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西兰
在新西兰的每个城镇都有至少一家The Warehouse门店,里面的布置、货物想必在新西兰生活过的人都很熟悉。Warehouse的特点——包罗生活用品,其一站式的零售概念在80年代开始的时候,对新西兰人是全新的理念。今年
在新西兰的每个城镇都有至少一家The Warehouse门店,里面的布置、货物想必在新西兰生活过的人都很熟悉。Warehouse的特点——包罗生活用品,其一站式的零售概念在80年代开始的时候,对新西兰人是全新的理念。今年是The Warehouse成立30年,他们除正在准备为期3周的大型庆祝和促销之外,还准备对Warehouse店面进行一番装修和改造。不过,30年的Warehouse是正当年还是已经走下坡路了?面对网络平台的兴起,Warehouse是否能按照经营者的意愿,成功转型呢?The Warehouse的创办人Stephen Tindell爵士估计,95%的新西兰人在其半小时车程内,都有一家Warehouse店——这是他刚刚创业的时候没想到的。在今年The Warehouse开始为30岁准备生日蜡烛的时候,如何守住江山成了经营者首先要面对的问题,而回到1982,那一年的创业其实非常简单。
Stephen Tindell回忆说,当年自己开店完全是因为工作不好,他工作的一家店要换东家了,“如果我继续呆在那里,工作就会丢,所以这是最初的原因,当然我也觉得我看到了机会……实际上我在工作中已经学到了进口的知识,我已经了解到了该如何订货,以及怎么订货最有价值。”
他在新泽西州看到的一种Outlet mall给了他莫大启发,新西兰零售业当时还没有一家能够包罗万象的杂货店,如果将便宜的东西都聚集到一块儿卖,将是全新的面貌。Stephen Tindell最初的设想是开设4到5家店,这样他的广告费用就能cover。最初几年他也很挣扎,他同时做市场、广告和采购。随着其后几家店面的开张,作为一种新的经营模式,The Warehouse开始了成功之路。
本地品牌专家Wayne Attwell是这样看的,“他们正好满足了一种需求——很多人都想发现便宜货,而Warehouse把所有的便宜货都放在了一间房子里。而在过去,你要分别到不同的店家才能分别买到。”
零售分析师Tim Morris说,The Warehouse的成功并不是做品牌做出来的,而是满足了市场需求。最近几年,Warehouse还做了不少其他事情,希望传统经营形象有所转移,但是Warehouse的新尝试有的成功,有的失败。Tim Morris说,比如曾经试图转变其中低价位的形象,一度销售高档产品例如AEG洗衣机,“结果完全是错误的,因为要卖高档品,需要组织一整套新的环节,人们来店里就是找便宜货的,你可以有几样高档品,但大部分都不应该是。”
品牌专家Wayne Attwell的看法是,Warehouse看清了这一点,所以“珠宝”和“香水”这两个目录,是基本不涉及的。“因为这些产品销售的时候,人们不仅买的是产品,而且还包含‘体验’——在Warehouse买上一瓶便宜香水,消费感觉是不对的,会怪怪的,因为香水需要的是一种体验。”
本土化战略注入对社区的理解
去年,The Warehouse销售中有62%的产品Made in China,这一比例在过去几年中逐步提高。The Warehouse中低端的品牌形象已经深入人心,而Warehouse向新西兰中小城镇扩张的时候,也曾经遇到了一些社会的阻力。小城镇的经验是:一旦Warehouse入驻,就意味着不少当地的小杂货店,难逃倒闭命运。因此这些小城镇的人感到不舒服,好在这段时间并不长,全新西兰人后来都接受了这种模式,Warehouse在全国现在有89家店,没有Warehouse的城镇反而是奇怪的。
在向小城镇扩张中,Warehouse表现了较好的对本地文化的理解和沟通力。Stephen Tindell爵士认为,Warehouse给小城镇人也带去了利益,因为以前他们买东西,买不到就得出远门去买,而Warehouse的齐全货品为他们解决了这个问题。
“我也可以理解,在小城市做生意做长的人,一般都有一个很好的商业氛围,一旦大的商场进入,是挺有威胁的。在我们准备买下一块地之前,我们一般会去那里和零售商谈,我们会开公共会议,解释我们的位置。的确有一些噪音存在,好在没有持续很长时间。”
对于因为The Warehouse进驻而倒闭的小店,Stephen Tindell爵士说他不说抱歉的话,因为这就是商业游戏。“零售业总是在危机中发展,即便没有我们,也有其他的威胁每天存在,每天都有很多生意流失到海外,所以我们永远都不在一个一成不变的商业社会中。”
The Warehouse的变与不变
在最近的五六年中,The Warehouse的销售也呈现增长乏力的迹象,2011年,Warehouse销售收入14.63亿元,比2010年的14.76亿元缩水,而营业利润比上年度减少12.3%。
与此同时,2元店在新西兰遍地开花,网上购物逐年递增。Warehouse在2009年开通网上购物。一些分析人士说,The Warehouse能够守住其品牌的独特有力的形象,另一些分析师则说,要想继续留住那些核心客户,已经很难了。
The Warehouse的经营方表示,他们已经在构建一个品牌的修改计划,但零售分析师Tim Morris认为,这很难成功,他认为The Warehouse的销售空间基本已经用尽,很难再有大的发展了。
“他们想扩张到澳大利亚,失败了,他们想进军食品,失败了。已经很难再有什么增长点能够想到了。”
Stephen Tindell爵士也没有想到在澳洲栽了跟头。2000他们花费1亿澳元买下Clint's Crazy Bargains和Silly Solly's连锁,结果在其后的5年中,有4年亏损。
“我们没有意识到会有这么激烈的竞争和排斥,我们遭受到强烈的火力,试图让我们关门,同时,我们自己的战略也出现了错误。”Stephen Tindell说。
维多利亚大学资深市场学讲师David Stewart认为,The Warehouse已经在一个网络经济逐渐繁荣的年代,他们必须要给客户一个理由,为什么要到他们实体店里去买东西。“High Street的那些商家也被挤掉了。现在Trade Me也是和Warehouse竞争的,人们可以买到二手货。另外,现在的人可以自己进口,向海外直接订购。”
David Stewart不相信The Warehouse会敢于把品牌调整得更高档一点。时代在变,The Warehouse也在变,但有一点自从1982年以来都没有变,也不敢变,那就是其口号,也是其核心价值:“Where everyone gets a bargain.”
* 1982年Stephen Tindell投入4万纽币,开了第一家The Warehouse门店;
* 目前新西兰共有89家门店,雇佣近9000员工;
* 估计两成的新西兰人在一周内去过一家Warehouse店;
* 1991年第一家Warehouse Stationary开出,目前全国有近50家;
* 1992年Warehouse在新西兰证交所上市;
* 1994年Tindell基金成立;
* 1998年第一批平行进口货物进店销售;
* 2000年销售超过10亿元,Warehouse进入NZSE10指数;
* 2009年,The Warehouse开通网上销售;
* 2011年,The Warehouse销售收入14.63亿元,比2010年的14.76亿元缩水;
* 2011年营业利润比上年度减少12.3%;
* 中国制造成为The Warehouse主要产品,2011年上升至占全部销售的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