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西兰
精酿啤酒这四个字,相信这几年你没少见:
打开新西兰旅游的官方网站,可以发现这样一个标题《品味新西兰精酿啤酒》。这篇文章大谈了一把新西兰小型精品啤酒作坊的兴起,小标题都取了N个;也许你也参加过一些新西兰时常举办的像Marchfest那样的精酿啤酒音乐节,在盛会上畅饮、狂欢,放浪形骸;视野拉回国门,你会发现,新西兰精酿啤酒在中国也收获了越来越多的拥趸。在上海,来一瓶几十块的精酿啤酒很常见,Craft Beer已经成为小资生活的新兴元素之一。
Craft Beer或者MicroBrewery,一般译作精酿啤酒或者手作啤酒,按照维基百科的定义,是一种“少量生产、强调品质、风格、味道和酿造手艺”的啤酒。
按照美国酿酒师协会的定义,Craft Beer的年产量低于600万桶(约7.15亿公升)、在其酿酒厂股份中,大酒厂不可占到多于25%的控股,而酿制方式则应该是传统手法酿造。
新西兰精酿啤酒名声斐然确实是有根基的,而且也的确精品辈出!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当初库克船长登陆的那个时代,在他的带头下,传统酿造技术在新西兰延续了下来。
(如今在尼尔森附近Golden Bay的一家小酒屋里,你仍然可以喝到当年库克船长的同名啤酒Captain Cooker。)
但是,近几年,也许是旅游业大发展的拉动,也许是商业化的加深,新西兰的精酿啤酒突然出现了井喷式的发展。 管你叫得上叫不上名,反正人家也像模像样啦,走向评选赛啦,甚至走出国门啦……
不过,几周之前啤酒网站Beertown.nz的作者Martin Craig公开发文表达了自己对新西兰精酿啤酒“井喷”的担忧,
他表示,按照现在每个月都有2~3个新牌子涌现的速度,想要分羹市场的公司要想出彩,很难。
“ 很多新手都只是跟着大部队跑,他们看到别的酿酒厂怎么做的,喝过人家的酒,就想去成功复制别人。但他们缺乏个性,没有辨识度,一旦把他们商标蒙住,你都不知道自己喝的是谁家的。”
Martin犀利的指出,做到了一下几点并不代表你做的就是真正的精酿啤酒(!): ·你在自己家酿
·你超有热情
·你一边兼职一边跟朋友去试着搞酿酒专业
·你找了个设计师设计了个logo
·你有名有姓
·你家上溯八百代做过桶/做过啤酒/喝过啤酒
·你想要做时尚的弄潮儿
·你强调自己的核心卖点是比尔森啤酒/淡啤酒/IPA/太平洋艾尔酒/口感“酸中带果味”
·你大打啤酒花的牌,说它们是美国/新西兰的,使用了淡色麦芽会以及1056酵母
·你用了易拉罐·你一桶精酿卖不到350纽刀
这篇文章下面也有来自奥克兰Epic Brewing的行家Luke Nicholas留言,他说,
“现在人们根本不关心啤酒的质量……只要你包装好看,甚至你背后有好故事,你就能大卖!”
而新西兰的啤酒专家Geoff Griggs也在日前发文表示,自己对市场上的大量“问题”精酿啤酒忍无可忍,一定要发文跟大家好好唠唠这事儿了!
“ 在我22年开始专栏写啤酒话题的时候,从没想过有一天需要写这样一个话题。这个话题我并不想碰——它并不能为我赢得行业内更多的朋友,而这个行业却又是我深爱的行业。读了我文章的人,有些人可能觉得我是在攻击精酿啤酒行业,但这不是我的本意……”
他谈到两周之前去皇后镇做每年Smiths精酿啤酒屋新西兰印度淡艾尔酒挑战赛(Smiths NZ IPA Competition)的事情。
当时啤酒屋的22个tap全部装满了来自不同品牌的啤酒,但最终,评委们只同意给其中5种授予认可。这意味着其余17个品牌全部都是次品,或者是有毛病的。 “如我们所料,其中有一些口味上缺乏平衡感,或者因为氧化而破坏,年龄也不够(它们基本都是新啤酒),但有些参赛作品的问题还很严重……
“比如我们有证据表明它们含有不良细菌,还有发酵有关的问题。抱歉我真的不能忍了,这些有问题的啤酒根本就不应该离开酿酒厂!”
上周,美国酿酒师协会专门针对协会的3800个独立酿酒品牌会员推出了一个“认证logo”。 “独立是精酿啤酒业的标志,这对于酿酒师以及爱好者来说也极其重要,”协会表示,“现在,消费者们希望能够更好的辨识各家小型、独立精酿啤酒和工业啤酒的区别,尤其是新生一代,希望在事关食物、饮品的问题上公开透明……” Geoff Griggs表示,在新西兰,情况也一样,消费者也很希望知道到底是谁在酿造、怎么酿造他们喝的啤酒的。但他表示,透明性不是唯一的问题, “小型作坊里的独立酿酒师们最好还是先检查一下他们生产产品质量是否能达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