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第三代NZ华人第一次回到中国 凌晨3点嚎啕大哭


在新西兰


第一次看到Being Chinese这本书的封面,便产生了些许疑惑。“身为华人”的书名和作者Helene Wong典型的中国人肖像丝丝入扣,但封面底部却写着“一个新西兰人的故事”。真正开始细嚼后,才发现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味道”,正是许多中国移民所追寻和解惑不解的。生于1949年的Helene已经是第三代移民,祖辈是广东人。人生中的前30年,她都成长生活在新西兰。而立之际,她第一次陪伴父母回到了广东小山村,正是这一次的经历,让她开启了长达几十年的寻根之旅。

  网6月3日报道 记者宋婷 第一次看到Being Chinese这本书的封面,便产生了些许疑惑。“身为华人”的书名和作者Helene Wong典型的中国人肖像丝丝入扣,但封面底部却写着“一个新西兰人的故事”。真正开始细嚼后,才发现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味道”,正是许多中国移民所追寻和解惑不解的。

  生于1949年的Helene已经是第三代移民,祖辈是广东人。人生中的前30年,她都成长生活在新西兰。而立之际,她第一次陪伴父母回到了广东小山村,正是这一次的经历,让她开启了长达几十年的寻根之旅。

  “第一次回到中国,一切都是如此陌生。亲戚很多很热情,我却手足无措。我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自己像个外来者。但冥冥之中,我又觉得跟这里有某种联系”。

精神求索,身份认同    

  也许,精神求索对华人来说有内涵式或外延式两种走向。或回归传统文化、寻找故乡孕育的灵性资源;或设法跳出其华人传统文化,在新的处境中发现并把握新的精神源泉,以新的灵性境界来超越自我传统身份之限。

  Helene是新西兰华人导演、编剧、演员。对Helene而言,前30年的精神求索或许都在不断地尝试突破中国文化传统、跳出华人文化圈,但那一次回中国的经历却彻底改变了她。

  “凌晨3点我惊醒了,止不住的嚎啕大哭。我分不清这是悲戚还是动容,但真真切切的有一种生理上的悲痛”。Helene告诉我,这是30年来她第一次经历这样的体会。

  于是在后来的几十年,她开始上下求索,开始思考、追寻,甚至采访自己的母亲,多方收集关于中国、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点点滴滴。直到2013年才动笔写书,手起笔落,只花了2年时间,这本书便水到聚成地得以完结。

Helene和母亲

  生活在新西兰或世界各地的移民,或多或少都面临一种困惑:我到底是谁?我来自哪里?什么才是真正的本我?各种追问甚至引发了无数学者的哲学思考,但万变不离其宗的,就是对自我身份的认同。

  美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在其论著中将“Identity”表述为“同一性”,即所谓的认同,也就是人们对于自我身份的确认。人一旦成了一个非中心化的主体,便无法感知自己与过去、现实、未来的切实联系。因此就容易失去内在根基,沉入孤独漂泊的困境,最终陷入深深的焦虑之中。

  新西兰是一个非常多元化的国家,在这里,你甚至可以不用会英文,也可以惬意生活。但许多华人朋友却常常怅然有所失,总感觉这不是自己的国度,像游子漂泊在外,没有“根”。一次,一位在这里生活了多年的华人大爷对我说,“我70几了,过不了两年我就得回国了,回中国,回我那黑土地去。我不想死了之后都还漂泊在外,这里不是我的家。”

  Helene说,原本以为自己是新西兰人,但由于时时刻刻受父母传统文化的影响,曾几一度搞不清楚自己是谁。一个人的身份有数不清的重叠,在这个多元与一体共融共生的时代,移民们的身份认同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Helene在讲戏

新旧移民差别迥异

  在移民问题上,新西兰是个特殊的国度,中国移民可以分为两类:旧移民和新移民。Helene在书中曾说,“原本旧移民已经逐渐被新西兰社会所接纳,但新移民的到来却改变了一切,歧视和不公平又不断出现”。

  早期到新西兰的一批移民,大多是来自贫穷的山村,没有太多教育背景。他们背负着全家的期望,漂洋过海,赚取财富。 (接下页)

新西兰新闻

澳洲反对党:胜选将建7座核电站

新西兰澳洲反对党领袖彼得·达顿表示,他将在明年的联邦大选中承诺建造七座核电站,并承诺首批核电站将在2035年至2037年间投入运营。这些核电站的选址都是即将或已经退役的火力发电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