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西兰
最近中印关系有点紧张,这里也不妨把在新西兰的中国人和印度人做一番比较。
首先,在和新西兰的经贸往来上,印度自然没法和中国比。
2016-2017年,中新两国的商品进出口贸易(商品和服务)总额是1150亿人民币,占新西兰全部进出口贸易总额的16.8%,是新西兰的第二大贸易国(澳大利亚第一)。
印新两国只有130亿人民币。
有一项数据印度是名列第一的,那就是在留学教育这块儿,印度人贡献了46.8亿人民币,占了新西兰对印度出口贸易总额的一半以上。
在留学教育方面,中印两国旗鼓相当,合计为新西兰贡献了50%,所以在留学生中,有几个印度同学那是很正常和难免的。
中、新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经贸上都展示出了光明的前景和巨大的潜力,在新西兰的中国人大多数是依托这个强大的后盾,从事与中新经贸相关的工作,比如奶制品贸易、物流、旅游、教育、房产等。
在新西兰的印度人则没有这个优势,但值得敬佩的是他们开拓出来了另一条路径,那就是完全融入新西兰。凭借着相对较好的英语基础,他们渗透到新西兰日常生活中的深度和广度更强,有些行业基本上被他们垄断了,比如出租车、快递、酒铺、加油站等。
下表是中国人和印度人的人均收入和收入结构的差异(15岁以上)。
至少有其中以下两个原因:一是中国人未工作人员占比大(42.9%)。未工作人群主要是留学生,他们大于15岁,但主要任务是读书,还没有从事工作。虽然中印两国的留学生数量差不多,但是更多的印度留学生会从事兼职工作。
二是中国人的收入并不十分依赖工资收入(46.9%),有很多人从事与国内的贸易生意,所以有一部分国内收入没有列入统计。
印度人的未工作人员占比比较低(26.7%)、收入主要来自工资奖金(64.7%)。因此也可以反映出,印度人融入新西兰社会的程度更深些。
中国人来自投资收益的收入占比明显多于印度人(18%和9%)。看看房屋拍卖现场、还有投资移民的中国人比例,就晓得结果了。难怪印度人总是心里不平衡,总是热衷于积极宣扬中国人用麻袋扛钱买房。
其实,印度这个超大族群与你的生活如此紧密关联:没来新西兰之前,对印度人的认识基本上为零,后来没想到印度人成了我新西兰生活绕不过去的一部分。
出门打车,司机是印度人;接收包裹,快递员是印度人;去酒铺买酒,店员是印度人;加油站加油,收银员是印度人;去学校接孩子,老师是印度人;单位上班,同事是印度人;更令人绝望的是大部分电话接线员都是印度人,纯正的印度方言英语,感染力极强。
与其避而不往来,不如主动的去了解他们,不要无视他们,他们身上有很多优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