从惠灵顿港起航驶往香港,27日在New Plymouth附近的Taranaki海域触礁受损。鉴于惠灵顿没有合适的干船坞可供修船,船长决定“文特诺”号继续行驶,改道前往奥克兰。在驶向奥克兰港途中,由于海水从破损处涌入过快,排水泵不足以应付,“文特诺”号渐渐失去了控制。28日晚上9点左右,“文特诺”号在距Hokianga港10英里Ōmāpere海岸附近沉没。 在这次海难中,“文特诺”号上40位水手和乘员中有27人获救,13人不幸遇难。遇难者中除了船长还有9位老年华人,他们是昌盛堂以免费赠送返乡船票的方式雇来在途中看护遗骨和棺木的。“文特诺”号沉没后,有33具华人棺木被冲上了Kawerua小镇附近的海滩。在这个小镇,今天仍然流传着关于那次海难的故事。 当地的毛利人把尸骨和棺木拖上了岸,埋在一座山丘。从那时起这座山丘就被叫做“华人山”,如今那里长满了郁郁葱葱的亚麻。 “文特诺”号纪念馆概念图 淘金热消退后,很多中国矿工散布到新西兰各地城镇另谋生路,并且形成了小型社区。百年来,一代代华人背井离乡来到遥远的新西兰,在这里生根立足,将中华文化的传统美德和理念融入到新西兰文化中,塑造了今天的新西兰多元文化。今天,更多的华人移民为了追求理想,实现人生目标来到新西兰,艰苦打拼、努力奋斗融入新西兰的社会,为新西兰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值得所有人敬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