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西兰
2012 年1月11日上午10点30分左右,在新西兰北岛观光景点Rotorua市中心的Pukuatua路上,发生了一位孕妇被当街痛殴的事件,当时在场围观的有20多人,但是却没有一个人敢出面制止,只有2个人打了电话报警。 虽然这
2012 年1月11日上午10点30分左右,在新西兰北岛观光景点Rotorua市中心的Pukuatua路上,发生了一位孕妇被当街痛殴的事件,当时在场围观的有20多人,但是却没有一个人敢出面制止,只有2个人打了电话报警。虽然这位孕妇的肚子并没有很明显的凸出来,她是被另外一位女士由一家杂货店中拖出来殴打的,不但拳打脚踢将她打倒在地,更是用脚拼命地去踹她。根据当时传出来的说法是,这位打人的女人认为,这位孕妇与她的老公睡了觉。起先是在店里打她,因为店主人要求她俩出去,因此她才被拖到店外继续地打。如今这位被打的女士因为面部受伤正在Rotorua医院治疗中。
事後纽西兰的英文媒体在报导此事时,用了一位心理诊所医生Barry Kirker所讲的话「无情的围观者」(Bystander apathy),来形容当时在场围观的人。所谓「无情的围观者」是1950年代时,心理学家所研究的一种群众心理现象,也就是在事发的当场,如果没有人敢首先站出来制止此事,那就一直不会有人站出来,如果事情一发生时,就有人敢站出来主持正义,那就会有人接二连三地站出来干涉。
这种现象後来被心理学家称为「责任分散现象」(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意思是指在情境不明朗时,大家不知道要做些什麽,因此看到其他同样围观的人,会想别人也没有做什麽,我也不一定要做,也就是围观人的道义责任被大家分散掉了。这种心态可以用一句话来说明,就是「没有一个雨滴认为是水灾是自己造成的」。
年美国纽约有两名心理学家,John Darley及Bibb Latane,在经过一系列的研究之後,对於这种「无情的围观者」的冷漠现象有了诠释,他们称它为「旁观者效应」(Bystander effect)。
「旁观者效应」是一个社会心理学术语,指的是在紧急的情况下,个体在有人在场时,出手帮助的可能性降低,援助的机率与旁观者人数成反比。换句话说,旁观者数量越多,他们当中任何一人进行援助的可能性越低。
举例来说,当一位陌生人在遭遇到急难时,如果现场只有一人,此人可能会见义勇为,立即救助。如果现场有数人,就可能彼此袖手旁观,无人向前帮助。像这种有旁观者在场,会抑制人的行为发生的现象,就是「旁观者效应」。
据社会心理学家观察发现,旁观者人数越多的时候,众人趋前救助的倾向越低。原因是如果多人在场,「应该」上去帮助的责任分散到在现场的各人,不致完全集中在一人身上,以致降低助人行为的发生。
这种「旁观者效应」简单的说就是,人对於紧急事态的反应,在只有自己时,与在场有其他人时,有很大的不同。当有其它他人在场时,个体会抑制利他,也就是协助他人的行为。
根据研究,当有他人需要帮助时,如果受试者认为自己是唯一的旁观者,有85%的人会立刻前去帮助对方。若受试者认为除了自己之外,还有另一个人也知情,则前去救援的比率就降至62%。最令人惊讶的是,当受试者认为还有其他4名受试者也听到时,会伸出援手的比率更降低至31%。
因为这些人认为之所以会有「旁观者效应」出现,主要是当旁观者出现时,会导致利他责任分散的效果。即个体不清楚到底谁应该采取行动。帮助人的责任被扩散到每个旁观者身上,这样每一个人都减少了帮助的责任,容易造成等待别人去帮助或互相推诿的情况。
此外也有人解释为,在任何紧急事态中,为了作出反应,就必须把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停下来,去从事某种不寻常的、没有预料到的、超出常规的行为。在单个人时,他可以毫不犹豫地采取行动,但由於其他人的在场,他会比较冷静,观察一下其他人的反应,以免举止失措而受到嘲笑。