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西兰
Lisa King的愿望,是不让任何一个新西兰孩子饿着上学。这可不是个小愿望,因为这可能意味着要照顾10万名孩子每天的午餐。但同时她还希望能够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而Eat My Lunch就是她的解决办法——这家公司每天既要送出数千份免费午餐,还要取得盈利。
你可能会觉得,这怎么可能?
Eat My Lunch直接把午餐卖给企业上班族和公众,只要你在他们那里买了一份午餐,他们就承诺会给需要免费午餐的学生送一份。这就是“买一送一”的新解,只不过,“Buy one get one”变成了“Buy one give one”。
生意和慈善的联姻在劳动力分配上也体现得很鲜明:餐厅的雇员负责顾客们的午餐,而志愿者们则帮忙做孩子们的便当。
在开办刚刚8个月的时间里,他们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目前他们已经给孩子们送出了32.5万份午餐,筹资82万元,并且以奥克兰为基地,事业扩张到了惠灵顿和汉密尔顿。
这可是一次庞大的组织运动——“比起食品公司来说,我们其实更像是后勤及供应链,”King称要维持运作,公司得7天24小时轮轴转。从她的描述来看,这仿佛是一家刚起步的科技公司。
但King表示,对于公司而言,目标可并不是赚钱做慈善这么简单。“对我们而言,目标是要让公司变得可持续发展,并且有足够的规模。如果我们的梦想是让新西兰的小朋友们都不挨饿,那我们可能一天得送出10万份午餐。要实现这一点,我们必须要成长,要用盈利去投资,建立厨房——你懂得,这是一个巨大的资本投资。”
但是,使用志愿者劳动力和实现盈利这两者难道不矛盾吗?如果没有志愿者,公司能盈利吗?
“我们很清楚这是生意的两个方面。有商业的部分,也有贡献的部分,所以我们所有拿薪水的雇员都是在商业部分工作的。”
“我们接得单越多,我们就做得越好。我认为我们的模式本质上就是‘买一送一’,如果不购买,就没办法送出去,而如果没有送的部分,人们也不会买。”
做一家社会性企业
今年39岁的King是移民第二代,她在2岁的时候来到了奥克兰。在开创Eat My Lunch之前,她从未把自己当做是企业家。不过她的父母倒是地道的生意人——他们开了一家餐馆,一家中医馆,而且一直有其他副业。
King打小就“志向远大”,梦想自己能考入哈弗商学院,然后“在一家大型跨国企业做CFO。”结果,她在市场销售这条路上走了下去,15年里先后在联合利华、百事可乐、亨氏Wattie's公司以及吉百利等大企业工作。
她也承认,以前自己在跨国“垃圾食品”的工作履历和如今给孩子们准备樱桃、西红柿和吞拿鱼三明治的画面有点不相容。“我之前大概到了一个在市场营销上找不到自豪感的节点,我都不会给自己的孩子吃那样的食品,”她表示,“这样就会让你问自己:那,我为什么还要继续做这样的工作?”
她一直都有参与志愿者工作,但John Campbell的一档比较1级与10级学校里午餐情况的电视节目,推动她进入了“社会企业”当中:“我无法想象如果是自己的孩子去学校,一整天的时间都没有食物会是什么样。”
受到同样是秉承“Buy one give one”理念的美国鞋业公司Toms的启发,她和市场营销专家Iaan Buchanan共同创立了Eat My Lunch,并邀请到奥克兰大厨Michael Meredith掌勺。
有“利他主义”撑腰,企业起步很顺利,获得了顾客以及其他企业(比如L'affare就把惠灵顿的地盘拿出来给他们免费用),还有学校的支持。“我认为,所谓社会企业就是让你能够将赚钱与做好事儿结合起来,而不是顾了这头就顾不上那头。十年前,我觉得这做不到,你要不然就别盈利,要不然就做那种以盈利为目的、昧良心的商业。”
Eat My Lunch是在King 位于Mt Eden的家里起步的。她的孩子们醒来会发现楼下有20到30个人早上5点开始做饭。他们不停地战胜自己的基准,等待着学校和志愿者的数目增长起来。
King表示,通过和校长和老师们的谈话,让他看到了奥克兰和新西兰所存在一些很严重的困难。“人们因为负担不起房子,被挤了出去。或者你能看到好几家人住在一起,三室一厅的房子住了12、16个人。”
“而孩子们来学校上课,连基本的东西都没有——没有鞋子,没有衣服,甚至有些孩子根本就不来上学。”
Lisa King日前获2016年新西兰妇女影响力商业企业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