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西兰
近日一篇评论文章指出,新西兰奥运代表队中,少数民族运动员原来越少。文章说:2个月前,新西兰的六个全国性体育机构还在鼓吹他们致力于多样性,在社交网络上开了“sport for everyone”的话题让大家参与。橄榄球,板球,英式篮球,足球,曲棍球等这些运动的头头脑脑们都在致力于“更大的包容性”,让体育运动不在区分性别、性取向和族裔。
文章说:2个月前,新西兰的六个全国性体育机构还在鼓吹他们致力于多样性,在社交网络上开了“sport for everyone”的话题让大家参与。橄榄球,板球,英式篮球,足球,曲棍球等这些运动的头头脑脑们都在致力于“更大的包容性”,让体育运动不再区分性别、性取向和族裔。
但是,今年新西兰奥组委派往奥运会的运动员队伍,却跟当今的新西兰社会结构完全不同。如果不是因为有参加7人橄榄球的运动员,奥运队伍的组成会更加惊人。
在现有的170多名运动员当中,只有屈指可数的7个人,是有毛利和太平洋岛国族裔。而新西兰当前总人口中有五分之一是毛利人或岛民。
体育资助模式存在问题 文章说,新西兰奥组委更多的是一个商业机构,而不是一个体育机构。在这个问题上,Sport New Zealand,尤其是 High Performance Sport NZ 更有发言权。
只要看看新西兰体育局的资助模式,就可以知道,为什么只有很少的波利尼西亚族运动员能前往巴西比赛。
High Performance Sport NZ在过去一段时间,重点投资的是皮划艇、自行车、帆船、马术、游泳、田径和铁人三项。
其中,皮划艇、自行车、帆船这三个项目,有66个运动员参加里约奥运会。这里面的毛利或岛国运动员不超过3个,更别提亚裔运动员。
这些体育运动都非常昂贵,对于处在经济社会底层的家庭来说,根本负担不起。只有田径运动,还有太平洋族裔能参加一下。基本上来说,毛利人和亚洲运动偶像,根本都不是这些运动的。
也许体育局会说,他们尽可能在底层人士中进行海选。但是体育局是花钱让运动员拿金牌的,而不是让他们认识更多的人。成功就是这样一个衡量标准。
新西兰体育局的CEO Peter Miskimmin说,“体育是新西兰人的标志,我们擅长体育”,“我们的体育参与率是全球最高的,而且我们的人均世界冠军数量也是最高的。”
Peter Miskimmin说的并没有错,但是他也应该意识到,这个参与率并不是整个社会的。他也应该知道,波利尼西亚族裔的参与率肯定是低于全国平均。
他肯定也知道,新西兰的肥胖率在不断升高。讽刺的是,我们还在自我沉浸在体育大国的论断当中。
他也知道,新移民,尤其是大部分亚裔移民,他们的体育参与率是很低的。这是因为他们天生对体育不感兴趣,还是我们其实只是鼓励他们参与“我们”的运动,而不是“他们”的运动?
显然答案是后者。
把这个原因,和几乎纯白的奥运代表团联系在一起,公平吗?
对也不对。
我们不应该对奥运代表团的成员有任何看法,他们都是实力很强的运动员。他们为国赢得奖牌,我们也应该感到骄傲。每个运动员都是很优秀的,他们都是通过努力才得到现在这样的成绩。
不过,从更广义的角度来看,我们也需要提出一些问题。
四年一次的奥运会,我们对奖牌太过痴迷。这导致新西兰对体育项目拨款的模式,也让我们获得了一些运动项目的奖牌,但这些运动项目却是很多新西兰人根本没有机会参与的。
体育界人士对此的抱怨越来越多。内部人士对记者说,“我们的做法是错误的。如果我们只看重四年一次,两个星期的比赛成绩,那我们的做法就是完全错误的。”
但是现在的模式,确实对于新西兰在奥运赛场上获得更多的奖牌有帮助。
但是任何改变都需要时间。除非对资助模式进行彻底改变,或者更多地投入到新移民和波利尼西亚人擅长的体育项目当中,那么我们的奥运代表团可能会一直是这样,并不太代表我们这个社会的多样性。
延伸阅读:袁萍事件
网记者日前获悉,由于多种原因,袁萍没能得到新西兰奥运委员会的资格认可,最终无缘本届里约奥运会。
华裔新西兰花剑运动员袁萍在辛苦得到了奥运入场券之后,被泼了一盆冷水。在获得国际击剑协会认可的这一奥运资格后,袁萍还需要获得新西兰奥运委员会(New Zealand Olympic Committee)的参赛许可。但最终新西兰奥运委员会方面没有给她颁发这个许可。袁萍方面在经过多方申诉,甚至上诉至体育法庭之后,依然无法改变这一决定。新西兰奥运委员会给出的答复始终是“我们觉得你可能无法进入到奥运比赛的16强。”
由于击剑类项目属于个人项目,如果袁萍没能参加本届奥运会,她的名额也不可能转移给其他新西兰击剑运动员,这就等同于新西兰放弃了这个项目的世界角逐,取而代之的,是排在世界击剑协会奥运预选赛名单第33位的运动员,一位来自越南的击剑选手。
袁萍坦言,“一开始是有一些不能理解,没想到自己付出了这么多,最后竟然卡在了自己最想代表的国家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