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华人小哥来新西兰读博士 最后却当上包工头
在新西兰
认识小耿是四年前,当时我家房子正在招租。小耿开着一辆Toyota wish来看房,那时他正开始读梅西大学的经济学博士,而我一直拿着一个博士的offer却没去读,我们就多聊了几句。因为种种原因,小耿没有租我家的房子,但我们时不时就读书学习的事情在微信上聊两句。后来的故事,就很有意思了。读了博士我才终于认清了自己小耿毕业于东北财经大学财务管理硕士,出国前在国内一家上市公司做财务经理,主管业务是期货的套期保值,他妻子的工作在中国石油。2015年,与不少焦虑的中产家庭一样,小耿和太太决定出国换一种生活方式。小耿说:“我们当时度蜜月就是来的新西兰,在南岛自驾了两个星期,就爱上新西兰了。”2015年下旬,29岁的小耿趁着自己还不到30岁,找中介抢了打工度假的名额,一个人来了新西兰。本来是想在这半年时间里找工作的,但那时的他英语不够好,对新西兰本地也不了解。半年时间过去了,小耿没有找到工作,就回中国了。看到很多人通过读书留学的办法留在新西兰,小耿也动心了。作为一个名牌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小耿觉得,自己多少有一些“学术理想”。他说:“自己已经是硕士毕业了,读书的话我肯定也想着要往高了读的。当时就没看上那些postgraduate diploma的课程。”就这样,小耿在国内自己联系了导师,申请到了梅西大学读金融学博士的机会。2016年6月,夫妻俩辞掉国内工作,带着年幼的儿子,一起来新西兰开始了新生活。我认识小耿的时候,就是他刚刚开始读博士那会儿。小耿说:“来新西兰读博士之后就发现,新西兰大学给博士配备的硬件设施真的很棒。我们博士都有自己的办公室,学校给配电脑,有专门的停车位,除了没有工资,其他都像教职员工一样的待遇,逢年过节还聚餐。”当然,读博士的压力也是很大的。虽然新西兰博士学费并不高,但在没有工资,没有奖学的情况下要坚持四年,对小耿一家的经济和精神压力都不小。在学业之余,他还要去工地做几天兼职补贴家用。小耿感慨地说:“读博士一年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让我明白了,我其实不适合读博士。”转行做销售,两年做到业务骨干年薪十万小耿说:“读博士至少要四年。读完博士我还是要找工作。而且到那时的就业面其实是更窄了。”说到这里,他笑着说,“我来了新西兰才知道有Over Qualify(资历太高)这个说法”。 “新西兰的企业太现实了,不是说你硕士博士学历越高越好,你学历太高了,他们会觉得你大材小用,请不起你。”“后来我就留了个心眼,找工作发简历很多东西我都不往上写。”后来,小耿在建筑业找到了一份商业拓展经理的工作。这是一家做防水材料的新西兰企业,正好希望拓展华人市场,小耿就成功应聘上了。就这样,小耿放弃了“不切实际”的博士学习,做上了销售工作。小耿说,这份工作让他的英语有了质的飞跃。入职没多久,他就要跟客户进行全英文的介绍讲解(presentation)。客户都是建筑设计师,问的问题也刁钻。他只能每天努力学习产品知识,各种问问题。他说:“我当时是公司问问题问得最多的,但是不到一年,就变成其他人来问我问题了。公司一年做430个项目,我的项目就有200多个。”短短两年时间,公司帮小耿解决了新西兰居民身份的问题,小耿的年薪也从最开始的6.5万涨到了10万纽币。很多人都觉得小耿已经拥有了成功人生,他却萌生了新的想法。创业开公司 投身到火热的建筑行业在新冠疫情前,小耿辞掉了年薪十万的洋人公司工作,去一家华人公司当工地管理。 “我当时在洋人公司的工作已经非常稳定了,只要把工作交代给下面的销售来做就行了。但一清闲下来我就有了危机感,怕自己会越呆越颓废。”小耿希望自己能更多地了解建筑行业,而不仅限于防水领域的工作。做了工地管理之后,他又学到了很多新知识,也对新西兰的建筑业有了更多的了解。今年初,他辞去了工地管理的工作,开始创建自己的建筑公司了。他说:“今年初,我小女儿出生。我的公司也正式开始运作。我觉得是一个很好的开始。”我再见到小耿时,是在北岸的一个工地。小耿和他的两个工人师傅正在给一个漏水房换木头。他刚买了一辆面包车,车子上是自己公司的广告。他还添置了三四万块钱的工具装备,自己设计了公司的logo标志,在国内印了工作服,准备大干一场。小耿说,他的公司现在在做5个项目,到下个月还有四五个大的项目要做。客户都是朋友的介绍或者以前的客户。 “我觉得在新西兰创业也要靠人情关系,这个是基于别人对你的信任。别人以前跟你打交道,觉得你靠谱,就敢把项目托付给你。”至于放弃博士是不是很可惜这个问题,小耿也很坦率。他说:“读博士确实让我更好地认识到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我小时候动手能力很强的,手工劳动一直拔尖。现在想起来,可能小时候的这些长处反而被考试升学给压制了。我觉得我现在每天东跑西颠做建筑,做自己公司的项目,心情反而是最放松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